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变人形》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216.00 KB
- 文档页数:14
多维文化视野下的《活动变人形》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并且现在依然活跃于当代文坛,笔耕不辍地进行着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从散文到小说,从文学评论到文艺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创作成果可谓充盈丰厚,在其创作的所有文学样式中,小说无疑受到关注最多并且是给其命运带来过转折的文学样式。
从最早的《青春万岁》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再到“意识流”式的一系列小说,从《活动变人形》到“季节系列”,这些小说都曾在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然而,王蒙最经典最优秀的小说作品之一当属创作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背景下的《活动变人形》,本论文就是要在重读经典的基础上对这部小说进行新的分析与阐述。
《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反思意识的作品,发表之初便引起文学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争议,同时研究者众多,被称作“一部民族自我批判书”、“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路程的缩影”、“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形记”、“审父之作”等等,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倪吾诚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其所代表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深刻挖掘,也有的研究者在中西文化碰撞与挤压的大背景下分析倪吾诚及其所代表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人生和坎坷命运。
总而言之,以往的研究者或者将视角专注于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或者专注于小说中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差异,本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或者参照前人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的现有成果之上,开掘其更深刻与广泛的意义与价值。
作品中所折射出来的并非只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倪吾诚的悲剧命运,同样作为家庭一部分的女性形象在研究中被忽视或者缺失,小说中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冲突与平衡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体现,本论文试图在多维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于作品中所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女性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及革命文化等做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以期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弥补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带来一点新意。
同时对于作品中不同文化的解读,对于当今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如何接纳与吸收不同文化有着一定非现实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活动变人形读后感《活动变人形》读后感。
《活动变人形》是一本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布拉德伯里所著的科幻小说,小说以未来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科技发展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活动变人形机器来变换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实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自由塑造和改变。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展现了人类对于外貌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渴望。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随意改变自己的外貌,无论是变成年轻貌美的模样,还是变成动物或者其他形态,都可以轻松实现。
