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推荐)
- 格式:pdf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43
“五常法”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五常法”是一种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常用的方法,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理念和技巧。
它的目的是帮助医护人员掌握正确的心理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护理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强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五常法”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稳定、清洁、合理、健康、和谐”。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这五个方面的应用如下:1. 稳定稳定是指护士要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处理各种问题时保持沉着和决断。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波动较大,医护人员要经常面对各种紧急情况,比如突发的循环系统问题,护士应该保持稳定和冷静,确保正确的护理行动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2. 清洁清洁是指医护人员应该保持自身的卫生和清洁,在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清洁规范进行清洁消毒等操作,确保患者身体环境的卫生。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手术切口和其他创伤的清洁消毒对于预防术后感染至关重要。
同时,医护人员的卫生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感染病原体的风险。
因此,护士要时刻保持清洁和卫生。
3. 合理合理是指护士应该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护理,遵循医学原则,慎重使用药品,确保患者安全。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护理计划制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确保各项治疗措施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4. 健康健康是指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保持心理健康。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很多患者因病情较为严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同时做好术后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5. 和谐和谐是指医护人员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与患者和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心外科护理管理中,医护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和意见,在工作中注重团队合作,做到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关心和支持,最大限度的达到治疗效果的理想。
五常法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五常法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五常法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中的护理学理论,因为它简单、实用而受到广泛的认可和引用。
既然五常法在古代受到广泛重视,那么现代ICU 护理管理中也能够得到有效地运用。
首先,五常法提倡以温度治疗,应将温度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运用加温、制冷等方式来改善患者体温,以达到调节体内环境的目的。
ICU护理中,常常使用醮热被覆装置、储能保暖器、恒温沐浴系统等设备来为患者进行调节温度的治疗,助力病人的恢复。
其次,五常法也强调护理的力量。
根据五常法,护士应当运用自然力量,用自然的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健康,例如用温水沐浴、手足按摩等方法,帮助病人减轻体内病痛,缓解心理压力,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痊愈。
第三,五常法强调营养的重要性。
此前的护理理论都忽略了营养的重要性,持之以恒的认为,一味关注病人的病情,忽视了其营养问题,五常法则提出,要求对患者进行营养上的护理,补充其水分和营养,加强全面性护理。
在ICU护理管理中,护士也应该坚持“五常法”精神,即温度治疗、护理力量、营养护理等原则,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体能和平衡机体及心理状态,使病人身心舒畅,迅速走向康复。
总之,五常法在现代ICU护理管理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ICU护理
人员应坚持“五常法”的精神,循序渐进地把古代理论融入到现代ICU 护理中,全面提高护理效果,为患者的康复起到实质性作用。
五常法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引入五常法活动能否改善病房护理工作环境,提高护理安全,优化护理管理。
方法:培训护理人员五常法活动的相关内容,制定目标及工作计划,在病房护理工作场所大力推行五常法活动。
结果:提高了护理安全,保障了护理安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结论:五常法是提高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五常法活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原理简单实用、效果明显、科学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1]。
近年来,我市在部分医院进行试行,并逐步扩大施行范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不过对于将五常法运用于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尚未起步[2]。
因此本文与时俱进地开展了五常法在护理安全标准化管理中运用的研究。
医院概况我院是一所少数民族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1 760m2,建筑面积25 600m2,床位设置300张。
设内、外、妇产、骨伤、中医等9个病区,有装备一流、环境幽雅的“综合病房”为内外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日门诊可容纳2000人次,设临床医技科室23个。
医院拥有CT机、高压氧舱、心脑彩超、多功能B超、血液透析机、碎石机、骨关节镜、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心导管、ICU、CCU监护系统等现代化医疗诊断治疗设备。
能开展针对心、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外科的门静脉分流术、食管癌、前列腺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妇科腹式、阴式子宫切除术,眼科人工晶体植入术等。
五常法在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五常法的意义:五常法管理方法具有原理简单、通俗易懂、科學规范、经济实用的优点,是一种标本兼治、长效显著的全新病房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推进五常法管理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是促进病房护理安全管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需要[3]。
