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梦之旅——从电影看当代美国女性价值观
- 格式:doc
- 大小:5.40 KB
- 文档页数:2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看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礼貌原则框架下化妆品广告语篇研究《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The Translation of Puns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理想与现实《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希望和宿命论之间的挣扎-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汉动物词语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Heathcliff’s Pilgrim’s Passage基于对爱伦坡文学作品及心理的兴趣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Business Letters青少年英语口语教学中的焦虑与对策Where Should Gone With the Wind Go?——Study on The Disputes Among Critics of Gone With the Wind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选秀文化对比研究——以达人秀为例《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目的论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从美学角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语境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折射出的中国对外关系史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约瑟夫康拉德《进步前哨》的象征主义分析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角萨拉女性意识的体现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论《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误读Exploration of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Great Expectations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 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论《白鲸》象征手法的运用《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黑人性的遗失与保存从黑人文化传统看《日用家当》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幼儿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文学作品的风格及其可译性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应用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对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应用从文化角度论动物词汇的比喻与翻译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On the Dramatic Conflicts Contributing to Eliza Doolittle’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Pygmalion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读者在文学文本多元解读中扮演的角色To Foster Pupils’Interests in English TeachingThe Impact of Gender Differ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分析汉英篇章衔接和意合形合的关系《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意象分析从思维模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习俗对《觉醒》的女权主义解读交际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简奥斯汀的婚姻观---根据分析她的著作《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斯嘉丽---一朵铿锵的玫瑰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中美商务英语信函的对比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从《拦截魔人岛》中的邪恶三位一体分析蒙特哥利死亡的必然性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浅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论冠名广告的营销策略A Brief Study of Anti-female Bias in English从模因论视角看年度流行语“给力”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论《宠儿》中的母爱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Cultural Barrier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s中英礼貌用语差异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翻译腔成因浅探商标词翻译的本土化The Poet’s Identity in Keats’s Six Odes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从《阿甘正传》看美国青年文化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论广告定位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论《飘》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追求幸福的不同方式浅析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思想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侠客精神和骑士精神折射出的文化差异—《七侠五义》和《亚瑟王之死》之比较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The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imal IdiomsThe Joy Luck Club-A Bittersweet Picture of Chinese-Americans across Two