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18
本能与动机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渴是一种主观感受, 促使机体实现饮水行为。
渴和饮水行为,是由于体内缺水所引起的称为原发性饮水;由于生活习惯和预料将会渴,而导致的饮水行为称为次发性饮水。
饥、饱感的脑结构 50年代初发现,动物下丘脑外侧区的损伤导致动物不吃、不饮状态;如果电刺激此区则引起动物大量饮食的行为。
因此, 50年代以来一直把下丘脑外侧区视为饥饿中枢。
在发现饥饿中枢的同时,也注意到下丘脑腹内侧核的电刺激能使摄食中的动物停止进食;损毁此区导致动物过度饮食与肥胖的后果。
又将下丘脑腹内侧核视为饮中枢。
在下丘脑中就存在着饥、饱的两个对立中枢,它们之间的机能关系决定着摄食行为,故统称为摄食中枢。
近年来,对饱中枢的精细研究所积累的科学事实表明,具有这种生理功能的脑结构并不是下丘脑腹内侧核。
下丘脑的旁室核具有饱中枢的作用。
除下丘脑腹内侧区和旁室核之外, 下丘脑穹窿柱周围区也具有饱效应。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生理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从期中卷子中选第二部分生理神经病学基础知识: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神经系统结构神经元:②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参与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物质。
大部分神经元都具有一下四个结构或区域:细胞体;树突;轴突;轴突终扣。
(1)神经元根据其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是中间神经元。
包括局部中间神经元和中继中间神经元。
(2)神经元根据树突和轴突与胞体的关系不同分类:多级神经元:神经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细胞。
这种神经元的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却发出很多根树突。
双极神经元:胞体发出一根轴突,在和轴突相对的另一方发出一根树突。
单极神经元:它们的胞体只有一个分支发出。
这个分支在离开胞体后不久就分为两支。
一支感受环境中的信息,一支把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③神经元是一类可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高度分化细胞。
是神经系统的解剖单位和功能单位。
受体:④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识别和选择性与某些物质发生特异性受体结合反应,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①能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物质有神经递质、调质、激素和药物等,统称为受体的配基或配体。
逆信使:②突触后膜释放一种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扩散到突触前膜,调节化学传递的过程,将这类小分子物质称为逆信使。
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神经递质:④凡是神经细胞间神经信息传递中介的化学物质,统称神经递质。
①神经递质大都是分子量较小的简单分子,包括胆碱类、单胺类、氨基酸类和多肽类等30多种物质。
③由轴突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它们兴奋或者抑制感受器细胞的活动。
动作电位:③膜电位的非常短暂的逆转过程叫做动作电位,它可以导致信息沿轴突的传递。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8学时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心理学类课程。
该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使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基本活动规律,掌握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要求学生在学完此门课程后能够将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相结合。
2.本课程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对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学习、言语和思维、本能和动机、情绪和情感以及人格的生理机制进行介绍,同时对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焦点也进行适当介绍,侧重于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介绍。
3.本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
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务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了解心理发展的生理机制,为后续的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学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2.本课程主要由两大模块构成,即基本研究方法和神经系统解剖基础,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理解心理活动的基本生理机制。
每周2课时,共28课时,计2学分。
3.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学。
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课程实践活动以及分析反思见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等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4.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核学生掌握情况。
试题的编制,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问答题,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40 :45 :15 分布。
第八章意志【考试要点】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意志、意志行动的含义及特点;掌握动机的概念及动机的功能、分类;熟悉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识记驱力、诱引、期望、归因、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懂得意志行动的过程分析,正确区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掌握意志的品质的内容,识记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的概念;熟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相互关系,结合学生实际如何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意志的概述一、什么是意志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活动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和调节控制作用。
