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讲义理创新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09-12-22T13:40:1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周云勤[导读] 手术的成功与围手术期的护理密切相关。
本文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理作一综述。
周云勤(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玉林 537000)【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256-03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微创治疗方法的突破。
由于该治疗具有创伤轻微、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等优点[1]。
已逐步成为替代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疗法。
然而,手术的成功与围手术期的护理密切相关。
本文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理作一综述。
1 目前治疗状况血管腔内隔绝术(EVGE)或称腔内隔绝术是指经股动脉导入人工导管,以内支架固定于动脉壁上,将血液与瘤壁隔绝,使瘤壁免受血流冲击,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2]。
最先由阿根廷人Parodi1991年首创EVGE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3],美国Stanford大学的Dake(1994)首先将该技术用于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4]。
我国在1997年进行了腹主动脉瘤的EVGE治疗,1998年进行了胸主动脉瘤的EVGE治疗,并获得了成功。
目前国内大部分有介入治疗准入资格的医院已开展了此项手术。
我科自2007年7月起开展引进,现已进行了49例EVGE术。
随着医疗的迅速发展,护理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2 术前护理2.1配合做好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行彩色B超、CTA或MRI检查,进行精确的影像学评估,并根据测量数据选择移植物的种类、规格及数量,EVGE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技术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移植物型号、准确定位夹层破裂口以及正确判断夹层真、假腔,术前准确评估裂口将有利于手术方案、移植物的选择,而CT是术前评估裂口的最主要方法[5]。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探析在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过程中实施科学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间接收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组研究,依托于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参照组15例和辩证护理组15例,分别采取传统护理模式和辩证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
结果:参照组与辩证护理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辩证护理组评分较高。
结论:在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过程中,应辅助以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在提升患者诊疗舒适度的同时,强化护理服务质量。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护理质量评分前言:主动脉夹层是指患者的主动脉内膜发生破裂,与主动脉中膜形成腔壁。
主动脉夹层属于病理性改变,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休克症状,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
近几年,腔内隔绝术在临床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力,但为了防控并发症的产生,仍需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
本研究主要阐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要点,现总结如下[1]: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5月间接收的3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入组研究,依托于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参照组21例和辩证护理组21例,参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9.78±3.06岁,辩证护理组患者的平均年龄:70.29±2.88岁。
1.2方法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包括手术器械准备、术前探视、术中配合和术后饮食以及生活护理工作。
辩证护理组:针对腔内隔绝术术前、术中和术后阶段的不同特点,实施辩证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1.2.1术前护理(1)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开始前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设备,认真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状况,确保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符合手术要求。
由于大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为老年人群,大多合并有高血压等疾病,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在术前为患者应用降压药物,促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状态,并关注患者双上肢桡动脉搏动及双下肢足背动脉波动情况。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薛芳苑洪明观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血管外科362000摘要目的:总结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11月-2011年2月共15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的护理资料。
结果:15例均行腔内隔绝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围手术期精心的护理能够确保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护理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系指主动脉壁存在病变的基础上,在外因(高血压、外伤等)的作用下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形成夹层血肿,沿主动脉纵轴扩展,使主动脉管腔呈现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状态。
AD是主动脉疾病中最常见的灾难性疾病,早期的死亡率高达每小时1%[1]。
随着主动脉CT血管三维成像(CTA)、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先进技术在临床应用,使AD的诊断日益快捷、准确。
目前,腔内隔绝术已成为部分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少创、疗效佳、相对安全等优点。
本科自2007年11月-2011年2月,共收治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5例,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其中13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年龄38~78岁。
全部病例均有突发的胸、背部剧烈疼痛的症状。
15例均合并高血压病,6例合并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5例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5例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血管彩超、CTA或MRA、DSA等确诊,15例均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隔绝材料使用国产先健覆膜一体式支架,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1.2治疗方法患者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胸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中进行心电监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作者:李杰杨晓莲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第17期[摘要]目的:探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腔内隔绝术的6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行围术期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主动脉夹层是由于腔内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层,造成患者主动脉壁层的分离,并且主动脉夹层会逐渐扩展,形成动脉瘤。
