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
- 格式:docx
- 大小:25.40 KB
- 文档页数:10
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拳谱及动作分解指导----------------------------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拳谱及动作分解指导《陈式太极拳养生24式》是在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和新、老架一、二路中,取其精华,结合太极功法,组合而成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动作简单又不失传统风格的养生气功。
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使身体进行整体性的自我调整,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功效。
适合各种年龄层次、不同体质状况的人锻炼。
1、起势:左脚向左慢慢分开半步(脚跟抬起,脚尖先着地,两脚尖地,两脚尖向前),与肩同宽,两手稍移至大腿前外侧,两臂前举与肩同高同宽,两手下按,落至腹前,两腿屈膝。
2、金刚捣碓:身体微左转,两手翻转,右脚外摆,重心左移,两手平捋至身体侧前方。
重心右移,左脚提起,以脚跟内侧贴地面向左前方铲出,两手向右后方平推,左手臂屈肘横于胸前,右手划弧于右膝旁,身体左转,左脚外摆,右脚上步成右虚步。
右手划弧前撩,左手划弧回收,合于右前臂丰,右掌变拳上举,左掌落至腹前,右腿屈膝提起,右拳下落砸至左掌心,右脚于左脚内侧踏地震脚。
3、揽扎衣:左手手右拳,微右转再左转,右拳变掌划弧至右肩前上方,左手划弧至左胯旁,重心左移,右脚提起以脚跟内侧贴地向右铲出,两手臂在胸前相合交叉,重心右移成偏马步,上体微左再向右转,右手划弧至右前方,旋臂塌腕立掌。
左手叉于腰侧,目视右手方向。
4、六封似闭:重心微左后右移,两手下捋,身体左转,两臂分摆,两手合于耳侧,左脚提起收至右脚内侧,脚前掌点地成虚步,随转体两手向下按至右胯旁。
5、单鞭:左手向前微微外旋翻转,右手收于左前臂内侧,向右前方出勾上提,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提起贴地向左铲出,重心微左转再向右移,身体微右转,左掌上托旋转,划弧至左前方,立掌推按。
馮志強心意混元太極拳24式 招式提綱一、無極起式五、單鞭九、前蹚拗步練拳須從無極始右合左開運兩掌落腳左掤右掌擠掤擠捋按須認真雙掌大圓對開合右合左開左腳擺掤,意在腕背右手出鉤左仰掌右掌左捋扣左腕擠,意在指尖起左足鉤收落鏟右腿裡合落地鏟捋,意在掌心左手盪開右腳叩雙手反時正立圓按,意在掌根左手順時轉丹田右掌向右平拉開左開單鞭弓馬步馬步坐腕沉兩肘二、金剛搗捶六、白鶴亮翅十、掩手肱捶正面立圓順時圈平圓左弧腰左旋雙手下松左膝側雙臂合十左旋腰平圓右弧擺右腳雙掌順時一大圈右領左隨右旋腰雙掌右捋剷左腳雙掌平胸向右捋左領右隨左旋腰左手反撩上右步順時小圈左足收右把左扣提右膝弓步右手出勾拳上動不停左足擺震腳開步松兩掌右側立圓反背拳左掤右捋上右足左蓋右砲反背捶交叉順時混元圈磨盤穿掌反時展三、懶扎衣雙臂合十右足鏟先合後開八字手重心前移亮右翅左掩右衝發寸勁正面立圓順時圈右拉左採如拔劍七、斜行拗步雙臂左合如十字十一、披身捶平開雙掌提右腿右掌化弧落中線雙臂再合落右足重心後移右腳擺左側小合混元圈右臂向右托左臂重心前移左手揚右掌順時掃大圓沉肘坐腕立右掌左腳鉤鏟撐兩掌雙掌松落如無極左掌按摩到丹田重心左移收右腳陰掌前掤陽掌落摟膝拗步左手鉤平弧合十右在上四、六封四閉右掌平圓反時圈兩掌側開提右腿面向中央背撐圓右足開步再合十兩掌順時轉小圈平圓反時抓一把掌背連根向右擠八、提收左拳右探眼朝上正面立圓順時圈右足上步虛點地右拳吊擺沿走前左刁右托再合腕雙手松落兩胯側右掛左攔要蓄勁兩掌松落腰轉左右足後撤一大步左掛右攔意為先兩掌畫弧到耳側左足拖回虛點地左足內收虛點地兩手大圓落腹前兩掌下壓如拔鬍雙掌提升右肩前按掌提腿右腳立虛領頂勁命門撐馮志強心意混元太極拳24式 招式提綱十二、背折靠十六、倒捲肱十九、閃通背二十二、煞腰壓肘右拳松落反時圈雙掌順時一圈半雙手原地順時圈左足前移虛點地右拳左領腰轉左右掌變拳找左肘右足回收虛點地右拳順時反背捶左拳下撐大腿根左肘隨腰推向前順時再圓雙臂合左足後撤一大步右臂逆纏腰轉右左足斜退一大步右足前伸重心左雙臂合十腰轉左右掌浮抹左陽臂弓步左採右掌劈雙拳隨腰順時甩十三、青龍出水左掌松落大腿旁左足上步穿右掌松腰坐胯体松沉左掌前捋左腳扣雙掌反時向後捋右掌松落順時圈右足斜退一大步左足平移橫叩步二十三、當頭炮右掛左攔似從前左掌浮抹右陽臂雙掌下游右足虛左掛右攔拳反背右掌松落大腿旁右足後掃再落實雙拳變掌順時圈左手撩指右拳落左式重覆再一遍左按右採勁在腰上捋下採再抓拳右拳吊擺左手回右足回收虛點地十七、退步壓肘二十、擊地捶右足外擺再震落十四、雙推手雙拳採落右下方磨盤穿掌小立圓順時捋採掌變拳左足上步成弓步右拳變掌順時圈右掌平掃過左膝右拳前崩心向下左掤右衝當頭炮左掌丹田轉小圓左掌平掃到右膝左拳平拉到左側右足內叩隨腰轉右肘下壓左仰掌右足踏地小並步二十四、收式左足微收雙掌捋身微下沉頂勁領右拳反時內擺捶雙掌松落左足擺重心後移身微起右足上步順自然雙掌前引再後捋雙掌左捋上右足兩掌對拉分陰陽左拳順時內擺捶右足上步虛點地雙掌合十再松落磨盤穿掌扣左足左足上步順自然右臂前撩左臂合大圓合勁左肩前右足弧形撤大步右拳反時栽向地右足回收成並步右足前跨一大步左肘下壓右仰掌左拳順時小臂斜雙掌松落歸無極左足拖步雙掌推餘式同前方向反頂勁不丟弓左步捧氣收功合混元勢如推倒萬重山十八、中盤二十一、平心捶十五、三換掌雙掌反時側立圓右拳反背穿心肘兩掌松落腰轉右左足回收虛點地上左足海底翻花雙臂提升折右臂左手隨腰甩仰掌雙拳松落心向後轉腰前抹右陰掌左足畫弧外擺落雙臂順纏向後引轉腰前抹左陰掌右腿提平右臂舉震右腳雙臂合十轉腰前抹右陰掌震腳斬手腕相合左上右下於腹前左足開步腰右轉兩掌側開左足開右合左開右跟步磨盤穿掌反時展左足側開大馬步左掩右衝發寸勁右捋左臂定中盤。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一、无极起式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 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二、金刚捣碓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 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它,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三、揽扎衣做揽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迎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欲开先合,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应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四.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要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圆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息更流畅. 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意到拳到,一气呵成.本式的大捋圈,要有高山流水的意境. 左手引带右托手,两手配合,与捋手变化,既横捋手变捋掠手. 收步斜按左上右下45度斜线流畅下按,松沉下按,虚实分清.五. 单鞭做丹田内转的做单鞭式动作时,胸部常兼有堋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 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是在丹田内转的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 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贯指梢. 整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本式的勾手左转圈,是右勾手与左转腰相向运动圈,似盘旋抽丝一般. 