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养生(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857.00 KB
- 文档页数:45
太极养生运动健身经常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强壮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旅游健身走出家门投身到大自然中,既可开阔视野、饱览胜景,又可舒展筋骨、流通血脉,使绷紧的心弦得到松弛,促进大脑皮层功能,提高肌体免疫力。
阅读健身看书读报使人心绪安定,活跃脑细胞,还可增长知识。
这不仅对健康人有益,对病人也可起到调节情感、解除烦恼,淡化忧郁心理,减轻痛苦的作用。
写作健身实践证明,从事写作,能开拓思路,使精神生活丰富多彩。
而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品一经发表,精神顿时愉悦,而神愉则体健,体健则延年。
太极养身书画健身学习书法和绘画,讲究执笔和运气,使身心活动处于最佳和谐状态,这样可以和气血、活经络、平阴阳,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延年益寿。
兴趣健身养花、垂钓、下棋、剪报、集邮等,既丰富业余生活,长见识,还能活跃大脑神经,使人有较好的心理状态,保持活力。
音乐健身太极养身在心理上,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在生理上,音乐可激发肌体的自然活力。
因此,聆听,可使胸怀开阔,豁然无忧;高歌,又能气舒胸畅,心情愉悦。
颜色健身颜色能通过一系列的波振动,在人体内引起生物微电波的抑制或共鸣,从而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引起人们多样感情和心理效应,达到安定或振奋情绪的功效。
爱俏健身爱俏是一种社会时尚,注意修饰和穿着,会在内心激出一种青春活力,促进体内激素、酶的生长,这些物质能兴奋神经,增强肌体免疫功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常乐健身开怀大笑是消除压力的最好办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只有心胸开阔,笑口常开,才能气血通畅,消除疾病。
一,精神论养精化气,养气化神,固根培本,养人身三宝,充人精神,发人智慧,使之,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是谓太极养身,太极养身,则是掌握人身三宝,精气神自然变化的规律,修之炼之,而达到养生长身之修炼方法。
二,太极论太极,无极而生,阴阳和合而成。
太极拳与养生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三大内家拳之一,其始源于技击,讲求以柔克刚;作为养生的太极拳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别具一格的重要分支,强调未病先防,追求健康长寿。
20世纪下半叶,太极拳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向简化方向发展,从50年代中的三十四式简化太极拳,70年代末的四十八式太极拳,80年代的四十二式竞赛套路到90年代的八式、十六式太极拳等,一个简化太极拳系列逐步形成。
它与各流派的传统太极拳共同构成有利于当代全民健身的运动体系。
养生,即调养健康,养护生命之意。
太极拳根植于传统文化,其理论经后人的不断丰富,与养生愈加息息相关。
太极十三势中的八法:拥、捋、挤、按、采、列、肘、靠与五行相对应。
拥,五行属水,对应肾经;捋,五行属火,对应心经;挤,五行属木,对应肝经;按,五行属金,对应肺经;采,五行属金,对应大肠经;列,五行属土,对应脾经;肘,五行属土,对应胃经;靠,五行属木,对应胆经。
除此之外,中国医学的养生观,还在于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与经络通畅。
太极拳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打太极的过程中,人身即为太极,身体各个部位的运动即为阴阳的相互作用。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在于阴阳平衡,这点与中医的养生之理是相通的。
太极拳的“开”“阖”中包含“阴中有阳,阳中存阴”之意,故有“拳起于易,现成于医”,“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命名也”。
太极拳与气血中医认为,“气”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
太极拳技法要求头似顶悬、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内外兼练。
久习太极拳可以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气血畅通无阻,令血液黏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气滞、瘀血现象。
太极拳与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健康讲座-太极运动与身体保健一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一下“太极运动与身体保健”有关的课题。
我准备尽我所能,分几点讲述,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健康:是人人都盼望和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对生活的健康质量更有更广的祈求。
但是,目前世界广泛存在空气、水源、食物、环境的污染等等的负面较差的问题。
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莫大的影响。
