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463.50 KB
- 文档页数:14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茅盾的翻译活动探析茅盾,历史上著名的中国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翻译任务宽泛,表现形式多样,影响深远,有助于将现代西方文化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茅盾的翻译活动”的三方面: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形式和翻译的实践进行分析。
一是翻译的目的。
茅盾的翻译活动旨在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入研究,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提高中国文学水平。
他曾说过:“学习外国文学,是为了理解外国史地,使我们可以以自己较高的水平去进行国际文学文化交流,以便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因此,他把翻译当做一种研究外国文学的途径,在翻译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平衡之道,以此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是翻译的形式。
茅盾的翻译活动只有最贴切地将外国文学译入中文,中国文学才能在国际上获得充分的认可。
他曾说:“一个文学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国文学的消化和吸收,离不开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
”因此,他对翻译的追求是以中西文化的共融为前提的。
他不仅把外国文学翻译出来,还以自己的评论激活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三是翻译的实践。
茅盾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活动的发展更加全面。
他不但自己翻译,还组织和指导学生翻译,甚至发起翻译比赛。
通过比赛,不仅提高了翻译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们对翻译工作的热忱和信心。
同时,他也使翻译活动更加团队化,增强了翻译者之间的交流。
他不断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充分发挥翻译工作的重要作用,增进外国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总之,茅盾的翻译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及其与西方文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结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用中西文化的共融的方式激活文学的发展,使翻译活动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正是因为茅盾的翻译活动,中西文化开始融合,激发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热潮,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舞台。
昔者,有智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也。
”夫言辞者,人心之表也。
人心者,情性之主也。
情性者,人生之根也。
是以言辞之病,即情性之失,人生之弊也。
何谓自相茅盾?盖言辞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若自相矛盾,则理不立,情不真。
是以言辞自相茅盾,如草木无根,水火不容,终无以成器。
昔者,有士人,好辩论,每与人论及经史子集,必自相茅盾。
或曰:“五经为圣贤之书,孔子所传,岂可轻视?”士人应曰:“然,五经诚圣贤之书,然非孔子所传。
孔子生于春秋,而五经成于战国,岂得谓孔子所传?”问者愕然,士人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又有士人,好诗词,每吟咏间,必自相茅盾。
或曰:“诗以言志,词以言情,各有所长。
”士人应曰:“然,诗言志,词言情,固也。
然诗亦言情,词亦言志,又何异?”问者茫然,士人复笑曰:“此自相茅盾也。
”夫自相茅盾,非独言辞之病,亦心性之弊。
心性不明,则言辞失序;言辞失序,则事理不立。
是以自相茅盾之人,其心性必有所蔽,其言行必有所偏。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信者,言辞之基;果者,言行之准。
自相茅盾者,言不信,行不果,是以人皆恶之。
是以君子慎言,慎行,以避自相茅盾之病。
古有贤者,曰:“言辞者,心之镜也。
”是以君子自省,自戒,自勉,以求言辞之纯,心性之正。
夫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君子宜深察之,以修其身,齐其家,治国,平天下。
夫自相茅盾,如镜之有垢,水之有波,非一日之患,亦非一日之除。
君子当勤于修身,慎于言行,以去其病,显其真。
如此,则自相茅盾之病,可除;心性之蔽,可破;人生之途,可通。
故曰:自相茅盾,言辞之病,心性之蔽,人生之弊也。
君子当慎言慎行,修心养性,以去其病,显其真,达其道。
如是,则人生无憾,天下太平。
原文:《子夜》节选茅盾夫《子夜》者,盖以都市为背景,描绘都市生活之纷繁复杂,而尤以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矛盾为核心。
彼时我国正值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故此小说之作,亦欲借笔端抒发民情,以警醒世人。
昔者,资本家以金钱为命脉,垄断市场,操控物价,乃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亦非等闲之辈,彼等团结一心,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资本家势力雄厚,手段狠辣,工人阶级虽英勇顽强,终难敌其锋芒。
是时,小说中有一人物,名曰吴荪甫,乃资本家之典型。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甲一方,然其内心亦充满矛盾。
一方面,他欲借助金钱之力,掌控市场,获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之苦难,心中愧疚不已。
于是,他试图以改良手段,调和劳资关系,以求自保。
吴荪甫之妻,林佩瑶,亦为小说中一重要人物。
林佩瑶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却因丈夫之事业而深陷其中。
她深知丈夫之苦,亦为工人阶级之困境而担忧。
于是,她与丈夫共同商讨,寻求解决之道。
然世事无常,吴荪甫之事业遭遇危机,资本家内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亦因生活所迫,反抗情绪愈发强烈。
此时,吴荪甫与林佩瑶陷入两难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译文:《子夜》节选茅盾《子夜》这部作品,是以都市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纷繁复杂,特别是以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核心。
那时候,我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是希望通过笔触来表达民情,以此来警示世人。
过去,资本家以金钱为生命线,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导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并非软弱可欺,他们团结一致,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而,资本家势力强大,手段毒辣,工人阶级虽然英勇顽强,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他们的锋芒。
在这个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吴荪甫,他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可敌国,但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想要利用金钱的力量,掌控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愧疚。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翻译
北方有一种好树,挺拔正直如长矛。
这句话出自《题白杨图》是近现代诗人茅盾于1943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在《白杨礼赞》发表后,现代画家沈逸千根据《白杨礼赞》的意境,画了一幅白杨图。
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似乎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下了上面这首格律诗。
《题白杨图》原文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题白杨图》译文
北方有一种好树,挺拔正直如长矛。
每个叶子都很团结,每个枝条都力争上游。
羞与树中的贵族为伍,甘愿同榆树、枣树为伴。
诗人画家都推崇白杨的风骨,都愿意同心协力抗击敌人!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