Generations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泰戈尔诗中自然物意象研究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浅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aboo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西方电影片名翻译的功能目的论分析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从校园官方网站角度对比研究中美校园文化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从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PPT使用的利弊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浅谈英语影片名的翻译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沃尔特惠特曼《草叶集》与郭沫若《女神》对比研究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大爆炸》中言语幽默的汉译《希腊古瓮颂》中的艺术和永恒之美浅析英语电影中的字幕翻译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大卫科波菲尔》三个中译本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论汉语成语中数字英译的语用等效性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Comparison of Tea Ceremon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28从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看美国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张玲玲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电影作为当今重要的媒介形式之一,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
本文从女性主义及个人价值观的角度对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两位女主人公Miranda 和Andy 进行分析,来看美国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穿普拉达的女王》;女性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 是根据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 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卫·弗兰科尔(David Frankel) 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 和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 联袂出演。
影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安德丽娅•桑切丝 (Andrea Sachs) 进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Runway 》当主编米兰达•普雷斯丽 (Miranda Priestly) 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
但为了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毅然离开了五光十色的时尚圈,坚持做了自己喜欢的报社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如愿以偿的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这样的: “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
……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 一种人性理论, 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
” 依据这种理解,个人主义作为个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 有其历史表现的必然性。
总言之,在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中,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意义,它构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
“当代女人味” 等13则
作者:暂无
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第5期
新女声
当代女人味里面不仅应当包括温柔、美丽、顺从,还应当包括聪明、能干,甚至包括攻击
性和领袖欲。
——女人味
好的伴侣关系,应该是以信任之心不限制对方的自由,又以珍惜之心不滥用自己的自由。
——好伴侣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宫崎骏《千与千寻》
人的生命有什么没什么,往往不是取决于我们去了哪里、看了什么,而在于去到、看到时,我们的内在感官与记忆有多少准备。
——杨照
没有枯燥的工作,只有枯燥的态度。
——威廉·贝内特
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的每一天。
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生中的第一天。
——电影《美国美人》
哲学看似只涉及真理,但所言往往都是想象;文学看似只涉及想象,但所言往往都是真理。
——安东尼奥·塔布齐
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弄个水落石出,对不可知的事物敬而远之。
——歌德
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
——加缪认为生命的丰富多彩更重要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曲折
不要让自己被三件事控制:过去、别人和金钱。
——智者语
岁数越大,对生活的要求就越低;经历越多,希望得到的就越少;杂事越多,想做的事就越少。
——人生是道减法题
人到老年,若想轻松过日子,就得少听两个人的话:一是医生,二是老婆。
——倪匡。
《美国丽人》探索普通人的终极人生价值我们大都是个普通人的,平凡的人,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创造什么大的价值。
当我们都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都幻想着将来能做出一番事业,对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但很不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多人发现这种愿望只是个幻想。
我们尽力所为也只是能维持一个家的基本需要。
我们大都毕竟只是普通人,没有能力去敷衍我们太多的物欲。
然而,社会的这种力量很强大多数人被它推着往前走。
当我们劳累不堪的时候,开始了怀疑人生,也就有了我们面对“你快乐吗?”这一问题时表现出的无力感。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可能会被他的名字骗了。
《Ameican Beauty》片名的翻译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美国丽人“原意是指美国玫瑰的一种,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
因为玫瑰所代表的是美好,因此就有了片中莱特斯进入美妙幻想后无数散落的玫瑰花瓣。
关于片名的翻译,大概有三个版本一个是台湾的《美国心,玫瑰情》点明了主题,却显得有些矫情,一个是香港的《美丽有罪》本人对此不太清楚翻译如此的原意,还有就是内地的《美国丽人》这个名字很容让人误会,但把它看做是一种玫瑰的名字就可以理解了。
以玫瑰比喻美国之美,但其讽刺意味较重。
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被物欲横流和单一成功定位的社会击垮的中年人莱特斯偶遇“美丽”后对自己生活的解构和重建,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影片看似荒诞,却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经济社会下人的精神流失后的弊病。
影片开头就告诉了我们电影的结尾,“我四十二岁。
再有不到一年就会死去。
当然,那会儿我还不知道。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已经死了。
”这种手法并不罕见,只是要支撑这一已知结果需要厚实的结构。
不过编剧功力相当不错,影片结尾依然令人不乏新鲜感。
