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的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5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摘要:城市建筑景观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
本文介绍了沈阳这座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不同文化和经济影响下形成的建筑景观以不同的方式留存至今,体现在城市建筑景观的发展更新过程之中。
不仅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同时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关键字:城市建筑景观文化地域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里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交通”为城市的四大功能,无一不与建筑、街道、广场息息相关。
由此可见建筑造型和景观环境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断加快,在21世纪的城市建设中,造型现代,外观优美的建筑和景观应运而生。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创造过程,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更具特色,特点突出。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建筑除了满足其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法则,即形式美法则。
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造型的美可以对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培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素质,每一个建筑都会影响其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
建筑景观是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代表,体现了该城市自身的技术经济条件,浓缩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环境质量。
沈阳是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建筑景观不仅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点,还反映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
1.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景观风格城市的建筑景观是城市的信息源,它贮存了城市的风格。
而风格的形成靠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文化积淀是形成沈阳建筑景观特征的重要原因。
沈阳市的建筑景观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受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在明王朝灭亡、清政府迁都北京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沈阳一直是清朝的都城。
沈阳居民楼建筑设计方案沈阳居民楼建筑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沈阳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居民楼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一个优秀的居民楼建筑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住户的基本居住需求,还要考虑到环保、节能、安全、舒适等方面的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提出一些关于沈阳居民楼建筑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对于建筑的外观设计,我认为应该充分考虑到沈阳的气候和环境特点。
沈阳位于北方,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热,因此建筑立面应该考虑保温和隔热的功能。
同时,沈阳气候干燥,风沙较多,建筑外墙的材料应该具有防风沙的特性。
此外,沈阳的冬季阳光短缺,建筑立面设计应尽量考虑利用自然光,增加采光面积,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
其次,对于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我认为应该注重空间布局合理和灵活。
居民楼的户型设计应考虑到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
在公共空间方面,应该充分考虑邻里互动和社交交流,设计合适的休闲区和公共活动区域。
此外,对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风和隔音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第三,对于建筑的节能设计,我认为应该考虑到沈阳的冬季供暖需求和夏季空调需求。
在结构设计上,可以采用保温材料和双层玻璃等措施,减少能耗。
在系统设计上,可以采用地源热泵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新兴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对于公共区域的灯光设计,可以使用LED灯具,减少能耗。
最后,对于建筑的安全设计,我认为应该注重火灾逃生通道的设置和消防设备的配备。
沈阳作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居民楼的安全设施必须要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紧急情况。
在建筑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多个消防通道和避难层,确保居民的安全。
此外,应该配备火灾报警器、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以及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施,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综上所述,沈阳居民楼建筑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外观设计、内部结构设计、节能设计和安全设计等因素。
只有在各个方面都能达到优秀的标准,才能满足沈阳居民的居住需求,提供舒适、安全和环保的居住环境。
沈阳故宫分析范文沈阳故宫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被誉为“北方的故宫”。
沈阳故宫自从建成以来就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是明朝建立后,辽东的地理交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
因此沈阳故宫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明朝和清朝拓展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基地,对于全国和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阳故宫占地6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结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其布局按照“五进”、“九重”格局建造,整个建筑群共有114处建筑,包括皇宫、后宫、内廷、内金山以及一些辅助建筑。
由于其建筑面积庞大,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方宫殿和北方宫殿的特点,既兼具北方宫殿的严谨和厚重,又拥有南方宫殿的精细和唯美。
沈阳故宫的建筑设计十分精细,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构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美感。
故宫的布局均以中轴线为主,建筑物严格按照地理坐标进行摆放,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神秘和庄重。
同时,故宫内外的建筑装饰也是精美绝伦,雕梁画栋、琉璃瓦、彩绘、砖雕等装饰技法应用自如,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独特之处。
沈阳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是明朝和清朝统治东北地区的军事与政治中心,是明朝初期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治理和政策推行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清朝统治者对满洲地区殖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凭据。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明清两代帝王将相争霸天下的强大力量和智慧,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骨干和皇家的生活方式。
