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湿地退田还湖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23.21 KB
- 文档页数:8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及对策洞庭湖区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湖南、江西、安徽和湖北四省的交界处。
洞庭湖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地资源,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洞庭湖区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
1.水资源短缺:洞庭湖区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于洞庭湖的水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湖泊水质受到污染,湖水水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灌溉困难,影响农业生产。
2.湿地退化:洞庭湖周边的湿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湿地退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3.土壤质量下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洞庭湖区的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4.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模式,导致了农业发展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二、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1.加强水资源管理:政府应该加大对洞庭湖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湖泊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湖泊水质和水量,保障农业灌溉和生产水源。
2.湿地保护和恢复:加大对洞庭湖周边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推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系统,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绿色农业:鼓励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采用有机种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保护土壤质量和农产品安全。
4.多元化农业产业:政府应该多措并举,鼓励农民开展多样化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5.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对洞庭湖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促进农业深加工: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价值提升,推动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洞庭湖区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洞庭湖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浅析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被称为“地球的肾脏”,是维系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防洪抗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湿地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经济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经济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析。
一、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障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湿地保护意识。
保护湿地资源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关注,特别是政府、企业和居民等各方主体都需要增强湿地保护的意识,尊重自然、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2. 加强湿地保护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3. 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修复。
对于受到破坏的湿地,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 加强湿地教育宣传。
通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湿地资源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生态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 发展低碳经济。
湿地是重要的碳汇地,有助于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
2. 发展生态旅游。
许多湿地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生态旅游业提供宝贵的资源。
通过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湿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发展生态农业。
在湿地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农业、绿色种植等方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环境经济学班级:xx题目: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组员: xx(14%)目录1、洞庭湖简介(图1-1和1-2) (4)2、洞庭湖的作用(图2-1和2-2) (5)2、1生态服务功能 (5)2、2具有超强的调蓄洪水和气候调节功能 (5)2、3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舒适性服务 (6)2、4分解、转移、容纳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6)3、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 (6)3、1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具体过程 (6)3、1、1水域面积的演变(图3-1) (6)3、1、2水文环境的演变(表1) (7)3、1、3质质量演变 (7)4、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4、1围湖造田(图4-1) (8)4、1、1围湖造田的具体影响 (9)4、2三峡工程 (13)4.2.1三峡工程的具体影响 (13)4.3外来生物 (13)4、3、1外来生物的具体影响 (14)4、4工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14)5、洞庭湖生态系统的分析 (15)6、治理措施 (16)6.1 加强湖区蓄洪能力建设 (16)6.2 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16)6.3 加强长江及四水上游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17)6.4 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17)6、5加强法制工作,强化执法力 (17)7、总结与建议 (18)洞庭湖生态问题的分析及其解决措施——利用生态学思维摘要: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之一,自然资源丰富。
由于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洞庭湖调蓄容积减少、洪水水位不断抬升,江湖关系改变。
在加重湖区防洪负担、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同时,也降低了湖泊水体对各种污染物稀释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由于气候干旱化,加之三峡水库蓄水影响,导致洞庭湖入湖水量季节性减少,湖区水位下降,干旱期延长,同时三峡工程的螺钉也对洞庭湖的水质造成影响;四十三种植物入侵,造成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生态环境退化;与此同时,工业污染和水灾等一系列其它因素也在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将强对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湖泊的面积逐年缩小,湖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湿地大范围缩减,地势淤高,湿地功能和生态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遏制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大幅度减轻洪涝灾害,推动湖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对策。
控制污染保护湖区水环境洞庭湖为吞吐性湖泊,其水质状况与入湖径流量的大小和水质有很大关系。
一般而言,丰水期水质稍好,平水期次之,枯水期较差。
从采样综合评分来看,营养状况年际变化不显著。
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湖区周边工业尤其化工和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水质恶化趋势日益明显,水体富营养化增强。
为此,要保护和改善洞庭湖区的湿地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止湖区湿地生态恶化。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洞庭湖湿地周围污染源的类型、排污途径及其最大排污量的调查,并对其排污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规定和限制,对排污超标部门、企业和单位予以约束和处罚,并限期整改,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
②合理调整产业生产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大的工业企业发展,制定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同时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③加快湖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控制生活污水向湖区湿地排放,禁止向湖区水域倾倒垃圾、废渣;④控制湖区船舶流动污染;⑤防治酸雨污染。
退田还湖确保分蓄洪功能由于对洞庭湖区洲滩的大量围垦以及地势低平湿地的过度排水,导致洞庭湖区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时,来源于“四水”、“三口”的泥沙大量淤积于湖底,湖泊水体萎缩,湿地结构改变,对洪水的调节能力也随之衰退,洪涝灾害连年发生。
