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625.1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浙江大学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仰韶文化

答: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曾称“彩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分布中心,已见同类遗址1000多处,经大规模发掘的10余处。碳14测定其时代为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可划分为半坡、庙底沟、后岗、大司空等不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征为:①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刀、斧、锛、凿等,也存在少量打制石器,骨器精致;②主要日用器为陶器,以细泥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陶上常见彩绘图案,多为几何纹、鱼蛙纹、人面纹等,特征明显;③房屋以半地穴式为主,有一定排列方式;④有共同的氏族墓葬区,成人墓为长方竖穴土坑,儿童实行瓮棺葬;⑤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渔猎,饲养猪、狗等家畜;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阶段,晚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2.黄肠题凑

答:黄肠题凑是指西汉帝王及贵族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型结构墓。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即指以黄芯的短柏木枋顶端向内垒成墓壁,四壁的柏木枋皆与最近的棺壁垂直,题凑之内另有木椁。题凑之制在东汉时期随着大型多室砖墓的盛行已趋于消弭。

3.文景之治

答:文景之治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汉高祖为此曾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至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一方面“重农抑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入粟输边,另一方面进一步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的政策。使人口增殖,荒地垦辟,国家财政收入提高,社会经济也迅速恢复好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故旧史家将文帝、景帝统治的这一时期誉之为“文景之治”。

4.毛公鼎

答: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其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内有铭文32行499字,为现存最长铭文的青铜器。作器者毛公记载周宣王告诫,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的重要资料,现藏台湾省台北市。

5.三省六部

答: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制度。萌芽于西汉以后,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初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它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中书掌机要、发布政令;门下掌审查政令、签署诏书;尚书省是政令执行机关。

二、简答

1.隋代大运河的开凿与影响

答:(1)大运河的开凿

公元7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2)大运河的影响

①沟通南北水运: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②繁荣两岸城市: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一下子诞生并繁荣了几十座沿河的城市。

③南北文化交流:隋唐大运河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④促进民族融合: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⑤经济快速发展: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开元之治和宋代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2.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

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2)内容

其内容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论述隋唐的文化特点

答:隋唐经济和文化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统治者能实行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特别是当时“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都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不仅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