沈阳故宫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后代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宝贵资源。
沈阳故宫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对于建筑的结构、木构件、彩绘以及内外装饰等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
这些修复工作不仅仅还原了故宫的原貌,更进一步提升了故宫在建筑文化领域的地位和价值。
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沈阳天主教堂教堂代表着一个宗教的对天堂的渴望,是信徒虔诚祈祷,向上帝受罪,与寻求恩赐的地方。
西方的教堂在世界建筑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沈阳天主教堂也在沈阳的甚至于辽宁省的独特景致中扮演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阳天主教堂亦称沈阳南关教堂,俗称洋楼,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小南街一段光华里二号,是一座具有浓重欧洲传统风格的哥特式的天主教堂,现为辽宁省天主教会总部、沈阳市天主教爱国会、沈阳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的办公地。
1988年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最初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初由法国传教士方若望在沈阳南关建造,以此进行传教活动。
22年之后也就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教堂毁于义和团掀起的“保国灭洋”运动。
其后清廷对外妥协,镇压了义和团,被烧毁的教堂也用清廷的赔款重建起来,重建后使用至今。
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所有教堂、主教府被政府接收。
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重新获得自由,教堂、教区恢复传教活动。
1983年辽宁省天主教“两会”换届时将沈阳、营口、抚顺、热河四教区合并,组建天主教辽宁教区,南关教堂成为辽宁天主教会总部。
1985年,沈阳市发生地震,教堂东南角塔发生明显倾斜,后经维修纠偏。
同年,被列为沈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教会自筹资金对院内破损严重的建筑进行了维修。
教堂自建成至1949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均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管理,中国神甫处于附属地位。
后于1949年9月20日罗马教廷才第一次正式任命中国人为沈阳教区主教、东北三省总主教,结束了外国人统治中国教会的历史,这座教堂见证了这一段不太光荣的历史,而它也永远地留在沈阳,信仰就这样不因为时间,不因为人物,不因为国家地继续着他的传承。
谈完它的来历,继续谈谈它带来的建筑灵感。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式风格和巴洛克风格。
11世纪前后建造的教堂受意大利影响,几乎全为罗马风格(Romanic)。
沈阳故宫建筑分析沈阳故宫位于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是一座庞大而宏伟的古代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建筑,沈阳故宫的建筑结构和布局遵循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传统规制,以正式的集中式布局为主,严谨而庄严。
故宫总占地面积达到了约60万平方米,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
内城包括三大殿(即午门、三大殿和皇后殿)和九大宫(即黄宫、景阳、美华、叶赫那拉·氏宅殿、爱新觉罗·佟郁的钦安宫、爱新觉罗·固山川的益丰宫、爱新觉罗·熙瑞的享洲宫、爱新觉罗·恭熙的怀恩堂和爱新觉罗·恭亲王的顺天府),外城则包括建福宫和花园。
沈阳故宫的建筑群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建筑是三大殿。
三大殿分别为午门、三大殿和皇后殿,是清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之一、午门作为入口,是连接内城和外城的重要通道,兼具防御和礼节功能。
三大殿位于午门之后,包括乾清宫、坤宁宫和交泰殿。
乾清宫是皇帝的办公和居住地,也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坤宁宫则是皇后的住所;交泰殿是重要议事的场所。
三大殿的建筑结构严谨,富丽堂皇,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除了三大殿,沈阳故宫还有九大宫,也是宫廷重要的建筑群。
九大宫分别是居住宫殿和附属建筑,包括供皇帝妃嫔居住的黄宫,以及供皇帝子嗣居住的景阳,美华等宫殿。
九大宫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与三大殿相似,多样而精致。
每座宫殿都有严格的规格和用途,细节之处充满了细致入微的装饰。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建筑结构严谨规整,宫殿群布局严谨而庄严,整体为红色木结构,屋瓦为黄色琉璃瓦,十分精美。
故宫的装饰工艺也十分精湛,从建筑物的木制构件到彩绘、雕刻和镶嵌等都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沈阳故宫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建筑风格集中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沈阳彩电塔景色描写沈阳彩电塔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是一座融合了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独特建筑。
它以其炫目的彩灯和壮观的夜景而闻名,每天夜晚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沈阳彩电塔高耸入云,其外观设计独特别致。
塔身由一根根细长的灯柱组成,每根灯柱都镶嵌着上千颗灯珠,灯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白天,彩电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晚上,塔身的灯光亮起,像一颗巨大的流星划过夜空,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从彩电塔的顶层可以俯瞰整个沈阳市区的美景。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灯火辉煌的夜景都尽收眼底。
尤其是在晴朗的夜晚,远处的星星点点与近处的霓虹灯光交相辉映,仿佛整个城市都沐浴在柔和的光芒中。
这样的美景令人陶醉,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
彩电塔的底层设有观光平台,游客可以乘坐电梯直达。
站在平台上,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彩电塔的精美细节。
塔身上的灯珠散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犹如星星点点,闪烁不定。
光芒在夜空中交错辉映,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图案,让人赏心悦目。
沈阳彩电塔的灯光表演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每天晚上,塔身上的灯光会进行不同的变化和演出,如流光溢彩、变幻莫测。
灯光的颜色和形状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而变化,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时候灯光会像烟花一样绽放,有时候会像流水一样飘逸,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中。
沈阳彩电塔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建筑,更是沈阳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沈阳彩电塔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留影。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欣赏到城市的美景,感受到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之美。
沈阳彩电塔景色如诗如画,每一次的造访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沈阳彩电塔的景色描写,让我们更加熟悉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美好。
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我们都能感受到沈阳彩电塔所带来的美妙与魅力。
沈阳民居,民俗特色介绍
沈阳的民居和民俗特色独具魅力,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介绍:
1. 民居特色:
沈阳的民居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满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硬山两面坡的砖木结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方式注重墙体垒砌技术,青砖砌墙,黑瓦盖顶,显得古朴典雅。