使人群经常出现亚健康的现象和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这些问题我们祖祖辈辈的专家、医生、健身者为了除病治病、铲除病魔;防病祛病、强身健体等等,为了大众的身体健康,通过各种各样医疗保健的角度想了很多很多办法,同时也取得了很好很好的效果。
但这二者是不能等同和取代的,如果要达到除病治病,铲除病魔;我们就得马上到医院找医生,通过他们细心的医护处理和必要的吃药、打针来使身体得以康复。
如果要达到防病祛病,强身健体;那我们就要采用医疗体育的方法,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来不断激发身体各个细胞、各个系统,从而使身体不断地增强体质、改善自身的健康水平,达到保健的目的。
另外让我们来分析了解一下:它们中一个是短期医疗行为的,而另一个是长期保健作用的。
这两个概念要牢牢记住。
有病要通过医治来解决问题,而保健就要不断坚定信心,不断坚持锻练的恒心,久而久之才能出现奇迹,取得相当理想的效果。
当然了,要想健康,进行保健的方法和因素还有很多,要根据个人的特点、爱好来进行锻炼。
这里我就只谈太极运动有关方面的问题来和大家分析探讨一下。
二、运动:世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在运动。
生命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运动。
也就是大家经常讲到的“生命在于运动”。
但运动单从锻练而言又分为。
1、无氧运动:(也就是耗氧运动)。
例如举重、田径、球类等高强度的健身运动。
1由于这类运动多是带竞技性的运动,也都是较为带负重和剧烈的运动,对体内的氧份很快就消耗掉;如果身体内不及时取得补充、或有些人的体质差些,补充就较为困难,那么就会出现难以应负补充的现象,就会使身体不但没有锻炼好,反而大有损害身体,影响健康。
第一讲太极养生功讲座总介绍这套太极养生功,是我们JTC培训体系养生段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一般需求。
在此基础上,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素质,继续学练太极拳技击层面的课程。
下面介绍几个概念。
一、内功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指出“太极拳是内功拳”,一句话道出了太极拳的本质。
那么如何界定“内功”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呢?JTC培训体系对养生功内功的定义:太极拳内功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它是通过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和健身排打的训练,通过理论修养和武德修养,努力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
(在技击阶段对内功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不同的。
参看JTC培训体系结构图。
)在太极内功的定义里,提出了:一个目标: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五个方法: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健身排打、理论修养、武德修养。
技击技巧的练习是以内功为基础的。
练习内功是保证练习者的健康。
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道“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他在《太极拳论》中还提出了“耄耋(màodié)御众”,就是八九十的老人,鹤发童颜,能打胜一群人。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也是它可以造福大众健康的根本所在。
JTC培训体系将太极拳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分为养生与技击两个层面。
这也是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所做的开拓。
太极内功“五个方法”中唯有“意守內练”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也是其核心。
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以意领气”“心神意念足”,都是在说“意守內练”的问题。
“意守內练”是太极拳的根本原则,也是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
在JTC体系结构中也处于主位。
本讲座所介绍的养生内功就是“意守內练”的主要教学内容。
JTC培训体系结构图二、内功与內练的界定内功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内功是上面的“内功的定义”,这个定义与外家拳、散打、摔跤等注重技击招式的训练是相对的。
狭义的内功就是指內练,即采用意象类或实感性功法引导人们向心身内求內练的训练方法。
慎动《易经》曰“吉凶悔吝生乎动。
”运动是万物维持生机的主要方式,但必须动而中节,才生机盎然。
因此历代养生家都主张清静养生,万全也明确提出“动以礼则吉,动不以礼则凶”将“慎动”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
其“慎动”的含义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活动都宜动静适度,使人“必清必静,无劳妆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
慎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形神妄动扰乱生机人生活于复杂纷繁的社会中,有耳目口鼻之欲、行住坐卧之劳、喜怒忧思之情时刻骚扰形神,如果不懂得节制,则会使形神妄动而暗耗阴精阳气,影响人体健康。