这种科技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摆脱了传统的外貌束缚,实现了真正的自由。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活动变人形机器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开始为了追求完美的外貌而疯狂地改变自己的身体,甚至丧失了自我认知和自尊,这种盲目的追求也让人们失去了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于人类的影响,引发了我对于科技和人性的思考。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对于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因为活动变人形机器的出现,开始失去了对于真实的认识,社会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虚幻的外貌和身体,而忽视了内在的美和真实的自我。
社会也因此而变得虚伪和浮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虚假。
这种社会现象让我深深地反思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都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活动变人形》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科幻色彩的小说,作者通过活动变人形机器这一科技奇迹,揭示了科技对于人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于外貌和身体的追求。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科幻作品,更是对于人性、社会和科技的深刻思考,引发了我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活动变人形》-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关于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作品分析《活动变人形》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创作的—部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
作品对五千年中国传统文明、中西文化对峙、历史、人性和知识分子等多重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梳理、分析与阐释。
这篇小说非常有意思,这是作家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个人经历写成的,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历史,个人怎样去处理自己童年的记忆提供了很有趣的范例。
通过这个作品,他反思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里的中国人的命运乃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他通过自己对家庭的种种回忆,不断地去思考中国人和中国历史里包含的很多不同的涵义。
“活动变人形”是笼罩在全书上的一个重要的意象。
故事的主人公倪吾诚——一个从海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像一个“活动变人形”。
整个故事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展示倪吾诚的家庭从稳定到瓦解、并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点。
倪吾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在两个大学里担任讲师的职位,而他的妻子静宜是一个典型的市民,他的家庭是一个标准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孩子——倪藻和倪萍。
这个家庭里还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姥姥江赵氏,就是倪吾诚的丈母娘;一个是江赵氏的大女儿,叫静珍。
静宜、江赵氏和静珍又构成一个小团体,这是典型的从天津的农村转到北京来的市民家族。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家庭在40年代初的一些生活经验,也是倪藻——一个9岁的儿童在他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看法和记忆。
小说用漫画式的笔触,描绘三四十年代一位出过洋见了世面的中国男人倪吾诚,回国后妄图用他心仪的西式文明去改造他那有着根深蒂固东方传统的家庭生活,甚至还有他的冥顽不化的大姨子、丈母娘和妻子。
虽然王蒙在其中极尽调侃之能事,将静珍、静宜还有后来的倪萍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丑态、可怜态刻画地淋漓尽致,将她们的如匕首如投枪的"骂誓"更是用"后现代"的笔法一口气"喷"出来,惊天地、泣鬼神,并利用意识流的写法将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
一、形象各异的悲剧女性形象《活动变人形》这部小说中主要是由四个女性人物,两个男性人物而构建成的。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她们都是封建男权主义思想的受害者,然而,她们又都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
