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通用《西安这座城》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西安这座城》教学设计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陈碎林本文选入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属选学课文,作者贾平凹。
【教材解读】1、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曾是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首都—西安,说明西安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表现了作者对古城西安的热爱,以及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2、写作思路: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作者的西安情节。
作者先写自己曾在陕南乡下之梦,缘及城中古树岁月随感,然后再写关中地区的一段民谣,折射出这片土地上的人俗风情,传递自己对西安古城热爱的浓郁之情。
第二部分即第四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洋溢着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古都西安。
作者先写曾是13朝国都的西安虽饱经沧桑却风范依存最具魅力,接着介绍了别具特色排列有序规划整饬的西安古建筑,然后介绍了西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方言、及人民的生活习性,最后介绍了西安人杰地灵且人们具有忧患意识。
进而说明“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韵,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的是一个新的象征。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写作者与西安古城已融为一体,卒章显旨西安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的所在地。
3、写作特色条理清晰,事例翔实语言简练朴实蕴意深刻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作者从自己的生活入手,联系地方民谣,自然切题娓娓道来,语言晓畅朴实,然后从建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方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及人杰地灵等不同的角度条分缕析地去描摹古都西安,朴实凝练的语言中渗透着中国历史的古意。
点滴的岁月之悟,在作者的生活中演绎着浓浓的古都情节,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4、教学策略和目的:本课,属学生自学课文。
在本堂课中教师将体现“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入境入情,让同学们了解西安这座城为什么最具古城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进而领悟西安这座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朴实而蕴涵深刻的语言,以及文章传递出的作者对西安历史和文化的痴迷与自豪,对学生进行人文传统的理性关照,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西安这座城》教案明确:整个西安城,充满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将这个特点分为两个部分,既“旧文物”和“新的象征”再进行讨论。
2、(提问)这个“旧文物”有什么魅力?明确:气派不倒到,风范犹存。
(最具古城魅力)3、(提问)这种“气派不到,风范犹存”是通过哪些事物透露出来的呢?(讨论)明确: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文化:最古老的艺术(秦腔、皮影、木偶)、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
4、(提问)“整个西安城,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这里所说的“新”从哪里体现出来的?明确:①西安的科技人才云集,产生了众多的全球也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
②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三)分析西安人的特点的原因。
1、(提问)为什么西安人会有这种特征?明确: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
(历史文化底蕴的熏染)2、(提问)文中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这是古都赋予的秉性”?显示回答,教师明确3、(提问)整个第四节写出了西安城古老的文化对西安人的影响,那对于客居西安的作者来说,西安城对他有什么影响?明确:一切都在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所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认真研读课文,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意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拓展延伸(约20分钟)欣赏西安的风光短片进一步了解西安的古都风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内涵的。
按f5一、导语: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西安这座城》这篇课文。
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为什么这么说呢?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西安的历史?(启发同学大胆发言,如果没有,可以说:看来同学们对西安的历史还不是太熟悉,那么由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单击左键展示第一段,再单击一下第二段)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陕西民歌,来初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的气息单击左键,单击完稍等以下,等鼠标出现后,再在屏幕中间点一下,才能播放。
播放完画面会自动停止,停止后说:“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看到了黄土高坡、震天响的锣鼓,听到了激情高亢的歌声,那么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先生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单击第一段单击第二段单击第三段(注意,这时单击一定要在屏幕最边缘的地方点,不要点到电影区域,要不该重复放歌了)介绍完之后,单击左键,换到下一张,会出现问题,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的1—3节,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特色的句子,然后找同学回答。
同学回答完,做一下总结:单击左键,给出第一个答案:最具古城魅力;再单击,给第二个答案: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
单击左键,出现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最具古城魅力这一特点的(同学回答)答案:单击建筑单击文艺单击西安人文中提到了哪些建筑?(同学回答)答案: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四合院的砖雕门楼这些建筑都有什么特点?(同学回答)单击左键,出现城墙图片,问城墙有什么特点啊?单击左键回答:保存完整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单击左键,给同学看女墙垛口图片不用提问单击左键回答:使人豪情长啸单击左键,出现大街小巷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方正,对称单击左键,出现四合院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排列有序单击左键,出现四合院砖雕门楼图片,问特点单击左键回答:让你可以立即坠入了古昔里高头大马驾驶了木制的大车开过来的境界里去。
文中提到了哪西安的地方文艺?答案:秦腔皮影木偶社戏高跷鼓乐单击左键,展示纯粹的鼓乐图片单击左键展示民间工艺图片西安的建筑和文艺都是最有魅力的,那么创造了这一切的西安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结合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断来分析一下单击左键,等鼠标出现以后再在屏幕中央点一下,开始播放,播放完请同学回答,然后总结,给出答案:质朴大方,悲喜分明。
