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7)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 格式:pptx
- 大小:10.44 MB
- 文档页数:36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到快速高效和生动形象的效果。
材料分析题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 对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及综合性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
通过以上方式方法的运用, 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相关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本课存在的不足:材料分析题考核的综合性方面有待提高, 小结绘制思维导图时有学生对各内容之间关系不能很好把握, 需在今后教学中强化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方面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一五”计划的具体内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培养学生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小组讨论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制度中的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工业化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一、工业化起步1.“一五”计划2.主要成就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在此期间,我国还召开了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五计划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2.难点:一五计划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史料分析法:分析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事实中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具体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意义,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起步的具体过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2.难点:对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和意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展开,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丰富,既体现了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意义,也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为后续学习新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工业化进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业化的重要性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及其在新中国体制中的核心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地位。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___领导下的新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加速工业化进程,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具体包括: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业和能源工业等,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图片展示:《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通过观察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例如,新建了大量的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设施,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系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导学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教师讲述: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
它是由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负责制定和、法律、监督政府工作等重要职责。
2.史料展示:195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通过。
(二)第一部宪法的性质1.教师讲述:第一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律。
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宪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图片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通过观察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封面上印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字样,这正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装订线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学习目标】1.能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2.知道一五计划的实施概况和意义。
3.记住一届人大的基础知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预习导航】【新课导学】一、经济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阅读课本18页,结合材料,完成如下问题的分析: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只有钢铁等基础工业发展了,机器制造业的原材料增多了,轻工业的装备才能保证。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国家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材料二: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2、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意义?二、政治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阅读课本21页,结合材料,完成如下问题的分析:材料三:1954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至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根本法的形式正式确立。
1、材料中“第一部宪法”与哪次会议有关?宪法中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2、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当堂检测】1.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这句话的意思是A.对我国建设十分悲观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C.我国工业农业发展不平衡D.我国工业基础薄弱1.一五计划(经济基础)2.一届人大(政治基础)起止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基本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成就:鞍钢、一汽、一床、一飞、一桥④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时间:_______概况宪法:颁布《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的宪法选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①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任务是A.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员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商业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D.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3.下列成就中不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是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B.建成武汉长江大桥C.东北工业基地形成D.大庆油田建成4.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描绘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蓝图这里的“一桥飞架”指的是A.武汉长江大桥B.安济桥C.黄埔大桥D.黄浦大桥5.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我国第一辆汽车B.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C.“一五”计划的完成D.“一五”计划开始实施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项目之一,投资总额 6.5亿元。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调歌头·游泳》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即兴之作。
其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寥寥数字,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结束了渡轮摆渡的历史。
你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座桥吗?仅武汉就有十几座长江大桥。
现在的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是中国的工业化是怎样起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1.教师讲述:什么是工业化?提示: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2.史料展示:史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史料二:国民党退往台湾时掠走的财富3.教师提问: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国民党留给我们一个烂摊子,工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物资紧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4.史料展示:史料一: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史料二: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5.教师提问:上述两则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各项指标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国工业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不如印度。
6.史料展示:史料一: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史料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