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桑觉寺》与简奥斯丁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5
客观剖析《诺桑觉寺》反映的英国社会现状作者:刘访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1期摘要:在英国现代小说中,简·奥斯汀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作家。
在她的笔下,不仅对当时的文化、观念、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文学层面的阐释,也包含着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的描述。
本文就尝试以其作品《诺桑觉寺》为例,对作品中所反映的英国社会现状进行客观的剖析。
关键词:《诺桑觉寺》简奥斯汀英国社会现状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53-03文学创作不自觉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每一个不同的时代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也在一定层面上彰显着一定的社会现状。
《诺桑觉寺》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最后发表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从宗教的标准出发对当时英国国民的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还从侧面对当时的英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描写。
因此,本文关注《诺桑觉寺》作品中所揭露的英国社会现实,对于进一步解读简奥斯汀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简·奥斯汀及作品《诺桑觉寺》简介简·奥斯汀是英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她从女性的视角将其所处的时代社会万象以及普罗大众的思想百态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与描写。
简·奥斯汀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等。
其中《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最后发表的小说。
在作品中,作者主要探讨了在维多利亚时代,一个出身平凡的姑娘追求自己真正爱情的坎坷经历。
小说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在一次出游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蒂尔尼。
由于受到自己另一个追求者索普的百般阻挠,凯瑟琳与蒂尔尼的爱情经历了诸多的磨难与考验。
例如,索普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先是诱导自己的妹妹嫁给凯瑟琳的哥哥。
然后使用各种伎俩阻止凯瑟琳与蒂尔尼走在一起。
最后,在凯瑟琳与蒂尔尼的共同作用下,两人的爱情最终还是修成了正果。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简·奥斯汀再次重申了爱情小说中亘古不变的主题,那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简奥斯汀的作品简奥斯汀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导语: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力入手,刻画出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状。
在她的六部小说相继出版后,简奥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以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力入手,刻画出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现状。
在她的六部小说相继出版后,简奥斯汀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女性作者之一,开辟了一个时代。
简奥斯汀画像
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逝于1817年,享年42岁。
她的家庭社会地位较高,她的父亲是当地的教区长,担任这个位置将近四十年,博学多才,气质儒雅。
而简奥斯汀的母亲出生富裕,并且文学修养很高,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简奥斯汀本身虽然没有去过正规的学校,但是她的文学素养是很高的。
家中富裕的经济条件和文雅的读书环境,再加上她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养成了她写作的兴趣。
在她十三四岁的时候,她就表现出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在1800年,她的父亲退休,全家搬到了巴思。
完全陌生的环境,金钱为上的社会氛围,再加上细腻敏感的心性导致简奥斯汀在这个地方患上了忧郁症。
后来,她独有的气质吸引了当地一名能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喜爱,并向简奥斯汀求婚。
简奥斯汀并不喜欢这位青年,所以拒绝了。
在她的父亲死后,她们一家再次搬迁来到了南安普敦和乔登。
在1816年,她身患重病,被送到了温彻斯特看病,但是最终还没能挽留住她的生命。
在1817年的7月,她死于姐姐的怀抱之中。
这就是简奥斯汀简介,她终身未婚,孤独一人,失去爱情的她换来的是文学上的成就。
生活常识分享。
论简·奥斯汀小说观——对《诺桑觉寺》进行文本细读摘要:《诺桑觉寺》是简·奥斯汀完成的第一部作品。
在展开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者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出她对小说的各种观点。
本文将采用对《诺桑觉寺》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包括对作者叙述声音以及小说情节、人物对话的文本细读,以期概括出简·奥斯汀的小说观。
关键词:简·奥斯汀;诺桑觉寺;文本细读;小说观On Jane Austen ’s View about Novel: by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of Northanger Abbey Abstract: Northanger Abbey is the Jane Austen ’s first novel.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the author has told readers her views about novel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his paper will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Jane Austen ’ view about novel by the method of close reading, including the close reading of the narrator ’ s own idea and the plot and dialogues in the novel.Key words: Jane Austen; Northanger Abbey; close reading; view about novel简·奥斯汀(1775—1817)以其“无与伦比”的英国小说家身份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她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二年,却以其各具特色的六部小说成为最受人们青睐的英国作家之一。
诺桑觉寺: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牧师的女儿,是位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
乡绅艾伦夫妇无儿无女,凯瑟琳陪伴他们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斯。
在那里凯瑟琳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珀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青年牧师亨利一见钟情。
心术不正的索珀以为凯瑟琳要做艾伦夫妇的财产继承人,便因财“打定主意要娶凯瑟琳为妻”。
仅凭索珀的介绍,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一位充满金钱和门第观念的将军,误以为凯瑟琳家很富有,于是他竭力怂恿儿子去追求凯瑟琳,并邀请她去他们位于诺桑觉寺的官邸做客,把她视为自家人。
后来,索珀追求凯瑟琳的奢望破灭,恼羞成怒的他不但贬损凯瑟琳,而且还把她家说成一贫如洗。
气急败坏的蒂尔尼将军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并勒令儿子把她忘掉。
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理智与情感:埃诺莉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爱玛: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
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
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
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
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
劝导:《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
贵族小姐安妮·埃利奥特同青年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
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嫌温特沃思出身卑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婚事。
安妮出于“谨慎”,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
八年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思上校休役回乡,随姐姐、姐夫当上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
他虽说对安妮怨忿未消,但两人不忘旧情,终于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简奥斯汀的写作特点简奥斯汀有哪些重要作品
导语:简奥斯汀是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写作特点让她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到现在,她的六部作品都还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她本人也被冠
简奥斯汀是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写作特点让她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到现在,她的六部作品都还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她本人也被冠上了女权主义作家的名头,那么奥斯汀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呢?