为此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对于那些临近江湖,地势低且防洪设施不配套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田还湖,实施开发性移民搬迁,将影响行洪调蓄的民垸迁出,恢复和最大限度地维持洞庭湖湿地自然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以提高洞庭湖的调洪蓄洪能力;②应改变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③加强生态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对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入湖泥沙淤积量;同时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社会条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流域综合治理,这也是减少泥沙淤积的最根本方法。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经济效益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遭受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评估其服务价值和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
例如,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减缓洪涝灾害,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生态服务不仅对人类社会有益,也对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必须得到充分的评估。
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生态服务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可以更好地揭示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
仅仅依靠主观感受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
在评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经济效益也显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不仅对人类社会有益,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因此,通过经济学的方法和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对经济的贡献和效益。
此外,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效益还可以为相关部门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和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是当前生态学和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经济效益,可以更好地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促进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洞庭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湖泊周围的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的活动对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导致湖泊水质恶化、湿地退化、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洞庭湖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已经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许多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一、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法。
该方法通过人工构造湿地,将废水或矿山废渣通过多种方式引流至湿地内,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传统的废水或污染物转化为对生态环境更加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湿地生态修复的目的。
目前,人工湿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中。
二、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改造与自然物质及生态系统对接的技术手段。
该技术对洞庭湖湿地进行生态修复时,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生态滩深翻植物成活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等。
1、自然湿地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增强自生能力洞庭湖湿地是自然湿地系统,湿地内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对多种物质富集有很高的缓冲能力。
因此,保护和修复洞庭湖自然湿地系统,增强其自生能力,对于湖泊水质及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3、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富集降解工作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物质转化过程,将在环境中富集的污染物质转化为更为环境友好的物质,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
四、结论洞庭湖地区湿地的退化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生态资源及其种类的过程中,湿地生态修复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考量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洞庭湖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从清朝康熙年间就已开始,仅从1825~1905年80多年间,洞庭湖便缩小了近1500平方千米。
1949年以来又经历了三次大的围湖造田,围垦面积达280多万亩,致使洞庭湖湖面面积迅速萎缩。
解放后的“围湖造田”,既有“以粮为纲”思想误导的因素,也有因实施“围垦灭螺”造成的恶果。
当时围垦的主观愿望是“只生产,不住人”,洪水一来就破堤蓄洪。
可随着岁月的流转,洞庭湖区的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290万跃到了当前的1000多万。
为了生计,曾经用于蓄洪的垸子,不但抛粮下种,而且建房造屋,住满了人丁。
由于湖面锐减,堤筑得再高,也难以免除“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的厄运。
“人与水争地谋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患。
”早在1747年,有识之士就意识到这一点。
但此后迫于人口压力,盲目围垦仍恶性发展。
其后果是水灾频仍,特别是近五年来就有4次与特大洪水苦苦抗争。
1998年洪灾带来的损失更是惨重。
洞庭湖区共溃决堤垸142个,其中万亩以上堤垸7个,溃垸灾民达到37.87万,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青山湖垸是沅水洪道的一个江心洲垸,1995年到1998年4年中3次溃决。
当地一位负责人算了这样一笔账:1万多亩耕地一年的纯收入30万元左右,而花在堵口复堤、抗洪的费用上百万元,得不偿失。
1998年洪灾过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治水方略,决定从1998年开始两年内对161个堤垸退田还湖,其中平垸行洪退人退田堤垸106个,退人不退田堤垸52个,3个蓄洪垸实行移民外迁、空垸待蓄,需迁移5万多户19万多人。
“退田还湖”还出了经济效益。
大南湖乡党委书记童自政估算了一下,避开主汛期种植藕等水生蔬菜,比种水稻强3倍。
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退田还湖实际上就是对生态透支进行补偿。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人们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一、引言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湖泊。
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洞庭湖在调节气候、防洪抗旱、航运交通、渔业养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湖泊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支社会实践团队,对洞庭湖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现状,包括水质、生物多样性、湖泊面积等方面;2. 分析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3. 探讨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为湖泊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信息;2. 实地考察:组织团队前往洞庭湖实地考察,了解湖泊现状、周边环境、水污染情况等;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游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看法和建议;4. 访谈:与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和效果。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一)洞庭湖生态环境现状1. 水质:洞庭湖水质总体较差,部分区域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2. 生物多样性:洞庭湖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近年来受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影响,部分物种数量减少;3. 湖泊面积:洞庭湖面积逐年缩小,主要原因是上游水库建设、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
(二)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1. 人类活动:上游水库建设、湖泊围垦、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人类活动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不善,导致洞庭湖水资源过度开发,影响湖泊生态平衡;3. 环境保护意识: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难以落实。
(三)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对策1.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库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洞庭湖生态用水;2. 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3. 退耕还湖:实施退耕还湖政策,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4. 加强生态修复:开展湖泊清淤、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5.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