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4.08 KB
- 文档页数:2
德清县简介历史沿革:公元222年在武康立县,公元691年(唐天授二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公元742年更名德清县。
此后两县长期并存。
1958年武德两县合并成德清县,县治在城关镇。
199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武康镇。
德清县文化名人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先后在宋、齐、梁三朝做官,旧史一般称他是梁朝人。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足见其家族社会DVGDG地位的显赫。
沈约从少年时代起就很用功读书,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
他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
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终于写成一部晋史。
可惜,这部晋史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南北朝时梁代著名文学家、诗律学家,德清武康人,《宋书》作者。
孟郊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曾定居洛阳。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个人简介俞樾,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
他的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
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俞樾(1821—1907),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俞樾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号称“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门生。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
俞樾是清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
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
他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
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俞樾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
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试,后御史曹泽弹劾他,言其出题试士,割裂经文,相传他曾出“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因有犯上嫌故被革职回乡,以读书教育著书为生,并终生不仕。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时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于是曲园先生自苏州避战乱于新市镇居留半月。
俞樾有个学生童米荪,居西庙前,在新市期间曾陪俞樾游览觉海寺,并对宋朝觉海禅寺《雷部火》(即雷书)轶闻予以考证。
他在其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曰:“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唐时所建,巨材髹漆,积久剥落”,见倒书迹曰:“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十余字,与岳阳楼字大小一同积中,因曰:夹伐木于山者,其火队即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木在下故倒书,由是知仙之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课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教I材研讨2020/01解读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别枝”“惊鹊”◎山东/梁霞摘要: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其中“别枝”“惊鹊”令人费解。
“别枝”一词应解释为“另一枝”。
对“惊鹊”一词深入分析,得出词人夜行到来,才是乌鹊惊飞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辛弃疾;别枝;惊鹊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初年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开创了词风豪放悲壮的辛派,在南宋词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收录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十一月,辛弃疾新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次月台官王蔺弹劾他“奸贪凶暴”,在湖南安抚使任上残害田里,辛弃疾因而被罢官。
此后的十年,辛弃疾一直闲居于江西上饶带湖居所。
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所考,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一共创作了228首词,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就是其中之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首句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其中“别枝”“惊鹊”都令研究者费解,出现许多不同观点。
由于对这两个词释义不同,也造成对这首词理解上的差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
教学这首词时,就有学生质疑:“'别枝'到底是'别的树枝'还是'离开树枝'?'惊鹊'中的鹊鸟为什么会惊飞呢?”诸多问题令师生百思不得其解。
现将古往今来的学者对其作出的解释疏帧下。
先看“别枝”一词,总的来看,学者对其解释大致分为三种:第一,意为别的、另外的树枝。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里于“别枝”一词的注释引用了曹操、方干和苏轼的诗句,并认为“别枝”意为另一枝。
他说道:“词意谓鹊因月明,惊飞不定,从这一枝跳到那_枝。
”人教版教材中文下注释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将“别枝”释为“另一个树枝”。
第二,意为离开树枝。
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里指出“别枝”中的“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好像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快乐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渐渐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慢慢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强健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教学导案教学目的: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⑵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发奋向上。
