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 格式:ppt
- 大小:740.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学习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和作用学习难点: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与目的:________~________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国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建设成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________帮助兴建的_______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一万多个,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______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______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2.史料展示: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材料二: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的具体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笔记
一、工业化的起步。
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年)
- 背景。
-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 目的。
-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基本任务。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 成就。
- 工业方面。
-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 交通运输业方面。
-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 意义。
-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
- 召开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 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意义: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标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认识到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教学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
【课时】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毛主席词作《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历史不会忘记,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一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