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7)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格式:pptx
- 大小:10.44 MB
- 文档页数:36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到快速高效和生动形象的效果。
材料分析题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 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及综合性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的运用, 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相关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课存在的不足:材料分析题考核的综合性方面有待提高, 小结绘制思维导图时有学生对各内容之间关系不能很好把握, 需在今后教学中强化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培养学生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小组讨论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工业化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一、工业化起步1.“一五”计划2.主要成就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还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史料分析法:分析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具体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的具体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