简奥斯汀的作品格调都是十分轻松幽默的,因为她善用反讽手法,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喜剧性十分突出。
而她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与主人公的相似性。
造成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她本身。
简奥斯汀的个人生活十分简单,她一直生活在乡村。
而乡村也正是封建势力尤为强盛的地方。
众所知周,城市里的人们通常受到了文化教育程度较高,所以相对的女性的地位和自由会更强。
但是乡村中人们由于知识性的局限,所以对于封建的制度还是很推崇,导致乡村女性的地位落后。
简奥斯汀正是在这种环境长大,她想要反抗,想要为女性争取权利。
她的这些愿望最终都成为了她的写作特点。
在她笔下的乡村女性都是受过教育并且善良的,虽然有几个有些自以为是,但是她们都是可爱而明媚且不屈于封建势力的。
而乡村中地位较高的男性则被简奥斯汀塑造为迂腐顽固,呆板冷漠的形象。
简奥斯汀的写作特点总结起来就是以小示大,通过最微小的平民生活来控诉英国当时对女性的歧视,这样极端的写作特点,让她的作品独树一帜,成为大家喜爱的书籍。
简奥斯汀有哪些重要作品
生活常识分享。
电影《诺桑觉寺》的哥特式解读《诺桑觉寺》是一部由简·奥斯丁创作的小说,而由克里斯蒂·威尔逊导演的2011年电影则依据此小说改编而成。
电影中的剧情以英格兰18世纪的大约150年前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位叫做凯瑟琳·莫兰德的女孩在传统的爱情故事情节中通过爱上亨利·提尔尼这位善良但却有些冷漠的英俊男子,并在意外中遭到亨利的放弃而逐渐经历一次成长之旅。
然而,这部电影除了简单的爱情故事情节外,还充满着哥特式风格的元素。
哥特式是指一种19世纪英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种浪漫主义风格,它强调复古与神秘的元素,包括了中世纪的宗教、鬼怪、魔法、通通的一些神秘的事物。
也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黑暗文学”。
在《诺桑觉寺》中,哥特式元素贯穿了整个影片,它们使得影片更加复杂更深刻。
以下是一些哥特式解读:第一个哥特式元素:古堡在电影中,古堡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哥特式元素之一。
泰尔尼先生的家庭宅邸被描绘成一座坚固而沉闷的古堡,里面充满了阴影和蜡烛的昏暗光线。
这座古堡的外观,包括其冷酷而形式化的内部结构,镜头的布局和摆设,都塑造了一种向内探求的感觉,而这个世界偏离向外的阳光感觉,是哥特式小说的标志。
这种感觉象征着暗黑之中的神秘元素和人物的悬挂风险,就像即将发生一件可怕的事情一样。
电影里的人物都十分神秘和奇怪。
比如新出场的一位,爱丽丝凯蒂湖!她疑似是亨利·提尔尼的前妻,因为她的出现而增加了电影整体的紧张感。
人物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充满了恐惧感和焦虑感。
另外,诺桑觉寺和旅店的客人和工作人员也都很神秘,这些人物都有自己奇怪的习惯和很多不对称性,让观众产生一种加强推理的思考能力。
第三个哥特式元素:女性被剥夺的自由这是哥特式小说中最典型的情节。
在影片中,凯瑟琳·莫兰德被视为受害者,她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囚禁和束缚,因为她无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这使她感到被困在这种限制下无法逃脱。
这种感觉是整个哥特式文学和电影的一种象征,它针对的是女性在当时缺乏的平等感和自由选择的难题。
从《诺桑觉寺》看简奥斯汀写作特色作者:杜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奥斯丁的第一部成熟小说《诺桑觉寺》,其具有众多成熟之处,如现实主义,内容、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女性文学等,因此,《诺桑觉寺》在19世纪的英国小说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诺桑觉寺》;叙事学;简·奥斯丁作者简介:杜诗,女(1990-),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在读,主要从事文学文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1二十世纪末的电影中再现了十九世纪包括《桑觉寺》在内的奥斯丁地六部作品,这些小说也被改编成了风靡一时的电影作品。