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腔内隔绝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对患者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因此,本文作者结合在本院接受治疗及护理的60例患者,探究腔内隔绝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腔内隔绝术的6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8.6±3.6)岁。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患者均行腔内隔绝术;3)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主动脉疾病患者;2)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行术前评估、术中配合以及并发症护理。
研究组患者行精细化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性格特点,介绍疾病的治疗效果,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提升患者的家庭支持度。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疾病,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70%。
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主动脉壁硬化或者发育不良,在此基础上主动脉腔内的血流在动脉内膜壁上冲出一撕裂口,由此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膜和外膜分离,并延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造成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假腔破裂大出血而致命、真腔受压引起重要脏器与肢体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技术的开展为其开创了一条微创而有效的治疗途径[1、2]。
我院自2003年起利用腔内血管带膜支架植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本科行带膜支架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6~68岁,均为急性主动脉夹层, 其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15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2例,同时存在胸、腹痛1例。
1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放射痛,疼痛性质为撕裂样、刀割样,伴恐惧感、濒死感,部分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18例中并发意识障碍1例,恶心呕吐2例,两上肢血压不对称3例,胸腔积血3例。
均经Cta确诊。
1.2 治疗方法18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先肱动脉穿刺分别行(升、弓、降)主动脉造影,明确夹层部位及范围;同时于右腹股沟韧带处纵行切开 5 cm,暴露右股动脉,直视下穿刺股动脉,按造影定位,置入覆膜支架输送系统,控制性降压至收缩压80~90 mm Hg(1 mm Hg=0.133 kPa)。
缓缓释放支架,支架靠自身弹性膨胀,必要时可用球囊扩张;再经肱动脉行主动脉造影,观察支架的位置,有无移位、扭曲、内漏等发生。
破口封堵满意后,退出输送器及导丝,缝合股动脉切口。
1.3 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造影显示夹层裂口完全封闭且恢复真腔血流,无明显内漏及移位,术后7~14 d好转出院。
随访至今,患者情况良好,CT复查支架无移位,无内漏及血栓形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总结我院自2006年5月到2009年5月期间共1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方法对14例行腔内隔绝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进行全面细心的护理。
结果该14例患者取得人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对行腔内隔绝术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存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主动脉夹层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二层分离状态而成。
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 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1]。
夹层起源于胸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称为B型。
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张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 I 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 II 型[2]。
主动脉夹层往往病变范围广泛,急性夹层动脉瘤患者可突然死亡或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一项研究收集了世界963例夹层动脉瘤病例,其中50%的患者在48 h内死亡[3]。
有报道主动脉夹层占胸主动脉瘤的53%,74%的胸主动脉会发生破裂,死亡率高达94.3%。
而其中,主动脉夹层所致的胸主动脉瘤有95%破裂[4]。
因此,积极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是抢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传统的开放主动脉置换手术虽然可有效地治疗此类病例,然其较高的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得人们不断在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Parodi[5]1991年首次使用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腹主动脉瘤取得成功。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护理目的总结II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Ⅲ型)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前做好疼痛、血压、预防动脉瘤破裂、饮食护理,术后密切观测血压、心率变化、出血、预防感染、心理护理。
结果32例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挽救患者的生命,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护理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1]。
该病是心血管危重急症,起病急、发展快,未经及时治疗的患者48 h内死亡率可达50%,突发疼痛是主动脉夹层发病开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从疼痛发作即为剧烈。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
本文主要就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并作如下报告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主动脉夹层(III型)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26~65岁,住院日5~7天,有高血压史28例,肥胖20例,饮酒史26例。
1.2 方法32例患者均经左侧肱动脉、右侧股动脉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疼痛的护理①因主动脉内膜破裂一般疼痛多呈刀割样或撕裂样[2],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及性质。
②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盐酸哌替啶50~100 mg肌肉注射,通知麻醉科使用止痛泵或遵医嘱使用冬眠合剂(哌替啶50 mg+异丙嗪25 mg+氯丙嗪50 mg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