从形体活动来说,有五性、五劳之伤。
五性之伤是指“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五声乱耳,使耳不聪。
五臭熏鼻,困恼中濒。
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趣心滑心,使心飞扬”五性通过人的耳、目、口、鼻、心引动各种欲望和嗜好,使五脏厥阳之火相煽,对身体产生伤害。
五劳之伤是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劳过极就会耗伤人体气血津液而使人患有各种疾病。
从精神活动而言,还有五志所伤。
表现为“暴喜伤心,暴怒伤肝,暴恐伤肾,过哀伤肺,过思伤脾”五志过极,主要影响气机运行,中医认为“百病主于气”,气机淤积在身体,积累不能排出,终有一天会生出奇怪的病,与形体过劳产生的危害相比更加严重。
所以说“形体所伤犹可治也”“神思之病,非自己乐天知命者,成败利钝之度外,不可治也”。
综上所述,形神妄动会扰乱生机,耗伤正气,使人百病丛生。
2:动静适度保定元气人体生机是以五脏六腑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的,“心之神发乎目,则谓视肾之精发于耳,则谓之听,脾之魂发于鼻,则谓之臭,胆之魄发于口,则谓之言。
”慎动可减少消耗,保养精气神。
因此人们要“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恐其神之散也”。
要求人们在日常起居中“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对于精神活动主要在一个“和”字,所谓和就是平和而不超过限度。
“喜怒哀乐,发开中节,这便是和,和者,与中无所乖庚之谓也。
”虽然我们要清静养生,但并不片面地追求静止,养生倚乎动静适度,求动静兼修,把“动”与“静”适当地结合起来。
太极拳与养生
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
它适合与老、中、青人群,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具体好处如下:
1.腹式呼吸,扩大了肺扩量,有利于肺病疾患的康复。
2.气达四梢,强化了血液循环功能,对心脏病,慢性肝炎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3.汗腺通畅,保证了新陈代谢。
4.对称运动,弥补了人体机能后天不足。
5.用意不用力,提高了神经系统的敏感度,改善神经衰弱患者的睡眠。
6.动作轻柔,力度均匀,运动适度,保持了人体机能的中和态。
7.长气致柔,防止了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
8.太极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松、静、空、灵;陶冶了超然脱俗的心境。
总之,太极拳不仅是武术,它还是健身术、养生术,尤其在医术上作为医疗手段很起作用,但不是绝对的,不是练拳治百病,长生不老。
太极拳讲究贵在坚持,只有真正的长久坚持才能体会它的益处。
(康益德石建平供稿)。
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养生一、练脑太极拳对脑的功能起着积极的调节和训练作用。
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内外三合(内三合指意、气、力相合,即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连绵不断,一气呵成。
这些细微,复杂,独特的锻炼方法和要求融合在太极拳练习过程当中,是对大脑很好的锻炼。
进而调整身体,使其趋于正常,诸脏器达到坚强有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
太极拳是“以静制动,虽动犹静”,动与静结合的锻炼方法。
这有益于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节。
它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
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亦可逐渐消除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太极拳强调在周身放松条件下进行锻炼。
它不仅要求躯体放松,而且更要求大脑放松。
在大脑支配下,神经,肌肉放松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动脉(高血压主要表现小动脉收所)得到舒张,同时缓解小动脉壁的硬化。
这样血压随之下降,并趋于正常,对高血压患者更为有利。
在脑力,体力劳动后进行全身放松,能使兴奋的神经,疲劳的肌肉恢复得比较快,这就是练拳比静止更能消除疲劳的原因。
太极拳养生二、练气太极拳练气是在大脑皮层统摄诸神经系统下,使全身处于松静状态,随着深长的呼吸,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腰,脊,四肢螺旋缠绕将沉蓄与丹田(小腹)之气,运送到全身,此时末梢神经会产生酸、麻、胀、热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气感”。
有此气血运行感的人皮肤红润,其体温可增高1度左右。
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打开使用(在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过)。
而毛细血管是依照一定周期来开闭的。
因此它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
