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语文答题思路和表述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四)句段作用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
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
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五)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的作用(六)人物及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1)揭示人物内心情感;2)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注意:补写人物心理活动,要求符合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结合相关环境、扣住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七)概括与归纳1、段落的划分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所叙事情的性质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段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
2、概括、归纳的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
2)缩句法: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
3)联合(结合)法:把重要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
上海中考语文攻略
对于上海中考语文的备考,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攻略:
1.基础知识:确保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含义等。
可以通过多做练习
题、阅读文章等方式来巩固基础知识。
2.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部分。
可以选择一些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专项训练的书籍进行练习,同时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广度和深度。
3.作文写作:作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题型之一,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是多写、多练、多思
考。
可以尝试写一些模拟作文,并请老师或朋友帮忙批改,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同时也要注意书写规范和语言准确。
4.古诗文阅读:古诗文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重点掌握。
可以通过多阅读古诗
文、多做相关练习题等方式来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5.考试技巧:除了知识储备外,掌握考试技巧也非常重要。
考试时要注意时间分配,先易
后难,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因为时间不够而影响成绩。
同时也要注意答题规范,按照要求答题,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6.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是中考前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帮助考生了解自己的考试水平和薄
弱环节,及时调整备考策略。
建议在备考期间多参加模拟考试,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以上内容,供参考。
上海中考语文阅读常见题型总结(记叙文)总的来说,上海的中考语文还是比较容易得高分的。
原因有二1:题型固定。
所以可以掌握答题格式几套路就可以拿到不少分。
2:重阅读和写作。
上海的孩子见多识广,一般理解能力和见识都不差。
不像其他省市,还要考些容易混淆的错别字啊,难弄的拼音啊,成语搭配啊,高难度的改病句等语文基本功。
上海的比较简单,古文+阅读+作文。
这模式比较好!简单的说,就是语文要弄140难,但要弄130还是不难的。
以下是阅读的一些体型和套路:记叙文的:1、问你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或者标题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80%的概率必考啊)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问你选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个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给你一个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或者效果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上海中考语文答题模板引言概述:中考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重要考试,其中语文科目是学生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科。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语文科目,上海中考语文答题模板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准备阶段、阅读理解、作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六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准备阶段1.1 背诵篇章:背诵经典篇章,如古诗文、现代文等,以提高语文素养。
1.2 阅读理解:多读一些中考真题,了解题型和解题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词汇积累:积累常用词汇,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4 写作训练:多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写作水平,熟悉作文题型。
2. 阅读理解2.1 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确保答案准确。
