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溶液》复习课教学中的第二课时,在上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本节课由此引入复习要点。
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
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1、练习环节中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指导性。
我根据溶液的中考考点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回顾,接下来例题及练习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
其中,中考冲刺题属于能力提升题,增强了练习的多样性、层次性及现实意义。
2、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6组,让他们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
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
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
3、让学生进行讲解展示,既提高了学生兴趣,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1)课堂上对于学生展示时出现的问题,应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老师去帮他们总结。
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
(2)在有这么多老师的情况中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
《溶解与溶液》教学反思1、《溶解与溶液》教学反思这一节课从教学设计来看,遵循了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度很高,体现了“做中学”的精神。
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基本上了解了什么是溶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以及溶液的特点,并初步掌握了如何控制变量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的方法。
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应的活动,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观察学生的活动记录单,会发现,虽然学生表达的很清晰,但在记录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书写能力还有待于继续指导和加强;同时记录的方式过于单调,如果能以文字再配上图形,效果会更好。
再者,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全班讨论和交流的时候,未能做到“畅所欲言”,有个别小组虽然活动现象与其他小组不同,但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表达。
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教师反思!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在备课的过程中预想到的问题能够进行合理的`处理,但是对于在活动过程中生成的东西,我未能全部处理好,特别是在讨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再加入一种溶质会影响溶解的快慢”的时候,我既未肯定也未由此展开,处理的不得体,虽然当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催化剂”的概念,但未能以合理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许能够说明教师本身在知识的储备上还有待于加强,同时聆听学生的交流时的反馈意识也有待于加强。
当然,对于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这将成为我日后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溶解与搅拌》教学反思这节课科学是:认识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知道对比实验需要控制变量,保证实验公平、准确。
这个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最后的提问,感觉学生掌握的还行。
但是由于课上只进行了一种物质的研究,我觉得没有获得更多的证据证明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在课下反思,首先是我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还不太强,怕准备的材料太多,控制不住课堂。
化学教学反思溶液
化学教学中,对溶液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溶液相关的知识点,包括溶液的定义与特点、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溶液的浓度等内容。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选择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实验演示、图文讲解、多媒体展示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溶液的概念。
2. 实验教学安排:对于溶液实验教学,需要确保学生安全且能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
教师应提前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步骤的清晰讲解、注意事项的强调等,确保实验过程安全可行,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在包含危险性的实验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警示,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防护设施。
3. 讲解与练习结合:在讲解溶液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溶液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课堂练习或作业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4. 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对溶液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测验、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反思溶液教学的关键在于内容设计合理、实验安排安全、讲解与练习结合以及评价方式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对溶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及稀释计算。
3.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等。
3.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4.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 = C2V2。
5. 溶液的应用:酸碱中和、溶解度、提取物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3. 运用案例分析,探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 基本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浓度表示。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环保等。
2. 探讨溶液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溶液教学反思溶液教学反思1 说起溶液,同学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溶液随处可见。
那么在本课的开始,我首先向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溶液,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大致的溶液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溶液的相关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溶液》这一单元,第一节一开始,便道出了溶液的形成。
对于溶液,学生们可能已经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了,但是对于溶液形成的原理,却是一窍不通。
那么我在讲解溶液的形成时,着重讲解溶液的定义以及溶液形成的原理。
在讲解溶液形成的原理时,大部分同学一头雾水,那么此时,我就着重举例,让学生在所举的例子中发现溶液形成的奥秘。
在本节中,还介绍了一个现象—乳化现象,这种现象和溶液的形成颇为类似却又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那么,为了让学生能更简单地区分这两种现象,就要举较多的例子来说明,而且这些例子与生活实际很贴近。
在本节中,最重要的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以及相互转化。