浅析《红楼梦》第74回“好个美人”寓意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清代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说。
《红楼梦》中语言精练,一章、一段、一句话、一个词都蕴含着妙不可言的寓意,本文主要分析《红楼梦》第74回“好个美人”的寓意。
关键词:好个美人晴雯王夫人《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绣春囊事件发生,王夫人认为绣春囊是凤姐所遗,凤姐跪着哭辩。
王夫人只好说自己气急了,拿话激凤姐,后做打算让周瑞媳妇等人调查此事,把年纪大的、咬牙难缠的拿个错儿撵出去配人,并暗私访相事。
又嫌人少不能勘察,正巧看见王善保家的过来打听事情,于是让她加入调查此事。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嫁丫鬟,贾府管家王善宝家中的妻子,因为邢夫人地位不高,王善保家的又没什么头脑,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典型的“死鱼眼”,也因此讨人嫌。
邢夫人拾到五彩绣香囊后,就让她送给王夫人。
她见园中的丫环们不大奉承她,尤其是晴雯不喜欢她,老和她作对,趁此机会便诬告晴雯。
……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
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
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娇娇,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谗言,猛然触动往事,问凤姐:……“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王夫人让小丫头马上把晴雯带来,晴雯病了几天,又考虑到王夫人不喜欢丫头红妆艳丽,没有妆饰就去了。
王夫人见他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
心底的愤怒再也控制不住了。
……“好个美人!真像病西施似的。
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晴雯是个极其聪明的女子,她早已明白有人背后捅刀子了,她一番辩解,又因为是老太太的丫鬟,所以王夫人让她走了,但王夫人要赶走晴雯的心思已经种下了。
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毁灭》赏析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毁灭》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自清《毁灭》原文】六月间在杭州。
因湖上三夜的畅游,教我觉得飘飘然如轻烟,如浮云,丝毫立不定脚跟。
当时颇以诱惑的纠缠为苦,而亟亟求毁灭。
情思既涌,心想留些痕迹。
但人事忙忙,总难下笔。
暑假回家,却写了一节;但时日迁移,兴致已不及从前好了。
九月间到此,续写成初稿;相隔更久,意态又差。
直到今日,才算写定,自然是没劲儿的!所幸心境还不会大变,当日情怀,还能竭力追摹,不至很有出入;姑存此稿,以备自己的印证。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九日晚记踯躅在半路里,垂头丧气的,是我,是我!五光吧,十色吧,罗列在咫尺之间:这好看的呀!那好听的呀!闻着的是浓浓的香,尝着的是腻腻的味;况手所触的,身所依的,都是滑泽的,都是松软的!靡靡然!怎奈何这靡靡然?——被推着,被挽着,长只在俯俯仰仰间,何曾做得一分半分儿主?在了梦里,在了病里;只差清醒白醒的时候!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 我流离转徙,我流离转徙;脚尖儿踏呀,却踏不上自己的国土!在风尘里老了,在风尘里衰了,仅存的一个懒恹恹的身子,几堆黑簇簇的影子!幻灭的开场,我尽思尽想:“亲亲的,虽渺渺的,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回去!回去!”虽有茫茫的淡月,笼着静悄悄的湖面,雾露蒙蒙的,雾露蒙蒙的;仿仿佛佛的群山,正安排着睡了。
萤火虫在雾里找不着路,只一闪一闪地乱飞。
谁却放荷花灯哩?“哈哈哈哈~~~” “吓吓吓~~~”夹着一缕低低的箫声,近处的青蛙也便响起来了。
是被摇荡着,是被牵惹着,说已睡在“月姊姊的臂膊”里了;真的,谁能不飘飘然而去呢?但月儿其实是寂寂的,萤火虫也不曾和我亲近,欢笑更显然是他们的了。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人间词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人间词话》是清末词学理论著作。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历史名人以及作品介绍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鲁迅1.鲁迅简介原名周樟寿,改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2.鲁迅的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南腔北调集》《坟》等16部。
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呐喊》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选自《呐喊》(《呐喊》主要描写农民和知识分子)《祝福》《伤逝》——选自《彷徨》(《彷徨》描写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事新编》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散文诗集:《野草》:独语式的抒情散文生命哲学如:《雪》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回忆性散文。
如: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社会批评” “文明批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阿Q正传》《阿Q正传》是唯一的中篇小说,批判“精神胜利法”。
这个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有农民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地具有偏狭、愚昧、盲目、无知、落后的一面。
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自我麻木的“精神胜利法”。
1.《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①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
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
②精彩的细节描写。
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地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
③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
(1.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航天工程大学基础部,北京100081)杨朴1杨旸2神话与现实的对应——《红楼梦》隐秘结构及其意义的探讨[收稿日期]2021-01-08[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JJKH20201321SK )[作者简介]杨朴(1952-),男,吉林辽源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旸(1979-),男,吉林四平人,航天工程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东北地域文化。
[摘要]神话是《红楼梦》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时期以来《红楼梦》研究却存在神话“删除论”“抛弃论”等现象,这就严重妨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