2.2 分析文章:分析文章结构、主题和观点,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2.3 抓住关键词: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回答问题。
2.4 掌握解题技巧:掌握常用的解题技巧,如排除法、寻找线索等。
3. 作文3.1 明确主题:审题准确,明确作文主题,确保作文内容符合要求。
3.2 提纲梳理:在草稿纸上提纲梳理,明确作文结构和段落内容。
3.3 调整语言: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3.4 注意篇幅:控制作文篇幅,确保内容充实,不过多或过少。
4. 古诗文4.1 熟悉背景: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有助于理解诗文意境。
4.2 解读诗意:仔细阅读古诗文,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蕴含的情感。
4.3 比较对照:对比不同古诗文之间的主题、表达手法等,做出深入分析。
4.4 表达观点:巧妙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5.1 理解文章:仔细阅读现代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5.2 分析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帮助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5.3 抓住关键词: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回答问题。
5.4 运用写作技巧:学会运用写作技巧,如比喻、对比等,提高写作水平。
总结:通过准备阶段的背诵、阅读理解、词汇积累和写作训练,学生们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解题能力。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上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在上海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以下是一些技巧和建议:
仔细阅读题目:在阅读理解题目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和选项。
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问题的要求。
理解文章结构:在阅读文章时,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以及每个段落的主题和主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找关键词:在阅读文章时,寻找关键词和关键句子,这些词语和句子通常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线索,帮助你回答问题。
注意上下文推断:有时候,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隐含的信息或者需要进行推断的地方。
通过仔细阅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语境,可以帮助你推断出正确的答案。
多做练习:通过做大量的阅读理解练习题,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技巧。
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题型和考点,有助于你在考试中更加游刃有余。
注意时间管理:在考试中,要合理分配时间。
如果某个问题花费了太多时间而无法得出答案,可以先跳过,继续做后面的题目。
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那些有困难的问题。
多读多练:平时多读一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阅读报纸、杂志、小说等各种文本,培养对不同文体和题材的理解能力。
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答题技巧一、整体评估与深入分析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谋篇布局,组织语言,表达思想。
这项考试要求深度和广度兼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的答题技巧,并深入剖析这一主题。
二、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究1. 阅读理解技巧阅读理解是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考生要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功底。
这其中需要考虑如何正确理解文本,抓住重点,辨认主题,理解作者意图,并准确把握文章的基本信息。
还需要注意文句衔接和段落结构。
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针对性的分析,考生可以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2. 写作表达技巧写作表达是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写作表达过程中,考生需要运用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巧,组织语言,把握文题意旨,合理谋篇布局,并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还需要注意语言精准度和句式多样性。
通过对写作表达的熟练掌握和多样化运用,考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该部分题目。
3. 词语运用技巧词语运用是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词语运用过程中,考生需要对词语的意义、解释和使用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还需要考虑词语的搭配和用法,避免词语的误用和滥用,确保语言的精准和规范。
通过对词语运用的灵活应用和合理搭配,考生可以更好地完成词语运用题目。
三、总结回顾与个人观点通过对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的答题技巧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和词语运用的训练,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考试。
在此基础上,我个人认为,要想在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反复训练,以及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做到真正的理解并熟练掌握。