由于还没牵涉到溶解度的概念,所以,在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所列举的例子并不是特别困难,主要是让学生能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在本单元的第二节,主要介绍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和溶液的配制方法。
在这一节开始了化学中的计算,由于是首次牵涉到化学计算,所以在讲解溶质质量分数这一小节,我着重举例,以使学生能更加快速、更加透彻的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它的计算方法。
在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之后,还要列举一些变式,以让学生融会贯通。
在学生了解了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之后,紧接着是溶液的配制。
由于在溶液的配制中,也需要进行计算,所以,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本小节的内容相得益彰,对学生理解溶质质量分数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
在复习《溶液》基本概念和原理时,让学生先参照河南中考中本单元的要点回顾完成,将本单元的知识点回顾起来,然后看题型解析,再做后面的练习题。
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我发现本单元的难点主要有这几点:对于两种物质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有一部分同学搞不清楚;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做题也或多或少的出错;解释“夏天晒盐”、“冬天晒碱”的原因,有一部分同学不理解;再就是给出某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求出某一温度下将一定量的这种物质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求出溶液的质量,有一部分学生往往不考虑没有溶解的那部分固体,直接就固体的质量加上溶解的质量。
理解了学生在本单元存有的问题后,我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使不同学习水准的同学都有所进步。
《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精选5篇)《溶液的酸碱性》教学反思1通过本节的教学,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认识到了溶液的酸碱性和用酸碱指示剂能够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同学对于现象观察的不明显,导致在部分颜色上存在差异,但经过多次实验后,还是掌握了正确的变色规律。
通过课后的练习反馈,学生基本掌握了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在创设情境导入中,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山楂和橘子等有酸味的水果为例,让学生谈谈水果有酸味及酸味不同的认识,找出认知的起点,站在化学的角度来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在判断溶液酸碱性强弱导入时,以生活中化学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通过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渗透定性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是不够的,还必须定量来认识。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现象提炼为化学问题,然后学习新的化学知识,最后用化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即“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通过学习,溶液的酸性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氢离子浓度越大,酸性越强;碱性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
有利于学生养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学科思维方式。
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还渗透了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入。
在测定PH时,有一组学生测试出的食盐水或蔗糖水的pH值呈酸性,跟其它组的结果不同。
让学生来寻找导致这个错误的结果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得出除了视觉本身的误差外,还可能是由于样品被污染,在测试前一种酸性溶液的'pH后,玻璃棒没有洗或没有洗干净,也可能玻璃片不干净或不干燥就进行下一种溶液的测试。
抓住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测定结果的错误,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规范严谨的重要性。
本节课学习重点是溶液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度不是很大。
八年级上册水和水的溶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理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增强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的性质和组成。
(2)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2. 教学难点:(1)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2)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3)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回顾与导入:(1)回顾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导入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2. 知识讲解与实验演示:(1)讲解水的性质和组成。
(2)讲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演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讲解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3. 案例分析与讨论:(1)分析实际案例,解决实际问题。
(2)讨论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完成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1. 水的性质、组成和分子结构。
2.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
4. 溶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水的性质和组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计算的实践操作。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水的沸点是____,凝固点是____。
(2)溶液的分类有____、____、____。
2. 简答题:(1)请简述水的分子结构。
《溶液复习课》教学反思
大岭山中学周凌燕
在本节《溶液》复习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让学生课前对第九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绘制思维导图,课堂上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此引入复习要点。
在巩固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练习,讲练结合,对知识进行强化、迁移。
练习由浅入深,尽量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复习,但贵在坚持,偶尔一次,只会让学生觉得新鲜,要让学生形成知识归纳整理的习惯,需要经常地让学生利用这一工具,也要增加思维导图利用过程中的趣味性。
2、学生要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强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练习要精,要能充分反映教学重点,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很好的筛选。
3、把握好练习的难度会对各层次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4、展示学生的练习答案,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
5、本节课以下几点需注意:
(1)课堂上有请学生回答问题,但可以将更多的说话权交给学生,比如让学生去展示他们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2)在录播室上课,有些学生显得不太自然,需在学生心理上给予更多肯定,让他们更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