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8课时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团队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教授学生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风筝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和控制风筝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的体育活动来热身,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讲解。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让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正确地扎好风筝线、如何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等。
3. 实践操作。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和技巧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草地上进行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遍放风筝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并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4. 总结反思。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放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总结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
1. 风筝。
2. 放风筝的场地。
3. 放风筝的线。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听取学生的总结反思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放风筝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放风筝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A Unit1 Hello第一课时总第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会运用句型:Hi/ Hello, I’m …/Good morning.。
2、学生能认识主要的人物:Miss Li,Su Hai,Liu Tao,Mike, Wang Bing。
3、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和周围的人打招呼。
教学重点:1、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会运用句型:Hi/ Hello, I’m …/Good morning.。
2、学生能认识主要的人物:Miss Li,Su Hai,Liu Tao,Mike, Wang Bing。
3、初步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名字。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听懂、会说、会读、会运用句型:Hi/ Hello, I’m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2、初步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名字。
3、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和周围的人打招呼。
教学准备:挂图,卡片,PPT教学过程:Step 1 Greeting.1、在上课前,老师先放本单元的Song Time里面的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下课也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
2、在新授课前,教师先用英语和学生打招呼,引入本单元的新授学习。
T:Hello, I’m (Miss/ Mr) …I’m your English Teacher. Let’s learn English. Ok? (举起英语书,不要求学生能全部听懂,但是要知道接下来老师要的是关于这本英语书的内容。
Ss: OK.(如果学生不会回答,就适当提示)T:Now class begins.Hello,class.(老师朝学生挥手,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老师在和他们打招呼)Ss:Hello.Step 2 Presentation1、出示单词卡片:Hello,并读a.开火车读(read one by one)T: Can you read Hello?如果学生听不懂,老师就在学生的耳边轻轻地提醒他说hello。
教师备课教案表老师小结:课文没有写小女孩最终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飞走了,这是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小女孩再一次地失望了。
小女孩用美妙的幻想来满足自己对幸福的渴望,但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拉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幻境越是美好,越体现出现实的悲凉,越体现出这个黑暗社会的冷漠无情。
最后,作者让小女孩用死亡来摆脱冷、饿、苦、痛,用死亡来摆脱这个悲惨的世界。
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的吗?这表现出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无情揭露与控诉。
三、赏析全文。
小女孩的生活是这样的痛苦,小女孩的幻想是这样的美好,小女孩的结局又是这样的悲惨!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压抑在心头的辛酸与悲愤,体会到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寄予的深切同情。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上幸福生活的小女孩,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当新年的太阳高高地升起来的时候,小女孩却再也看不到了……想必同学们的心情都非常沉重,我还看到有的同学眼中闪动着泪光!今天,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个小女孩说吗?作业设计1、 抄写本科词语。
2、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悲惨的命运强烈对比设计理念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把一个赤着脚叫卖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之后作者用实与虚的对比,交替描写美妙的幻境与残酷的现实,流露出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并继续关走了,交代出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觉中“幸福”地死去了。
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反思反思时间: 年 月 日。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赵芸萍参与研讨老师:章秀英、翟玉明、赵芸萍。
8* 池子与河流【板书设计】8 池子与河流池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河流:永不满足、负重前进【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2.本课是个略读课文,因此是放手的好机会,本课教学,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足之处: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就更开放,效果会更好。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短文,也是一首诗歌,一则寓言。
通过河流和池子的对话,告诉我们:人要勤劳,不能懒惰,天才不利用是要被磨灭的,它会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当它被懒惰所支配时,它的事业就无法恢复起来了。
【作者介绍】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他通过将寓言内容与现实紧密联系和自己幽默而朴实的语言风格使寓言突破了道德训诫的界限,成为了讽刺的利器。
他通过寓言这一体裁将俄罗斯民间的生动朴实的语言引入俄罗斯文学,为俄罗斯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克雷洛夫生在莫斯科,六岁时随退役的父亲回到伏尔加河畔的特维尔,没有上过正式的学校,只是自己在家读书,并在集市向各种卖艺者学习绘画,小提琴等。
1779年克雷洛夫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想方设法把他抚养大。
1783年全家迁到圣彼得堡居住,他也在税务局谋到了一个小职员的位置。
当时恰逢冯维辛的喜剧《纨绔子弟》演出,克雷洛夫看过后下决心要当一个剧作家。
并写出了剧本《用咖啡渣占卜的女人》。
一个出版商买了剧本,克雷洛夫则借机向出版商要了莫里哀、拉辛、布瓦洛等人的作品。
1788年克雷洛夫母亲去世,他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专心戏剧创作道路,先后写了多个剧本,以讽刺贵族的《摩登小店》和号召人民团结的《勇士伊利亚》最为成功,他还试图办过讽刺杂志,但所办刊物均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高压下被迫停刊。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巩固学生对第八单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第八单元的核心词汇、短语和句型。
2. 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部分:复课前预热(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第八单元的回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让学生与伙伴共同回顾第八单元所学内容,尽量回忆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第二部分:复文本阅读(15分钟)1. 向学生呈现第八单元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本的大意。
2.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并梳理文本的要点和关键信息。
第三部分:复词汇和句型(15分钟)1. 教师提供第八单元的核心词汇和短语,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复和巩固。
2.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汇和短语,编写句子,并互相分享和修改句子。
