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论《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活动变人形》的历史文化意蕴。
“活动变人形”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成语,它源自于《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野。
活人之形,死人之鬼。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死、形骸的思考和探索。
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转世轮回,形成了一种“活动变人形”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人性和道德的关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道德和人性的追求和探索。
最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活动变人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艺术和美学的关注。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追求,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能够活动变化的形式,能够表达人们对于生命和美的追求。
因此,“活动变人形”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艺术和美学的追求和探索。
总之,“活动变人形”作为一个古老的成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生命、死亡、道德、人性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活动变人形”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布拉德伯里所著的科幻小说,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科技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活动变人形机器来变换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实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自由塑造和改变。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展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无论是变成年轻貌美的模样,还是变成动物或者其他形态,都可以轻松实现。
这种科技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摆脱了传统的外貌束缚,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活动变人形机器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貌而疯狂地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丧失了自我认知和自尊,这种盲目的追求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和人性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对于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因为活动变人形机器的出现,开始失去了对于真实的认识,社会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虚幻的外貌和身体,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和真实的自我。
社会也因此而变得虚伪和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假。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揭示了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突出人物性格冲突。
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充分体味到其中的酣畅淋漓。
但是,读这篇小说令人难受,《活动变人形》如果说是讲了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是荒诞的,悲剧的,沉重的。
因为,看似简单的家庭冲突、性格悲剧,实质则是文明文化的冲突。
王蒙在小说中打了一个结,然后里头所有的人物都在试图解开这个结,用自己的方式,而他们所用的方式,实际上又是由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决定的。
而这个结可以用几个问题说明:究竟什么是促进民族发展、文化进步的源泉呢?究竟在文化冲击的年代怎么样寻求
个体的平衡又怎样寻求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呢?就是这样一个结,这样的一群人。
改革是艰难的,小说只是小说。
"寻找只是寻找,找不找得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读罢王蒙的《活动变人形》,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混沌而又真实的人生之旅。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也让我对人性、家庭、文化有了更深的思索。
故事围绕着倪吾诚一家展开,倪吾诚这个人物,真的是让我又好气又好笑。
他有着所谓的新思想,却总是在现实中碰壁,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他想改变家庭,改变妻子姜静宜,却根本不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这种自以为是的“进步”,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显得如此的荒诞和无力。
书中对于家庭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得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倪吾诚和姜静宜之间的争吵,那种激烈的程度,让我这个旁观者都觉得心累。
他们为了一点小事就能吵得不可开交,从孩子的教育到日常的开销,没有一样能达成共识。
姜静宜的泼辣和固执,倪吾诚的理想主义和软弱,碰撞在一起,就像火星撞地球。
记得有一次,倪吾诚兴冲冲地买了一本关于西方文明的书,想要给家人讲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他坐在桌前,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他的“演讲”。
可姜静宜呢,一边纳着鞋底,一边白了他一眼,说:“你又在这发什么疯,家里的米都快没了,还讲什么外国的事儿。
”倪吾诚不理会她,自顾自地翻开书,刚念了几句,孩子们也开始闹腾起来,小女儿哭着要吃糖,儿子在一旁打闹。
这场景,哪还有心思听他讲什么文明啊。
倪吾诚气得把书一扔,大声吼道:“你们这都是一群无知的人!”结果姜静宜也火了,把鞋底往桌上一摔,骂道:“你有本事出去过你的文明日子去,别在这家里装大爷!”这场面,真的是乱成了一锅粥。
还有倪吾诚试图让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带他们去看电影、吃西餐。
可孩子们根本不领情,觉得那西餐难吃得要命,电影也看不懂。
倪吾诚那个无奈啊,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么好,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和无奈。
姜静宜守着传统的观念,认为过日子就是柴米油盐,男人就应该老老实实挣钱养家。
而倪吾诚呢,满脑子的新思想,却没有能力去实现,只能在家庭的琐事中消磨自己的热情。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一)在该书中,作者以辛辣幽默的笔调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内部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两种文化形态的殊死斗争,揭示了向往现代文明而又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旧式知识分子内心的分裂、扭曲与痛苦,以及没落地主分子的腐朽顽固与绝望。
这部作品是作家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形象思考┅┅合上书,心头便涌上一种感受: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中,在经济窘迫的阴影笼罩下,维持一个“文化多元化”家庭的宁静与和平的确不易。
再细一想,又觉得这点见解实在太稚嫩、苍白。
随着国门被轰开,涌进来的不仅有野蛮,也有文明;不仅有毒品,也有良药。
西欧资产阶级文化一旦在炮火中大量扎根于中国便与近代中产阶级文化展开了殊死搏斗。
文中主人公倪吾诚的家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战场”。