但是,她们悲剧的成因又是各有不同的,下面将对其中三个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一)静宜静宜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儿时裹过脚,从而脚部轻微的畸形,正如她的脚那样,娘家的教育使她的思想还是守旧的,念过学堂,却也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她一心想把丈夫管教成听话顾家的传统丈夫,然而,倪吾诚的思想却是与她格格不入的。
她不想也不能融入丈夫倪吾诚的生活,静宜听到吾诚的英文就发慌,就觉得气短心跳,头晕胃痉挛。
倪吾诚曾试图带她走进他所谓的高贵文明的欧罗巴式生活。
那是他们刚到北京时仅有的快乐时光。
他带静宜去听讲座、学英文、划小船、看电影,然而在城市知识界的生活中,静宜只觉失魂落魄,无处安生。
对新事物的排斥与生活的压迫使得静宜又回到了封建妇女原有的位置上了。
静宜为了这个家尽心尽力,与倪吾诚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在经过图章事件后对倪吾诚彻底失去了信心,从而想到“败坏”,然而在倪吾诚醉酒生病后又悉心照料他“说下大天来,我们不能没有你,你也不能不要我们呀!①”在倪吾诚生病的时候她发出了最真诚的感慨。
而事后他一番感人至深让倪吾诚都觉得自叹不如的话语也多多少少的挽回了丈夫的心。
然而,一个家庭的悲剧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力挽狂澜而避免发生的,最终,倪吾诚离她而去,1950年他们正式协议离婚。
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成功的旧式女人的一生的代表,在生命的后几年才摆脱不幸婚姻的枷锁,她一心想维护她的旧式生活,却因丈夫的反叛和自己的愚钝而最终孤老。
提到静珍,让人又爱又恨,又觉得毛骨悚然,可以说,她是一个极其可怜的人,但是,她又是一个极其可悲的人。
她18岁结婚19岁守寡,年纪轻轻的她为了封建贞节而折磨自己一生。
在小说的第二章①静珍就上场了,开头用猫这个古代认为是淫恶化身的动物来突出人物的内心的扭曲变态。
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读王蒙《活动变人形》刘振发表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无论是把它放在王蒙所有的作品中,还是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都是较为特别的。
小说通过写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与一个老式家庭的琐碎故事,展现了20世纪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和思想变迁,并且通过家族叙事与历史叙事巧妙结合的形式,彰显了王蒙对个人与时代、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
一、审视与反思:从倪家旧事到革命的发生《活动变人形》戏谑式地描绘了种类繁多的家庭闹剧场面:倪吾诚与姜氏母女的矛盾、姜氏母女之间的矛盾、姜赵氏静珍二人与倪萍的矛盾、倪萍倪藻姐弟与倪吾诚的矛盾、姜氏母女与邻居“热乎”的矛盾,此外,还有通过静宜的“败祸”与广泛博取同情,从家庭内部延伸出的赵尚同与倪吾诚在答谢宴上的矛盾等。
不同人物之间总能因为或大或小的摩擦引发对峙乃至激烈的冲突,有时不止是言语上的互相攻讦、谩骂、诅咒,而是直接诉诸肢体上的暴力,如“泼绿豆汤事件”“答谢宴掌掴事件”等。
在每场精彩异常的精神或肉体博弈之后,胜利者如静宜并没有欢呼雀跃,依旧感到委屈、空虚,依旧满腹牢骚,而失败者如倪吾诚挨骂挨打、狼狈不堪,又只能委曲求全。
他们长期压抑着心中郁积已久的不满、不快以及怨恨,满腔的怒火似乎在寻找着可以肆意爆发的出口。
在这些负面情绪集聚的势能产生的巨大破坏力面前,即便是亲情爱情的伟力也显得微不足道,就像静珍与姜赵氏对作为晚辈的倪萍同样会施以最无情最恶毒的咒骂。
在倪藻看来,倪家以及由这种家庭构成的社会亟待革命的彻底涤荡。
小说中所有关于倪家旧事的追述似乎都在证明着革命的必然性,倪家与革命之间因此也具有了某种因果联系。
但诚如许子东的疑惑,“是相信倪吾诚姜静宜等生活病态所以倪藻才必须相信革命呢?还是倪藻为了坚持自己的‘少布’信念才必须证明倪吾诚姜静宜辈生活病态呢?”①倪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倪藻告诉我们的那么简单,那么理所当然。
作为叙述者、批判者的倪藻在整部小说中是特别的。
探析《活动变人形》中“活动变人形”的象征意味作者:叶回苏刘婧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04期摘要:“活动变人形”是倪吾诚给孩子们买的一种日本出产的玩具,通过头、上身、下身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
只不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的人形,有时和谐,有时生硬,有时让人觉得可笑、可厌甚至可怕。
作为小说的题目,它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本文试就这一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变形;象征;传统;现代;冲突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6-02《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采用回忆或“回忆中的回忆”这种“盒套式”的结构方式,从倪藻出国访问,寻找父亲的故人史福岗夫妇写起,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记述了父亲倪吾诚一生的命运遭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交替,中西文明相互冲突的社会环境中的痛苦心境和悲惨命运。
