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9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球仪上准确的找出;(2)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4)帮助学生建立经线和纬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经纬度的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呈现图片,展示最近比较火爆的电影《战狼2》中,中国海军通过手机信号定位,实施导弹精确打击,保护我国侨民的故事情节。
创设开放、体验性情境,提出探究主题“如何确定地理位置”,模拟电影《战狼2》情节,将学生分为纬线组和经线组,将学生带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学习任务(一)认识经纬线在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学生每人一个地球仪,各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经纬线在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
布置操作任务:纬线组:(1)贴出最长的纬线;(2)贴出最短的纬线;(3)贴出长度相等的纬线;(4)观察纬线在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经线组:(1)贴出经过伦敦的经线;(2)贴出经过北京的经线;(3)贴出经过华盛顿的经线;(4)观察经线在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
各小组分别展示成果,通过学生反馈的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纬线在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方面的特点。
得出:1.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纬线的长度不断的缩短,直到南北两极缩短为一个点,所以南北两极是最短的纬线;2.距离赤道相等的两条纬线长度相等;3.纬线的形状都是圆形,长度各不相等,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形,与纬线垂直,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地球仪上可以贴出多少条经纬线?生:无数条。
师:如何区分每一条经纬线呢?我们可以给每条经纬线起名字。
(引出经纬度)学习任务(二)经纬度分布规律布置如下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经纬度的分布规律。
纬线和经线第三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经纬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经纬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指⽰的⽅向长度的分布标度的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经纬度的表⽰⽅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数量特征 五、利⽤经纬定位 引⼊:在⽇常的⽣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任何⼀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图⽚)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在图上选出经纬的交点A、B、C点。
(让学⽣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 引⼊:通过上⾯的练习,你认为⽤经纬确定某⼀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与⽣活实际联系⼀下,不难发现就像在*⾥找座位⼀样。
) 引⼊:如果有⼀航⾏的轮船在茫茫的⼤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及时的救援? (学⽣运⽤经纬知识,不难回答) 展⽰地球仪:让学⽣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学习的基础上,让学⽣找出下列事件的发⽣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批碎⽚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位置已经移⾄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0E、200N1200W、300S100W、870N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励,调动学⽣的积极性。
)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经纬网定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经纬网定位》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在定位中的应用。
经纬网是地理坐标系统的基础,是研究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经纬网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经纬网进行简单的定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作用。
2.学会使用经纬网进行定位。
3.能够解释一些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经纬网的概念和构成。
2.经纬网在定位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和掌握经纬网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经纬网图、地球仪等教具。
2.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地球仪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位置?进而引入经纬网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及其作用。
通过经纬网图和地球仪,展示经纬网的分布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经纬网定位的练习。
每组提供一个实例,要求学生运用经纬网确定实例中物体的位置。
4.巩固(5分钟)讲解一些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长短变化等。
引导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经纬网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纬网在地理定位中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经纬网定位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家庭作业中完成。
9.板书(5分钟)设计一份板书,内容包括经纬网的概念、构成、作用以及与经纬网相关的现象。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第1章第1节第2课时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新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教学内容1. 纬线和纬度:纬线是地球表面连接南、北极的两条半圆,纬度是南、北极之间,沿着纬线,从赤道向北、向南到北极、南极的度量。
2. 经线和经度:经线是地球表面连接东西两极的半圆,经度是沿着经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到180度的度量。
3. 利用经纬网定位:通过经纬网,我们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纬线、纬度的概念,掌握经线、经度的定义,了解利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能够通过观察地图上的经纬线判断地点的位置,能够根据经纬度计算地球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经纬网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空间概念的理解。
4. 策略目标: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地图、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
5.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经纬网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描述地球的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
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地图,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基本元素,如国界、首都、主要城市等。
这些知识为学习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打下了基础。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地图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他们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景观充满好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仪经纬线经纬度》,主要介绍了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经纬线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经纬线的划分。
此外,教材还介绍了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概念和地图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仪和经纬线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经纬度的计算方法还没有接触过,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理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能够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2.经纬线的特点和划分方法。
3.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特点。
2.使用实例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球仪和经纬线的理解。
3.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教授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和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重要性。
提出问题:“地球仪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仪的图片和实例,介绍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解释经纬线的划分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经纬线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利用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示例图,讲解经纬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特定的经纬度位置,加深对经纬度的理解。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地球仪和经纬度示例图,进行简单的地理定位。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地球仪和经纬度的掌握。
1、经线和纬线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经纬线。
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开始章节,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和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为今后学习各地理要素以及区域地理的地图提供保障。
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二、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会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认识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实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难点有:(1)立体图和平面图经纬线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东经、西经及其代号,南纬、北纬及代号的判读和区分(这也是学生的易错点。
)四、说教法: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实物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
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二:一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
二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地球仪,结合多媒体课件,反复进行立体图与平面图的转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分解难点,层层递进,来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五、学情分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初一学生,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初一学生学习困难较大,在初二地理结业考前复习时部分学生依旧困难重重。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一)纬线和纬度1.教材中纬线和纬度的相关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将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式课文是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相关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
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将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式课文是围绕实物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对纬线、纬度、经线、经度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