勾手时,拇,食,中三指撮拢,谓心,肝,脾相合;也可五指撮拢,谓五脏相合.松开左手,是左手与右勾手,与右脚之间的放松对开,闭合要又由衷而开,又有混元博大之意.六、白鹤亮翅白鹤亮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手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挤掩.左手暗藏催心掌. 配合右脚上步擦地,前肩靠,肩靠,肘靠,撩阴掌,前弓后蹬并身到,这是对比掩.本式的两个斜开合圈,根据胸朝东北方位而称斜开合. 前者为上合下开,右肩靠,作运气准备;后者为白鹤亮翅作运气准备. 前者又称欲合先开,后者又称欲开先合,又都寓闪展腾挪和化引之用法.七、斜行拗步做斜行拗步时要注意,两手交替斜线运行,皆不过中线,左右轮换而又护着中线. 左手运左半身右手运右半身而不失中定. 以腰带手,以手领腰,腰腹,臀胯折叠旋绕,胸腹同时开合折叠.本式的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是沿东北和西南两个隅角成一斜线,跟步斜行和上步斜行,都沿这一斜线运行. 方位是斜的,所行之圈是斜的. 右手为主,斜行,转圈;左手为辅,斜行,转圈,两圈交替斜行. 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引所致.八、提收提收中的两手上提,为提收上式的接应劲,接住对方来势,引臂入圈贵在精神贯注,神形相合而不留痕迹. 收捋时,周身沉稳地蓄住劲,而达到引劲落空的目的. 虽未发而意在先. 两手按挤,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左膝堋顶,暗藏靠封里合腿,腰微暗转,尽由己发.提收圈中寓捋,引,化,拿,蓄等变化. 要与丹田内转,腰身内转相配合,提膝和推掌须同时完成. 右腿沉好,左腿提好.九、前趟拗步前趟拗步里面有一个以闪身法引转来势的动作,一退,一转,一引,一缠而引劲落空. 右腿屈膝上提时,塌腰敛臀合裆,周身拧裹相合,上下一起到.落步进逼屈身劲,上劲下屈膝堋顶.上劲在两手,左手为采手,合手,擒拿手; 右手为扑面催心掌,下屈在膝顶,胸腹中膛行,审时夺势里合腿,心意如游龙回旋,身形似弹簧缠绕而连绵不断.上步挤手须上下相随,意到,拳到,渐发于足,前弓后蹬,节节贯通. 双开水平圈时,两臂,肩,肘,手与两腿,胯,膝,足,由内而外依次伸展,对称相开,开中有合,气势博大.十、掩手肱捶掩手肱捶右脚震落时,不可努气用拙力,拳在松气震落,在最后出拳之前,左手食指的方向和右拳蓄势的方向,以及眼神,心意所注之处,要三点成一线,才能有的放矢. 左手前掩为接劲,右拳屈屈为蓄劲,随屈就伸,阴阳互变,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 出拳时要积柔成刚,切不可努气用力,也不可以力代气. 梢虚中髓根节摧,拧腰转胯起于足.右手要反转平圈,左手是正转平圈,转体是廻旋折叠圈,要绕丹田垂直轴转,转体扣拳,扣脚,提腿,合手须同时完成,一转而成,重心不升起,沉住气,右腿提好,顶劲领好,左右平准,中正独立. 以后独立腿步都需如此.十一、披身捶披身捶为大转身法,右手先松落,为承接来势引劲落空,右转旋绕一大圈时,应圆活,无凸凹,并有肩靠,肘靠,臂靠之意,暗藏采手和切掌,辅以右脚里合腿法,腿手并用,而令对方,此手法之巧,全仗身法的上下配合,转关在腰,周身上下左右,需一起松沉裹合,蓄住劲. 两手节节抓臂握拳,而有抓筋拿脉之意.披身捶的环形开合圈,需圆浑饱满. 胸,腹,腰,背,臀,胯同时开合折叠,全身充满弹性,上开下合,下开上合须对称协调,同时完成. 磨盘转圈要合周身之气运转,气运带脉,转丹田. 连环炮应匀速对称,前后对立,两抽换,劲由足发. 披身摆拳要合着腰裆劲,顶住周身气,围绕中轴线左右回旋披转饱满,圆浑,虚实互换,落气到脚,两脚心有折转,下转之意.十二、背折靠背折靠一是折背靠,而是折肘靠,一是折背靠.十三、青龙出水青龙出水要求左摆拳时右挂肘,右反背拳时左挂肘,左抑扬指时右挂肘,右阴俯拳时左挂肘,且左右对称,屈身相配,由中而运.十四、双推手转身上步时,两手领住周身之气,自右向左转,转体转圈转重心,与右脚上步要同时完成.十五、三换掌三换掌是重心定在右腿上,通过两腰左右抽换来达到换掌,达到换虚实,既四次转腰三次换掌.十六、倒卷肱倒卷肱右拳沿后上前下的立圆轨迹绕转时,右手用意节节抓臂而成拳,暗含抓筋拿脉之意;左手立掌护于体前,与腹前的右拳上下照应,上紧下徐,右拳随时弹击对手裆腹部. 后撤时,后撤之脚如履薄冰. 定势时,前手臂弯如弓,身虽后移而意在前,自然中定平准. 卷肱时,以意旋腕转膀,逆旋开展,顺缠卷收,总要松活,柔顺,圆转,连贯.撤步时需贴地走斜弧线,有如履薄冰之意.重心后移身后坐,转腰与两手前后对开需同时完成,匀速对称,协调一致, 到拳到.十七. 退步压肘退步压肘做单双臂磨盘缠丝圈时,臂以肘为轴,身体以腰为轴,两腿以膝为轴,上,中,下同时磨盘旋绕,并与胸腹开合折叠相配合,三轴同旋而形成周身一家的磨盘缠丝圈. 做右压肘式时,要注意两臂抱肩合肘,两腿开胯圆裆,腰背裹圆,周身相和. 右脚弧形后撤时,脚掌贴地,如履薄冰. 要细心体会脚下的感觉. 身体右转,后移,下坐,要沉稳凝重,安如磐石.退步压肘不是局部的单一肘部下压,而是整体的抱肩合肘身下沉的自然压肘. 右脚退步与倒卷肱退步相同,先收步,再贴地弧线撤步.十八. 中盘做上合下开式时,右脚震落应松气,松腿,震脚不可努气用力跺它. 左脚开步应顺遂自然,好像是被右脚震弹出去似的,左腿同样要放松,无拙力,形成左转側斜双逆双开缠丝圈后,两手上下斜开,和右脚收拉,皆要随身腰而动,身到手到,手到脚到;右脚似乎是被左手领带而左移的. 右脚要松胯,松膝,松脚,胯,膝,脚三节若断若连.中盘要斜开,也以左手为主,右手为辅,领住周身之气,由内向外的斜开分行. ,两手开,两腿也开,上下同时对开,开而不出圈. 左手与左腿相合,右手与右腿相合,开而不散.十九. 闪通背闪通背做两手交错,相反运行的上下掠劲时,两手左切,左腿右扫,要腿手并用,相反相成,手到脚到,刻不容缓. 做倒转身法时,转身应圆活无滞,浑然一体. 两手回旋与扣步,转身密切配合,也要注意手到,脚到,身到. 最后闪身撤步通背时,两手的翻转与转身撤步要密切配合,一气呵成. 定势时应沉着稳健,上下相合,前后相照.闪通背,又称运气通背. 通背就是通三关,通周天. 本式中的竖圆圈就是通背圈,周天圈. 要求圆转通顺,而又在意,不在气.意为气头,气随意行. 只要练好先天混元气,熟练混圆圈,就能自然通背,通周天. 转身扣步是倒转身法,要圆润自如,一气呵成,一转而就,无滞缓.二十. 击地捶击地捶的近身跟步,左架,右冲拳,要求身,拳,脚一起到,劲整式稳,左臂上架形如拨云见日,右拳前冲恰似开弓放箭. 两拳抡臂,左右挂绕,肩护着体前中线而交替运行,并与左,右进步配合好,形成上引下劲的击地捶定式.左右摆拳是连环进击法,也是腿手并用法. 定势时两肩要平准,脊,背,腰,臀不歪不扭,不凸凹二十一.平心捶平心捶前的合后开的双卷肱续合式,要做到两肩边卷合,边沉塌,两肘相合,两拳相合. 此动与后面的前开后合,双翻卷的弹抖式,皆要随胸腹开合折叠而卷续翻转,不要单纯追求两臂的弹抖劲. 发平心捶时,两脚开胯,裆圆活,两膝拧转式相合,两脚踩蹬向下钻,全凭腰胯松活转. 左臂螺旋挂肘,为急缠急引,右臂螺旋冲拳,为急缠急劲.回身反转圈要圆转自如,气势宏大,如车轮倒转. 右肘与左拳,要对称相开,一线穿成. 肘平肩沉,上开下开,即两腿左蹬右弓相开,右肘与右膝,右脚三尖相对,右臂右腿屈,左臂左腿伸.二十二.煞腰压肘煞腰压肘定势时,腰松开堋圆,脊背伸拔裹圆,臀部微翻,两脚有向下拧钻之意,使下盘稳固,落地生根,顶劲领好,裆劲下好,上虚下实,中正不偏.煞腰压肘撤步左松,右拳似被身部拉回去一般,即以步拉身,以身拉拳,依次传递.二十三.当头炮做当头炮右翻身式时,两拳抡臂翻转,即身体翻转及右脚的提落,需整体协调,同时完成. 两拳前冲时,左膝前弓,不过脚尖;右拳伸而不直,拳到脚到身齐到,左弓右蹬身前拥,双拳齐发如放箭,目视前方,照顾四旁.收腿收拳时,眼神,心意由前往回收,而有摄神收合作用.二十四.收势降气收功,一般做三次. 一趟拳练完,在身体四周会产生一定的气场,应收回到丹田来,以达到养气养身的目的. 习练者若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进行收功的练习,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返身中气自回, 周身混元无极归,练而不收枉费劲,动而复静见天真.收功很重要,若只练不收,枉费功夫. 全套结束,静归无极,即始于无极,归于无极.。
心意混元太极拳二十四式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是中国当代著名武术家,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创派宗师冯志强先生继承了陈发科老先生家传太极拳法的精髓,并揉入了胡耀贞老先生心意六合拳的"道"家内功,依据天地阴阳,混元运转的易理,结合中医养生之道,以自身几十年练拳行功的切身体会,特别是在教学传拳实践中,根据广大学员的身体条件及学习要求,创编的一种混元运动的太极拳法。