“活动变人形”是倪吾诚给孩子们买的一种日本出产的玩具,通过头、上身、下身的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组成无数个不同的人形图案。
只不过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得到的人形,有时和谐,有时生硬,有时让人觉得可笑、可厌甚至可怕。
作为小说的题目,它在小说中被作者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作者在小说中写道:每个人可以说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他的心灵、欲望、追求等是他的头;他的知识、本领、资本、成就、行为等是他的身;他的环境、地位等是他的腿。
当三者能调和时,人就能活得不错,否则就只有烦恼和痛苦。
而对于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来说,这三者都是不协调的,因此他们都是“变形人”。
一、倪吾诚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倪吾诚是一个最典型的“变形人”。
他九岁上了洋学堂,受到新思想的熏陶,但这吓坏了他的母亲,为避免他“走上邪路”,母亲教会了他抽鸦片。
他因此而大病一场,康复后竟变成了罗圈腿。
从外形上看,他的身体是不协调的,然而更严重、更可怕的是他精神上、人格上的“变形”。
父与子的启蒙和革命读王蒙«活动变人形»刘㊀振㊀㊀发表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ꎬ无论是把它放在王蒙所有的作品中ꎬ还是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都是较为特别的ꎮ小说通过写一位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与一个老式家庭的琐碎故事ꎬ展现了20世纪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历史和思想变迁ꎬ并且通过家族叙事与历史叙事巧妙结合的形式ꎬ彰显了王蒙对个人与时代㊁历史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思考ꎮ㊀㊀一㊁审视与反思:从倪家旧事到革命的发生«活动变人形»戏谑式地描绘了种类繁多的家庭闹剧场面:倪吾诚与姜氏母女的矛盾㊁姜氏母女之间的矛盾㊁姜赵氏静珍二人与倪萍的矛盾㊁倪萍倪藻姐弟与倪吾诚的矛盾㊁姜氏母女与邻居 热乎 的矛盾ꎬ此外ꎬ还有通过静宜的 败祸 与广泛博取同情ꎬ从家庭内部延伸出的赵尚同与倪吾诚在答谢宴上的矛盾等ꎮ不同人物之间总能因为或大或小的摩擦引发对峙乃至激烈的冲突ꎬ有时不止是言语上的互相攻讦㊁谩骂㊁诅咒ꎬ而是直接诉诸肢体上的暴力ꎬ如 泼绿豆汤事件 答谢到委屈㊁空虚ꎬ依旧满腹牢骚ꎬ而失败者如倪吾诚挨骂挨打㊁狼狈不堪ꎬ又只能委曲求全ꎮ他们长期压抑着心中郁积已久的不满㊁不快以及怨恨ꎬ满腔的怒火似乎在寻找着可以肆意爆发的出口ꎮ在这些负面情绪集聚的势能产生的巨大破坏力面前ꎬ即便是亲情爱情的伟力也显得微不足道ꎬ就像静珍与姜赵氏对作为晚辈的倪萍同样会施以最无情最恶毒的咒骂ꎮ在倪藻看来ꎬ倪家以及由这种家庭构成的社会亟待革命的彻底涤荡ꎮ小说中所有关于倪家旧事的追述似乎都在证明着革命的必然性ꎬ倪家与革命之间因此也具有了某种因果联系ꎮ但诚如许子东的疑惑ꎬ 是相信倪吾诚姜静宜等生活病态所以倪藻才必须相信革命呢?还是倪藻为了坚持自己的 少布 信念才必须证明倪吾诚姜静宜辈生活病态呢? ①倪家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像倪藻告诉我们的那么简单ꎬ那么理所当然ꎮ作为叙述者㊁批判者的倪藻在整部小说中是特别的ꎮ他是小说中的人物ꎬ但又明显逸出了小说ꎬ游走于情节的外围ꎮ与姐姐倪萍不同ꎬ对于家中所有的纷争ꎬ他都能置身事外ꎬ又不时地跳出来表明态度上的爱憎和褒贬ꎮ那么ꎬ身处80年代的倪藻和作者 我 ꎬ在通过回忆的方式重返40年741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5.0212020年第5期㊀当代作家评论代的历史现场时ꎬ为什么要把八岁的倪藻推到读者面前ꎬ让他目睹并评论旧社会家庭中的种种病态ꎬ自己却退居幕后藏了起来ꎬ换句话说ꎬ为什么他们拒绝从现在的立场评判和反思过去ꎬ从而直接说明革命的必然性ꎬ却选择迂回地借助倪藻的儿童视角ꎬ这是耐人寻思的ꎮ返观王蒙80年代的其他作品ꎬ回忆往昔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叙述方式ꎮ尽管叙述者的内心由于现实与历史的冲撞有时显得复杂㊁纠结甚至矛盾ꎬ但当其沉浸在历史细节的陈述时ꎬ又总是后知后觉地表现出一幅俯瞰一切㊁统揽一切的姿态ꎮ 王蒙在八十年代回忆四十至五十年代参与革命和叠遭不幸(«蝴蝶»等)ꎬ回忆六十至七十年代的新疆( 在伊犁 系列)ꎬ回忆三十至四十年代的童年(«活动变人形») 每次回忆都创造出独特而结实的世界ꎬ但回忆者并不属于被创造的世界ꎮ他潜回往昔ꎬ只是为了建立超越的价值基点ꎬ更充分地呼吸ꎬ更丰富地感受ꎬ更真切地抓住现在ꎮ ①但比起«蝴蝶»等作品ꎬ«活动变人形»又是不同的ꎮ«蝴蝶»中ꎬ曾经的老张头基本没有发声的机会ꎬ而始终是现在的张副部长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述ꎮ到了«活动变人形»ꎬ当小说把叙述的重点放在1942年的倪家时ꎬ80年代的倪藻和 我 暂时放弃了俯瞰一切的特权ꎬ并把部分权利让渡给作为当事人的八岁倪藻ꎬ而在讲述倪吾诚等人的 前史 以及小说的 续集 时ꎬ隐藏的叙述者又再度占据前台的位置ꎬ重拾话语权ꎮ这是一种叙事技巧ꎬ更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回避ꎮ作者刻意回避的显然是自我反思的环节ꎮ小说中ꎬ八岁的倪藻到底是纯粹地展现自己年龄段特有的视角ꎬ还是其视角已经被覆盖了80年代倪藻的思想彩膜ꎬ因而所有映入眼帘的事物都经过了逐一的过滤ꎮ虽然无法明确回答ꎬ但能够肯定ꎬ他其实并不像看起来那么 单纯 