这些外围小心脏的大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通过肢体的顺逆缠绕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的弹性,而且提高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因而可防治因血行受阻而产生的心脑血管的病症。
太极练功与养生“练功”侧重于技击、竞技、功力;“养生”侧重于修体、修心、修为。
既要达到功夫增长,取得武技较高水准,又要健康延年,修性高洁,达到功养相兼的良效,这是现代习武人普遍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是与个人年龄、爱好、体质、拳龄、环境及阅历等有直接关系,须有一种科学的修练态度。
练功夫主要包括对各种技术熟练运用的程度和体质适应强度及耐力的能力,最好从青少年就开始。
青少年身体成长期,容易学习各种套路,接受技能、速度、强度的各种训练,也能为日后太极拳的深造奠定较全面的基础。
因为武术具有共性,融之有益。
但宜什么都练,因为不同流派的练法、劲法各有特点,多了不易精纯,反而容易失去原有传统流派的特色。
对于中老年或体弱者却不宜多学,择其一喜好拳派长期研练为宜。
当然纯以健身娱乐为好,多学几样也可。
一、要有数年纯功“一遍不忘两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说的是一次练习之功。
一遍两遍叫保健拳,练三遍四遍叫功夫拳。
如此晨昏无间,逐日练习,持之以恒,坚持数年,才能得到功夫的积累。
但也不是说一年到头都得如此,六天锻练比七天效果更好。
闲时多练,练透,宜以三个月为一季;忙时少练,但不可不练,也以一月为限。
休息要充分,身心适时调剂,则事半功倍。
武功要练的内容很多,不能同时都练,应有计划分段学练。
如先择其三两个功法或招式技法练习五、六个月,练透功夫上身了,再学几个新动作再练几个月,这样经过几年积累就差不多了。
二、要循序渐进,没有速成之途基拳、剑、刀、枪、推手未经一载皆已学全,忽略而成,虽然可以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味。
尤其太极拳,同样一个套路,同样一个动作,不同的学练年限就有不同深度领悟。
运动量和强度训练,也是逐步增加,不是一蹴而成。
比如抖杆,开始时左、右手各抖20下,稍歇,再各抖20下,抖到100下为一个节,晨昏各抖一节,合计200下。
如此节奏,练到一天抖1000下时,坚持相当一段时日,由量变到质变,功夫会得到稳定积累增长,且不易伤气力。
太极与养生太极是中国文化灿烂的一面,太极拳是中国养生的一个灿烂,愿这个园地辉煌灿烂。
下面就是店铺整理的:太极与养生。
供您阅读!太极与养生的种类亘古就有的养生,是人类抗拒自身衰老的必然行为。
从历史上看可分为:1.帝王的养生——这是寡人政治的结果,中国历史上有些开国皇帝或有为之君在其政治生涯中过度地看重了个人能力,认为自己应该和江山社稷一起万古长青,因此不惜国力财力遍请方士术师,炼丹求药,甚至不惜牺牲他人性命,其残忍性不一而足。
2.贵族的养生——享受型养生,既要长寿又要奢侈,希望自己富贵长命,永享安康,用膏方补药,奇珍异宝全图达到长生,永继富贵。
3.平民养生——这是大众型养生,在抗拒自身身体状况变化的时候,用各种手段方法保障,增强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为此催生了无数养生之道和养生手段,这是最为丰富以致宝贵的内容。
在这个内容中出现了:运动养生,药物养生,营养养生,静养生和休闲娱乐养生。
运动养生——分为提高型和维持型两种提高型:通过运动,提高心肌和呼吸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运动神经机能发达,使肌体得以提高,这样的运动特别适应年轻人,也为很大部分年轻人所接受。
维持型:一般适应于到达一定年龄后为了延缓机体的衰老把运动量保持在一定程度,既不过分也不偷懒,使体能得以保持。
药物养生——这是集治疗和养生为一体的养生内容,包括推拿、针灸、拔罐等等这里的内容极为丰富,也是一些不喜欢运动、不能运功、不善运动人群的希望。
膏方,夏病冬治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营养养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把吃的文化发展到了极致,所以产生营养养生就不足为怪了。
各种食材都赋予了性,如凉性、温性、热性、补肾、补阴、补阳等,这里的中国文化特点就充分显露出来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既能养生又享口福多么惬意的一桩事。
静养生——我认为指气功之类这是以气养生为特点的一个方法。
注重意念、运化、吐纳,内腑修炼等表面看起来不动,但运用所谓内动。
休闲娱乐养生——这是近年来不断兴起和发展的新型养生方法,结合旅游、温泉、氧吧以及各种会所,健身馆等把单一的养生进行复合,于是使养生出现了新现象:——养身、养性、养形。
太极拳法,源远流长,养神养身,以呼吸修养为主,功力若强,甚至可以四两拨千斤。
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
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
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练太极拳,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
所以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
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
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
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
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壮。
太极养生理论基础(上)──四季养生──图一是“原始太极图”【 1 】。
宇宙(可能有多个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均是运动存在的“表象”,所以都可以用该图来描述。