莱特斯在强权妻子的控制下,自己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毫无生趣,每天的高潮就是早上洗澡时的自慰。
一次观看女儿表演的机会激活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渴望。
决定改变的他辞掉了工作,买了自己喜欢的车、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抽大麻、追求女儿的同学安吉拉并开始反抗妻子的霸道。
美是什么?柏拉图提出的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吸引着人类的好奇心,唤起人们对“美”的追问、探索、模拟和向往。
作为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对“美”的阐释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变动的。
因此,每一个时代对“美”的共识和理解都有着每个时代的回答和诠释。
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的集体认知和对人性的审美心理结构总带有特定的历史印记和时代特征,具有社会、民族、时代、阶级的特色。
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以其无可比拟的影像记忆和传播功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在全球化语境下,电影日益成为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展开交流和对话的传播载体。
作为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塑造国家与民族形象的文化战略手段,“华莱坞电影”的提出,犹如一声亲切的呼唤。
正如邵培仁教授所言:“华莱坞作为国家的面孔,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1]毋庸置疑,在社会繁衍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女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华莱坞电影银幕上,中国女性始终是电影美学表征系统中的重要形象群体。
华莱坞电影对中国女性之美的传播与颂扬,既是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进步和文化自觉的最佳体现。
那么,华莱坞电影如何呈现和传播女性之美呢?如何认识华莱坞电影中女性之美的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的理想女性之美是什么?在美学范围内,“美”有三层含义:一是审美对象,二是审美性质,三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
[2]本文从“美”的三个层次对华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女性形象展开了分析。
本文认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演进变迁,华莱坞电影呈现出女性身体的自然之美、女性情感的阴柔之美和女性精神的理性之美。
一、自然之美:身体的解放《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定义认为“羊大则美”,即,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就是说,美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
由此看来,“美”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审美对象,即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能唤起人们美感的具体形象。
JIUJIANG UNIVERSITY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中美电影《花木兰》中女性个人价值的体现英文题目Chinese and American Female'sPersonal Values in Hua Mulan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姓名邓奇能年级外A1113指导教师喻湘波二零一五年五月AbstractMulan is a touching story spread in our country folk, and then after processing by people of dynasties, it is known as legendary exemplary women. In the traditional version of Mulan story, it’s mainly about how collectivism is beyond individualism and loyalty to the country.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the story is in a hierarchical society in which women were merely accessories of men, but she selflessly devoted herself to her country. The movie Mulan released by Disney makes the heroine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 Disney version of Mulan promotes a different value, which advocate individual heroism, free love ,freedom and equality. However, despite the same origin of the story,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Chinese version and American version on personal values, which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of female values the same character show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is thesis, we emphasize on Feminine Value, we working from the point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ety context, analyzing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and figure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ovie Hua Mulan, and study Chinese and American Female's Personal Values and find the realistic meaning in modern society, finally get reasons and influence about the reflections. How should women maximize their personal fulfillment, the values of women varie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MuLan’s story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values, and it’s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and female values.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s the way how local culture thrive and benefit from other cultures 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while remain the main features of ethnic culture intact from the influence of other cultures.Key words: Hua Mulan; movies; Personal value; female摘要《花木兰》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个感人故事,后来经过各朝代人士加工成为我国传奇女子形象的典范。