《西安这座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西安这座城》的内涵,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传承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魅力。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古城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自主学习a.课文描绘了西安哪些建筑和景点?b.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西安的哪些情感?c.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建筑和景点,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文化。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西安的热爱。
3.举例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描绘自己家乡的一处建筑或景点。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中的建筑、景点和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写作实践1.让学生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西安这座城》。
2.以《我爱我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课文《西安这座城》的内涵,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传承文化的情感。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实地考察或虚拟现实的环节,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西安的城市风貌。
西安这座城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搜集、提炼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简要介绍西安:西安,古称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曾是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现在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二、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作者直接抒发对西安这座城感情的句子。
明确: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过渡: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2、提炼信息,概括西安城的特点,揭示作者热爱这座城市的缘由。
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城特点的句子。
明确: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的古城,也只有西安了。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这一古城魅力的?明确:作者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展示西安城的古都魅力,即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文化特色(古老的艺术、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人的性格(粗犷豪放、知足、直爽、关心国事,放眼全球)城墙:完整大街小巷:方正,有序(你到了西安,想迷路都难)艺术:秦腔、皮影木偶生活习俗:海碗、社戏、高跷、鼓乐方言:“携”、“寡”、“避”摆设:字画、旧瓷穿戴:悲喜分明民间哲学、奇才异人:“蹲坑”历史人物:“杞人”、张骞三、课堂小结西安的建筑排列有序,规划整饬;西安的文化古色古香,传承历史;西安的人民具有故都所赋予的秉性,淳朴豪放而又与时俱进。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如:古都、遗址、博物馆、城墙等。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学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2.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西安这座古城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西安旅游宣传片,让学生感受西安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西安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大意。
(2)生词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并记忆。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课文内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课文。
3. 深入探讨(1)西安的历史地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西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成为中国古都的代表。
(2)西安的文化价值: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西安的文化价值,如丝绸之路、兵马俑等。
(3)西安的建筑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西安的建筑特色,如城墙、大雁塔等。
4. 活动实践(1)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西安旅游的场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制作展板:学生分组制作关于西安的展板,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西安这座城》教学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西安的历史变迁;(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2)西安的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2. 教学难点:(1)西安历史变迁的脉络;(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西安的文化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2)查阅有关西安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座古城;(2)简要介绍西安的历史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西安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让学生展示课前查阅的关于西安的资料;(2)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西安的文化价值;(2)学生分享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深入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3. 选择一个关于西安的历史文化景点,进行介绍。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西安历史地位、文化底蕴和主要历史文化景观的理解程度。
2. 能力提升: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情感升华环节的表现,包括信息搜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对西安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西安文化之旅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安的历史氛围。
2. 开展西安历史人物、故事比赛,鼓励学生深入挖掘西安的历史资源。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西安这座城》第一课时教案学科: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
(2)学会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相关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西安这座古城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3. 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西安的古城墙、大雁塔等风景名胜。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文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标记。
(2)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西安的信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如西安的历史、文化、美食等。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关注西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