神话与现实的对应是《红楼梦》最基本的结构,它贯穿在“石头记”神话与贾宝玉现实人生故事、女娲补天神话与贾宝玉和青春女儿故事、木石前盟神话与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金陵十二钗神话与贾府女性悲剧命运故事、太虚幻境神话与大观园故事等八个方面。
神话与现实的对应构成了《红楼梦》统一的大架构,《红楼梦》所有的内容都被这个大架构所统领和驾驭;神话与现实的对应性是由神话原型在现实中的重演而使神话与现实结构在一起的;《红楼梦》是在与神话的关系中表现现实,又是从现实的关系中讲述神话,它所表现的现实人生虽然是发生在“今天”的故事,却是由“昨天”的原型决定的。
这就使“今天”的故事与“昨天”的原型相连,使现时代生活与悠远的历史相连,使多种多样的人生与一种统一的模式相连。
[关键词]《红楼梦》;神话;现实;对应;结构[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3-0100-08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3.014第3期2021年5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3May.2021一、神话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由神话开头的,并且是讲述了好几个神话,为什么一部旨在表现贾宝玉和众多青春女儿故事的现实主义小说,写了那么多神话呢?这些神话与现实故事之间一定有种非常重要的艺术作用。
三一文库()
〔王国维《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
表于《国粹学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国维《人间词
话》简介,欢迎阅读。
《人间词话》简介
《人间词话》[1]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
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
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
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
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
第1页共4页
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
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
深远。
将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融入传统的词话形式和
传统的概念、术语、思维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理
论问题,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王
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
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
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
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
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
有创见。
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奉叔本华、尼采为
精神导师。
▲《人间词话》相关评论
俞平伯: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
必须
24。
古诗评论书籍1. 《宋词鉴赏辞典》作者简介:作者有夏承焘、俞平伯、臧克家、周汝昌、周振甫、程千帆、沈祖棻、唐圭璋、袁行霈、叶嘉莹、王运熙、钟振振等两百多位,均为中国古典文学界著名研究专家。
内容简介: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词,其鼎盛之时在两宋时期,人们多习惯于将唐诗宋词并举对立,宋词与唐诗、元曲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奇葩。
辞书社从原《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辑出宋、辽、金部分,编成这部《宋词鉴赏辞典》。
2. 《唐诗鉴赏辞典》作者简介:作者有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均为古典文学专家。
内容简介:《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著名大诗人的诗篇占有较大比重,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同时,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
3. 《古诗源》本书看点:由清人沈德潜选编,是唐之前古诗最重要的选本。
本书选辑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收录作品较为广泛,内容比较丰富,可作为阅读研究古代诗歌的参考。
编者通过选诗、注诗和评诗阐扬“诗教”,倡导“风雅”,其艺术见解比较高明,客观上也体现了诗歌发展的真实面貌。
4. 《诗词格律》本书看点:作者王力,中国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王力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有许多且具有开创性。
全书共四章:介绍了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讲解律诗、绝句、古体诗的诗律;讲词律;讲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本书是王力先生讲解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名作,自出版以来,已售出几十万册。
5. 《词学十讲》本书看点:作者龙榆生,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
曾主编《词学季刊》、《同声月刊》。
作者将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心得与填词经验,融会贯通,冶于一炉,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
俞平伯简介
姓名:俞平伯
原名:俞铭衡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0年─1990年10月
籍贯:浙江德清
俞平伯 (1900─1990.10),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
诗人,作家。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
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先后任浙江省视学、浙江师范国文教员,上海大学、北大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
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院校教授。
曾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提倡过“诗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与朱自清、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创办五四以来最早出现的诗刊《诗》月刊。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
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
《红楼梦辨》(1923年初版,50
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