上海初三语文综合运用答题技巧对于考生非常重要,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磨砺和提升。
上海中考语文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方法复习第一部分记叙文题型及解题思路词语一、词的指代:答题思路:(1)“这”往前文找;“那”往后文找。
(2问“这件事”、“当时的情况”、“那时候”往前文找,注意回答具体。
★【注意把你的答案代入原文中检验是否能讲得通。
】二、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或者能否换成其他的词:解题思路:1、表态;2、解释词语(可从近义词程度、语义、修饰范围等角度辨析地解释);3、带词解句;4、分析该词在文中要表现的人物心情/品质或中心。
5、分析另一词语不好的地方。
★注意:前三条思路基本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后一条,要着重分析记叙文的情感。
三、分析看似矛盾的词解题思路:1、表态;2、分别解释两个词语的意思;3、分别解释两个此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析该词在文中要表现的人物心情/品质或中心。
句子一、句子的类型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二、句式转换:1、陈述句改反问句:A、加上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B、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C、加上语气词,如呢、吗等;D、句号变问号2、反问句改陈述句:A、问号改句号;B、去掉语气词,如呢、吗等;C、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D、去掉反问词,如难道,怎么等。
三、修辞★修辞方法作用的答题要求是:既要点出该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又要写出在文中具体的表达作用。
不能只回答修辞方法的一般作用,而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
★修辞考点:“三比二问一拟一夸”(一)比喻答题思路:(抓名词)将……比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某人某物怎样的特点,(体现了……的感情/思想)。
(二)排比答题思路:1、排比的作用:写人,多方面、多角度地将人物刻画细致,体现人物怎样的特点;写景,多方面、多角度地、细致入微/层次清楚/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景物怎样的特点;说理,多方面、多角度地充分透彻地阐述某种观点。
2、排比答题思路:(1)增强语势。
(2)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海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出题形式及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内容1、概括文章内容可以用线索来概括(1)以事物为线索——围绕这个物,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物件要出现在概括的话里。
(2)以人物为线索——这个人怎么样,干了什么事(或者这个人因为什么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以事件为线索——点出相关的时间地点(有时可有可无),概括人物所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以情感为线索——什么人因为什么事,产生了何种情感(情感的词语一定要出现,可在文中找)(5)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6)以地点(行踪)为线索——突出在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2、把握文章中心:第一、从材料入手提炼中心。
①写人的,要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
②记事的,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③要注意这样的文章结构,那就是写几个材料,每个材料都反映出人物一方面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从这些材料总括出文章主旨。
第二、要善于抓住关键句。
对文章主旨起统领或者阐明作用的一般是重要的议论和抒情句,这些句子是把握中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文章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另外,标题,承上启下的句子,也有提示作用。
这些位置的议论抒情句要认真分析。
第四、顺着线索来分析,抓住了线索,就明白了文章的段落和层次内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及中心。
3、材料的作用(人物、事件)(1)一定要注意:内容上有“表现,描绘,交代,反映”等词语,结构上有“铺垫,衬托,引出,呼应”等词语。
(2)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答:①渲染气氛,②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④烘托人物心理,⑤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⑥突出文章中心(如表现作者赞美、批判等思想的主旨)(选其中两三点就可以)二、语言(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句的表达效果表述规范指导:先答相似点,再答蕴涵的思想感情,再答怎样生动形象的。
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记叙文考点一、概括类1、问: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基本格式:……人(在……情况下)做了……事,结果……。
变式题:A概括情节B概括情感的变化C、具体表现在2、把握人物形象、文章主题:通过品读关键语句把握人物形象(1)找人物描写的句子(2)找议论、抒情的句子注意:议论、抒情句往往直接体现人物性格,点明文章主题。