[摘要]电影,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反映民族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艺术。
而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其价值观的输出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性电影,根据其中几位女性主人公角色特点进行总结和分类,并试图通过剖析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来探讨当代美国女性关于人生、理想、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当代女性;价值观;美国梦电影作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传达不同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
在美国电影里,人们发现美国人崇高的理想和凡人的人生守则无一例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电影里也不断地勇敢追逐着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国梦。
这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国女性电影,在展现形形色色的现代美国女性以及他们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折射出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
让我们随着几位女性一起来体验他们的玫瑰梦之旅。
一、紫罗兰的抗争之旅追求平等自由,挑战传统与权威自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开始,一个摆脱本国宗教迫害、政治不公、阶级压迫以及经济窘迫而追求自由平《独立宣言》亦公告天下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等的美国梦就在移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平等自由或许是美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这种平等对美国女性而言就意味着: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要长期与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相抗争,挑战传统和权威。
关于这点,几部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索和体验。
《美国紫罗兰》( american violet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在餐馆工作的4个女孩的单身母亲迪被毒品专案局的警察以一个未经证实的证词和贩毒罪名拘捕。
此时一名检察官提出控辩交易(即以承认有罪换取缓刑)。
仔细思量后,迪决心抗争到底,甘愿拿一切做赌注,勇敢对抗德州的权势机构和法律漏洞,还自己清白。
在艰难的抗争路上,她害怕、孤独、担心,几乎被检察官的权力压制得动弹不得,但最终在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律师和退休戒毒长官的帮助下,洗清冤狱,重获新生。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中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观点和全新的美学理念,鲜明的颠覆父权中心文化的女性主义创作方式来拍摄的电影。
关键词:美国女性电影女性意识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女性题材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1.1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电影中,性爱(男女本性)和美(包含美色)是其不可回避的影响。
在男性主导的影视文化机制内,理想的男人是期待视野的核心,而女人则无关紧要。
但女人或多或少必须出现,因为她们的存在印证着男人的温柔和深情。
在美国早期电影银幕上的性感女性形象还是有所保留的。
但是,时至今日,性感女性却发展到了以各种妖艳的穿着、各种诱人的姿态频繁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
根据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女性所进行的研究,人们发现90年代的女性形象比60年代的女性形象穿着更加具挑衅性,姿势和行为上更为挑逗,即使是职业女性亦是如此。
事实上,美国电影银幕上性感女性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
在美国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主导的社会中,个人的感觉和欲望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美国男人眼里,女人总是跟她的女人魅力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电影就通过塑造出性感女性的形象来吸引尽可能多地男性观众。
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两性关系的新变动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们开始大胆质疑男性社会构筑的象征秩序和女性在其中的从属地位,不断抗争,试图冲破男性主体的桎梏,重建赋予自身价值和意义的女性语言文本。
这种思想引导下创作的女性题材电影大多强调的女性自强独立的精神气质和男女互助互补的平权意识。
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的分析作者:李婉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当代西班牙非常著名的电影导演。
1987年,佩德罗编导的《濒临精神崩溃的女人》问世,确立了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女性导演”的地位。
他也因此蜚声国际影坛。
女性电影不仅仅在西方有代表导演,好莱坞女性也精彩纷呈。
好莱坞女性电影突出成就是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生存现状。
注重探讨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将主要讨论分析阿尔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和好莱坞女性电影显要特点。
关键词:阿莫多瓦;女性电影;意识;好莱坞作者简介:李婉阁,女,1994年12月出生,本科学历,单位名称:贵州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2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对于自身价值的醒悟,拒绝绝对男性权力,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情感诉求和自我实现。
一、阿莫多瓦电影女性意识的控诉与张扬在文艺评论界,女性主义电影指的是那些不仅要反映女性的生活状况,更要以女性主体立场反思女性的生存方式,揭示特定时代、特殊环境中女性的主体性追求的电影。
这种电影里的女性人物表现的意识就是女性意识。
在欧洲,阿尔莫多瓦导演的女性电影极具代表性,也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淡化男女生理差异很久以来,性别支配是社会中无处不有的意识形态,男性把女性局限在性、生育和家庭事务中,把女人设定为顺从、受控制的形象。
父权制将女性作为“ 他者” 定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次上,所以要把女性提高为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就得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着手。
