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春节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有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因此,也会有一些风俗习惯,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侗族有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是生活在贵州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广西地区。
那么侗族的节日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侗族有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
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哪些少数民族过春节
以下是不同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
1. 彝族:彝族过春节的传统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舞花灯等,他们认为这些活动能带来好运和丰收。
2. 壮族:壮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举行龙舟比赛以及锣鼓舞等传统表演。
3. 侗族:侗族过春节时会举行刀杆舞、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并进行祭祀仪式来祈求丰收。
4. 土家族:土家族过春节时,会在村里的大门口放置鞭炮,用红色布条装饰,并进行祭祀祖先的传统仪式。
5. 布依族:布依族过春节时,会举行歌舞晚会、火把过夜等传统活动,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共同庆祝新年。
6. 高山族:高山族过春节时,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并进行山歌表演和舞蹈表演,庆祝新年的到来。
7. 苗族:苗族过春节时,会进行鼓舞、染花布、花灯等传统活动,并举行集市和庙会等民俗活动。
注意:以上信息为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来,其中可能有一些细节或差异未能涵盖到。
每个少数民族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都各不相同,具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准。
侗族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之侗族春节习俗
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
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
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
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
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
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
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
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
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
然后全家欢宴。
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
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
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
同时还演出侗戏。
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那么你的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各个民族除夕的风俗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bai、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回族过年的习俗: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方食饺子;白斩鸡、酿豆腐、粽子、油堆等则是壮族人的春节食品。
在春节期间,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汉人民群众有表演社火习俗,表演队将太平鼓、威风锣鼓、安塞腰鼓敲得如响雷,滚过六盘山上空,当地老百姓夹道欢迎奔走相告,耍社火啦!一派喜庆的节日气氛。
蒙古族过年的习俗:蒙古族过春节分后“送旧”和“迎”。
送旧就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清扫家,至傍晚必须“祭火”。
“祭火”从萨满教传至的,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后有所发生改变,蒙民把羊胸脯肉联同黑“哈达”、肉米粥、黄油、酒等搞祭品,然后由长辈熄灭九个大灯,并将祭品资金投入炭火里火烧,口里诵赞词,祝福家人美好。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福字。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壮族过年的习俗:壮族春节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已经开始著手准备工作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做卡姆景,二十八纸盒粽子,土话叫做包口瓬。
壮族春节习俗中等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时时洋溢着晴迎新春的气氛:洗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美食。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喝“甩年饭”,迎新春。
彝族过年的习俗:人们初一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新水洗东西、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瑶族过年的习俗: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赏风趣精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成牛,一人扮成扶犁农夫,一人扮成扩钩农民,三人边舞边歌,则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共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起芦笙,弹头月琴,唱山歌,找寻意中人。
侗族的过年习俗作文四篇篇一:侗族的春节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老舍写的《北京的春节》吧,你们知道侗族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呢?就让我来告诉你吧!一年一度的春节,在寨子里可是最隆重的节日,古朴风味极浓。
一送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就开始了过年的忙碌,各家宰年猪、挂腊肉、腌鲜鱼、做新衣……越忙越喜,越喜越忙。
过年的前一天,家家屋内都打扫得干干静静,屋子的四周还洒上了一层石灰,以消毒驱邪。
除夕那天,各家在堂屋敬拜祖先,桌上摆满了贡品,小孩子们欢欢喜喜地在一旁放鞭炮,“噼噼啪啪”一片响。
拜了祖先,一家人便在火塘边吃年夜饭。
香喷喷的鸡、扣肉和糯米酒这些是少不了的。
饭后,人们都要“守岁”一直到送走了旧岁才就寝。
大年初一的清晨,左邻右舍相互请吃油茶,吃完,男女青年就东一群西一群地打手毽寻欢作乐,谈笑风生。
小孩子们不知疲倦地在石板坪上打锣鼓“闹新年”中,老人则聚集在鼓楼里天南地北地闲聊。
年初二,寨子里开始演唱侗戏和桂剧,吸引了一大群的观众前来观看。
婉转的曲调、精湛的唱工,得到了一片片的掌声。
从初四开始,一直到元宵,文娱活动便进入了高潮。
到了夜晚,村上有四条滚龙和一条蛟龙,在“串坪”表演。
三种龙的姿态各有千秋。
舞滚龙,以龙头去追寻龙宝不断翻滚,龙身龙尾十数节依次翻动,形似台风翻海浪,颇为壮观。
舞龙还以耍狮来助兴,实际上是演练拳术功夫,每当舞狮完毕,便会进行拳术表演,打法有些古怪,但是运用的气功使人惊叹不已。
元宵节到了,寨子要举行“送龙下海”的盛大活动。
众人敲锣打鼓,舞着龙来到河边,然后收起龙布,将龙纸烧掉,这叫“烧龙”。
送走了龙神,人们便回到寨子里聚餐。
过了元宵,侗族的春节就宣告结束了,她在爆竹声中向我们走来,又在爆竹声中渐渐远去。
听!她在和你说再见呢!篇二: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72014.02要项目之一。
我国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的香粉、古都两地区,每年都有一次苗族的传统节目——古龙坡会,其中最精彩的节目,就是斗马。
斗马开始时,先将一匹母马牵到斗马场地中央,然后再从两边牵来两匹雄壮的公马,母马在两匹公马中间来回走动,此时,两匹公马便围着母马转悠,这叫“雌马调情”。
过了一会儿,两匹公马都想接近母马,但又都不易靠近。
为此,它们各自昂首翘尾,高耸前蹄,大声嘶叫,并向对方公马猛扑过去,想把它赶走,独自“相爱”,故而“大打出手”,争斗起来。
这种两雄对峙、紧张激烈的斗争,有的要相斗几十个回合才能分出胜负,然后,败者退出,胜者又和新上来的另一匹公马相斗,如此持续大战,直到最后战胜了对方的公马,才算获得第一名。
人们要给此马戴上红花,并让马的主人牵着获胜的公马围场走一圈,以接受人们的祝贺,参加斗马获得第一名的马,主人便十分爱护它,一年之内不再让它干重活,并配备一些精细饲料来喂养它。
世界上流行赛马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如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和香港、澳门等地,都有赛马活动。
【编辑:木子】常 乐我国各民族的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至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农历二月初二结束。
北方人大年初一都吃饺子;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喜欢吃糯米年糕;台湾同胞都吃米丸子,象征着团团圆圆过日子。
春节期间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元宵、闹花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的习俗,有的地耍龙灯、放焰火等活动,春节是汉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并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人说书。
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大骏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便利用这一机会藏历新年就到了。
这天,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各式各样的假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举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以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大年初一,家家户春节习俗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过大年2014.0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春节习俗
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
这项活动,同汉族过年“团拜”相类似。
庞大的乐队和歌舞队到达一个村子时,该村的妇女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给予回答。
好比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那样,一唱一和,别具风味,歌声回荡,格外热闹,显得豪放、热烈。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斗牛活动也饶有风趣。
侗族人民自古就有斗牛这一传统娱乐活动。
民间流传的《斗牛古词》中说道:“孔明天相号召娱乐,苗、侗祖宗凑银买牛,吹笙斗牛,乐而忘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