ꎮ我们梳理小说中关于他的描写(实际上更多的是自述)ꎬ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天真善良㊁善恶分明㊁立场坚不仅决绝地审判了父母㊁静珍等父辈ꎬ还毫不留情地审判了倪萍等同辈ꎬ却唯独自己抽身出来ꎬ省略了至关重要的自我反思ꎮ这就是作者的 高明之处:尽管所有的观照㊁批判和反思都是单方面地指向外部ꎬ但我们却无法苛求年幼的倪藻越俎代庖ꎬ代替80年代的倪藻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ꎬ相应的ꎬ自我反思的缺失似乎具有了几分合理性ꎮ当然ꎬ倪藻和 我 并非丝毫没有自我反思ꎬ只是他们为反思设置了明确的前提条件和时代语境ꎮ通读小说会发现一种现象:面对旧社会ꎬ他们拒绝反思ꎬ只有在新中国ꎬ才可以反思ꎮ并且在某种意义上ꎬ倪藻的自我反思是与对革命的反思粘合在一起的ꎬ构成了同一问题的一体两面ꎮ比如ꎬ小说在讲述倪藻正为 泼绿豆汤事件 给家中带来的不快情绪而坚定 必须改变这一切 ②的革命信念时ꎬ叙事戛然中断ꎬ要求 等一等ꎬ停一停 ꎬ③接着穿插进五六十年代发生在偏远小山沟的一系列往事ꎮ 反右运动 大跃进 三年自然灾害 文革 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流水似的一带而过ꎬ匆匆 剧透 着倪藻憧憬的美好革命并不乐观的未来前景ꎮ这是一种类似自问自答的自我反思ꎬ同时也是对革命本身相对浅表化的反思ꎮ应该说ꎬ王蒙的小说在展现对革命的反思时ꎬ往往显得不够深刻ꎬ具体的反思对象时常令人感觉捉摸不定ꎮ像被誉为 反思文学 代表作的«蝴蝶»ꎬ不少学者就对其 代表性 提出了质疑ꎮ如陶东风指出«蝴蝶»的与众不同: 小说把反思的对象转向了所谓的干部 特权 和 作风 ꎬ即脱离人民群众ꎬ似乎重建与劳动及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ꎬ就能使一切迎刃而解ꎮ ④正如章子仲所说ꎬ«蝴蝶»强调的还是 不要忘记人民 ⑤的主题ꎻ而84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5期①②郜元宝:«未完成的交响乐 ‹活动变人形›的两个世界»ꎬ«南方文坛»2006年第6期ꎮ③㊀王蒙:«活动变人形»ꎬ第99页ꎬ北京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ꎬ2016ꎮ陶东风:«一个知识分子革命者的身份危机及其疑似化解 重温奉桥则认为«蝴蝶»主要是 通过张思远与海云㊁美兰㊁秋文三个女性的关系ꎬ完成了对个人命运和共和国历史的反思 ꎮ①也许后者的解读更加契合王蒙的创作初衷: 我重视的不再是是否重用马屁精或官复原职后是否脱离群众这样的具体问题ꎬ而是在天旋地转ꎬ天堂地狱般的演变中个人的良心㊁操守㊁情感与灵魂的拷问ꎮ ②在«活动变人形»中作者意识到革命有诸多应该反思的地方ꎬ并把问题一一点了出来ꎬ例如小说写50年代倪藻大义灭亲揭发静珍和姜赵氏的地主成分ꎻ 文革 时期红卫兵逼迫姜赵氏喝洗脚水的暴力行为ꎻ80年代倪藻访问欧洲先后与赵微土以及某大学东方研究中心女主任关于 文革 的讨论等等ꎬ却始终没能停下疾行的脚步深挖下去ꎮ这其中的原因应该与王蒙的经历直接相关ꎮ有学者认为 王蒙的 根 不在已死的往昔ꎬ而在充满希望的现在ꎮ他回忆过去ꎬ追怀往昔ꎬ不是哀伤自怜的挽悼与怀旧ꎬ而是斩断旧根ꎬ以图新猷 ꎮ③这段话精准地切中了王蒙小说的脉搏ꎬ但王蒙的 根 实际应有两条ꎬ在其生活的 根 之外ꎬ还有一条深埋于过去的更为粗壮㊁不容撼动的根 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之 根 ꎮ简言之ꎬ这条根就是王蒙走上革命道路㊁与革命结缘的历程ꎮ在«青春万岁»中我们就已经能够隐约触摸到这条根的存在ꎮ王蒙当年的革命行为构成了他人生价值的基点ꎬ而由家庭矛盾激发的革命理想又是王蒙一切革命行为的思想起点ꎬ也可以看作王蒙参加革命的最初起点ꎮ再回到«活动变人形»ꎬ八岁的倪藻因为家庭的不幸而苦恼ꎬ在接受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后ꎬ天真地希望通过 万能 的革命方式彻底改变家庭的现状ꎮ他将童年生活的经验上升为革命话语ꎬ把家庭中的琐碎矛盾诠释为革命发生的原因ꎬ尽管想法略显幼稚但又非常诚挚ꎬ有着王蒙真实的革命经历的痕迹在里面ꎮ不过ꎬ小说中对革命反思的遮掩与回避ꎬ或许还是暴露了王蒙这一代革命到的最佳效果ꎮ二㊁留学前后:倪吾诚的启蒙之路倪吾诚1911年出生在河北省孟官屯(陶村)的一个地主家庭ꎮ他祖父主张维新变法ꎬ参加过 公车上书 ꎬ提倡女性天足ꎬ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自缢身亡ꎮ因此ꎬ倪吾诚的血液中天生遗传着革命的因子ꎬ这点在他十岁 声泪俱下地控诉缠足的愚昧和野蛮 ④时就展现了出来ꎮ他的 革命 行为实际上是复杂社会背景的一种投影ꎮ20世纪初ꎬ五四启蒙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ꎬ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现状ꎬ甚至影响到倪吾诚这个身处偏远乡村的懵懂少年ꎮ但他反对缠足ꎬ主张分地ꎬ抨击祭祖仪式等一系列刚刚燃起的启蒙的苗头很快就被吓坏了的母亲所扑灭ꎮ为了避免倪吾诚被家中驱散不去的 邪祟 侵害ꎬ重蹈祖父与大伯的覆辙ꎬ在大舅的建议下母亲教导他吸上了鸦片ꎬ期望以病态的麻醉和摧残来逐渐改变倪吾诚危险的思想ꎬ这导致他像父亲倪维德当年一样腹泻不止ꎬ险些一命呜呼ꎮ这段惨痛的经历不但为他留下了麻杆似的罗圈腿作为终生的印证ꎬ使他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处境ꎬ同时也意味着思想大于行动的倪吾诚的诞生ꎮ倪吾诚 痛恨自己的家庭㊁自己的阶级 ꎬ 痛恨表哥㊁痛恨大舅ꎬ也为自己的母亲痛心疾首 ꎬ⑤却无力打开母爱的枷锁ꎬ 下不了狠心与母亲决裂 ꎬ⑥ 他没有原谅鸦片ꎬ没有原谅表哥ꎬ却原谅了自己的母亲 ꎮ⑦从倪吾诚初涉启蒙时对母亲的妥协ꎬ我们隐约看到了鲁迅笔下 常说家庭应该941㊀2020年第5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②温奉桥:«隐喻的迷思 ‹蝴蝶›新论»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ꎮ王蒙:«王蒙自传 