下面由我给您介绍:。
欢迎阅读!1.方向:本拳式图解以面朝南为前,背朝北为后,左为东,右为西。
2.路线:拳式运行路线仅以文字说明,图中不做标志。
3.运行轨迹:手足运行轨迹分为圆和弧运动。
圆分为竖圆、平圆和立圆;弧分为上弧和下弧;运行方向分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兹分别简述如下:1竖圆:正平面上,左上右下为顺时针竖圆,右上左下为逆时针竖圆。
2平圆:水平面上,左前右后为顺时针平圆,有前左后为逆时针平圆。
3立圆:侧平面上,右手前上后下或左手后上前下为顺时针立圆,右手前下后上或左手后下前上为逆时针立圆。
4上弧:右手从左至右上弯为顺时针右上弧,右手从右至左上弯为逆时针右上弧,左手从有至左上弯为逆时针左上弧,左手从左至右上弯为顺时针左上弧。
5下弧:右手从左至右下弯为逆时针右下弧,右手从右至左下弯为顺时针右下弧,左手从右至左下弯为顺时针左下弧,左手从左至右下弯为逆时针左下弧。
4.拳式注解中对每一拳式均分为动作分解、练习要点、技击含义三个部分。
习练者在初期阶段应以动作分解和练习要点为主进行练习,待拳式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圆活之后,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气行形随,进而达到意、气、神、形合一的境界。
练气则滞,练意则活,全凭心意用功,练至功行圆满时,内气自会豁然贯通。
一、无极起式胸向南动作分解1.左脚横开:全身放松,左脚横开与肩同宽,屈膝坐胯,圆裆吊顶。
2.松肩沉肘:两手及两臂自然松垂,手心朝内图1。
24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及练习要领一起势1、左脚开立:首先使左膝放松,身体重心大部份落在右脚上。
提左脚向左侧迈出时,其高度以不超过右踝骨的高度为宜,右腿也不要弯屈。
要“轻起轻落、点起点落”。
2、两臂前平举:两臂边旋转(劳宫穴找涌泉穴)慢慢向体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自然伸直,肘关节微屈,肘尖下垂,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有如要把一根下端踩在脚下、上端系于手腕的橡皮筋拉长扯起似的,动作时可有这样的意念。
注意腕关节不要过于松软,不要出现指尖朝下的“折腕”。
3、屈膝按掌:(1)下按的用力和用意,有如要将水面上漂浮着的木板按入水中一样。
(2)两臂、两掌不要只是被动地随屈膝而下落,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
(3)按到终点时需展掌,舒指,避免手指向上的“坐腕”。
本式定势时,要配合呼气下沉,使之有一种沉稳的感觉。
二野马分鬃(一)左野马分鬃1、抱手收脚:上体稍向右转(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右臂屈抱于右胸前,左臂屈抱于腹前,掌心相对,呈右抱球,左脚尖点地(这里的“脚尖点地”是指用脚前掌着地。
动作熟练以后,脚尖不必着地,收至支撑脚内侧足弓附近即可),眼看右手。
2、转体上步: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步,脚跟轻轻着地,重心仍在右腿。
面向南偏东。
3、弓步分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前移,左脚屈膝前弓,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
两手前后分开,上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下手停于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
两臂微屈,眼看左手。
面向正东。
(二)右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重心稍向后移,左脚尖翘起外撇,上体稍左转。
重心移动的过程中,上体要保持正直,不可起伏,移动幅度不必过大。
也不可先坐成虚步再转体,造成“断劲”脱节。
2、抱手收脚:收脚时主要是重心前移。
当体重已从后腿移到前腿时,就以大腿的力量轻轻地把后脚提起,慢慢地屈膝向前,使脚尖在前脚的内侧落下。
“抱球”和“收脚点地”要同时协调完成,不可“球”已抱好而后脚尚未到位。
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三)左野马分鬃1、转体撇脚2、抱手收脚3、转体上步4、弓步分手练习要点:1、抱球:肩部放松,手指微屈,肘低于肩,腕低于手。
【名拳教程】陈式⼼意混元太极拳24式(⼝诀动图分解视频⽂字详释)最规范明晰的教程太极混元意⽓游,神⾏连绵似⽔流。
意⽓神形能合⼀,久练久习⾃然通。
陈式⼼意混元太极拳创始⼈:冯志强先⽣冯志强先⽣对太极拳发展的主要贡献:⼀,1978年应太极拳故乡陈家沟党⽀部的邀请,先后三次赴陈家沟将其师⽗陈发科(陈家沟陈⽒⼗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代太极宗师)亲授的陈式太极拳技艺⽆私传授给陈家沟后⼈,为陈家沟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3年率先在国内成⽴地⽅太极拳社团组织:北京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
三,1985年起率先将传统长套路精简为短套路,如陈式精练48式,陈式炮锤32式等,加快了传统太极拳的普及。
四,1987年起参加国家⽂化代表团出访美国、⽇本等,这是太极拳在改⾰开放后最早⾛出国门。
五,九⼗年代初,最早公布太极拳内功修炼⽅法,扼制了太极拳发展中重套路轻内功的倾向。
六,⾝体⼒⾏,保持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的⾼级技击术。
七,较早出版太极拳理论专著、录像带和教学光碟,著作被译为英、⽇各种⽂字。
⼋,收徒授艺德为先,⼆、三、四代弟⼦数千之众,促进了太极拳国际化发展。
九,集毕⽣武学研修,于⼋⼗年代末期创⽴了陈式⼼意混元太极拳,使传统太极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太极拳是意⽓神形运动,要求以意⾏⽓,意⽓相合,以⽓运⾝,神⾏合⼀。
⼼为令,⽽⽓为使。
内⽓如⽔,意似引⽔之渠,意领⽓⾏⽽⽔流。
若⽆⼀定⽔量即内⽓,何以引⽔成流?太极拳以培⽓、养⽓、聚⽓为⾸要,以⾏⽓运⽓为法则,以壮⽓、混元⼀⽓为宗旨。
⼀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与爱徒程印杰留影陈式⼼意混元太极拳24式动作名称:1.起式;2.⾦刚捣碓;3.懒扎⾐;4.六封四闭;5.单鞭;6.⽩鹤亮翅;7.斜⾏;8.提收;9.前膛拗步;10.掩⼿肱捶;11.披⾝锤⽴;12.背折靠;13.青龙出⽔;14.双推⼿;15.三换掌;16. 倒卷肱;17.退步压肘;18.中盘;19.闪通背;20.击地锤;21.平⼼锤;22.煞腰压肘;23.当头炮;24.收式。