【 2】图中阴阳之间分界线(包络线)的数学模式,对不同的事与物是可以不相同的,但总的变化规律应和上图是相似的。
在图二中绘出了图一上的阴、阳大小的变化规律。
从图一、二可以看出,在一个周期内(T=1)阴、阳气之各自总量是相等的,即阴阳是平衡的;但在一个周期内除A、B两点外,其它各点的阴阳是不相等的。
可将这种阴阳大小的变化示于图三,于是出现了纯阳区、纯阴区和阴阳抵消区三部分。
从图三得知,所谓的阴阳平衡是指运动在一个周期内的阴阳总量是相等的,在A、B点也是相等的,而在其它各点两者却是不相等的!在文献【 2】、【 3 】中,将地球上的一年分成了四季,如图四所示。
不过值得提及的是,图上的阳气不应仅仅指的是“热量Q”,而应当是促使万物生长的诸多原始动力,阴气则是所有约束生长的力。
也就是说这里的四季是根据万物生长的态势来划分的,而不是仅仅根据人们感觉到的冷热来划分的。
故此处提出的四季可称之为“阴阳四季”。
参照图三可得到四季中阴阳动态变化图如图五所示。
根据图五中纯阴、纯阳区的阴阳气的幅值变化的大小,可将图五绘制成图六。
细读图六可以看出阴阳动态变化的规律如下:1. 春季里大自然提供的是“纯阴”且在立春时其值最大(阴=1),随后急速下降,至立夏时为0;2. 夏季从立夏开始,整个夏天大自然的作用呈“纯阳”状态,且阳气从无到有逐渐增大,抵达立秋时阳气最足,其值为1;3. 立秋的到来意味着秋季的来临,秋天里大自然仍然呈纯阳状态,但阳气值将从最大值下降为0,此刻表明立冬的来临意味着冬季即将开始;4. 立冬这一天大自然的阳气作用为0,表明冬天的开始。
在冬天里大自然的作用是呈纯阴状态,与春季一样。
但不同的是冬季里的阴气作用是从无到有,逐渐快速地增大,于立春时为最大;而春天里阳气是一个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
浅析太极拳与养生保健09哲学0901022 陈雪琴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运动。
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
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据报道,全世界习练太极拳的有1.5亿人,太极拳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和“世界健身运动”。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
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
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
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
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
第一讲太极养生功讲座总介绍这套太极养生功,是我们JTC培训体系养生段的教学内容,可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一般需求。
在此基础上,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运动素质,继续学练太极拳技击层面的课程。
下面介绍几个概念。
一、内功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指出“太极拳是内功拳”,一句话道出了太极拳的本质。
那么如何界定“内功”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呢?JTC培训体系对养生功内功的定义:太极拳内功是太极拳修炼的基础,它是通过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和健身排打的训练,通过理论修养和武德修养,努力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
(在技击阶段对内功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不同的。
参看JTC培训体系结构图。
)在太极内功的定义里,提出了:一个目标:实现心态平和、五脏平秘、积精累气、强筋壮骨五个方法:肢体导引、意守內练、健身排打、理论修养、武德修养。
技击技巧的练习是以内功为基础的。
练习内功是保证练习者的健康。
清代太极拳家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写道“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
”他在《太极拳论》中还提出了“耄耋(màodié)御众”,就是八九十的老人,鹤发童颜,能打胜一群人。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也是它可以造福大众健康的根本所在。
JTC培训体系将太极拳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分为养生与技击两个层面。
这也是为太极拳学科建设所做的开拓。
太极内功“五个方法”中唯有“意守內练”是太极拳所独有的,也是其核心。
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以意领气”“心神意念足”,都是在说“意守內练”的问题。
“意守內练”是太极拳的根本原则,也是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
在JTC体系结构中也处于主位。
本讲座所介绍的养生内功就是“意守內练”的主要教学内容。
JTC培训体系结构图二、内功与內练的界定内功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
广义的内功是上面的“内功的定义”,这个定义与外家拳、散打、摔跤等注重技击招式的训练是相对的。
狭义的内功就是指內练,即采用意象类或实感性功法引导人们向心身内求內练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