大块文章»ꎬ第83页ꎬ广州ꎬ花城出版社ꎬ2007ꎮ郜元宝:«未完成的交响乐 ‹活动变人形›的两个世界»ꎬ«南破坏ꎬ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ꎬ一日也不拖延 ①的魏连殳的身影ꎮ随着三四十年代社会局势的变化ꎬ启蒙被突如其来的抗战救亡主题所遮蔽ꎬ却没有彻底中断ꎮ但倪吾诚绝非 孤独者 ꎬ当他从欧洲留学归来ꎬ所要对抗的不再是由庸众构成的整个社会ꎬ而是个人的婚姻与家庭ꎬ启蒙的对象也由社会外部转向了家庭内部ꎮ尽管面对的是同一个家庭ꎬ但他的对抗与倪藻对家庭的审视与批判又全然不同:倪藻是超然于外的旁观者ꎬ而倪吾诚是深陷家庭泥潭的当局者ꎮ然而ꎬ如果将倪吾诚与家人的对抗行为阐释为启蒙ꎬ难免有些牵强ꎬ至少和我们一般理解的启蒙有较大出入ꎬ而其中又确有些启蒙的意味ꎬ只是作为启蒙者的倪吾诚把被启蒙群体限定在了在他看来愚昧的家人ꎮ起初ꎬ倪吾诚的家庭启蒙主要侧重于普及卫生常识等方面ꎬ比如当面指出丈母娘随地吐痰行为性质的恶劣ꎬ用 又傲慢又痛心的语气 ②评论妻子与儿女们脚上的针眼ꎮ他试图改变家人各种不良的积习ꎬ尽管主观上没有恶意ꎬ但表达方式却极欠考虑ꎬ无形中激化了与家人之间的矛盾ꎮ之后ꎬ随着与姜氏母女矛盾的进一步加深ꎬ他近乎忘却了开展启蒙的初衷ꎬ转而以牙还牙地对她们进行言语的攻击与伤害ꎮ倪吾诚在内心深处对姜赵氏和静珍非常抵触ꎬ乃至充满怨气ꎮ假使不是这两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来打乱了家中力量的平衡ꎬ为在娘家学 坏 了的静宜与他进行持久的周旋和抗争提供了足够的底气ꎬ夫妻两人的关系又 何至于斯! ③小说中有一处常被忽视的细节ꎬ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倪吾诚此时的启蒙ꎮ当倪吾诚与静宜和好之后ꎬ倪家经济条件依然拮据ꎬ早熟的倪藻略带责备地向倪吾诚提意见: 爸爸ꎬ您又喝茶了ꎮ听说茶叶贵着呢ꎬ您干吗非喝茶不可呀ꎬ多费钱呀 ④面对儿子的诘问ꎬ倪吾诚的第一反应是感到 可怕 ꎬ认为倪藻加入姜氏母女的统一战线与线 令人匪夷所思ꎬ又显得无知和可笑ꎮ他把家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不顺都归结为他人观念上的落后ꎬ甚至将中国自古有之的茶文化也归到西方文明之中ꎬ这也从侧面展现了倪吾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浅薄㊁片面以及启蒙运动本身的痼疾ꎬ并预示着他的启蒙最终的结果ꎮ通过留学欧洲接触西方文明ꎬ倪吾诚各方面都表现得不同以往ꎬ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获得了无比的自信ꎬ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是一个去过欧洲的人ꎬ我是一个大学讲师ꎮ没有几年就会当教授㊁当校长ꎮ ⑥但这种无根的自信始终无法遮掩其对西方文明认知的肤浅ꎮ如果按照倪吾诚回国后向妻子静宜的自我介绍ꎬ他在欧洲真正学会的也许只有 游泳㊁跳舞㊁骑马㊁喝咖啡 ⑦等消闲娱乐的技能而已ꎮ这不禁使人想起«围城»中的方鸿渐ꎬ联想到鲁迅当年对留学欧美知识分子的犀利讽刺: 我总疑心他们大部分是在外国租了房子ꎬ关起门来炖牛肉吃的ꎬ而且在东京实在也看见过ꎮ那时我想:炖牛肉吃ꎬ在中国就可以ꎬ何必路远迢迢ꎬ跑到外国来呢? ⑧当然ꎬ倪吾诚的留学生活显然要比 炖牛肉吃 滋润得多ꎬ只是他的思想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超越迹象ꎬ不过是同他们一般无二罢了ꎮ那么ꎬ作者为倪吾诚精心安排的留学经历到底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怎样的意义?通过留学ꎬ倪吾诚开拓了原本狭窄的眼界ꎬ丰富了消闲娱乐的方式ꎬ接触到西方的科学与生活习惯ꎬ此外ꎬ他是否还学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ꎬ比如对知识分子而言极为关键的个人学识的积累ꎬ作者或者倪吾诚都未曾详细提及ꎮ倪吾诚的整个留学经历其实近乎一片被叙述者省略的空白ꎬ包括倪吾诚所学的专业ꎬ我们也只能通过小说第13章中他与学生关于哲学问题的讨论推断得出ꎮ至于他所展05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5期①鲁迅:«孤独者»ꎬ«鲁迅全集»第2卷ꎬ第88页ꎬ北京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5ꎮ现出的学术能力(像译介欧洲文明的文章)则另当别论ꎬ不应直接追加到当年留学所学之中ꎬ因为两者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ꎬ毕竟不能排除倪吾诚是在回国多年以后才获得一定学术能力的可能ꎮ所以严格来说ꎬ倪吾诚的留学只是使他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西方文明的先进ꎬ从而在鲜明对比中深切体会中国的野蛮与落后ꎮ出人意料的是ꎬ中西的巨大反差没能激发他被母亲中途扼杀的启蒙意识ꎬ反而加剧了其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ꎬ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倪吾诚在家庭内外的一系列荒诞行径ꎬ比如ꎬ他关注儿女们的营养问题远胜于关心他们的日常温饱问题ꎬ他不远千里托人给家中捎来西式的糕点与糖果ꎬ却不知对已然揭不开锅的一家人而言实实在在的钱的重要性ꎮ在以往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中ꎬ对倪吾诚形象解读的重心往往聚焦于以留学经历为起点的中西文化的反思上ꎬ但是此种研究路径也有可商榷之处ꎮ倪吾诚有留学欧洲的经历是否就足以说明他与西方文明能够扯上一层关系ꎬ或者说ꎬ从倪吾诚对西方文明五体投地的崇拜能否自然引发我们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ꎬ继而说明他处在两种文化夹缝中 多余人 身份的尴尬?