冯秀芳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要点提示一. 无极起式无极式站立时,要松肩,松肘,松胯,松腕,周身自然,内外六和.顶劲要虚虚领起,腰部放松下塌,命门自然松开,虚心实腹,意沉丹田. 如此三至五分钟,待四肢百骸感到蘯然无存,气息移动时,再练习起势动作. 做起势动作时,要注意意气的运行.心意后引时,内气由下丹田蓄引至后丹田,手随意动,同时后引. 心意上堋时,内气由命门出发,循体后督脉上行,至两肩,两肘,两腕.然后两腕领气虚虚上堋,形成堋劲. 心意前驱,气贯指梢伸挤,而成挤劲; 心意回引,气从梢端返回两肘,形成捋劲; 心意下沉,内气降至丹田,两手领气下按,而形成按劲. 最后心气一松,气归丹田. 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式,要求圆活流畅.所画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 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要掌握阴阳的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由下向上堋,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向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二. 金刚捣碓a) 做金刚捣碓时,要注意右膝是由右拳上提自然带上来的,右胯,膝,脚三节要放松松开,若断若连,毫无拙力,为松气震脚做好准备.震脚时切不可努气用力,使劲跺踏,不可为追求形式上的整劲和声音,使骨节肌肉紧张而导致伤骨,伤筋,伤肾,伤脑,伤气,伤身. 震脚是松气,松劲所致,是身心俱松的表现,意到气到,气到劲自然到,积柔而成刚. 定势时腹归太极元相,心内一片太和.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水平圈实,与步伐调整要协调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 应匀速对称, 配合得当. 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步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右脚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脚震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脚还是震脚,右腿,胯,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三. 揽扎衣做揽扎衣动作时,要注意胸腹的开合折叠,腰,背,臂的迎引后撑,以及两腕的旋转之意.还要做好欲开先合,合之再合的续合式. 两臂伸展斜开时,肩,肘,腕应依次伸展,节节相开.最后右臂向右展开时,要以腰带手,肩,肘,手依次伸展,同时要注意臂弯似满月.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四. 六封四闭六封四闭两手环形旋绕时,要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的旋拧圆转,这样才能使周身更圆活,气息更流畅. 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同时有肩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到脚到身体到,意到拳到,一气呵成.本式的大捋圈,要有高山流水的意境. 左手引带右托手,两手配合,与捋手变化,既横捋手变捋掠手. 收步斜按左上右下45度斜线流畅下按,松沉下按,虚实分清.五. 单鞭做丹田内转的做单鞭式动作时,胸部常兼有堋捋之意,胸腹同时圆转开合折叠. 右勾手伸展时,形如抽丝,一挥而就,并与左手对拉相开. 左手围绕肚脐旋转,是在丹田内转的带动下完成的,要内外合一,周身一家. 左手开展时,肩,肘,手依次相开,最后意贯指梢. 整个动作意气神形要浑然一体.本式的勾手左转圈,是右勾手与左转腰相向运动圈,似盘旋抽丝一般. 勾手时,拇,食,中三指撮拢,谓心,肝,脾相合;也可五指撮拢,谓五脏相合.松开左手,是左手与右勾手,与右脚之间的放松对开,闭合要又由衷而开,又有混元博大之意.六. 白鹤亮翅白鹤亮翅上合下开时,左手护手护脸,右手护腹护裆,上下护住中线,左右两肘护两肋,这是对挤掩.左手暗藏催心掌. 配合右脚上步擦地,前肩靠,肩靠,肘靠,撩阴掌,前弓后蹬并身到,这是对比掩.本式的两个斜开合圈,根据胸朝东北方位而称斜开合. 前者为上合下开,右肩靠,作运气准备;后者为白鹤亮翅作运气准备. 前者又称欲合先开,后者又称欲开先合,又都寓闪展腾挪和化引之用法.七. 斜行拗步做斜行拗步时要注意,两手交替斜线运行,皆不过中线,左右轮换而又护着中线. 左手运左半身右手运右半身而不失中定. 以腰带手,以手领腰,腰腹,臀胯折叠旋绕,胸腹同时开合折叠.本式的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是沿东北和西南两个隅角成一斜线,跟步斜行和上步斜行,都沿这一斜线运行. 方位是斜的,所行之圈是斜的. 右手为主,斜行,转圈;左手为辅,斜行,转圈,两圈交替斜行.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引所致.八. 提收提收中的两手上提,为提收上式的接应劲,接住对方来势,引臂入圈贵在精神贯注,神形相合而不留痕迹. 收捋时,周身沉稳地蓄住劲,而达到引劲落空的目的. 虽未发而意在先. 两手按挤,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左膝堋顶,暗藏靠封里合腿,腰微暗转,尽由己发.提收圈中寓捋,引,化,拿,蓄等变化. 要与丹田内转,腰身内转相配合,提膝和推掌须同时完成. 右腿沉好,左腿提好.九. 前趟拗步前趟拗步里面有一个以闪身法引转来势的动作,一退,一转,一引,一缠而引劲落空. 右腿屈膝上提时,塌腰敛臀合裆,周身拧裹相合,上下一起到.落步进逼屈身劲,上劲下屈膝堋顶.上劲在两手,左手为采手,合手,擒拿手; 右手为扑面催心掌,下屈在膝顶,胸腹中膛行,审时夺势里合腿,心意如游龙回旋,身形似弹簧缠绕而连绵不断.上步挤手须上下相随,意到,拳到,渐发于足,前弓后蹬,节节贯通. 双开水平圈时,两臂,肩,肘,手与两腿,胯,膝,足,由内而外依次伸展,对称相开,开中有合,气势博大.十. 掩手肱捶掩手肱捶右脚震落时,不可努气用拙力,拳在松气震落,在最后出拳之前,左手食指的方向和右拳蓄势的方向,以及眼神,心意所注之处,要三点成一线,才能有的放矢. 左手前掩为接劲,右拳屈屈为蓄劲,随屈就伸,阴阳互变,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 出拳时要积柔成刚,切不可努气用力,也不可以力代气. 梢虚中髓根节摧,拧腰转胯起于足.右手要反转平圈,左手是正转平圈,转体是廻旋折叠圈,要绕丹田垂直轴转,转体扣拳,扣脚,提腿,合手须同时完成,一转而成,重心不升起,沉住气,右腿提好,顶劲领好,左右平准,中正独立. 以后独立腿步都需如此.十一. 披身捶披身捶为大转身法,右手先松落,为承接来势引劲落空,右转旋绕一大圈时,应圆活,无凸凹,并有肩靠,肘靠,臂靠之意,暗藏采手和切掌,辅以右脚里合腿法,腿手并用,而令对方,此手法之巧,全仗身法的上下配合,转关在腰,周身上下左右,需一起松沉裹合,蓄住劲. 两手节节抓臂握拳,而有抓筋拿脉之意.披身捶的环形开合圈,需圆浑饱满. 胸,腹,腰,背,臀,胯同时开合折叠,全身充满弹性,上开下合,下开上合须对称协调,同时完成. 磨盘转圈要合周身之气运转,气运带脉,转丹田. 连环炮应匀速对称,前后对立,两抽换,劲由足发. 披身摆拳要合着腰裆劲,顶住周身气,围绕中轴线左右回旋披转饱满,圆浑,虚实互换,落气到脚,两脚心有折转,下转之意.十二. 背折靠背折靠一是折背靠,而是折肘靠,一是折背靠.十三. 青龙出水青龙出水要求左摆拳时右挂肘,右反背拳时左挂肘,左抑扬指时右挂肘,右阴俯拳时左挂肘,且左右对称,屈身相配,由中而运.十四. 双推手转身上步时,两手领住周身之气,自右向左转,转体转圈转重心,与右脚上步要同时完成.十五. 三换掌三换掌是重心定在右腿上,通过两腰左右抽换来达到换掌,达到换虚实,既四次转腰三次换掌.十六. 倒卷肱倒卷肱右拳沿后上前下的立圆轨迹绕转时,右手用意节节抓臂而成拳,暗含抓筋拿脉之意;左手立掌护于体前,与腹前的右拳上下照应,上紧下徐,右拳随时弹击对手裆腹部. 后撤时,后撤之脚如履薄冰.定势时,前手臂弯如弓,身虽后移而意在前,自然中定平准. 卷肱时,以意旋腕转膀,逆旋开展,顺缠卷收,总要松活,柔顺,圆转,连贯.撤步时需贴地走斜弧线,有如履薄冰之意.重心后移身后坐,转腰与两手前后对开需同时完成,匀速对称,协调一致, 到拳到.十七. 退步压肘退步压肘做单双臂磨盘缠丝圈时,臂以肘为轴,身体以腰为轴,两腿以膝为轴,上,中,下同时磨盘旋绕,并与胸腹开合折叠相配合,三轴同旋而形成周身一家的磨盘缠丝圈. 做右压肘式时,要注意两臂抱肩合肘,两腿开胯圆裆,腰背裹圆,周身相和. 右脚弧形后撤时,脚掌贴地,如履薄冰. 要细心体会脚下的感觉. 身体右转,后移,下坐,要沉稳凝重,安如磐石.退步压肘不是局部的单一肘部下压,而是整体的抱肩合肘身下沉的自然压肘. 右脚退步与倒卷肱退步相同,先收步,再贴地弧线撤步.十八. 中盘做上合下开式时,右脚震落应松气,松腿,震脚不可努气用力跺它. 左脚开步应顺遂自然,好像是被右脚震弹出去似的,左腿同样要放松,无拙力,形成左转側斜双逆双开缠丝圈后,两手上下斜开,和右脚收拉,皆要随身腰而动,身到手到,手到脚到;右脚似乎是被左手领带而左移的. 右脚要松胯,松膝,松脚,胯,膝,脚三节若断若连.中盘要斜开,也以左手为主,右手为辅,领住周身之气,由内向外的斜开分行. ,两手开,两腿也开,上下同时对开,开而不出圈. 左手与左腿相合,右手与右腿相合,开而不散.