奥斯丁因此而被称为具有时代标志的现实主义女作家,所以解析奥斯丁复活的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由奥斯丁的作品改编的六部电影和电视作品都无一例外的取得了巨大成功。
《诺桑觉寺》在简奥斯丁去世之后的1987年才被 BBC和A&E这两家影视公司拍成电影,《劝告》也被METHUEN和BBC在1999年再现荧屏,还有分别于1997年和2006年再次被拍成电影的《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这就使奥斯丁的作品又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也被文学界广泛重视。
在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人以伤感主义思潮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以及对英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日益浓厚的商业思想以及理性主义的不满。
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处于低潮时,以伤感主义诗歌,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为主流并独霸文坛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哥特式小说和感伤主义文学都是把浪漫奇特的想象发挥到极致,把人们心里的创伤转化成另外一个恐怖故事。
特别具有代表性是这些发生在古堡异域的故事会被写成现实和超自然混杂在一起,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容易对人产生强烈的神秘和恐怖的效果。
代表作主要有沃尔波尔的《奥特朗托堡》和拉德克里夫的《渥尔多弗的奥秘》。
哥特式小说主要再现了人类又恐惧又好奇的心理,让文学领域不断提到扩展,所以在英国小说史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还有后期哥特式小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陈迷于怪异和追求数量方面,因此其独立存在已无可能。
哥特与现实——《诺桑觉寺》哥特元素解读作者:杨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3期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文坛涌现出大量女性哥特小说。
这一文学形式由于鼓动想象和欲望,远离现实而受到主流话语的贬斥。
本文将以《诺桑觉寺》为文本,尝试论证简·奥斯汀如何通过对哥特文学这一形式的模仿与利用,让其女主人公从哥特的幻想世界中苏醒,获得对现实的辩证理解。
关键词:《诺桑觉寺》哥特想象现实一、引言早在17 世纪末,英国就进入了追捧理性和秩序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文学和艺术都呈现出了追求庄严、节制与和谐的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浸染,社会结构变革的暗潮涌动,民众内心的情绪急需一个喷涌的出口。
哥特小说与当时主流的说教文学不同,它越过道德和社会准则,通过想象的环境和情节把人的欲望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
幻想的世界直接映射着人物对现实的厌倦与排斥。
这样一种形式在女性中尤其受到欢迎。
18 世纪的女性完全处于男权统治之下,没有任何经济自由,她们被禁锢于单调的琐事之中,读书、打扮、提高品位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自己求得一位理想的丈夫。
长期乏味压抑的生活使女性对陌生环境、冒险以及情感宣泄充满了想象,而这种欲求在创作和阅读哥特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诺桑觉寺》对哥特文学的模仿与戏谑历来是文学评论聚焦的话题,本文将从人物类型、环境铺垫、象征意义等方面论述简·奥斯汀如何摒弃说教文学和感伤文学的固有模式,借助流行的哥特元素,形成独特风格的现实小说,让其笔下女主人公从无知的幻想回归实现,感悟深层人性。
二、人物类型——弱化的哥特哥特小说的女主人公通常聪颖美丽、娇柔脆弱。
围绕女主角的有居心叵测的女友、纠缠不清的色徒、谋财害命的恶棍等。
苏耕欣教授曾称《诺桑觉寺》为“一篇讽刺哥特小说的准哥特小说”。
作为准哥特小说,简·奥斯汀赋予主要人物和故事背景一定程度的哥特色彩,却在情节发展中抽离了完成极端哥特的必要因素,使《诺桑觉寺》成为一种削弱的、矫正的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