意志与认识、情感过程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
第二信号系统即语词在人的意志中起重要的作用。
一二、意志行动及其特点、意志行动是人所特有的,但不是人的一切行动都是意志行动。
例如,手遇针刺就会缩回,吹口哨,摇头摆脑等一些无意的动作,都不是意志行动。
也就是说,意志行动是具备一定要求和特征的行动。
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意志行动和预定的目的分不开,没有目的,就没有意志行动。
人的意志行动,需要根据预期的目的,形成一定的行动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目的的行动。
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读书看报、打球下棋等都是随意运动,意志行动就表现在随意运动中。
换句话说,意志行动必然是随意行动,但是,随意行动并不总是意志行动。
因为,意志行动除了具有随意行动的特征之外,还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困难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使意志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个人意志坚强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
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节动机一,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
生理心理学期末重点第一章、导论1、填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低层次心理过程障碍仅在发病初期较为明显,或从始至终基本上表现不突出。
神经病人以低层次感觉运动障碍为突出特点。
(注意区别)3、边缘系统有内脏脑之称,是内脏功能和集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情绪、情感调节中枢。
4、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纹状体5、追踪神经通路:溃变轴突;氨基酸自由放射射影术;辣根过氧化酶研究。
6、活脑研究方法:CT.l;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
7、脑损毁术:吸出法;热烙法;电损毁法;药物损毁。
第二章8、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1)瞳孔反射(2)瞳孔-皮肤反射(3)调节反射:视轴、晶体曲率和瞳孔同时变化的反射活动就是反射调节。
(注意1、2区别)9、随意性眼动:(1)两眼视轴发生同方向性运动,称为共轭运动。
(2)两眼视轴总是反方向运动称为辐运动。
10、视网膜内的信息传递:(1)从外向内依次为视感受细胞(视感细胞、视锥细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无足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2)视感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是纵向分布,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是横向分布。
11、选择题: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即同心圆的感受野。
视皮层神经元则有可能有简单型、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等3种不同那个形式的平行线或长方形式的感受野。
12、填空:视觉信息提取的功能柱理论(1)特征提取功能柱(2)空间频率柱13、填空:信息传送到颞叶的初级听皮层和次级听皮层。
14、音高的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共振假说、位置理论、频率理论、行波学说。
15、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最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16、痛觉特点:痛觉不仅包括感觉成分,还包含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运动成分;闸门控制学说认为痛觉制约于中枢控制系统与闸门控制系统的作用。
从周围神经接受感觉信息的脊髓细胞起着闸门作用,控制着高一级的痛觉传递细胞。
接受较粗纤维的传入冲动时,闸门细胞快速兴奋,继而对传递细胞产生抑制效应,相当于关闭闸门不能产生痛觉。
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一、人的本能行为有哪些其产生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性行为、防御行为和其他本能行为如睡眠行为、抚幼行为、社群行为等。
其心理学基础包括心理过程的三方面认知、情感和意志心理倾向性中的两方面需要和动机。
二、健康行为有哪些运动的原则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简言之就是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健康行为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消除疲劳、心理健康、戒除劣习其中运动原则主要包括①必须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合理掌握运动量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技术上由易到难运动强度由小到大逐步提高逐步适应。
③要持之以恒。
三、如何对酗酒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长期以来人们都在研究和尝试对酗酒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①价格、税收手段。
即通过税收方式使酒保持较高的价格以达到减少饮酒者人数和减低人均饮酒量进而预防与饮酒相关问题的目的。
②供给限制。
即通过对酒的可供性进行控制以减少重度和中度饮酒者的饮酒量进而减少饮酒相关问题的产生。
③法律约束。
目前很多国家在购买酒和饮酒方面都规定有年龄限制。
④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应包括过度饮酒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以提高人们对饮酒危害的认识。
同时也应包括适度饮酒以及饮酒正确方法的教育。
⑤干预治疗。
目前戒酒方法有心理治疗方法、药物戒酒方法和其他戒酒方法等。
四、什么叫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的类型网络成瘾是指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网络的特殊嗜好具体表现为毫无节制地整日沉溺于网络中漫游冲浪、聊天或进行网上游戏并由此产生心身依赖的现象。
网络成瘾的类型①网络聊天和色情成瘾②网络人际关系成瘾③网络强迫成瘾症④网络信息缺乏恐慌症⑤电子计算机成瘾症五、如何对自杀行为进行综合防治自杀的综合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对策有①社会安定经济发展②教育改革提高素质③婚姻稳定家庭和谐④心理卫生防患于未然⑤加强危险器具的控制和管理⑥高危人群的筛检⑦建立危机干预机构⑧及时抢救防止复发一、名词解释1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