十九. 闪通背闪通背做两手交错,相反运行的上下掠劲时,两手左切,左腿右扫,要腿手并用,相反相成,手到脚到,刻不容缓. 做倒转身法时,转身应圆活无滞,浑然一体. 两手回旋与扣步,转身密切配合,也要注意手到,脚到,身到. 最后闪身撤步通背时,两手的翻转与转身撤步要密切配合,一气呵成. 定势时应沉着稳健,上下相合,前后相照.闪通背,又称运气通背. 通背就是通三关,通周天. 本式中的竖圆圈就是通背圈,周天圈. 要求圆转通顺,而又在意,不在气.意为气头,气随意行. 只要练好先天混元气,熟练混圆圈,就能自然通背,通周天. 转身扣步是倒转身法,要圆润自如,一气呵成,一转而就,无滞缓.二十. 击地捶击地捶的近身跟步,左架,右冲拳,要求身,拳,脚一起到,劲整式稳,左臂上架形如拨云见日,右拳前冲恰似开弓放箭. 两拳抡臂,左右挂绕,肩护着体前中线而交替运行,并与左,右进步配合好,形成上引下劲的击地捶定式.左右摆拳是连环进击法,也是腿手并用法. 定势时两肩要平准,脊,背,腰,臀不歪不扭,不凸凹.二十一.平心捶平心捶前的合后开的双卷肱续合式,要做到两肩边卷合,边沉塌,两肘相合,两拳相合. 此动与后面的前开后合,双翻卷的弹抖式,皆要随胸腹开合折叠而卷续翻转,不要单纯追求两臂的弹抖劲. 发平心捶时,两脚开胯,裆圆活,两膝拧转式相合,两脚踩蹬向下钻,全凭腰胯松活转. 左臂螺旋挂肘,为急缠急引,右臂螺旋冲拳,为急缠急劲.回身反转圈要圆转自如,气势宏大,如车轮倒转. 右肘与左拳,要对称相开,一线穿成. 肘平肩沉,上开下开,即两腿左蹬右弓相开,右肘与右膝,右脚三尖相对,右臂右腿屈,左臂左腿伸.二十二.煞腰压肘煞腰压肘定势时,腰松开堋圆,脊背伸拔裹圆,臀部微翻,两脚有向下拧钻之意,使下盘稳固,落地生根,顶劲领好,裆劲下好,上虚下实,中正不偏.煞腰压肘撤步左松,右拳似被身部拉回去一般,即以步拉身,以身拉拳,依次传递.二十三.当头炮做当头炮右翻身式时,两拳抡臂翻转,即身体翻转及右脚的提落,需整体协调,同时完成. 两拳前冲时,左膝前弓,不过脚尖;右拳伸而不直,拳到脚到身齐到,左弓右蹬身前拥,双拳齐发如放箭,目视前方,照顾四旁.收腿收拳时,眼神,心意由前往回收,而有摄神收合作用.二十四.收势降气收功,一般做三次. 一趟拳练完,在身体四周会产生一定的气场,应收回到丹田来,以达到养气养身的目的. 习练者若能平心静气,专心致志的进行收功的练习,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返身中气自回, 周身混元无极归,练而不收枉费劲,动而复静见天真.收功很重要,若只练不收,枉费功夫. 全套结束,静归无极,即始于无极,归于无极.(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混元24式太极拳步法要领混元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第九代宗师陈发科先生和心意六合拳大师胡耀贞先生的弟子、著名武术家冯志强先生所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步法要领。
欢迎阅读!混元24式太极拳步法要领介绍步法要领一、起落要轻灵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
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
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
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
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步法要领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
准则是“四正四隅”。
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
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
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步法要领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
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
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
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
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步法要领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
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
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教程和要领(全) 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要点提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冯志强老师集毕生之研修、在其武功练达化境后而总结创立于世的优秀拳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体系,九十年代开始在国内外传播。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要点提示。
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要点提示1 预备式:要求无极站桩,意守丹田,太极起势要求圆浑流畅,所划之圈要大一点,要有深拔之意,以后的动作都要求如此。
要掌握阴阳对称、统一和互为转换,有下向上棚,有上必有下;由后向前挤,有前必有后;由前往后捋,有后必有前;由上向下按,有下必有上。
2 金刚捣碓:本式的折叠右转。
回转水平圈时与步伐调整要一致,圆活流畅,同时完成。
腿手分家,应匀速对称,配合得当,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
拳到脚到身到。
右腿曲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
右腿振落是松气、松腿自由下落,不可跺脚,以防自伤。
无论是提腿还是振脚,右腿胯、膝、足三节要放松,若断若连,以后动作均如此。
3 懒扎衣:本式的提腿、开手和缠腿合手,上肢与下肢运动应协调一致,相反相成同时完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圈,定势时手不能出圈即手不能开过右腿,并保持周身的圆浑。
4 六封四闭:本式的大捋圈要有高山流水的意境,左手引带右拖手,两手配合与捋手变化即横捋手变捋挒手。
收步斜按,沿左上右下45度斜线流畅下按,松沉下按,虚实分清。
陈式心意混圆太极拳24式要点提示5 单鞭:本式的勾手左转圈是右勾手与左转腰相向运动圈似盘旋抽丝一般,勾手时,拇、食、中三指撮拢,谓心、肝、脾相合,也可五指撮拢,谓五脏相合。
松开左手,是左手与右勾手与右脚之间的放松对开。
闭气要由衷而开,又有浑元博大之意。
6 白鹤亮翅:本式的两个斜开合圈根据胸朝东北方位而称斜开合,前者为上合下开,右肩靠作运气准备,后者为白鹤亮翅作运气准备,前者又称欲合先开,后者又称欲开先合,又都于闪展腾挪和化引之法。
24式太极拳动作要领起势:1、左脚分开半步。
2、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3、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野马分鬃:一、1、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
二、1、转腰撇脚。
2、抱手收脚2手相抱的时候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
3、转腰上步。
4、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
三、1、转腰撇脚。
2、抱手收脚,3、转腰上步向前迈出1步。
4、弓步分手白鹤亮翅:1、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2、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