谁胜谁负其实是无所谓的。
置于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大环境,“进口货”也好,“国货”也罢,凡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强胜,我想皆应曰:“拿来”。
那么,谁胜谁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倪吾诚何许人也?据我看来,纯粹说代表中国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似有辱“知识分子”的清名,倒不如说像个混血儿来得爽快——口里说着新时代的话,血管里却流着孔乙己和阿Q 的血。
他对家人“讲欧洲,讲日本,讲英美,讲笛卡儿和康德,讲人不应该驼背讲晒太阳对人有好处,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可以并应该早晚各刷一次牙┅┅ ”听众是谁?他们对此是否感兴趣?他们能否接受?他们能否支付“应该”那样所需精力和费用?夸夸其谈,不顾实际。
处处显示自己的博学,显示自己的文明,却处处洋相百出:“居然说墨索里尼是一位哲学家”;讲课没头没脑,东一榔头西一锤椎,敲得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好一个留洋的“大学讲师!”自己挣不到饭吃,只能吃老婆做的“大葱抹酱”“红薯粘粥”,心里却老想着“火腿”、“咖啡”、“烤肉”,还“深感”老婆静宜每天为他弄吃的是“形而上学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还想着“欧罗巴文明”在中国土地上的悲哀。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一)在该书中,作者以辛辣幽默的笔调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内部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两种文化形态的殊死斗争,揭示了向往现代文明而又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旧式知识分子内心的分裂、扭曲与痛苦,以及没落地主分子的腐朽顽固与绝望。
这部作品是作家对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形象思考┅┅合上书,心头便涌上一种感受:在动荡的社会形势中,在经济窘迫的阴影笼罩下,维持一个“文化多元化”家庭的宁静与和平的确不易。
再细一想,又觉得这点见解实在太稚嫩、苍白。
随着国门被轰开,涌进来的不仅有野蛮,也有文明;不仅有毒品,也有良药。
西欧资产阶级文化一旦在炮火中大量扎根于中国便与近代中产阶级文化展开了殊死搏斗。
文中主人公倪吾诚的家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战场”。
谁胜谁负其实是无所谓的。
置于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大环境,“进口货”也好,“国货”也罢,凡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民族强胜,我想皆应曰:“拿来”。
那么,谁胜谁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倪吾诚何许人也?据我看来,纯粹说代表中国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似有辱“知识分子”的清名,倒不如说像个混血儿来得爽快——口里说着新时代的话,血管里却流着孔乙己和阿Q 的血。
他对家人“讲欧洲,讲日本,讲英美,讲笛卡儿和康德,讲人不应该驼背讲晒太阳对人有好处,讲不是妓女的女人也可以跳舞,讲不但应该刷牙而且可以并应该早晚各刷一次牙┅┅ ”听众是谁?他们对此是否感兴趣?他们能否接受?他们能否支付“应该”那样所需精力和费用?夸夸其谈,不顾实际。
处处显示自己的博学,显示自己的文明,却处处洋相百出:“居然说墨索里尼是一位哲学家”;讲课没头没脑,东一榔头西一锤椎,敲得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好一个留洋的“大学讲师!”自己挣不到饭吃,只能吃老婆做的“大葱抹酱”“红薯粘粥”,心里却老想着“火腿”、“咖啡”、“烤肉”,还“深感”老婆静宜每天为他弄吃的是“形而上学在中国之源远流长”,还想着“欧罗巴文明”在中国土地上的悲哀。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后感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中国作家王蒙的一部小说集,由七个短篇小说组成。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其中的故事所触动,并产生了许多的思考。
首先,我被王蒙的写作风格所吸引。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转变。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气息。
其次,我被这些短篇小说所传递的主题所触动。
《活动变人形》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人性、生活、爱情等主题展开。
通过这些故事,王蒙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种种困境。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纠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人性的奥妙与脆弱。
最后,我被这些故事所启发。
《活动变人形》中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引起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感受到了王蒙对人性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
这激发了我对于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思考,并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生活,努力去改变自己和改变社会。
总之,读完《活动变人形》,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快乐,还受到了故事中所传递的思想和观点的启发。
王蒙通过这些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并使我对发掘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阅读体验。
王蒙《活动变人形》《活动变人形》小组成员:刘香,刘丹阳教学准备:1.阅读作品体会作品内涵,确定问题设置方向。
2.查阅有关反思文学和活动变人形意义及王蒙写作特色的等的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有关学术资料的整合,完善问题解答。
教学设计浅说:今天我们跟大家一起来解读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这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对"活动变人形"名称意义和主人公倪吾诚文化意义的分析来深入探讨处在社会转型交替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另外通过文本的分析我们最后将就其"向内转"的倾向给大家做几点说明,以便大家对王蒙的审美风格有所了解。
这节课我们是这么安排的,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其存在背景,接下来由我的搭档和大家共同分析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最后再由我跟大家一起回顾,解决后两个问题。
教学时限:教学浅说---3分钟简介---3分钟"活动变人形"名称意义---5分钟主人公倪吾诚文化意义的分析---10分钟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5分钟审美关注---10分钟过渡及探讨问题---9分钟教学过程:一、简介:人们常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我个人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下面我就就其存在身份给大家作一下介绍,希望大家能对其整体风貌有一个好的了解。
首先,它属于启蒙文学的范畴,那么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启蒙文学者所持的科学、民主、人道主义的话语立场;其次,它属于反思文学,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与前一阶段的伤痕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由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转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是现实主义深化期的代表作品。
希望这些资料对大家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接下来在大家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我们进入课堂讨论环节。
