压强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17
八年级物理《压强》公开课教案沪科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压强的定义和单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压强的定义和单位。
教学难点:1. 压强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自行车轮胎、铁轨、压力锅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与压强有什么关系。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中都存在压强。
3. 讲解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称为压强。
4. 介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5. 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计算方法。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2. 讲解清晰,学生对压强的定义和单位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章:探究压强的大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强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压力计、海绵等。
教学过程:1. 利用PPT课件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压力计和海绵进行实验。
3.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5.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压力/ 受力面积。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2. 学生动手能力强,积极参与实验,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第三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7节压强(液体压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3.7压强⑶一一液体压强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了解了什么是压强,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液体呢?液体对容器底部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吗?以及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探究与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学生能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并由此得出一般液体压强的特点。
并在学习后,能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3、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4、会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简单的现象三、教学过程复习什么是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压强的单位是什么?15帕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熟悉压强的基础知识,方便在本节课更好地学习液体压强,并加以应用。
引入新课教师指出:把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如图),这本书对桌面是否产生压强?把水装在杯子里,杯内的水会不会产生压强?如果会产生压强,这个压强作用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液体的压强。
2.液体对器底的压强(1)讨论:液体装在容器中,对容器底部会不会产生压强?为什么?一一液体会对容器产生压强。
因为和固体一样,液体也受到重力,也会对支承面会产生压强。
(2)教师演示,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实验过程:如图,在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下端蒙上橡皮膜,将水注入管内,橡皮膜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再将水注入管内至约2/3处,橡皮膜的形状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结论:(3)教师指出:换用其他液体,也会呈现同样的现象。
由此得出结论:液体对器底会产生压强,液体的深度越大,对器底的压强也越大。
固体会产生压强,液体会不会产生压强呢?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活动1把水换成其他液体再做上述实验。
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且液体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呢?液体具有重力。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学生体验到液体也能像固体一样产生压力的作用效果,并分析思考为什么液体也有压强。
大气压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4. 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5. 实验:气压计的使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的存在。
2. 新课导入: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4. 讲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介绍气压计的使用。
5. 学生动手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了解不同海拔、天气条件下大气压强的变化。
6. 课堂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大气压强的应用,如呼吸、吸管喝饮料等。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变化规律,知道大气压强与海拔、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气压计的种类和应用领域,如气象、登山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压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2. 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气压计、吸管、饮料等。
3. 多媒体课件:大气压强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导入、实验演示、讲解、学生动手实验、课堂讨论、总结与反思、作业布置、课后反思、教学评价。
《压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压强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的关系。
3.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强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4. 生活中的压强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2. 难点: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压强影响因素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压强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运用讨论法分析生活中的压强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压强现象,引发学生对压强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介绍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讲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3.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4. 控制变量法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压强的影响因素。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压强现象,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压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压强概念、计算公式及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3. 考察学生分析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压力计、海绵、砝码、滑动变阻器等。
2. 教学课件: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关系的图片和动画。
3. 生活实例图片:如鞋子压痕、道路压坏等。
压强(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公开课一、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2. 压强的计算:压强 p = F/S,其中 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 是物体受力的面积。
3. 压强的计量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²。
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一定时,通过增大或减小力来改变压强;在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或减小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定义,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压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压强的定义,压强的计算方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压力计、面积板、不同形状的物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压强的概念,例如: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对桌面的压强。
2. 知识点讲解:讲解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以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压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有关压强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压强计算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有关压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压强的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压强1.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2. 计算公式:p = F/S3. 计量单位:帕斯卡(Pa)4.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力b. 在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5. 减小压强的方法:a.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力b. 在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答案:F = mg = 2kg × 10N/kg = 20NS = 0.02m²p = F/S = 20N / 0.02m² = 1000Pa2. 题目:一个长方体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的长、宽、高分别为0.2m、0.1m、0.05m,求木块对桌面的压强。
《压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压强的应用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力,A表示受力面积。
3. 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4. 影响压强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介质的状态等。
5. 压强的应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压强公式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传授压强的相关知识。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压强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压强计、压力传感器、实验桌、演示文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等。
3. 实验材料:海绵、液体等。
4. 教学资源:相关案例、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压强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影响因素。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压强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压强公式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压强实例,让学生了解压强的实际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压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个物体在受力面积为2平方米的情况下,受到10牛顿的力时的压强。
2. 分析下列实例,说明压强是如何影响现象的:a. 滑雪运动员站在雪地上时,为什么会陷进去?b. 为什么在水下潜水时要承受较大的压强?八、课后作业: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压强的应用,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解答。
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强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画出物体的重力示意图G G GF3F 2F 1图中三个力均为压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力的方向跟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示标导入一、压力(F )2、方向:3、作用点:在被压物体的接触面上。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被压物体。
FFF3茶杯重5NF<G木块重5N∟∟F=GF=10N,F与G无关木块重5NF=10N(2)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等于它的重力。
(1)重力可以产生压力,但压力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
压力并不是重力∟∟(1)茶杯对桌面压力(2)木块受到的重力及木块对斜面压力GFF做一做如图做一做,试一试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用两个手指用力向中间压一支铅笔如图,与手掌接触的那部分气球的形变较小,而手指顶着的那部分形变明显;用力越大,形变越明显。
思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小的蚊子能轻而易举地用口器把皮肤刺破,重重的骆驼却不会陷入沙中,这是为什么?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想想议议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装置小桌、海绵、砝码有关。
观察与实验实验过程实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大小压力实验表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压力一定时,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大小相同压力,比较受力面积大小比较求比值压力___受力面积定义压强结论三、压强1.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用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公式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压强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