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川德模型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453.19 KB
- 文档页数:2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出自MyKnowledgeBase< 博弈论教学Bread crumbs: Main Page > 教学工作 > 博弈论教学 >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目录■1 背景■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4 讨论■5 伯川德悖论■6 练习题■7 See Also1 背景1.古诺模型: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产量,价格由市场的需求确定的。
2.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价格,并且在所有厂商选择的价格给定的情况下,每家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迎合她所面临的需求。
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1.背景:1.厂商:家厂商生产同一件产品,每家厂商生产件产品的成本为.2.市场:如果商品的价格为是有效的,那么总需求量为. (称为“需求函数”)如果各厂商设定不一样的价格,那么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从价格最低的厂商那里购买商品,而该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
(非常关键)如果有不止一家厂商设定最低价格,那么所有这样做的厂商平分这些需求。
如果价格高于最低价格,就不会有顾客提出需求,厂商也就不会生产商品。
注意:即使最低价格低于单位生产成本,假设厂商仍然根据她所面临的需求生产。
(简化模型的需要)。
2.博弈模型:1.局中人:厂商2.行动:每家厂商的行动集合是可能的价格(非负)集合3.偏好:厂商的偏好由她的获利来表示。
如果厂商是设定最低价格的家厂商之一,那么其偏好等于;如果某些厂商的价格低于,那么厂商的获利为零。
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1.参数分析:厂商,单位生产成本为,则需求函数为,厂商的获利(利润=单位利润*需求)(单位利润=一件商品售价-成本)为:;;。
是另外一家厂商。
最优反应分析:如果厂商选择价格,那么厂商的最优价格是多少?如果厂商选择价格,那么它和厂商平分市场。
博弈论伯川德模型推导1. 博弈论简介说到博弈论,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博弈论就是研究决策的科学,简单来说,就是在竞争和合作的场合下,怎么做决策才能赢得最多的利益。
想象一下,几个小伙伴在一起打麻将,每个人都想赢,得时刻考虑其他人可能的动作和反应,这就是博弈论的基本思路。
那今天咱们就聊聊伯川德模型,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它就像是个有趣的游戏。
1.1 伯川德模型概述伯川德模型(BurkovDear model)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参与者在重复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它的核心思想是,参与者会根据之前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比如说,你和朋友一起打扑克,如果你发现朋友总是先出一张高牌,那你下次就得琢磨琢磨怎么应对,是不是该出个小牌试试?通过不断观察和调整,最终找到对策,嘿,赢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1.2 模型的基本假设在这个模型里,有几个基本的假设。
首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意味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做出决策。
想想啊,谁会自愿跳进火坑呢?其次,信息是对称的,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相同的信息。
这就像是你和朋友们都在同一桌子上,大家都能看到牌,只是看谁出牌更聪明。
最后,参与者之间存在着策略的可重复性,换句话说,他们可以根据之前的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就好比,玩游戏的时候,你总会总结经验,下次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
2. 模型的推导过程接下来,我们就要进入推导过程了。
乍一看,推导可能有点晦涩,但其实只要耐心点,慢慢来,就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2.1 基本方程式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的收益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表示。
假设有两个参与者A 和B,他们的收益分别是R_A和R_B。
根据博弈的不同阶段,他们的收益可以通过计算对手的策略来得出。
比如说,如果A选择合作而B选择背叛,那么A的收益会减少,B 的收益则会增加。
就像是一个你死我活的游戏,谁都想在最后成为赢家。
2.2 策略选择当我们分析参与者的策略选择时,通常会用“纳什均衡”这个概念。
伯特兰德模型(Bertrand Model)什么是伯特兰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为:(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伯特兰德模型的前提假定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
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边际成本都等于C。
伯特兰德模型的推导和分析根据模型的假定,由于A、B两个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所以消费者的选择就是价格较低的企业的产品;如果A、B的价格相等,则两个企业平分需求。
于是,每一个企业的需求函数为:因此,两个企业会竞相削价以争取更多的顾客。
当价格降到P1=P2=C时,达到均衡,即伯特兰德均衡。
结论: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存在,企业的行为就同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一样,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伯川德均衡及伯川德悖论根据伯川德模型,谁的价格低谁就将赢得整个市场,而谁的价格高谁就将失去整个市场,因此寡头之间会相互削价,直至价格等于各自的边际成本为止,即均衡解为:根据伯川德均衡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寡头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MC;2.寡头的长期经济利润为0。
这个结论表明只要市场中企业数目不小于2个,无论实际数目多大都会出现完全竞争的结果,这显然与实际经验不符,因此被称为伯川德悖论伯特兰德模型存在的问题伯特兰德模型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
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①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