这点着实令人存疑ꎬ就像 克莱登大学 的哲学博士方鸿渐代表不了西方文明ꎬ也极少有人将方鸿渐的形象纳入中西文化差异中来探讨ꎬ①倪吾诚同样不具备代表的资格ꎮ就其对西方文明了解的程度ꎬ离真正的西方还有极为遥远的距离ꎮ相应的ꎬ如果以他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来窥察特定时空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心理ꎬ显然缺少充分的依据与合理性ꎮ关于倪吾诚留学回国以后的启蒙活动还涉及另一问题:他是最初就将启蒙单一地限定在家庭内部ꎬ还是由于家庭的牵绊致使他无法走进社会继续开展启蒙?以往的研究多强调倪吾诚受制于家庭ꎬ但从其生活状态看ꎬ他是既无力也无心把启蒙引向社会领域的ꎮ而且随着时代主题的嬗变ꎬ诚自杀未遂离开北京ꎬ终于脱离了家庭的束缚ꎬ走向了广阔的自由天地ꎬ先后辗转于江苏㊁山东㊁河北㊁胶东半岛ꎬ成为滨海小城的一个学校校长ꎮ小说没有详细描写倪吾诚在此期间的活动ꎬ只交代了他变得 更重实惠ꎬ重享乐ꎬ而轻道义ꎬ轻廉耻 ꎬ②介绍了他的一些与启蒙无关㊁与抗战相悖的行为ꎮ抗战胜利后ꎬ他失去了校长职位ꎬ回到被其舍弃的北京的家中ꎮ从对抗㊁逃离再到回归ꎬ飞了一圈又飞回了原处ꎬ家庭对倪吾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噩梦还是港湾?相信倪吾诚自己也不得而知ꎬ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摆脱了家庭的藩篱ꎬ他的启蒙也仅止于家庭的范围ꎮ㊀㊀三㊁两种思想的观照与隔绝:从启蒙向革命的转变倪吾诚的思维简单而机械ꎬ缺乏前瞻性ꎬ用 浅薄 一词形容较为妥帖ꎮ倘若家庭构成了前行的道路上遮挡视线的障碍ꎬ那他从未有过翻越障碍瞭望前方的意愿和打算ꎬ他的启蒙也仅仅停留于对着障碍物倾吐几句无关痛痒的废话的层次ꎬ从未起到过实质作用ꎮ至于倪吾诚在家庭内部的 启蒙 是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启蒙ꎬ也为小说留下了一个无法说清的问号ꎮ不过倪吾诚并没有在启蒙之路上坚持走下去ꎬ1946年他再次离家出走ꎬ奔赴解放区ꎬ与倪藻殊途同归甚至比之更早地参加了革命ꎮ他投身革命不仅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ꎬ同时也与其走投无路的逆境以及曾经的同事们纷纷赶赴解放区的风潮密切相关ꎮ对在解放区开展的如火如荼的革命的意义ꎬ倪吾诚并不了解ꎬ去解放区也并非出于革命的自觉ꎬ正如他在前期表现出的对于解放区贫苦生活的排斥和畏惧ꎬ 不敢想象151㊀2020年第5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个别文章如宋延平:«中西文化合流中的蜕变人格及其人生重读‹围城›及 ‹围城›研究 札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山沟沟里的小小的延安ꎬ他害怕哪怕是最微小的苦难 ꎬ①这点并没有变ꎮ他的革命从动机到具体行动都带有盲目性与荒诞性ꎬ总体上同阿Q的革命没有本质区别ꎬ不仅与革命倡导者们弘扬的伟大愿景无关甚至背离ꎬ而且都是要通过暴力方式实现长期难以满足的一己私欲:革命还没开始ꎬ阿Q就已经谋划着向欺负过自己的人挥起屠刀ꎬ并认真地挑选起未庄的女人ꎻ倪吾诚看重革命的重要一点就在于 土改 运动中施加在地主婆身上的暴行和 文革 期间逼迫姜赵氏喝洗脚水等事件带来的类似报仇雪恨的快意ꎮ然而也正因此ꎬ倪吾诚的形象反倒多了几分真实性ꎬ就像孙犁在«新春怀旧 同乡鲁君»中对自己参加抗日缘由的介绍: 七七事变ꎬ有办法和有钱的学生ꎬ纷纷南逃ꎬ鲁有一个做官的伯父ꎬ也南下了ꎮ我没有办法ꎬ也没有钱ꎬ就在本地参加抗日工作ꎮ ②参加崇高的工作并不一定必须有崇高的理由ꎬ倪吾诚革命觉悟的不足似乎也情有可原ꎮ由于思虑的单纯造成性格上的真诚㊁执拗与顽固ꎬ倪吾诚显得比一般革命者更为激进ꎮ从解放后的酷爱游泳到在 五七 干校为支持赤脚医生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奉献自己的一双眼睛ꎬ倪吾诚这位被倪藻指责为伪革命的 革命者 ꎬ有时的举动甚至令真正的红色派也黯然失色ꎮ然而ꎬ尽管倪吾诚喜欢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居ꎬ在理论研究方面貌似也小有造诣ꎬ但这并不意味着随着全国范围内革命的不断深入ꎬ他就懂得了革命的真谛ꎮ通过倪吾诚对革命无限的崇拜与认知的肤浅之间的极大反差ꎬ王蒙有意无意地对革命再次进行了另一种形式的反思ꎬ这也可以看作王蒙冒着多此一举的风险创作 续集 的一点意义ꎮ对倪吾诚而言ꎬ参加革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在个人融入集体的过程中个性的消弭ꎮ倪吾诚的滑稽个性使他成为当代文学史中有着鲜明辨识度的 这一个 ꎬ但在叙述时间跨入新中国以后ꎬ他从脱节与游离转向了回归ꎬ思想观念也变得紧贴社会意识形态ꎬ成为无数革命者中普通的一员ꎬ只是在个别方面表现得比其他人更为显眼ꎮ这或许与过于简略的 续集 没能细致讲述倪吾诚的故事有关ꎬ但主要还是与倪吾诚日益的平庸化有直接关系ꎮ他的平庸化集中表现为思想的平庸以及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消失ꎮ曾经的倪吾诚偶尔也有语惊四座的时刻ꎬ像与史福岗关于中西文化优劣论的对话ꎬ与赵尚同关于何为正确处世哲学的争论ꎬ都迸发过个人思想的火花ꎬ而后来的倪吾诚却彻底变得随波逐流起来ꎮ虽然由于阶级成分的原因ꎬ他被剥夺了参加 文革 的权利ꎬ想要革命却不准革命(这点与阿Q又何其相似)ꎬ但这并不影响他与 文革 之间潜在的关联ꎮ在某种意义上ꎬ倪吾诚指涉着坚守信仰而放弃独立思考的一类群体ꎬ尽管从道德立场来说他们无可厚非ꎬ但他们的所做所为正是学者汉娜 阿伦特所指出的 平庸之恶 ꎮ我们甚至可以设想ꎬ如果倪吾诚被允许参加了 文革 ꎬ他将会摆出一副怎样凶神恶煞的嘴脸ꎬ又会干出哪些向姜赵氏与静珍等人复仇的出格举动ꎬ恐怕就不再是让姜赵氏喝洗脚水那么简单了ꎮ较之倪藻ꎬ倪吾诚身上体现出的王蒙对于革命的反思要深刻得多ꎬ只是这种反思又被作者降低到了当初姜氏母女 败祸 倪吾诚的水平ꎬ客观上就包含了革命者倪藻因为过去家庭矛盾的心理创伤而只准自己革命却不准其父亲倪吾诚革命的意味ꎮ倪吾诚从启蒙向革命的转变还引出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的启蒙与革命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作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先后相继的两个不同阶段ꎬ 启蒙和革命并非简单对立或一个否定(超越)一个的关系ꎮ在启蒙的思想结构中已经包含了革命的萌芽ꎬ在革命的政治设计和文化理想中也继承了许多启蒙的精神资25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5期。