第四部分:复阅读理解(15分钟)1. 准备一些与第八单元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
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并交流答案和解题思路。
第五部分:复写作能力(15分钟)1. 提供一个与第八单元相关的写作任务,例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家庭的短文。
2. 学生独立进行写作,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修改。
四、教学反思本节复习课通过多种形式,如阅读、讨论、写作等,巩固学生对第八单元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交流和分享,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效果。
单元主备人: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B、30+44=74 74+9=83C 30+40=709+4=1370+13=83活动意图: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
环节三:实践应用1.找规律填数。
2.本周李叔叔卖出了34筐水果,还剩下28筐。
李叔叔原来有多少筐水果?3.口算。
41+33= 58+11= 52+38= 52+18=26+43= 52+18= 26+63= 37+45=34+47= 39+46= 32+24= 26+39=4.里面填上合适的数。
教师活动:1.解决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对后进生点对点指导,只要认真审题,定能收获满满。
学生活动:1、学生口答,集体纠正。
2、学生在题纸上独立练习。
3、请学生板演,交流,集体订正。
活动意图:学习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而且还为后面学习多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做准备。
环节四:自我总结教师活动: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正确地进行两位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6.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环节三:应用规律1.、在□里最大能填几?最小能填几?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53+42=60-() 93-18=50+() 72-5=84-()活动意图: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并熟练应用所学规律检验计算结果。
环节五:自我总结教师活动: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活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的问题是:活动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 熟悉的陌生人第8课 山地回忆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字音(1)给加点字注音 ①土靛.( ) ②玉黍.( ) ③搓.线( ) ④浸.湿( ) ⑤水沤.( ) ⑥袄襟..( ) ⑦刨.抓( ) ⑧赚.钱( ) ⑨碛.口( ) (2)多音字 ①塞⎩⎪⎨⎪⎧ 活塞( )边塞( )闭塞( ) ②盛⎩⎪⎨⎪⎧茂盛( )盛饭( )③薄⎩⎪⎨⎪⎧薄饼( )浅薄( )薄荷(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 圆( )园( ) ②⎩⎪⎨⎪⎧ 防( )妨( ) ③⎩⎪⎨⎪⎧ 碇( )绽( ) ④⎩⎪⎨⎪⎧薄( )簿( ) ⑤⎩⎪⎨⎪⎧坑( )炕( ) ⑥⎩⎪⎨⎪⎧躁( )澡( ) 3.词语释义 (1)水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挂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陪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盈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踢倒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穷山恶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心平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一年的最后一夜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课文的重点是:小女孩通过擦燃的五次火柴产生的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与她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不满与憎恨,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有人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
”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动画歌曲,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叙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采用“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必须注重朗读教学。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更好地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在读中让学生寻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为突出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直接把研究主题确定在了课文的最后几段——也就是故事的结局部分,让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能点明小女孩最后命运的句子,再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教师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从课文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设置了三个“读”的环节: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小女孩一共几次擦燃火柴,在每次擦燃火柴中分别看到了什么?2.再次精读课文,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标画出来,全班讨论。
活动二:抓对比,关注主人公悲惨命运。
师:在上节课我们通过抓反复手法品读情节,聚焦故事中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能够体会到小女孩对温暖、美好、爱的渴望。
也体会到了童话故事中丰富又合理的想象。
本节课我们再读课文,抓对比,关注主人公悲惨命运。
我们在来看上节课我们用到的表格,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与助学活动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1)批注阅读:默读5~9自然段,用“”画出火柴熄灭后小女孩面对的残酷现实。
着重读一读小女孩5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象与火柴熄灭后残酷现实的对比,完成助学单。
(2)助学单完成后,班级内进行分享交流,说一说。
(3)和同学交流印象深刻的部分,说一说你的感受。
(4)美读提升,品读人物命运活动三:联系实际,谈谈感受完成助学单先以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分享交流。
教师指导进行通过助学单学习,关注文中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幻象与现实相结合,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来凸显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
写童话故事,除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对比也是写童话故事常用的写法之一师:除了五次擦然火柴这部分内容用到了对比,文中还有多处也有对比写法运用。
(1)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用“”画出你找到的文中体现对比的内容,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分享交流说一说,比如课文开头:……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对比……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课文结尾:……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对比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小结过渡:在写童话故事时,运用对比,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加强童话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也进一步丰富了童话故事情节,让想象更真实合理。
(2)联系实际,交流感受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材说明]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及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是儿童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所在。
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结合生活情境,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其目的不是都单纯地教学大小比较和计算的方法,而是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材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很少,而分数的含义、读写方法、计算方法等内容与学生熟悉的自然数又有很大差异。
临朐县东郡小学教师课时备课课题:三第8课时执教人:马文凤
1、本备课设计本着集体备课与个性化发挥相结合的原则,旨在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教学共案由主备人整理,必须先周备课,可用电子稿。
教研组长审核后下发各学科教师,由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个案补充与修改。
个案补充与修改一律用规范字手写,避免雷同现象发生。
2、备课表内一律用宋体,字体大小及行距依每课内容多少和纸张合理设置,第二页可加附页。
3、主备人、执教人必须认真负责,确保备课质量。
否则,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按教学常规检查记入教师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