3、转向前方虚步亮掌。
前脚掌虚点地面。
搂膝拗步一、1、右手前摆。
2、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
手摆向侧后方。
3、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
4、弓步搂手推掌。
二、1、轻轻地转腰撇脚。
2、摆手收脚眼睛看后手与头同高。
3、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耳旁。
4、弓步搂手推掌。
指尖与眼睛同高。
推到中间的轴线上。
旁边的手按在大腿外侧。
三、1、转腰撇脚。
2、摆手收脚。
3、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耳旁。
4、弓步搂手推掌。
指尖与眼睛同高。
推到中间的轴线上。
旁边的手按在大腿外侧。
手挥琵琶1、后脚跟进半步。
2、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
3、虚步合手、两个手成侧立掌。
倒卷肱一、1、撤手转腰翻掌。
2、提脚退步屈臂收手。
3、坐腿虚步推掌。
二、1、撤手转腰翻掌。
2、提脚退步屈臂收手。
3、坐腿虚步推掌。
三、1、撤手转腰翻掌。
2、提脚退步屈臂收手。
3、坐腿虚步推掌。
四、1、撤手转腰翻掌。
2、提脚退步屈臂收手。
3、坐腿虚步推掌。
左揽雀尾1、转腰分手。
2、抱手收脚。
3、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着地。
4、弓步棚手。
5、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翻转,手心相对。
6、坐腿转腰后捋。
两手摆到身体的侧后方。
7、转身搭手仍然转向正前方。
右手手心贴在腕关节的内侧。
8、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
9、坐腿引手。
10、弓步前按。
两手平行腕关节与肩同高。
右揽雀尾1、转手扣脚分手。
2、坐腿抱手收脚。
3、转腰向前上步。
4、弓步棚手。
5、转腰摆臂。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文/汪荣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我师父冯志强大师创编的。
它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内功之精华,依据太极阴阳之理,以内外双修为核心,以心意行气及螺旋缠丝为法则,以修炼丹田内气为根本,以太极十三势为载体,达到内以修身,外以致用,拳功一体,炼成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
·修炼时要坚持:(1)三项原则: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2)三个结合:拳法、功法、用法结合。
(3)四句真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为教学之方便,我根据师父《陈式太极拳入门》中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图解的说明,简化成此,如有差错请同道批评指正!一、无极起式说明:无极势:自然站立无极状态(略)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全身放松,进入无极虚灵之境。
起势:划好三个圈,每个圈都有棚、捋、挤、按。
棚劲的棚点在腕背;挤劲的挤点在指稍;捋劲的捋点在掌心;按劲的按点在掌根。
整个动作要求连贯圆顺。
注意:除顶劲不丢外,周身放松,松腕舒指,气归丹田。
二、金刚搗碓··动势:欲右先左—双手右棚—回转立圆—松转斜捋—转身平捋—手足对开—立圆前捋—上步勾拳—反背拳、掌—举拳提膝—震脚下捣。
说明: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立圈450度要周身协调一致,混元一体,园活流畅。
注意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全身形成对称的整体膨胀劲(注:以后的所有动势都应如此)。
向左大捋,向右转身时注意与步法配合得当。
接下势铲脚与推掌同时完成,铲脚要贴地面,两手平捋伸展,眼神向左前方;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注意后脚上步不要蹬地,要用前腿和腰跨拉动前伸形成虚步。
右腿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拳高于耳平,拳背朝上;右脚松沉踏落,不可跺腳,注意两脚同肩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注意手脚齐到方为真,重心仍在左脚。
陈式心意混元24太极拳分解教学心意太极拳二趟(中) (接上期)二十一、野马分鬃(二)【盘练】接前势,身体上起,左脚向前上步,落地后脚掌五趾抓实,左膝适度弯曲,右腿在后支撑,成左弓右箭步;左掌向左方运转挑出,掌心向上,虎口在左,五指揸开向前;同时,右拳从左肩前落下,下落到裆部;眼向左前方看(图24)。
【要点】同前野马分鬃。
注意两掌必须相擦而过。
【功用】敌人如从我的左面打来,我可用左臂挑格敌人的来拳。
【方向】此时是面向东北。
二十二、鼍形掌(二) 【盘练】接上势,左脚向左继续上步,脚掌落地后屈膝;同时,右脚向前跟进一步,用膝盖顶进左膝弯内处成左鸡步;左掌再翻掌,变掌心向外,虎口在下,五指揸开向右斜方;同时,右掌随进步向左掌下推击去,掌心向外,虎口向上;眼看两掌前方(图25)。
【要点】左手翻掌要上架,右掌虎口在上,两掌可以形成一个合抱圆。
【功用】左手上架敌手,右掌可以趁机进击敌人。
【方向】此时是面向东南。
二十三、鹞子入林(三) 【盘练】接上势,身体继续向右后转,右脚靠向左脚旁,两脚成丁字步。
接着两掌向身体左右抱去,两臂交叉,左臂在上,右臂在下,右掌插向左腋下,眼向右看(图26); 【要点】同前。
身体要成捆绑势。
【功用】同前鹞子入林。
【方向】方向向东北。
二十四、野马分鬃(三) 【盘练】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随转身继续向前上步,落地后屈膝,左脚在后不动,腿部挺直,成右弓左箭步;同时右掌向右方斜形运转去,左掌向裆前按捋下,成掌心向外,虎口在右,五指揸开向前,眼向右前方看(图27)。
【要点】此势也有捆绑之劲势,为心意拳的缩束势。
【功用】如果敌人用拳从右打来,我上右步,用右臂斜挑敌手。
【方向】此时是面向东北。
二十五、熊入洞(二) 【盘练】接上势,身体向右后转去;随之,右脚向原后方上一步,脚掌落地后屈膝,左脚也向右转,随身体转身向右腿靠去,左膝顶进右腿■处,成右鸡步;同时,右臂向右后拨格去,左掌向右膝盖外侧插去,右掌顾在左腮处,眼向右前方看(图28)。
陈式混元太极拳24式分解讲解陈式混元太极拳24式是太极拳中较为基础的练习方法,在中国广为流传。
这一套太极拳共分为24式,以下将一一为您详细介绍每一式的动作及要点。
一、起势式:身体直立,两手绕身回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缓缓抬起手臂至胸前,手掌向下。
二、右分式:右手向右侧斜拉,左手向前推出,收回左手,右手反手勾向右侧。
三、左分式:同上,换手。
四、单鞭式:右手收回,左手向左伸出,右手随之下放,全身向左拐,左脚跨出,右脚跟轻轻点地。
五、提手上式:左手提到头顶,右手落到左手前面,掌心向上。
全身转向右侧,右脚向右跨出。
六、白鹤亮翅式:右手右转,向右划弧,左手沿同侧划弧向右侧拦擦,右脚跟着左脚跨到同一直线上。
七、斜单鞭式:右手伸直往右侧推,左手沿曲线拉回左腰。
右脚向右边跨出,全身转向右侧。
八、肘底看捶式:右手向前推出,左手提至胸前,同时向左转身,左腿跨出。
九、蹬脚式:全身向右侧转,左腿略屈,右脚板着地,蹬出。
双手放置于前腿上方。
十、拨雨式:将左脚向左侧移动,同侧手转动向上,另一侧手落下。
两臂保持平衡。
十一、左右摆莲式:左手斜向上推,右手下劈,随之扭挫,右脚向右侧跨出。
十二、转身搬拦捶式:左手向左搬动,右手撇向右侧,向左转身,右脚跟着左脚跨出。
十三、高探马式:右脚向右边踏出,左手握拳置于身前,右手握拳打出。
十四、右蹬脚式:左脚回步,重心放于左腿上,右脚猛向右蹬出。
十五、双峰贯耳式:转身,左脚跨过右脚,右手侧前胸处打出,左手放置于右臂下端。
十六、转身搬拦捶式: Mirrored 十二式。
十七、高探马式: Mirrored 十三式。