阿尔莫多瓦的影片热衷于反映变性人,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的丈夫及和朋友阿格拉多。
也有同性恋、男同性恋者以及易装癖等。
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曼纽拉的丈夫在变性之前就是一个易装癖者。
在1982年的电影《激情的迷宫》中,阿尔莫多瓦亲身化着浓妆,穿着女性服装,大胆地以女人的造型出现在公众眼前。
从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看美国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作者:张玲玲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电影作为当今重要的媒介形式之一,成为文化研究的对象。
本文从女性主义及个人价值观的角度对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两位女主人公Miranda和Andy进行分析,来看美国女性个人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穿普拉达的女王》;女性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影片《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是根据劳伦·魏丝伯格(Lauren Weisberger)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大卫·弗兰科尔(David Frankel)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和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联袂出演。
影片于2006年6月30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个刚离开校门的女大学生安德丽娅·桑切丝(Andrea Sachs)進入了一家顶级时尚杂志社《Runway》当主编米兰达·普雷斯丽(Miranda Priestly)助理的故事,她从初入职场的迷惑到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成为了一个出色的职场与时尚的达人。
但为了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毅然离开了五光十色的时尚圈,坚持做了自己喜欢的报社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如愿以偿的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主义价值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个人主义”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
……作为一种哲学,个人主义包含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
” 依据这种理解,个人主义作为个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有其历史表现的必然性。
总言之,在西方社会的文明进程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意义,它构成了西方人赖以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基本方式和存在状态。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探究《开罗紫玫瑰》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作者:史凯文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5期摘要:《开罗紫玫瑰》是由伍迪·艾伦指导的爱情喜剧片,导演将影片背景设定在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讲述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女主角塞西莉亚与电影里的虚幻角色汤姆以及真实世界里汤姆扮演者吉尔发生的爱情故事。
电影虽然是爱情喜剧,音乐和情节设定让观众捧腹大笑,可欢笑之后我们能感受到其浓厚的悲情色彩。
该电影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电影里的每一个主要角色又象征着一类“群体”。
伍迪·艾伦不只是想给观众带来一笑了之的爱情喜剧,还蕴藏了大量令人深思的主题。
本文将分析电影里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并破析电影《开罗紫玫瑰》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小人物边缘化单向度的人女权主义理想与现实大萧条时期的群体特征伍迪·艾伦将电影《开罗紫玫瑰》的社会背景设定在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经济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最容易“催化”小人物的产生,他们从中心开始逐渐边缘化。
伍迪·艾伦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塑造塞西莉亚等人的形象,以“个体”来代替社会“群体”,从小人物的视角来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小人物”——塞西莉亚。
本文不讨论该片中的戏剧成分,只对其中的悲剧色彩加以分析。
本片最令人感伤的就是女主角塞西莉亚。
她原本是一家餐厅的服务生,但由于经济危机,再加上自己的马虎,最终被老板开除,回家后还总是被自己玩世不恭的丈夫辱骂和家暴,生活极其压抑。
她喜欢看电影,在她第五次看《开罗紫玫瑰》的时候,电影里的冒险家汤姆居然跑出荧幕,带走了塞西莉亚,并表示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
不久之后,汤姆的真实扮演者吉尔,因为害怕汤姆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断送,便想找到汤姆让他回到电影里。
结果在与塞西莉亚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也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她能和自己一起回好莱坞。
一个是完美的虚构男人,一个是真实的明星,塞西莉亚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幸福时刻,她拒绝了虚构的汤姆,选择了与吉尔在一起,但结果吉尔只是在利用她,将汤姆送回电影中。
美国女性电影的价值观阐释【摘要】美国女性电影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和女性地位的重要文化形式。
这些电影强调女性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性,探讨女性的情感和人生困境,同时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倡导女性权利与平等。
通过这些电影,人们可以深刻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美国女性电影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女性群体,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使人们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有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电影的价值观对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对塑造未来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女性电影,价值观,社会现实,女性地位,自我认同,独立性,女性情感,人生困境,传统性别观念,女性权利,平等,思考,启发,影响力,社会,女性群体,积极影响1. 引言1.1 美国女性电影的价值观阐释通过对美国女性电影的审视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电影作品所呈现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正是这种多元化和丰富性,使得美国女性电影在影响力和意义上凸显出独特的价值。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对社会现实与人性的一种关怀和思考。