组织阶段:主要分5个层次。
①建立五常法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主要制定活动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资金统筹、考核办法、考核评价审定等[4]。
“五常法”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摘要】运用“五常法”对神经内科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提倡。
【关键词】五常法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五常法”是从日本引入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是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其日文及英文相应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故又称“5S”。
“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是各种机构中用来提高安全,改善品质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提升企业形象及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技术。
神经内科危重病人多,护理任务繁重,又是实施微创手术的科室。
自2007年1月以来,为了加强科室的管理,配合医生更好的进行工作;为了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证患者安全,我科实施了“五常法”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实施方法1.1 组织科内成立5S执行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质控员担任副组长,主要骨干担任执行小组成员拟定5S实施计划。
1.2 规划5S推行小组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本科实际情况,制定5S操作规范。
1.3 科内培训5S开展前1个月,每日晨会利用10 min进行培训,学习5S基本知识和规范,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考核,确保5S法的顺利运行。
1.4 实施1.4.1常组织将工作场所所需物品判断为必需及非必需物品,并将必需物品数量降到最低基数。
检查护办室、抢救室、处置室、库房、病房等工作区域的物品,根据各种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
把不同病种共享的药物储存于公共区域,个人工作区域仅储存工作必需品,班班清点,并分别做到四定一保持。
清理非必需物品。
对抢救物品、药械、毒、麻药品分别做到五定一保持,且靠近使用地点,便于操作,符合方便、省力原则,达到30 s可取出和放回原位并摆放整齐。
1.4.2常整顿将病区内各类医疗物品依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明确标识,保证30 s内找到所需物品。
1.4.3常清洁工作场所各种物品、仪器、设备保持清洁状态。
各5S小组负责本区域的清洁除尘工作,各种仪器定期维护,出现故障及时维修,并设仪器维修登记本,记录相关情况,标签有破损及时更换。
“五常法”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目的:研究和观察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运用“五常法”的效果。
方法:从2014年1月开始,在笔者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五常法”,将2014年1-12月的患者满意度、急救物品完好率以及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作为观察组,另收集2013年1-12月的相关数据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物品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运用“五常法”,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使患者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五常法”;急诊科护理;护理管理;满意度“五常法”即5个“S”:Seiri、Seiso、Seiton、Shitsuke 、Seiketsu,也就是常组织、常清洁、常整顿、常自律和常规范[1]。
该方法起源于日本,用于提高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增加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中的故障或差错、改善工作的品质环境,并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2]。
急诊科室是每个医院治疗和护理的最前线,也代表着医院的窗口形象,科室中的患者多具有病情危急、病势多变等特点,因此急诊科中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强度都很大,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也较高[3]。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急诊科的护理人员实施了“五常法”进行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共27名,其中,男3名,女24名;年龄19~43岁,平均(24.6±3.3)岁。
其中15名从事护理工作5年以下,10名从事护理工作5~10年,2名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
27名护理人员中,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5名护师,19名护士。
文化程度:3名为本科毕业,13名为大专毕业,11名为中专毕业。
“五常法”在介入诊疗护理管理中的运用【摘要】目的:介绍“五常法”在介入诊疗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方法:把“五常法”理论运用在护理管理中,制定实施计划,由病区管理者带头实行,定期进行检查不断改进。
结果:实施“五常法”2年来,急救物品完好率、患者满意率、差错事故发生率与实施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五常法”是提升医务人员工作及病人住院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良好管理措施。
应在各科大力推广“五常法”,并以点带面,逐步在全院各科室推广、实施,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五常法;介入诊疗;管理【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98—01“五常法”也称“5 s”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
它是起源于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的5 s管理活动,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有效技术。
介入诊疗是急、危、重患者多、病种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重的科室,介入诊疗还经常在射线的密闭环境中进行,所以是护理物品的管理尤为重要。
我科从2011年3月开始实施“五常法”管理两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
1 存在的困难1.1 工作方面目前愈来愈多的高风险手术采用介入治疗的手段进行治疗。
因为大部分病人采用的是局部麻醉,急诊抢救病人较多,手术风险系数较高。
巡回护士要肩负着输液等各项治疗及病人的观察护理及手术配合等重任,护士身着沉重保护衣以及工作繁琐工作易脱节出现差错。
1.2 人员方面高强度、高风险、高压力、多危害因素(射线、被传染艾滋病、梅毒等)、护士人员少,护士年龄大,劳动强度大,容易导致疲劳。
1.3 物品、仪器、设备方面物品大多数是一次性的仪器、设备多,包括心电监护仪3台、ibp 机1台、输液泵2台、注射泵2台、麻醉机1台、临时起搏器4台、除颤仪3台、起搏器测试仪3台、吸痰机3台、电刀2台、射频仪2台、高压注射器3台。
其它如各种手术包、一次性无菌物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