但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难点: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教学法、画图法六、教具准备教科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组合作相关材料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米粒同学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什么是纬线、经线》。
提出问题,纬线和经线究竟是什么呢?板书: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一)明晰概念运用地球仪,讲授纬线和经线的概念。
让学生明白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在地球仪上,纬线和经线相互垂直,现在把它们拆开,我们能得到两个独立的图,纬线图和经线图。
经纬网定位【教学目标】1.掌握经纬线的判读技巧。
2.学会利用经纬网给地表事物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判读技巧训练。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2016年8月5日—21日,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
里约热内卢的经纬度大约是23°N,43°W。
想一想我们能否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在课本底页的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上标出里约热内卢具体在哪儿?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学会利用经纬网定位置、定方向、定范围1.学生学习任务:展示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
例: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2.老师点拨:(1)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表示某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所以在书写时,后面的字母必须明确标记。
例:北京的经纬度(40°N,116°E)。
0°经线、180°经线、0°纬线除外。
(2)教师总结经纬网定位技巧: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技巧:A.先定方向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判断经线和纬线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哪是经度和纬度。
经度若数值向东越来越大,则是东经;若数值向西越来越大,则是西经。
纬度若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则是北纬;若数值向南越来越大,则是南纬。
C.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①说明判定方向:经度<20°东半球>160°西半球20°~160° 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②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内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习活动二学生合作完成课本P10页活动1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如下: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本节课的收获: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启东市长江中学施亚贤一、【课标内容标准】课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一一1.3利用经纬网定课标内容: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主语:学生行为动词:“确定”行为条件:“在地球仪上”行为结果:“某地点的经纬度”二、【课标标准解读】•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地图和其他资料:“经纬网图”、“台风位置示意图”示意图、地球仪确定:阅读地图,在图上找出某地点的经纬度。
地球的经纬度: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三、【教学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四、教学重难点1、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五、教学和设计:教学教学活动过程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一、新课导入及预习指导1、回顾经纬线、经纬度的一些教师课前检查了解学生教学目标:导入利用经群学”环节基本概念和特点2、对预习作业作适当的交流3、今年暑假云南鲁甸发生强震,地震台如何能迅速及时的报道地震的震中位置的?二、自学、群学《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围绕教材内容和预习作业题自学,并完成自主学习要求,先看书,后独立完成,小组核对答案,推选代表回答。
整个过程有疑问都可以自由提出完成预习作业情况。
教师布置学生自学,明确内容和要求,进行方法指导,并根据学生释疑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生生互动,质疑答疑。
让学生得出初步得出结论。
纬网确定位置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讲授法学生自学,群学,“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Hj-展示、交流地球的经纬网上确定位置一、导入:今年数次空难令人触目惊心o茫茫太空专家们对这些飞机出事如何确定其位置的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学生说出利用经纬网定位,然后讲述地球上某一点经纬网的表达方式。
初识经纬线、经纬度【教学目标】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课前我了解有些同学喜欢足球,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球队国家,让学生在地球以上找出球队国家位置引入。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自主探究】利用地理研修室大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找出认识地球上葡萄牙和巴西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足球队名称?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动手活动】指一指:葡萄牙和巴西的位置在地球仪上指出:具体葡萄牙和巴西位置【合作探究】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无)2: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延伸方向、形状?(横纬竖经)3: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经线、0度纬线)4:我国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四个极点)学习活动二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自主探究】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1.师生探究总结:。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①纬线与经线②纬度与经度2.说一说:找一找:我们新疆喀什位于什么纬度区位置?(学生在地球以上用手指出来) 【合作探究】设问问题1: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各有多少条?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都有无数条。
问题2:一条经线有多长?一条经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二分之一,约2万千米,一个经线圈就等于赤道长度。
1.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能直观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形成基本的经纬网建模,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基础。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学生基本基础知识还是欠缺,反应配合不是很好,学生的自主设计完成的不到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经纬线与经纬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了解学习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①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与纬线进行对比分析。
②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③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①了解学习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纬网定位》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和应用。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经纬网在地理、交通、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和应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经纬网的绘制和定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和应用。
2.难点:经纬度的计算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经纬网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经纬网的道具或软件,用于实操。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经纬网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对经纬网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经纬网的概念、构成和应用,讲解经纬度的计算和换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解答。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经纬网的绘制和定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课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地图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经纬网的概念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经纬线与经纬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自然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创造
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经、纬线和经纬度等知识。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
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学习经、纬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①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与纬线进行对比分析。
②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③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②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①了解学习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②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把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开放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
不同之处:
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学生展示并互相评价活动结果)(老师提问)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经纬线,尤其是所有经线都长得一模一样,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观察下图: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
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
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
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
(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教师引导) 观察下图:经度是如何划分的?有何规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0度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划分180度,总计360度。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
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①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②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四)巩固总结:学生看黑板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预习经纬网
八、板书设计:一、纬线和经线: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是七年级地理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只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紧紧围绕地球仪与地图,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又一个小活动,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五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完成教学任务的理念。
本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活动中一步步体验成功。
我觉得设计还算合理,但对于农村学生,从来也没接触过地球仪,就在上课时才能拿在手中,只觉花花绿绿的,怪好玩的!根本不按要求进行观察或观察起来无所适从,教学任务完成起来困难较大。
如果把观察任务早几天发给学生,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