通过探讨美国女性电影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女性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气。
美国女性电影的价值观阐释不仅仅是对女性群体的一种呼声和宣言,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提醒和警示。
通过深入探讨和理解这些电影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反思自己的立场和观念,从而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2. 正文2.1 反映社会现实与女性地位美国女性电影在反映社会现实与女性地位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电影作品,观众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她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这些电影作品往往会以女性主角的视角出发,展现她们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生活和经历。
通过这些故事,观众们可以看到女性在权力、职业、家庭等方面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以及她们为了争取平等权利所进行的斗争。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引发观众们对这些现象的反思和关注。
玫瑰梦中的黑色人生[摘要] 《美国美人》作为1999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门德斯借助电影意象如玫瑰花、塑料袋、照片等犀利地揭示了美国日常生活的“众生相”。
它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为例,展示了隐藏在美国社会肌肤内的种种“癌症”。
我们可以通过对影片主要意象的分析来揭示影片的主题,并探讨意象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 《美国美人》意象主题中国古人对意象的定义为:意象即是情景交融。
就是说意象是物理世界里的“景”和感性世界里的“情”相结合的产物。
而西方学者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集合体……[1]这和中国对意象的定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意象来发挥一种象征的修辞作用,意象更多体现了审美情感。
在《美国美人》中,导演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写意功能,全方位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一、“玫瑰”的诱惑“美国美人”――一株名字充满诱惑的玫瑰,导演门德斯用这种玫瑰象征了生命中的美好。
这些美好亦或是人们生活的意义,需要去追求去把握,亦或是记忆碎片里海市蜃楼的遥远,只能被回味,被留念,亦或是大脑胡思乱想之后想入非非,但是能够被咀嚼,被释放。
艳丽的玫瑰出现在电影的不同场景,它是妻子卡洛琳屋前花园中的红色绸缎,用它盛开的姿态妖艳在庭院之中,对卡洛琳来说,玫瑰就是一种精神的补偿,看到它们盛开,她能感受到热烈的生命,穿着工整的职业装,套着围裙,动作拙劣,但是依旧将玫瑰修剪得一丝不苟,这就是卡洛琳的执着,即使在不设防的围栏花园中,也施展着她女强人的强势。
玫瑰正是这部电影里最重要的意象,导演用玫瑰陪衬卡洛琳,刻画出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同时导演利用玫瑰构建了莱斯特的想象空间。
莱斯特,四十不惑的年纪遭遇着现实的残酷:作为员工,他面对的是日复一日的工作,讨厌透顶的上司,作为丈夫,他只拥有不再相爱的家庭,以及浴室自慰时候的独自亢奋,作为父亲,他和女儿隔膜着,碌碌无为。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美国丽人》电影文学价值电影《美国丽人》是由著名导演山姆曼德斯执导,凯文史派西、安妮特贝宁等主演,有梦工厂出品的著名影片,在美国第72届奥斯卡的颁奖中,以最终获得五项大奖的傲人成绩而成为了最大赢家。
该片展示隐藏在美国中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和最后的悲剧命运,电影中深刻地刻画了以莱斯特和菲茨两家为代表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破碎、虚伪、欲望、贪婪等种种癌症,对当代美国的中产阶级来说具有启示录的意义,尽显着浓重的黑色幽默。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将其和纯粹的电影艺术混为一谈,它是以电影文本的形式通过文学语言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递给读者的文学形式。
电影文学和电影艺术的关系是护卫前提而存在的形式,电影艺术包括很多部分,如导演的能力、演员的表演、摄影的手法、美工、配乐、编辑等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但是这所有的因素的基础就是电影文学的存在,如果没有电影文学的存在作为电影艺术基础,那么就像无土之木、无源之水,根本不可能发展出电影文学来;反之如果只是有电影文学的存在而没有电影艺术的发展,那么观众和读者也就没有机会在荧幕面前看到电影文学的传达了。
笔者就在此对电影艺术的基础,即电影文学做一番探讨。
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就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电影文学的结合,这种结合创作出来的电影文学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电影风格,与平常所说的电影类型和电影流派是不同的概念范畴。
这种电影风格的形成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受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国际社会对后现代主义一直是没有清晰统一的定义,所以这也就影响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电影文学的具体定义。
综合各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倾向,人们对其研究的开始比较晚,而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社会政治学、哲学、甚至时尚等各个方面,这也是对其界定难以把握的主要原因。
[摘要]电影,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反映民族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艺术。
而美国电影,作为美国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在其价值观的输出方面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近年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性电影,根据其中几位女性主人公角色特点进行总结和分类,并试图通过剖析她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来探讨当代美国女性关于人生、理想、事业和爱情等方面的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电影;美国当代女性;价值观;美国梦
电影作为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是一门在微观影像世界里表现生活、传达不同社会价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
在美国电影里,人们发现美国人崇高的理想和凡人的人生守则无一例外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电影里也不断地勇敢追逐着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国梦。