《活动变人形》之人物形象浅析(姓名:温红亮班级:08中文一班座号:26)内容摘要:《活动变人形》,王蒙的代表作,成书于80年代,是对那个年代之前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篇长篇小说属于“历史创伤小说”,那么我们就将这部小说投放到大时代的洪流中去,解读其中生动灵活的人物形象。
关键字:人物形象静珍静宜倪吾诚精神世界《活动变人形》,王蒙的代表作,成书于80年代,是对那个年代之前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索。
这篇长篇小说属于“历史创伤小说”,那么我们就将这部小说投放到大时代的洪流中去,解读其中生动灵活的人物形象。
《活动变人形》是一部超越政治话语而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作品,其中倪吾诚、静珍、静宜之间的家庭焦虑指涉着整个中华名族的焦虑。
倪吾诚的心灵历程正是20世纪很大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
而静珍静宜深受封建思想腐蚀,是备受压迫和摧残的落后的中国人的代表。
除去小说第一章作为引子引出小说内容外,接下作者在各个章节中以突然的人称转化巧妙地安排了静珍、静宜、倪吾诚等人的出场。
首先是静珍,倪吾诚的妻子的姐姐。
第二章开篇就写到了拿着笤帚疙瘩赶野猫,且“呸呸呸呸……”啐了一顿的静珍,一个泼辣彪悍的妇人跃然纸上。
然而后一句“这些天咱们家有些个晦气,都是那死猫带来的。
我要把那个晦气打破。
有晦气也是我一个人搪着……”却不禁让人心头一暖:她亦是一位善良而纯粹的女人。
接下来的唱歌、背诗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活灵活现。
可是梦境中恍惚的她,心灵昏暗的她又让人觉得恐怖。
最为骇人的一面却是她“每天早晨必修的功课”,姜静珍的性格已经扭曲到近乎变态了,每天的化妆像例行公事,那么一丝不苟,还有那种随时准备摧毁一切障碍的神态;骂起人来滔滔不绝,甚至还颇有逻辑性……她总是轻吟唐诗宋词“打起黄莺儿,啼时惊妾梦……”,她每天用一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如同“某种宗教的信徒的虔诚的祷告,像巫婆的附体跳神”一般重复她那性格扭曲而变态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我们知其经历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20卷第4期2005年4月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negeV01.20。
No.4Apr.2005一部不和谐的“音乐’’作——谈王蒙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付品晶(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41)口B口摘要: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是王蒙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小说音乐化的硕果。
它不只是形式的音乐化,而且是内容的音乐化,即对音乐的“本体”的渴望:朦胧、多义、含蓄,从而更真实、更深刻地表现^们的生存状态和复杂心绪。
关键词:音乐化;结构原则;创作方法;“本体”渴望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05)04-0046--03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大家,王蒙始终踏着时代的节拍,勤奋的思索、耕耘,不断地给当代文坛吹来清新、异调的乐风。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二十余种文字,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在他谱下的一曲曲引起强烈共鸣的心曲中,《活动变人形》却不被一般人理解、推崇,并常常被误读。
而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当代文坛上的先锋杰作。
它是一部不和谐的音乐化小说。
从作品形式到内容、到它给人留下的余味、它所营造的意境,都是音乐化的。
它是小说作者对音乐化的本体追求所结出的丰硕的果实。
从这颗果实里,你既可以品位出西方文明的生机勃勃、潜在危机,又可以领悟到中华文明的复杂底蕴,并可聆听到中西文化隐秘的对话、冲突、点点交融。
也许可以说:在王蒙的众多作品里,它是最具有现代意味的。
通过借鉴音乐的结构原则和创作方法,《活动变人形》弹奏出了一曲中西文明碰撞、融合的交响乐。
也奏出了处在碰撞融合中的人们那种飘忽不定、迷惘、多变的心绪。
我们把《活动变人形》称为一部音乐化作品,首先是因为它在结构原则和创作方法上,采用了音乐创作方收稿日期:2004—12—04作者简介:付品晶,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法。
通篇看来,它包括二十三章正文和五章续集。
有的评论家认为续集应该另成一部小说,与前文的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