③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以免刺激患者引起血压升高。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23例术中配合及护理探索【摘要】?目的:探究23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的术中配合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均为St+nfordB型患者。
为其进行术中配合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相关指标,如:手术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
结果:患者手术成功率高达100%(23/23),护理满意度高达91.30%(21/23),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感染,2例患者术后出现低热,发生率为13.04%(3/23),但是这些并发症均在给予对症治疗后逐渐消失,23例患者最后全部痊愈出院。
结论:术中配合与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促进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康复,其临床价值非常显著。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术中配合;护理主动脉夹层可以分为A型、B型两种类型,此病平时并无明显症状出现,但是一旦主动脉夹层破裂将会造成大出血,患者死亡率可达到80%到90%[1]。
对于此病,临床多以传统手术或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前者创伤大、并发症与死亡率高,高龄患者无法耐受,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而腔内隔绝术作为一种微创性手术在St+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上可以获得比传统手术更好的临床疗效,即使高龄患者也可以耐受,其使得主动脉夹层不再是一种难治性的血管疾病[2]。
但是,即使腔内隔绝术效果再显著,患者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围手术期护理,以促进患者更快地康复,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St+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试探究其术中配合与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患者,经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均确诊为St+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回顾分析其临床基本资料,具体包括:①性别构成: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36岁,最大者74岁,平均(60.15±11.34)岁;③合并症:高血压15例,心功能不全4,呼吸功能障碍1例,肾功能不全3例;④手术时间:最短83分钟,最长117分钟,平均(100.26±11.32)分钟;⑤术中输液量:最少1622mL,最多2678mL,平均(2165.45±423.65)mL;⑥术中出血量:最少50mL,最多350mL,平均(200.23±16.74)mL;⑦尿量:最少629mL,最多971mL,平均(800.10±131.28)mL。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5-20T00:42:02.499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5期作者:王怡然[导读] 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王怡然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省盐城市 224001摘要:目的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
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与本院内实施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的5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本研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内的患者在围术期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内的患者在围术期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对比两组别中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对照组中患者的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观察组中患者更长,组别内数据采取对比后具备意义(P<0.05)。
结论在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综合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推动患者身体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前言本文选择了52例患者作为对象,对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的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与本院内实施了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的52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本研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
对照组内男患者有15例,女患者有11例,年龄36岁至75岁间,平均(55.47±3.12)岁。
观察组内男患者有16例,女患者有10例,年龄37岁至75岁间,平均(56.18±3.28)岁。
两组别内患者的基本资料采取对比之后无意义(P>0.05),能够实施分析。
1.2方法两组别当中患者均采取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内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护理的方法为:1、术前:医护人员在手术之前必须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将手术方案、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等疾病知识告知患者及家属,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1]。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动脉腔内的高压血流自主动脉内膜破口涌入动脉壁内膜和中膜之间,沿血管长轴方向产生夹层病变,可引起致死性的动脉破裂,或脊髓、肾脏等器官严重缺血等并发症,发病急,病情凶险,其年发病率在5~10/100万左右,如未经治疗死亡率极高[1]。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具有显著的优点,不仅创伤小,而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2],是近年来主动脉瘤有效治疗的新进展。
2009年1月至今,我科应用覆膜支架置入主动脉腔内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0.6岁。
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胸背部剧烈撕裂样疼痛或腹痛,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史,通过心脏彩超、磁共振扫描、螺旋CT增强动脉造影(CTA)加三维重建明确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1.2 方法:入院后首先严格控制血压,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将血压控制在(90~130)/(60~90)mm Hg水平,并给予镇痛、镇静,绝对卧床,保持大小便通畅等措施。
手术操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态监测下进行。
在局麻下作腹股沟区直切口经股动脉将选定覆膜支架随输送系统送入降主动脉夹层起始部,将覆膜支架近端固定于主动脉正常血管,远端固定于夹层破口以外,封堵内膜破口。
恢复受压夹层真腔的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1.3 结果:本组9例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无患者死亡,无截瘫、器官缺血、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
平均住院时间10d(8~17d)。
术后复查 CTA显示原假腔明显缩小,真腔增大接近正常,覆膜支架位置、形态保持正常,无移位,未出现延期内漏。
所有患者胸痛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 护理2.1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嘱绝对卧床休息,严密监测心电、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记录24h出入量;给予易消化高纤维素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少量多餐;可常规应用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忌用力排便,防止主动脉夹层进一步撕裂,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