)二、.要点:你是如何看待"活动变人形"这一名称的?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注意到的肯定是它的题目,那么就请大家讨论一下对"活动变人形"这个即是文章的题目优势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玩具的看法、理解。
王蒙《活动变人形》读书笔记《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社会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通过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面性,同时也对王蒙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一、人物塑造《活动变人形》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他既有着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又受到传统观念和家庭束缚的限制。
他的性格和行为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他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同时,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性格和行为都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人物的复杂性。
二、社会观察《活动变人形》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家庭关系、婚姻观念、文化冲突等等。
通过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三、文学才华王蒙的文学才华在《活动变人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文字流畅、生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都充满了艺术性。
他的文学才华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了文学的美感和魅力。
四、思考与启示在阅读《活动变人形》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面性。
这部小说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如家庭关系、婚姻观念、文化冲突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提出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家庭关系是影响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活动变人形》中的倪吾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的家庭环境对他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人。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培养,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婚姻观念也是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活动变人形》中的婚姻观念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关于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品分析
《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作品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西文化对峙、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等多重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分析与阐释。
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
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故事的主人公倪吾诚——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
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展示倪吾诚的家庭从稳定到瓦解、并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在两个大学里担任讲师的职位,而他的妻子静宜是一个典型的市民,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孩子——倪藻和倪萍。
这个家庭里还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姥姥江赵氏,就是倪吾诚的丈母娘;一个是江赵氏的大女儿,叫静珍。
静宜、江赵氏和静珍又构成一个小团体,这是典型的从天津的农村转到北京来的市民家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家庭在40年代初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倪藻——一个9岁的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看法和记忆。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并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故事的情节生动曲折,文笔酣畅淋漓,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冲突,具有很高的文学及艺术造诣,非常值得一读。
在《活动变人形》中,王蒙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倪藻、赵尚同等多个知识分子形象,过分析比较他们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揭示了关于知识分子人格的建构意识以及它的表现和意义。
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中西文化合流中病态知识分子的文化特征,细致地剖析了知识分子内在的劣根性,而且深入地挖掘了造成知识分子人格病态的文化根源,揭露了封建文化虐杀生命和灵魂的吃人本质。
作者以文化的目光审视知识分子人格,其目的就在于:改造病态的知识分子,促使知识分子拥有健全独立的人格。
这种修正自身的渴望体现了王蒙作为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渴望一方面表现在对倪吾诚、赵尚同等病态知识分子的劣根性的正面批判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立模式的建构上。
《活动变人形》中既有对知识分子劣根性的否定和批判,又在这种批判中建构了较为理想的人格,构成了自身的完整性。
总之,《活动变人形》具有
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是王蒙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进行长期深刻研究之后获得的真知灼见,是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表的—部民族自我批判书”。
作品通过倪吾诚这样—个追求西方资产阶级文明的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无法在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中痛苦挣扎,逐渐沦为“多余人”的悲剧,形象地展现了现代社会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艰难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精神痛苦。
作者通过倪吾诚的形象,将审美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中国的黑暗势力及倪吾诚自身性格中的先天不足,而且指向与现代工业文明找不到契合点的东方文化和在中国具体现实中找不到立足点的西方文化。
通过《活动变人形》的阅读,使我也进一步认识了作家王蒙,他是河北南皮人,男,1934年生于北京。
上中学时就参加中共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
之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等职。
王蒙的著作很多,长篇小说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等;中篇小说有《蝴蝶》、《相见时难》等,还有小说集、诗集、报告文学、散文、文艺评论和各类专著等。
并有多篇小
说和报告文学获奖,大量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我国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