这其中以女性为主体的美国女性电影,在展现形形色色的现代美国女性以及他们五彩斑斓生活的同时,也折射出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
让我们随着几位女性一起来体验他们的玫瑰梦之旅。
一、紫罗兰的抗争之旅追求平等自由,挑战传统与权威自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开始,一个摆脱本国宗教迫害、政治不公、阶级压迫以及经济窘迫而追求自由平
《独立宣言》亦公告天下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
等的美国梦就在移民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平等自由或许是美国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这种平等对美国女性而言就意味着: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要长期与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相抗争,挑战传统和权威。
关于这点,几部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无限的思索和体验。
《美国紫罗兰》( american violet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小镇上,一个在餐馆工作的4个女孩的单身母亲迪被毒品专案局的警察以一个未经证实的证词和贩毒罪名拘捕。
此时一名检察官提出控辩交易(即以承认有罪换取缓刑)。
仔细思量后,迪决心抗争到底,甘愿拿一切做赌注,勇敢对抗德州的权势机构和法律漏洞,还自己清白。
在艰难的抗争路上,她害怕、孤独、担心,几乎被检察官的权力压制得动弹不得,但最终在美国公民自由协会的律师和退休戒毒长官的帮助下,洗清冤狱,重获新生。
身为没钱没背景的穷人,面对权威的压迫,一般都会选择默默承受。
但当一个年轻黑人女性奋起反抗,拒绝为自己从没犯下的过错买单时,引发的却是如此颠覆性的结果。
影片集中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追求平等、挑战传统与权威的非凡勇气,这朵敢于抗争的紫罗兰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永恒的美。
而电影《永不妥协》( erin brockovich )也展示了一个顽强女性以精神力量征服人们的故事。
女主角爱琳是一个普通妇女,没有钱和工作,也没有太多期望。
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让她结识了老律师艾德,并得以到他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工作中爱琳被一处房地产的医学记录所困惑,开始查询相关事件,动员和团结起初对调查不合作的居民组成600人原告,打赢了这场官司,并且获得了美国诉讼历史上最大的一宗赔偿。
爱琳的顽强和坚贞不渝的追求,使她在一个并不平等的斗争中获得了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获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位保持微笑却在传统权威面前永远不妥协的女性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中的另类女教师凯瑟琳,不守规矩的女主人公另类地在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校公开挑战传统教育体制和相夫教子男权至上的强大主流价值观。
尽管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总是受到来自权威的打压,最后她还是用坚强的意志、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并使她们开始真正思考生命和所谓妇女解放的意义。
她们的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自由主义的微笑,是自由女性的微笑。
二、风雨兼程的人生路自信自立,勇敢坚强
另一部感人励志影片《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the liz murray story ),故事女主人公丽兹的寻梦之旅或许更为沉重和艰辛,但她依然凭借执著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不利条件、努力奋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人生。
生长在纽约贫民窟里的苦难女孩,
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丽兹被迫提早面对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
然而,贫困并没有止住丽兹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里面,永不退缩的奋斗是永恒的主题。
随着慢慢成长,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
她在漫漫的求学路上开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她成功了。
她的经历、她的真诚、她的论文深深打动每一位评委,最终获得了10 000美金的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和梦寐以求的哈佛大学通行证。
凭借着对信念的执著追求和对改变生活困境的强烈愿望,她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她的事迹足以让每个人动容和深思:即使一路风雨,一路荆棘,我们要做的是不抱怨,不放弃,人生其实真的可以改变,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以上两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现代女性一贯崇尚的人性自由、个性独立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心中梦想都不言放弃,并为之努力与不屈斗争。
三、阳光下的托斯卡尼之行自由奔放,积极乐观
美国人向来以其乐观的精神观看待命运而闻名不轻易接受厄运,认为其并不是上帝的旨意。
他们要靠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和激情地去改善生活和做命运的主宰。
这也是美国人想通过电影传播给世界的另一美国精神。
影片《朱丽与朱丽娅》( julie julia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情感单纯,线索简单。
影片中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隔代烹饪。
一边是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主妇朱丽娅随外交官丈夫来到法国,天性热情开朗的她,热情地学习烹饪技术并逐渐积累海量食谱,最终成为影响万千美国主妇的烹饪大师。
而另一边是21世纪初的美国纽约,朱丽是一个每天干着接听客户投诉这类繁琐工作的小职员,对现状有些困惑,同时热爱烹饪的她每每在烹饪和与丈夫享用美食的温馨过程中,逃离城市生活的繁累。
她萌生念头开通博客,计划要在一年内将朱丽娅的烹饪名作中528道菜实践并在网上记录点滴。
整部电影就在两个女人的美食实践历程中不断切换,各自推进又彼此相关,相关的是两人相似的人生阶段困惑,热情,挫折,成就;不同的是二者的情绪:朱丽娅是一个乐观又倔强的女人,总是带着好奇与热忱对待新生活,也常常遇到郁闷之事,但总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她爽朗的笑声驱散了生活和烹饪的枯燥和压力,也驱散了她搜集出版食谱的种种挫折,她将这种情绪带入到美食和烹饪过程中,带入到食谱的文字中,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美国烹饪爱好者。
朱丽就是其中之一,她受朱丽娅影响,转变情绪,也在厨房锅碗瓢盆间沉静下来,做出一道道美食的幸福感和快乐滋味。
其实,何止朱丽一个,她们可能是千万家庭主妇,又可能是更多美国现代女性,朱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群体的浓缩。
影片通过bon appétit的简单祝愿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平和放松的情绪和对待生活乐观的
中国良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