十八、左蹬脚式: Mirrored 十四式。
十九、斜飞式:右手向右劈出,左手随之向左下划弧,全身向右拐,右脚跨出。
二十、转身搬拦捶式: Mirrored 十二式及十六式。
二十一、高探马式: Mirrored 十三式及十七式。
二十二、右蹬脚式: Mirrored 十四式及十八式。
二十三、拨雨式: Mirrored 十式。
混元24式太极拳练习要领“混元24式”是冯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练功实践,把心意六合拳的功法融于陈式太极拳而创编的。
这套拳法既有陈式太极拳缠丝跌宕,又有心意六合雄浑充沛,见效很快。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练习要领。
欢迎阅读!简述混元24式太极拳练习要领练习要领一、要中正在习拳过程中,经常发现习拳者身体不中正,东倒西歪,前俯后仰,周身别扭,初习拳者尤甚。
首先要做好'四平',即顶平头正,肩平身正,眼平意正,心平气正。
其次,为了使身体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必须做好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以搂膝拗步为例,左脚在前成川字步,右肩与左胯合住,右肘与左膝合住,右手与左足合住,右脚在前相反之。
外三合就好象木工在竖门窗时,为了不变形,首先打个'X'来固定框架一样。
当然,我们习拳者的外三合,主要是靠意念来实现了。
混元24式太极拳的中正,并不是绝对保持身体中心与地面垂直,而是保持身体平衡。
以'金鸡独立'为例,一定要身体略有倾斜,才能保证身体沉稳,即'斜中寓正'。
在行拳过程中,保持身体动态平衡。
练习要领二、要'松'、而不'懈'练拳时精神萎靡,骨节闭合,好象支撑不了自己的身体一样,头垂、背弯、胯余、膝软,两手两臂也是如此,肌肉软瘫一堆。
拳架松懈丢瘪、混混沌沌、无精打采。
虽练拳多年,但是情绪不浓,推手时丢瘪顶抗,毛病丛生。
以上弊病皆由'松'、'懈'不分所致。
首先要提起精神,注意意领。
其次,所有骨节都要启开,筋要松开,气要沉,腰以上的劲往上,腰以下的劲往下,处处都要走出两稍之劲来。
用意不用力为之松,不用意不用力为之懈。
所以拳论说 ..........。
冯志强传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冯志强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修练太极拳功夫的实践,揉合中国的中医学知识和现代科学,对传统的太极理论做了系统的提炼,升华和科学的完善发展。
此二十四式太极拳具有鲜明的特点,独特的练法.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将太极拳,心意拳融为一体。
太极拳旨在周身缠丝,内缠外绕,周身一家,运行丹田一力混元气,修炼后天以补先天。
心意拳旨在周身六合,以心意支配六合,以六合贯通心意,通三结,达四稍走四向,运五行并相合一气,修炼先天以补后天。
陈式心意混元二十四拳,以混元内功为本;以气带套路及单式操练为体,以推手散手为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肉。
在练法上崇尚练意不练气;练气不练力。
练力易断,练气易滞,练意则通,贵在精神。
本门拳功着重养气,采气,行气,运气,旨在升元,培元,状元,混元。
在内气壮大的基础上,积聚真元之力,以意兴气,暗窍运气,采用自然呼吸。
拳法上不主张重跳发力,震脚乱抖,避免外伤筋骨肉,内伤精气神,从而使练功者静心,放心,专心地进行修炼。
混元太极拳在练功思想和修炼内容方面,形成了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间,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风格特点。
在修炼方法上形成了拳法,功法,用法上结合一体的风格特点。
在练法要诀方面,形成了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的风格特点。
达到一动一个圈,一动一个太极,一个太极就是一个圈,一动就分虚实。
本套拳法改动七次,历七年。
经陈老师,吴老师在一起定式又是二年,才产生了心意混元二十四式拳。
从防病,健康,从长寿,从自医效果方面来说,反应非常突出。
讲解:1,起势;捧挤,陈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个力圈,下面就是金刚捣锥了。
(双臂上摆掤起,斜下落回捋,收至两肋,双掌心向下;水平向前平伸弧形略向上抬,再下捋至体侧,从腋下小立圆掤起,再下捋再掤起,下按,双腿弯曲。
)---此为动作讲解下同2,金刚捣锥;两手放松,向后捋,向右45度,迈腿,一个手分尖,放松。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24式拳谱(2)练好太极拳的主要技巧1、心专习练太极拳要高度专心入静用意,必须全神贯注,意念要灌到周身各个部位,乃至贯注至U中指指肚。
打拳时拇指小指是否相合到位?穿掌时劲运到中指了吗?这些都要注意。
打一套拳15分钟左右,83个式子,几百个动作,编排严密,连贯性强,绝对不能走思。
打太极拳强调专心用意,打拳时每个动作理法劲道都要体现出来。
一走思,拳式就会走错,拳就打不成了。
有人说走路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其实走路时仍可以想事,难能入静。
而练太极拳则是入静的最好方法,因为它是动中求静。
2、松柔太极拳技击最大特点是“化打结合”。
对方来力,我尽量化开。
能容能化,使对方失去平衡为主,不制敌于死地。
化打合一,特别是陈氏太极拳打低架子,这是因为低架子容量更大。
陈发科公强调“顺随”。
陈照旭先生讲:四大块都要放松,即两肩和两胯一定要放松。
全身能放松,才便于容,便于化。
3、轻沉拳打起来一定要轻沉兼备,尤其是手要向上发劲时,腰胯必须松沉,即逢上必下,如金鸡独立,右手向上举,左胯就一定要下沉,好比是树要往高长,根一定要深扎。
再有倒换重心,一定要裆走下弧,脚的五趾要紧紧抓住地。
顺缠变逆缠、逆缠变顺缠,凡是转关时,一定要塌掌根。
掌根塌时,肘要坠,肩要沉、胯要松。
定式时一定要螺旋下沉,同时边呼气边沉。
4、培根打拳先培根,这是陈家沟打拳的名言。
方位不对,五趾不抓地,下边没站稳,上边对也不对。
现代体育原理讲究人体稳定角,即两脚平行微微外撇,打拳纵向时双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前后应该骑在一条线上,开脚时脚尽量不离开地。
弓马步一定要分清,陈氏太极拳弓蹬步最多。
什么是弓蹬步,即弓着的腿小腿要垂直,膝不能跪,前腿为支撑点,后腿为施力点。
例如右弓步,力从左脚跟里侧,通过腰脊背节节贯穿到右手。
最要紧的是后腿,既不能跪膝,膝还要向里卷,大小腿向上撑,胯要松,脚向里扣,不扣就蹬不上劲。
只强调松柔不讲刚柔相济不是太极拳。
进要柔,退要促,如倒卷肱,退时脚不能离地,离地就不好发力了。
陈式心意混元24式太极拳动作要点提示文/汪荣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是我师父冯志强大师创编的。
它融合了心意六合内功与陈式太极拳缠丝内功之精华,依据太极阴阳之理,以内外双修为核心,以心意行气及螺旋缠丝为法则,以修炼丹田内气为根本,以太极十三势为载体,达到内以修身,外以致用,拳功一体,炼成一粒混元气的上乘功夫。
·修炼时要坚持:(1)三项原则: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内外俱练,以内为主。
(2)三个结合:拳法、功法、用法结合。
(3)四句真诀:内外合一、上下相随、周身一家、混元一体。
为教学之方便,我根据师父《陈式太极拳入门》中关于混元24式太极拳图解的说明,简化成此,如有差错请同道批评指正!一、无极起式说明:无极势:自然站立无极状态(略)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渐呈一片无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全身放松,进入无极虚灵之境。
起势:划好三个圈,每个圈都有棚、捋、挤、按。
棚劲的棚点在腕背;挤劲的挤点在指稍;捋劲的捋点在掌心;按劲的按点在掌根。
整个动作要求连贯圆顺。
注意:除顶劲不丢外,周身放松,松腕舒指,气归丹田。
二、金刚搗碓··动势:欲右先左—双手右棚—回转立圆—松转斜捋—转身平捋—手足对开—立圆前捋—上步勾拳—反背拳、掌—举拳提膝—震脚下捣。
说明:本式的折叠右转,回捋立圈450度要周身协调一致,混元一体,园活流畅。