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出自MyKnowledgeBase< 博弈论教学Bread crumbs: Main Page > 教学工作 > 博弈论教学 > 博弈论教学/伯川德垄断竞争模型目录■1 背景■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4 讨论■5 伯川德悖论■6 练习题■7 See Also1 背景1.古诺模型: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产量,价格由市场的需求确定的。
2.伯川德模型(Bertrand competition):每个厂商选择一个价格,并且在所有厂商选择的价格给定的情况下,每家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迎合她所面临的需求。
2 伯川德(Bertrand)垄断竞争一般模型1.背景:1.厂商:家厂商生产同一件产品,每家厂商生产件产品的成本为.2.市场:如果商品的价格为是有效的,那么总需求量为. (称为“需求函数”)如果各厂商设定不一样的价格,那么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从价格最低的厂商那里购买商品,而该厂商生产足够的产品以满足这些需求。
(非常关键)如果有不止一家厂商设定最低价格,那么所有这样做的厂商平分这些需求。
如果价格高于最低价格,就不会有顾客提出需求,厂商也就不会生产商品。
注意:即使最低价格低于单位生产成本,假设厂商仍然根据她所面临的需求生产。
(简化模型的需要)。
2.博弈模型:1.局中人:厂商2.行动:每家厂商的行动集合是可能的价格(非负)集合3.偏好:厂商的偏好由她的获利来表示。
如果厂商是设定最低价格的家厂商之一,那么其偏好等于;如果某些厂商的价格低于,那么厂商的获利为零。
3 具有不变单位成本和线性需求函数的双寡头垄断模型1.参数分析:厂商,单位生产成本为,则需求函数为,厂商的获利(利润=单位利润*需求)(单位利润=一件商品售价-成本)为:;;。
是另外一家厂商。
最优反应分析:如果厂商选择价格,那么厂商的最优价格是多少?如果厂商选择价格,那么它和厂商平分市场。
“Cournot-Bertrand”模型文献综述作者:包晨晨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古诺和伯川德模型是博弈论中比较经典的两大博弈模型,最近对双寡头垄断的研究开始集中于“Cournot-Bertrand”模型,本文对该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古诺;伯川德;综述博弈论,是系统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经济学文献中对博弈论最早研究的是Cournot,和Bertrand,古诺在1838提出以产量竞争的古诺模型,伯川德在1883年提出以价格竞争的伯川德模型,这是博弈论中经典的两大博弈模型。
对寡头垄断的研究开始于Cournot,和Bertrand。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安东尼?奥古斯丁?库尔诺(古诺)于1838年提出的,是纳什均衡应用的最早版本。
古诺模型是一个只有两个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该模型也被称为“双头模型”。
古诺模型的假定是:(1)市场上只有A、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生产成本为零(2)他们共同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A、B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曲线(3)A、B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情况下,各自确定最大利润的产量。
伯川德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约瑟夫?伯川德(Joseph Bertrand)于1883年建立的。
古诺模型和斯塔克尔伯格模型都是把厂商的产量作为竞争手段,是一种产量竞争模型,而伯川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伯川德模型的假设为:(1)各寡头厂商通过选择价格进行竞争;(2)各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3)寡头厂商之间也没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串谋行为。
寡头竞争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讨论在何种情况下寡头才能取得行动优势。
Dowrick( 1986)通过对寡头模型分析,指出只要寡头在市场竞争中的反应函数不同,寡头将会争取相应的先动优势或后动优势,而Muceller ( 1997)研究了在特定产业周期中,领先寡头先动优势的路径依赖问题。
产业组织学正文第一篇:产业组织学战略性行为:是一个企业旨在增加其利润所采取的影响市场环境的行动组合。
伯川德模型:伯特兰德模型是价格竞争模型,企业设定价格而不是产量,研究在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机制。
共谋:共谋发生于两个或多个企业协调它们的行动以抑制特定行业内卖者之间的竞争,从而达到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产业组织:产业内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的组织形态。
市场势力:厂商控制市场即把市场价格提高到超过边际成本的能力。
主导企业:价格决定者,拥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卡特尔:生产或销售某一同类商品的企业,为垄断市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在商品价格、产量和销售等方面订立协定而形成的同盟。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效果。
策略性行为:一家厂商为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总称。
减少已存在的和潜在的对手带来的竞争的行动。
二、简答题1、早期的计量经济学研究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利润或者价格—成本边际之间呈现出统计显著正相关。
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否定了这种关联吗?没有完全否定,根据后期的经济计量检验,认为市场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两者才会正相关2、解释经济学家使用勒纳指数衡量市场势力的原因。
勒纳指数通过对价格与边际成本偏离程度的度量,反映了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强弱。
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勒纳指数越大,市场中的垄断力量越强;反之,竞争程度越高。
3、指出最常用和最不常用的阻止进入策略。
最常用:阻止进入定价、促销;广告最不常用:生产能力投资、扩大生产能力4、环保局新要求增加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在无进入模型中,新要求会影响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吗?主导企业市场份额下降5、说明卡特尔联盟内在不稳定性的原因。
第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一旦卡特尔把价格维持得较高水平,那么就会吸引新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而新企业进入后,可以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此时卡特尔要想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价就很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