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社会性别及其社会化
- 格式:ppt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10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性别与社会制度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所规定的不同的行为角色、社会角色、社会诉求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
社会制度则是一个社会的组织机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社会性别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对个体进行的一种性别社会化过程。
个体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中,都会接收到不同的性别角色期望和性别标准。
从小学到青年成年,不同阶段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性别期望和标准的塑造。
而这些期望和标准会影响到个体的认同、自我形象以及自我评价等方面。
社会性别的塑造主要来自于社会的制度安排、社会认知和文化传统等。
在政治制度上,女性往往会受到性别歧视。
在经济制度上,女性通常会面临着更多的贫困、就业歧视等问题。
在文化制度上,通过媒体、教育等传递出的信息,也会对女性形成不同的标准和期望。
这些都加剧了女性身份认同和自我评价的负向性。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性别问题不同的社会制度对于性别问题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性别平等被确立为重要的政策和目标。
政策和实践中,国家和社会努力维护着男女之间的平等,提高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例如,在中国,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性别比较突出。
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女性通常受到更多的歧视、不公平对待和不平等待遇。
资本主义制度的市场化的特点,追求效率和成本效益,反而加剧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在社会交往领域,女性常常被赋予“弱势”和“不重要”的角色,不能够参与到社会交往的实际运作中来。
而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会加深社会性别问题。
对于社会性别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制度上出发。
改善经济条件和社会权利地位,改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抵制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建立男女平等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
这些都需要广泛关注和积极发挥社会作用,并必须积极推进和实践。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的发展研究引言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不仅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行为,还对社会结构和性别不平等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研究,以及性别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解析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角色、行为和期望。
它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性别划分,不同于生物性别。
社会性别是根据社会和文化的特定意义和价值观念所建构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社会性别的表达和期待也会有所不同。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基于社会对个体身份和位置的期待和要求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和责任。
它是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角色,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性别角色等。
社会角色通过社会化过程中的教育、家庭、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
性别角色的形成过程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接受到性别角色的塑造和灌输。
以下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家庭教育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场所,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会传递性别角色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期望。
例如,很多家庭会鼓励男孩子外向、果断,而鼓励女孩子温柔、细心。
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化教育会对个体的性别认同和社会行为产生长期影响。
教育机构教育机构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传递性别角色的期待。
在教育中,女生被鼓励从事文科、社会科学,而男生则被鼓励从事理科、工程类专业。
这种性别角色的划分和期望会影响学生的选课、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
媒体影响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和塑造作用。
媒体通过广告、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性别角色形象,进一步传递和强化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
例如,男性角色通常被塑造成强壮、有权威、有竞争力的形象,而女性角色则被塑造成美丽、温柔、依赖的形象。
这种性别角色的塑造对广大观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性别与社会角色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构造,它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性别与生理性别并不完全相同。
性别是一种社会上赋予个体的身份认同,而生理性别则是基于生物学特征而给予的分类。
一直以来,男性被视为强壮、理性、有竞争力和决策力的代表,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情感丰富、善于照顾他人的代表。
这些观念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性别角色划分,男性被期望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而女性则被期望负责照顾家庭和孩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改变,这种传统性别角色的划分正在被重新评估。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性别划分所带来的限制和偏见。
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职场并取得成功,也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到家庭和孩子的照顾中。
这些变化显示出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人们开始意识到性别并不应该限制个体的选择和发展。
然而,尽管我们在追求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社会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偏见,女性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仍然面临各种障碍。
男性则面临着社会对于传统男性形象的期望和压力,很多男性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脆弱。
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消除这些性别刻板印象,打破传统性别角色的限制。
我们需要推动性别平等的观念,让每个人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受性别的束缚。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女性争取平等的工作机会和报酬,同时也需要给男性更多的自由去选择他们的角色和责任。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学会重视性别多样性。
每个人的性别认同是个体的自由选择,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我们应该摒弃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固有定义和期望,让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性别特质和兴趣。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多样性,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育应该不仅仅注重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男性和女性都有各自独特的能力和价值,他们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事业发展。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在我们的社会中,性别是人们最最基本的身份标识之一,对于不同的性别,我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期待和社会评价,这些评价和期待对于我们人格的形成和性标识的认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着重探讨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子女教育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什么?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所对男女的期待和要求,这个概念不同于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期待体现在我们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行为、职业等上,这些期望会对性别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女性被期望成长为母亲或者家庭主妇,而男性通常被期望成长为家里的经济支柱和领头人。
这些期望和要求会形成社会性别,进而对我们的认同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性别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社会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从婴儿期就开始了。
在婴儿期,父母的期望和态度会对小孩性别角色的认知、行为表现和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男孩通常被父母鼓励勇敢和自信,而女孩则被鼓励可爱和文静。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逐渐激发出小孩的相关行为和习惯,从而形成性别角色。
在上学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会对小孩性别认同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例如,同学会因为小孩对于一个似乎违反性别角色的行为或习惯进行歧视或排斥,这会使小孩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认知和价值重构,在长期的过程中影响性别认同的形成。
影响子女教育的因素社会性别是对于子女教育的影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父母的行为与态度对于这种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父母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于女孩和男孩分别有着不同的期望。
例如,女孩被期望更多地关注建立亲密的关系,而男孩被期望更多的关注事物的自由和独立性。
这些期望和态度会引导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有所不同的指导。
父母还可能会在不自觉中对孩子的玩具、衣服和其他方面的选择进行不同的评价,这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给女孩买玩具厨具套装,而给男孩买玩具枪支,这样的评价和选择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形成和认知产生影响。
第三章社会性别与女性社会角色第一节社会性别差异一.性别的界定: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从性别的界定切入,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生理性别的差异是先天的,无法改变的,而社会性别差异是性别社会化的产物,是可以通过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平等意识的建立和发展而改变的。
生理性别亦称性,(sex)是人的自然性别,是解剖学角度的男性或女性。
男女性差异(sex differences)是先天的,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性别简称性别(gender),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它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
人的社会性别是后天的。
性的差异指两性的生物学差异,而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有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而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性别”是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以社会性别(gender)一词取代性别(sex)一词作为概念上的突破,Gender本来是一个语法概念,表示词的阴阳性,后借用到女性学的研究中,用以说明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理方面,而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因此,我们把社会性别看作一种社会标签。
经过女性主义者三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社会性别已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视角或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等学科的女性研究中。
二.被建构的社会性别本部分重点说明:人的社会性别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
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从中可以看出生物构成与社会文化构成的区别。
教材中列举的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三个部落的考察结果,生动地说明了社会性别被建构的事实。
关于社会性别的建构过程,教材分别讨论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性别是以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因此,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二)性别之间的生物差异并不足以直接导致两性地位的高低之分,传统的“生物决定论”是性别不公的理论元凶;三)社会性别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被建构的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着,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被强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