(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人物形象(性格、品质)主题作者的情感(赞美、讽刺、批判、呼唤……)文章给予人们的启示二、理清记叙顺序:1、顺叙(按时间顺序记叙)作用:(1)使文章结构清晰,更有条理(2)考虑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2、倒叙(回忆式)作用:(1)避免平铺直叙,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2)考虑在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3、插叙——针对某一段或某几段而言作用:(1)补充交代了(插叙的内容概括),考虑主题上的作用(2)考虑在结构上的作用(呼应、铺垫……)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首先分析环境特征,有可能同时具备几个特点。
2、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气候、人物等)(2)渲染……的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突出文章的……中心*注意: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在抓住环境特征,思考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表达时可以先写环境特征,再写作用,如果作用很多先主后次。
四、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体现了2、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比拟物具有怎样的情感特征),体现了3、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4、夸张:更鲜明、更突出地强调了(被夸张物的夸张点)5、设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强调了(一般是问句中的总括性语句或答句内容的概括)(有时还需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6、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改成陈述句后的大意)五、词的含义以及表达作用词的含义:(1)理解词的本义(2)理解词放在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
上海中考语文攻略中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对的一场考试,而语文作为中考的一科,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广大学生顺利通过上海中考语文科目,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中考语文的备考攻略。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语文中考的一大重点。
在备考阅读理解时,学生可以通过多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题,通过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注意关键词,合理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二、作文写作作文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备考作文,学生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能力。
在写作时,要注意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语言得体。
要注意用词准确,语法正确,句式多样。
同时,要注意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抓住要点,展开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三、诗词鉴赏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难点。
在备考诗词鉴赏时,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提高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可以多读一些诗词解读的书籍,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
在解答诗词鉴赏题时,要仔细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注意诗词的词语和句子的用法,把握诗词的韵律和音韵。
四、古文阅读古文阅读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备考古文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一些古文课文和课外读物,提高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可以多做一些古文的解读题,通过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解答古文阅读题时,要仔细阅读古文,理解古文的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注意古文的词语和句子的用法,把握古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备考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时,学生可以通过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对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多做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语言的练习题,通过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现代文文阅读答题思路及表述规范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曾宪一每个考生必须明确每个考点相应每道考题的答题思路,然后按照答题思路分步规范表述答案。
根据近五年上海中考名题来看,主要有以下考点:一、信息筛选先研读题干,确定与答案相关的段落范围,在段落中圈划语句,在语句中圈划词语———这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
大部分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如2008年第11题: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先解词“丰饶”=“丰富”+“富饶”,答案很容易在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中找到“丰富”。
注重筛选信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一定要学会在原文中找答案,这是解答现代文题目的法则,诸如到文章标题中找答案、到上下句中找答案、到上下段中找答案、到总结性语句中找答案、到注解中找答案等。