5. 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西安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是否流畅、准确。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能否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学生对西安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的了解程度,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讨论。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如参观西安的古城墙、大雁塔等风景名胜,或者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搜集更多关于西安的历史、文化、美食等方面的资料,增进学生对西安的了解和热爱。
语文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工科通用《西安这座城》教案西安这座城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搜集、提炼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简要介绍西安:西安,古称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曾是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现在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二、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作者直接抒发对西安这座城感情的句子。
明确: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过渡: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2、提炼信息,概括西安城的特点,揭示作者热爱这座城市的缘由。
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城特点的句子。
明确: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的古城,也只有西安了。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这一古城魅力的?明确:作者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展示西安城的古都魅力,即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文化特色(古老的艺术、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人的性格(粗犷豪放、知足、直爽、关心国事,放眼全球)城墙:完整大街小巷:方正,有序(你到了西安,想迷路都难)艺术:秦腔、皮影木偶生活习俗:海碗、社戏、高跷、鼓乐方言:“携”、“寡”、“避”摆设:字画、旧瓷穿戴:悲喜分明民间哲学、奇才异人:“蹲坑”历史人物:“杞人”、张骞三、课堂小结西安的建筑排列有序,规划整饬;西安的文化古色古香,传承历史;西安的人民具有故都所赋予的秉性,淳朴豪放而又与时俱进。
西安这座城贾平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风土人情。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提取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情感目标:1、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提取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你认为西安这座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收集相关资料)?作者笔下的西安又是怎样的一座城呢?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西安这座古城的魅力?二、导入语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建城3100多年,建都1100年,曾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古都,古代它的名字叫长安,现代它的名字叫西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平凹笔下的《西安这座城》。
三、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PPT展示)贾平凹,陕西省丹凤县人,著名作家。
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作品有小说《废都》、《腊月·正月》、《浮躁》;散文《月迹》、《丑石》。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西安这座城》是贾平凹的散文名篇。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
《西安这座城》说课稿《西安这座城》说课稿一、说教材《西安这座城》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模块工科类”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
大纲要求,职业模块要求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作品,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为概括文章要点,归纳文章的主旨及其蕴含的道理。
根据大纲要求、单元重点及课文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它对西安人的影响。
2、学习于平凡细微处表达感情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情感目标: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
2、分析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西安人的影响。
教学难点是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我秉着全面训练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原则,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体现“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教育理念。
任务驱动的各个环节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和探究中展开学生的思路,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思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师生共创职业情境。
教师学生共同提供与主题有关的条件,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入境入情,并创设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阅读习惯。
让同学们了解西安这座城为什么最具古城魅力,是中国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进而领悟西安这座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朴实而蕴涵深刻的语言,以及文章传递出的作者对西安历史和文化的痴迷与自豪,对学生进行人文传统的理性关照,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学教案教学过程:导入课文: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请让我们一起欣赏两个电影片段,[播放《美丽的大脚》]在这两个片段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明确:看到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干燥的气候,落后的教育;听到了质朴而爽朗的笑声,粗犷豪爽的秦腔。
然而,就在这片苍茫的黄土地上有一座古老的城——[板书:西安城]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安?西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请同学简单叙述]西安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座城呢?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西安这座城》。
[出示《西安这座城》幻灯片]请大家翻开课本,老师在黑板上写的课题差两个字,“这座”能否省去这座两个字呢?[板书:这座]解读课文1、阅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作家贾平凹笔下最能概括西安这座城的语句。