注意欲右先左、欲左先右,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全身形成对称的整体膨胀劲(注:以后的所有动势都应如此)。
向左大捋,向右转身时注意与步法配合得当。
接下势铲脚与推掌同时完成,铲脚要贴地面,两手平捋伸展,眼神向左前方;注意两脚不要在一条直线上,相差半脚左右,以保持稳定。
上步勾拳与左手相合应同时完成,拳到脚到身到,;注意后脚上步不要蹬地,要用前腿和腰跨拉动前伸形成虚步。
右腿屈膝上提,是右拳上提牵引所致,右拳高于耳平,拳背朝上;右脚松沉踏落,不可跺腳,注意两脚同肩宽;右拳松沉地向下一捣,注意手脚齐到方为真,重心仍在左脚。
三、揽扎衣··动势:松沉—抱拳右上棚—U形回转—转腰开臂—左右缠丝—提腿开臂—合手开步—揽扎衣定势。
说明:左手抱右拳向右前上方打出时:腰先微左旋再右转(欲右先左);拳高于鼻平,拳背皆朝外。
右手向左上方穿出两臂双开时,胸腹同时折叠相开,寓欲开先合之意。
两臂左右分别缠丝(乌龙绞柱),要周身协调俱动如拧麻花。
下式的合臂、提腿、开臂,合手、右脚横开等上肢和下肢运动应周身协调一致,相辅相成。
右转平开前,右手有一欲右先左的逆缠翻掌折叠小圏,,定势时右手不能出右腿外,沉肩坠肘,指尖上竖,成瓦拢掌;左手由右腹前拉到左腹前。
此时气沉丹田,合于丹田,玄顶、松体。
四、六封四闭··动势:两手缠丝—挤手回叼—合开捋按。
说明:划好两个圈:右手在右侧、左手围绕肚脐各转一圈,一大一小,注意全身协调,防止丛肩。
挤手:右手找左手,手背相贴,左手在内,向右伸挤,两臂撑圆。
叼手:欲左先右划圆由右下向左上方叼棚,左腕高与肩平,周身圆活、流畅,有高山流水之情趣。
合、开、捋、按:两手在环形旋绕开合时,靠胸腹折叠开合和腰胯旋拧圆转完成;两手向右下前方斜按时,以右手为主,同时有肩靠、肘靠、手靠、胯靠、膝靠之意,手、脚、身齐到,虚实分清,中定平准,意气下沉,一气呵成。
五、单鞭··动势:右腕缠丝—合臂斜开—双臂开合—勾手右撑—开步开臂—内旋平展—单鞭定势。
说明:放松后,右手上、左手下半圆形旋绕成抱球状,然后左手经右前臂外侧向左上方逆缠棚开成斜开势左手于头平,同时右胸、右手亦棚开。
放松后,两手自内而外环形绕转翻掌,合于胸前。
右手在上内捋变勾手向右撑出。
开左腿后左臂拉伸,然后左臂回转腹前脐下围绕肚脐绕转一圈(丹田内转)后,左手平向展开,似拉皮筋,“鞭似游龙,劲如放箭”,成弓马步(近似弓步)手心朝外指尖向上成单鞭定势。
六、白鹤亮翅··动势:松沉—大圆平捋—小圆上步—立圆肩靠—立圆下沉—开臂亮翅。
说明:心气放松,周身下沉,;向左划圆450度,平捋,小圆、摆脚上步,身体左转时,左脚脚尖翘起外撇踏实,右脚轻灵上一步落在左脚前成虚步,左手肩平,右手腹前;肩靠时左手在右肩前立掌,护胸护脸,右手在左胯前闭门护腹护裆,成撩阴掌,目视右前方,左腿坐胯下蹲成偏马步。
亮翅时右臂先向左下方松沉蓄引(欲右先左),然后身、肩、肘、手依次领劲向右前上方,同时领左腿向前跟进平步,脚掌虚着地,注意身、手、步同时到位。
松胯、中正、上虚下实、气定神闲。
七、邪行拗步··动势:松沉—右手圈—开步开臂—上右手右脚—上左步—左搂右推—右手圆—平开臂—左转旋膝。
说明:此式两臂两腿协调动作,须沉着稳健完成,两手交替斜运皆不过中线却护着中线,不失中定;左脚开步,与右手斜伸是沿东北方向,跟步斜行,右脚跟步是右手向前斜行牵制所制.;划圆平开时,右肩肘手依次相开与左肩肘手节节对开,同时两腿胯膝足对开并圆裆,腰背裹圆,然后身体左转,重心沉换至左腿,左膝拧转外旋。
八、提收··动势:沉气合掌—撤步开臂—落手两胯前—上托手—提腿前挤。
说明:沉气合掌时左手在外;双开时两臂棚圆,高于耳平,胸腹同时开阔舒展,气势磅礴,虚步;双手前挤时左手在左膝斜上方,右手置于腹前;两手挤按与提膝上顶须同时完成。
九、前膛拗步··动势:落脚前挤—转身开臂—合臂斜开—搭手上步—双腕划圆—右转棚开。
说明:落脚前挤时,左脚下弧线向右脚左前方松落,两手劳宫穴相对,弓步。
然后右转身,双臂外旋,继续旋转至身体右侧,左手落于右胯外侧,右手旋转至左胸前。
左转斜开时形成一个大旋身的斜缠丝圈,转身之际而成背靠、肩靠、肘靠、臂靠之劲势;接着搭手上步,两手交叉与胸腹前左手在下,右腿向左前上方屈膝里合棚顶接着右脚贴地向右前方趟出一大步。
随即身领两手经右下向左上绕转;两手棚开要与两足同宽,,由内而外依次伸展,对称相开,一开全开,节节呼应,此时心胸无限开阔宽广,气势愽大,浩气凛然。
十、掩手肱捶··动势:向左拧缠—右旋大捋—左捋右击—搭手提膝—踏脚开步—旋臂击拳—松落磨盘掌—棚捋式—沉气蓄劲—挂肘击拳。
说明:左拧右捋时要周身协调一致,如龙蛇翻滚,拧裹合好。
搭手提膝时,左掌沿搭于右小臂上,并与右拳一起落于腹前,同时提右膝,合住劲,沉着平稳,独立如磐石;然后右脚松气震落,不可努气拙力。
打反背拳时右拳经左前臂内侧向右上方弧形翻打,拳背领劲,高于耳平;右拳于右腿朝向一致;磨盘掌要求臂圈、腰圈、腿圈合一形成意气形神一体、连绵不断、周身一家的水平缠丝圈。
掩手肱捶,左手前掩接劲、右手屈肘蓄劲,随曲就伸,阴阳互变。
螺旋冲拳时,右拳、左肘对拉,拳到、肘到、意到、气到、劲到,积柔成刚。
稍领中随根节催,拧腰转胯起于足。
十一、披身捶··动势:两手横立圆—上撑下按—左右剪刀劲—撩掌下沉—上下开合—合腕开步—平圆盘旋—左伸右挤—右左右披身捶。
说明:松沉后,两手横立圆是立圆磨盘掌,须上下协调;上撑下按须右脚踩实,左脚蹬展,同时以身领两手左下右上对称斜开,臂弯如月,似斜开拉弓势;左右剪刀劲是两臂与左、右腿形成的上下合力,先左合、后右合,须手脚齐到,转关在腰,腿手并用,令其对方仆跌,内含杠杆之理。
撩掌下沉:右臂外旋前撩,左手松落右臂弯上,接着双臂松落腹前,右手背落于左手心上。
上下开合是乾坤开合运气功,调匀气息,气沉丹田,体现练拳似休息,开合内含攻防之意;环形开合圈,要园活饱满,胸腹臀腰背胯同时开合折叠,全身充满弹性,对称协调。
合腕开步与平圆盘旋:两腕交叉合于胸前成十字手,左手在外,左腕与右掌根互贴,然后两手虚握成拳,两拳平圆由右至左盘旋,周身内外盘旋回环一圈,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混元一体的磨盘气圈。
左伸右挤是两个冲拳,与肘对拉劲,拳眼均朝上。
左右披身捶注意左右拳旋转打出,一挂肘一冲拳,两势形成左右连珠炮,右左两拳到位后拳心均朝对侧斜上方,拳眼均朝本侧斜上方。
十二、背折靠··动势:右手圆—折叠拧转—背折靠。
说明:右拳随身体左转圆形划弧至左肩前上方;接着右拳折叠一小圈,向左引化,向右拧转成背折靠势,右拳直腕拉向右额角前上方,拳心斜向下,拳眼斜对右太阳穴,左肘尖与左脚尖相对,右脚踏实但随折背而有腾虚之意,左脚虽虚随俯身而有蹬展之意,右臂肩、肘依次棚靠,顶劲领好,裆劲下好,全身协调折转。
十三、靑龙出水··动势:右拳引左拳—右反背拳—指裆横击。
说明:右拳左旋引左拳向右前上方右肩前击出,拳心朝右上方,拳眼朝左前上方;右拳右旋向右前上方打出反背拳,拳背朝左,拳眼朝下,劲点在左肘尖和右拳背;左臂由屈变伸成阳八字手,指向右前下方,随即右拳向同一方向横击,劲点在左肘尖和右拳轮,高于膝平。
注意靑龙出水一式有5次腰的左右转换,一定要浑圆自如,回环旋绕,连绵不断,无凸凹、无断续,形似青龙出水般盘旋绕转。
在用法上皆为连环法,上打头部下打阴,上惊下取不离中。
十四、双推手··动势:两手双圈—贴手前挤—左叼上步—合掌双开—屈肘胸前—上步推掌。
说明:双圈:右手沿右胯前划大圈,同时左手贴腹围绕肚脐划一小圈;接着右手找左手,两手腕背松贴交搭,右手在外,抱肩合肘,徐徐前挤、撑圆;接着双手折叠划一小圆,即向左斜上方左叼右托而出,同时右脚顺势向前上步,落于左脚右前方;接着两手交叉合于胸前,左手在里,随即左转,两手向体侧两旁弧形棚开;屈肘左胸前,以身领手,与两乳对齐,右脚沉稳上一大步,向前推挤,左脚趁势跟进成丁步;进逼中宫,势如破竹。
十五、三換掌··动势:松沉开臂—翻掌右屈肘—右前推左后拉—翻掌左屈肘—左前推右后拉—翻掌右屈肘—右前推左后拉。
说明:周身放松,两手随腰右转沿下弧线左前右后划弧展开;接着两手翻掌,章心朝上,右臂屈肘前推,左臂屈肘后拉展开翻掌。
接着的推拉如此同。
注意:(1)前推手经肩上方、耳侧前伸;(2)两手换掌交汇时两手心斜相对、劳宫穴交合后再分开。
此式重心在右脚,左脚为虚,有四次转腰三次換掌,均通过腰转、两肾左右抽換(出肾入肾是真诀)、胸腹开合折叠、阴阳互济、转換虚实来完成的。
十六、倒卷肱··动势:心气一沉—旋臂肘底捶—穿掌撤步—开臂前推—撤步开臂—前推撤步。
说明:两臂磨盘立圆至肘底捶,右手握拳,置右腹前,拳心朝内,拳眼朝上,左手前推手心朝前,指尖朝上。
右掌由左臂弯内侧穿出,经左手背上方推出,同时左脚后撤一大步。
,倒卷肱有三次后撤步,撤步时需貼地收拉至另脚内侧旁走斜弧线,如履簿冰之意。
有两次由后向前推掌,前推掌须经耳侧至胸前与另手背上方继续向前推挤,均要松活、柔顺、圆转、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