千万不要只凭感觉,就想当然答题。
尤其是每个现代文阅读的第1、2题,系送分题,一般在文中都能直接找到答案。
二、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从解释词语的字典义入手考虑含义,必须结合上下句语境来具体解释词语,做到词不离句答出引申义、比喻义。
一般不是单纯的字典义。
如2004年第17题:“焚琴煮鹤”是指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
在文中比喻。
题干提示明显是“花大代价做不应该做的事”,结合上文的“亵渎大师之作”煞风景和后文的否定说“莫此为甚”,可以答出“糟蹋艺术,做煞风景的事”。
2008年第11题: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
根据语境可以知道指的是“食物”,即营养丰富的食物。
三、批示代词的具体指代(此、此类、这、这些、这种、这一点等)到题干出处的上、下句或上、下段中去找,到后面找答案的注意提示性符号——“冒号或破折号”,然后还原到句中验证。
如2005年第12题: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
答案就是复指题干出处前面的那句话: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四、因果关系寻解在阅读时都要高度寻找文中内容或情节所演绎和归纳的因果关系,因为追因法是命题的主要方法,一定会有“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的题目。
上海中考语文答题思路和表述规范品味语言的考题比以往多了,题目分值增大了,答题语言表述具体到位的要求高了。
一、文言文(一)默写:(二)课内文言文近六年考查到的文言实词有:贻、顾、徙、测,津、布衣、释、间、暇、广、弛、寓、使、策,疆、夷、汗牛、躬,远、比、居、究,鄙、全、许、好。
课外考查的有:徐、顾,食、去。
课内外加起来出现两次的有“徙、去、使、居”。
近六年课内文段考到《少年中国说》《核舟记》《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卖油翁》《童区寄传》《黔之驴》《岳阳楼记》《捕蛇者说》,可看出课内文言选段重点在写人叙事类。
课外考到《楚人学舟》《北人食菱》《郑人逃暑》《秦西巴纵麋》《鲍君》,可看出课外文言阅读选文(段)重点考寓言故事类和人物传记类统称笔记类。
归纳整理25篇课内文言文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唐宋散文八大家为重点,不妨稍作延伸“体裁”“代表作”“荣誉称号”等。
不妨给唐宋八大家排序来理解记忆。
重视书下注解,对课内重点句子的解释必须到位。
解释句子时要有关键词(采分点)解释必须到位意识。
(三)课外文言文(一般字数120—150字)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
二、现代文一篇是800——1000字的议论文或说明中有议论的文章,一篇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散文)。
中考说明文的选文不是单纯的说明文而是社会科学艺术类有文化含量的说明中有议论的文章(这样才有利于与高中接轨)。
因为单纯的说明文主要考查筛选信息能力,练的是眼力,而说明中有议论的文章本身就是要加大思维理解的含金量。
议论文多练习“感悟类”文章。
如2006年的《水的感悟》。
议论文和说明中有议论的文章考生阅读可能有一定难度,不妨先看文章后面的题目,带着题目来进行局部阅读再整体阅读。
要知道:文章较难,出的考题一般不难。
记叙文阅读起来不难,但出的题目未必不难,要先进行整体阅读,后局部阅读再答题。
记叙类文体的备考重点是写人记事类的感人的文章,多训练有典型动人细节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比较高尚的文章。
千万不要只凭感觉,不沉浸文本就想当然答题。
尤其每个现代文阅读的第1、2题,一般在文中都能直接找到答案,系送分题。
审题是答题的前提,每次大型考试前都要进行专门的审题训练,甚至要进行细微对比训练。
审题不细致已经成为语文失分的首要原因。
1.关于题目(为何以此为题目?品味以此为题目的妙处是什么?题目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例9.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5分)答案: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阅卷答案:分两方面给分:贯穿全文的线索2分,借用海棠树来写奶奶的品质3分。
阅卷时,遇到学生这样答题: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把老海棠树借喻成奶奶,表达出作者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得5分)(2)《青春花季好读书》关注:渴望得到老师关注,结果得到老师关注后找回了自信心。
再一次起来:因为在仰卧起坐考试中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使我第一次相信了自己可复困难的能力和坚持到底的毅力,由此战胜了日后的一个个困难。
仰卧起坐:因为在仰卧起坐考试中得到了老师的“关注”,第一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有一成绩,使我第一次相信了自己可复困难的能力和坚持到底的毅力。
2.关于重点词语的语境义(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重点词语包括文中的重要词语、成语、和指示代词。
不管是词语还是成语,要回答的不是基本义,都是在本文语境下的含义,要查找上下文的相关信息字样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答出比喻义、引伸义或深刻义。
3.关于重要句子的语境义(品味某个句子,某个句子怎样理解,某个句子是怎样表情达意的?某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品味某个句子好在哪里?)重要句子包括六种——难句、修辞句、过渡句、呼应句、哲理句、总结性语句。
包含“作用”“好处”“目的”“品味”“怎样理解”等类型题目。
(2)修辞句要关注母修辞的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对比(衬托)、反问,答比喻的作用不要只答 1“生动形象”四个字,要解释比喻的外形相像的相似点(外形象),即表达了怎样的情态;以及该比喻句蕴涵的思想感情义(内在象的说理达情),然后再答“生动、形象使读者容易理解,增强了感染力,能引起共鸣”。
换言之,就是要具体翔实地答出怎样的“生动”“形象”。
例14:品味“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答案:把“他”比喻成“高粱”,形似在于“微黑透红的颜色”+正直的高个子;也写出了对他作为农民的内在品质淳朴,表达了对他的赞赏之情。
(3)过渡句(段)在结构上作用或是承上或是启下或是承上启下,还要注意在内容上的层进、对照、转折等作用。
例16:第15段引用四句歌词的作用是(4)呼应句都是前呼后应,主要是为了诠释内容或结构的照应,一般找到句子后还要答出呼应的作用,即佐证的具体内容。