[让学生阅读后找出,进行交流,学生活动然后提炼出两句并板书]明确: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是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地这一特点的?明确并板书:建筑文艺西安人3、作者写了哪些的建筑?[请同学找作者所写的有关西安建筑][展示保持完好的古城墙照片]你觉得这些建筑有魅力吗?[展示残破的古城墙照片] 与其说是古城墙到不如说是一段废墟,对吗?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位朋友,他到过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城市,有一次在闲聊中,他对我说:“面对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你不觉得西安不显得有些羞涩和落伍吗?” 你认为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随机评点]保持完好的古城墙:这段古城墙保持完好,那女墙、垛口不就是在向人们诉说着有着13朝古都历史的西安的骄傲和自豪。
历史就在眼前,正如作者所说“你突然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以至眼前飞过的一只并不卫生的苍蝇,也忍不住怀疑这苍蝇的身上有着汉时的模样或是有唐时的标记!古城墙:这是西安近郊的一段古城墙,它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依如余秋雨先生笔下文明的碎片,它是历史的见证,它传递着历史的古意,谱写着历史的辉煌。
西安这座城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3.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4.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能力目标素养目标德育目标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体味作者对西安渗透灵魂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及热爱。
教法及学法指导(1)研读教学法。
“研读”指研究性阅读。
具体地说就是知道学生反复阅读和理解课文,变学生被动的地听讲为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问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直观教学法。
通过图片的展示,化文本中抽象的文字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体味文章的内涵。
学情分析《西安这座城》属于讲读课文,是贾平凹先生所写。
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本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很好的材料。
这篇课文处于前后教材的衔接位置,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再读课文把握情感学生齐读课文。
画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1、面对最具古城魅力的,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魂魄所在地的西安这座城,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呢?认真阅读第1-3段,概括作者爱西安的表现。
情感: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表现:过去:(1)20年前,我还在陕南的乡下,就梦见自己到过西安城。
现在:(2)哪一块砖是我吧,或者我是蟋蟀的一只。
(物我相融)(3)谢绝了优越异常的生活待遇。
将来:(4)我生不在此,死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小结: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齐读课文,找出情感描写语句。
找出关键句并分析交流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体味作者对西安渗二、深入探究四、拓展延伸2、作者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西安呢?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城,保留了很多可供参观游览的古迹吗?阅读文章第五段,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爱西安的原因?也就是说西安对作者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明确:一切都在与历史对话,调整我的时空存在,圆满我的生命状态。
西安这座城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
2、培养学生搜集、提炼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热爱;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了解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西安城这座文化名城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到上海看50年,到北京看500年,到西安看5000年。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
简要介绍西安:西安,古称长安。
这座秦岭脚下、渭水之滨的千年古都,北临渭河,南依终南山,周围曲流环绕,曾是13个王朝建都的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
对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言,西安曾有过无与伦比的贡献。
现在西安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省省会所在地。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陕西本土作家贾平凹一起走进《西安这座城》。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1—3节,找出作者直接抒发对西安这座城感情的句子。
明确:我爱陕西,我爱西安这座城。
我生不在此,死却必定在此,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的。
过渡:可见作者对西安的爱已经深入到了灵魂,融入到了生命。
2、提炼信息,概括西安城的特点,揭示作者热爱这座城市的缘由。
①找出文中最能概括西安城特点的句子。
明确:气派不倒,风范犹存,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魅力的古城,也只有西安了。
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西安这一古城魅力的?
明确:作者具体从三个方面来展示西安城的古都魅力,即
古建筑群(城墙、大街小巷、四合院)
文化特色(古老的艺术、习俗、土语、室内摆设、服饰)
人的性格(粗犷豪放、知足、直爽、关心国事,放眼全球)
城墙:完整
大街小巷:方正,有序(你到了西安,想迷路都难)
艺术:秦腔、皮影木偶
生活习俗:海碗、社戏、高跷、鼓乐
方言:“携”、“寡”、“避”
摆设:字画、旧瓷
穿戴:悲喜分明
民间哲学、奇才异人:“蹲坑”
历史人物:“杞人”、张骞
三、课堂小结
西安的建筑排列有序,规划整饬;西安的文化古色古香,传承历史;西安的人民具有故都所赋予的秉性,淳朴豪放而又与时俱进。
展示一组图片,体现西安的特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讲读课文
学习第五段
1、体会从作者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对西安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对西安的爱如何表现?
从两个方面概括,一是作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二是向别人介绍西安。
(1)概括说出作者的居住环境,这些环境为作者提供了怎样的生活?
城墙根的生活:
用水——“骨片水牌”
逛市——“狗市”“鸟市”“集场”
其他——“晨练”“买书”“拜僧求道”“鉴赏古钱字画”“听韶音”
城里外的生活:
“钟楼听天音”“古楼听地声”;
“考古兵马俑”“凭吊霍去病”
“登大雁塔”“入曲江池”
(2)对这种古城生活,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尽兴悠闲自由自在——“我爱西安这座城”
小结:作者对于这座城市的爱实质上是对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爱。
这种爱渗透到作者生活的点点滴滴,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痴迷和自豪。
二、问题讨论
为什么作者说“整个西安城,充溢着中国历史的古意,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是一个旧的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旧的文物——是指西安城到处透出古意,蕴积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的积淀。
具体来说指古城墙、方正有序的大街小巷、秦兵马俑等等。
新的象征——是指西安城科学家、各类奇人异士不断涌现,西安人关心国事、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课文总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及拓展练习。
2、写写学校所在的古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