1.环境描写的作用:2.口语交际:揣摩人物心理替文中人物说话:3.考查说明顺序:语句或语段添加在哪里,写出理由:4.仿例造句:5.“生活中的趣味语文”穿插在现代文题目中:三、作文1.审题:谁说弱化审题都是骗人的。
审题准确能保证拿到基本分。
二是弄清楚写“大我”还是“小我”“走向成熟”“带一份感激上学”“与文明同行”最好由小我再写到我们;有的题目既可以写别人也可以写自己。
(2)在题目中的“ ”上做“细”文章。
一般情况下,半命题补足题目的词语或短语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内容的选择和立意的思维指向。
看上去横线上填的内容是开放的,实际操作构思上还应结合自己积累的较为成熟鲜活的写作素材,尤其是自己以前写的优秀文章来化为考场作文。
喜欢在横线上添加品质类的概念词语(如“坚强”“合作”“创造”)的话,一定要学会用含有细节的情节来生动诠释之。
三是将题目中概念化解(化大为小)为可操作的短语或事迹(如“走向成熟”“与书为伴”“身边的幸福”“充满活力的岁月”),写《走向成熟》这篇文章,它的选材范围包括生理、思想、行为、心理、知识等标志成熟的方方面面均在可写之列,再将这一范围具体化,可以是“懂事,理解人,有正确的思想、见解,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能正确地对待批评,能处理好正常的人际关系”等。
还要明确符合此概念范围价值不大的事迹,(立意深度要学会利用好三种思维:考生要运用三种思维寻找新角度新题材:②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
立意在于文章有无思想深度,能显出作者的智慧。
上面两种思维运用起来有难度。
但下面一种对比思维一定要尝试运用。
四是忆写过的相近的好作文材料(看看能否转化成考场作文:对于考场作文,我们不主张当场创作,关键是学会“化积累的素材和考场题目巧妙结合”,将以前写的好文章和本次作文的主题进行恰当的嫁接组合也是良策。
选材以见作者爱心和真情为佳。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无情,怎能动人?每个人心中都有条爱河。
例如,写“有家真好”通过看漫画《妈妈爱吃鱼头,我从小就知道》引出中心——“鸦反哺,羊跪乳”把“回报”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加以赞扬。
以“申奥活动”为主题作文,一考生选材是通过一个五六岁小姑娘购买农夫山泉为申奥捐一分钱的故事,赞扬小姑娘金子般的心灵,反映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申奥活动的支持。
五是一定要落实过程描写。
过程描写要交代原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要突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体现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中,动作描写一定要使用系列动词,心理描写一定要有“心想”的字样。
作文需要适当的“做”,做就是合情合理的编述故事情节事件,重视“本我延伸”和“换我延伸”。
汾阳明书记两个例子——写出情趣:写作的开口要小,小中见大,便于驾驭,利于开掘得深。
考生要真诚为文,要有“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
鲁迅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
”建议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重平时多积累有“情趣”的写作素材。
情趣首先体现在所写材料有趣,其次是情节上的曲折有趣,再次是细节上的独到有趣,最后误会也许是一种情趣。
如写“充满活力的岁月”不一定非得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可以写“灌篮高手”“哈利波特”甚至“猫和老鼠”的趣味。
不妨使用幽默故事,使用幽默语言。
阅卷老师读着读着笑了,你的分数就上去了。
六是不能只写一件事。
上海中考近些年主要考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基本是围绕一个主题写二三件事。
在文体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写成老生常谈流水帐式记叙文;千万不能一半记叙,一半议论,油水分离的夹叙夹议。
一般阅卷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有不成文规定:记叙文中的议论性字数不得超过总字数的1/3,“文不对体”的文章不 2能及格。
只写一件事是对预初和小学作文的水平要求,初三则要求写的是较为复杂的记叙文。
即使是一件事有点插曲毕竟还是一件事,要有明显的2——3件事。
2.善于联想: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
想象!乘一只贝壳游海底,捧一颗石子看大山,钻进历史的隧道探险,飞到未来的空间观光。
古今中外,天上人间……无边思绪!这都是丰富想象力的硕果。
“我们是初生的太阳”可以写联想文。
“我心飞翔”要化虚为实,写意象借意象来说理表情达意。
注意:展开联想时,必须首先找准联想的基点,即触发联想的物件的寓意。
应该让自己的联想延展开去,或相关联想、或种属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写“我们是初生的太阳”可以联想太阳的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可以联想太阳光芒万丈发光发热的价值,可以联想没有太阳的阴霾灰暗低沉等等。
3.学着设置亮点:建议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学写“有题记的小标题式或对话体文章”,因为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字数不足(对话聊天式文章,两个人的话,每个人才300字;三个人的话每个人才200字);二是中心不凸出,写来写去不知所云(建议以文章的中心为题记,写在标题下面作为行文的标尺)。
题记:最好交代中心,不仅仅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氛围,引出下文。
或者“后记”也可以。
拟写小标题阅卷教师阅卷有两怕,一怕读一遍找不到你的文章中心,二怕不明白你的行文思路。
看立意深度和材料决定等第,文采决定等第中上中下分数。
近几年中考优秀作文中比较讨巧的是写小标题式文章。
精彩富有个性的小题目令阅卷教师眼睛一亮,无形中便增加了分值。
题好一半文,题目是考生给阅卷者的第一个见面礼。
题者,额也;目者,眼睛也。
眼睛要会说话。
拟的题目准确、凝炼、新奇,令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要吸引人,小标题可以写成几个板块,可以是几处地点,或几个时段,或几个镜头,或几张照片,或几件物品,或几段经历……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
给阅卷者一种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好印象。
前后小标题之间最好有递进关系,体现内在联系,使跳跃的内容联成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