此外,沈阳的民居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细节,比如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火炕是满族民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称为“万字炕”、“拐弯炕”、“转圈炕”,由南、西、北相连的三面组成,长度与住室的宽相等。
烟囱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灶相通。
2. 民俗特色:
沈阳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沈阳秧歌是流传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每年都举办秧歌节。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
此外,满族的舞蹈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格。
莽式舞是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分男莽式和女莽式。
这种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另外,满族八角鼓也是满族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说唱艺术。
八角鼓的鼓身为八角形,框用檀木、乌木等硬木制作,宽约17厘米,单面蒙以蟒皮。
鼓框镶银边,边上开有梅花孔,孔内穿有小铜钹。
演奏时,用手指击打鼓面发出鼓声。
八角鼓既是舞具,又是击节领弦的指挥。
总的来说,沈阳的民居和民俗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体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沈阳故宫建筑介绍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的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心。
它是东北地区现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宫廷建筑群之一,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建筑分布沈阳故宫建筑风格独特,以气势恢宏、统一整齐的布局见称。
主要建筑分布在三个以明、中、清三个大厅为核心的等距集中式建筑群,共占地66万平方米。
中厅是故宫的主体建筑群,主要包括:大门、大殿、内殿、御花园、黄龙翼宫和东西大长廊。
中厅布局严谨,占地54万平方米,是故宫的核心。
故宫南北有三通御道,中有五通御道,皆以中心时间庙为中心。
明厅是沈阳故宫的前身,建于1616年,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
明厅原是努尔哈赤的行宫,1683年清圣祖把它改建为鑑藏之庙。
承载着东北三省士人提倡科举中式教育文化的历史使命。
清厅建于清乾隆初年,作为皇帝巡行时的行宫,是现在唯一有在院旁多层楼房的建筑,其建筑如切分精致,规矩分明,整体风格为清代建筑的顶峰。
建筑风格沈阳故宫深受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相互渗透的影响。
故宫建筑风格独特,以气势恢宏、统一整齐的布局见称。
故宫主要以传统园林为基础,三通五叉御道、穿堂倒影水景等显然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在飞檐、斗拱、望柱等细节上,则大多融汇了满族民居特有的风格。
另外,沈阳故宫的大门与明、清双厅精美的彩画壁画,颜色鲜艳、线条流畅,造形清秀、功力深厚,凸显出清代宫廷绘画的独特魅力。
建筑之美沈阳故宫的建筑巧妙地融合了辽宁本土的建筑艺术和中国宫廷建筑的特色,于中国传统建筑之美而言,确实有其与众不同的风采,并因此成为了中国建筑历史上的瑰宝。
沈阳故宫所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理念,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技巧、规范和手法,惠及人民群众,成为国民建筑的经典。
此外,沈阳故宫还陈列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主要有王茂先的乐器、诗文、书画和珐琅等精品。
这些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方面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总之,在沈阳故宫建筑的艺术审美过程中,人们可以领略到其安排的空间结构、缀饰艺术、装饰工艺以及色彩线条等方方面面。
沈阳著名建筑沈阳,这座东北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辽宁省的省会,它不仅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更拥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它们见证了沈阳的发展和繁荣。
位于沈阳市中心的沈阳故宫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也是沈阳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故宫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到了一百六十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满族建筑风格为主,兼有汉族建筑特色的古代宫殿群。
故宫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和丰富多样的文物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工艺的珍贵遗产。
沈阳皇陵是清朝著名的陵墓群,它位于沈阳市东陵区。
沈阳皇陵是清朝帝王陵寝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包括了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几位重要的皇帝陵墓。
这些陵墓的建设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水平,同时也代表了清朝的辉煌历史。
沈阳市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如沈阳市人民大会堂、沈阳市图书馆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成为了沈阳的标志性建筑。
沈阳市人民大会堂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会议中心,也是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它的建筑风格将现代化和传统元素相结合,独具一格。
沈阳市图书馆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图书和文献,还提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服务。
它的建筑设计简洁大方,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不仅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更是社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除了这些著名的建筑外,沈阳还有许多近年来兴起的现代建筑。
例如,中央大街上的购物中心、摩天大楼和城市公园等。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为沈阳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也展示了沈阳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成果。
沈阳的著名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也展示了现代化城市的风貌。
它们是沈阳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吸引着游客和观光者的重要景点。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遗产,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沈阳的历史和文化。
沈阳的著名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标志。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亮点。
沈阳故宫建筑图解细说(一)-----满族风格的帝王宫殿群(2011-10-22 20:07:31)转载▼分类:历史记忆标签:沈阳故宫建筑图解细说实景拍摄历史记忆原创摄影杂谈很早就想细拍故宫,不仅仅是因为沈阳故宫是沈阳的一块瑰宝,更因为沈阳故宫有着古老的文化,还有沈阳故宫是一个建筑结构精美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群。
金秋十月,这样格外晴朗空气穿透性非常好的天气,我早早地来到故宫门前,忽然天空盘旋着一架直升飞机,我用相机拉近了与天空的距离,很羡慕在飞机上航拍的摄影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的两座古代帝王宫殿之一。
也是世界仅存的满族风格的宫殿建筑群。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内,始建于公元1624—1625年,最终形成于公元1783年前后,经过长达150余年的建造、维修、改建和陆续增建,形成了如今所见到的规模。
它占地面积六万余平房米。
共包括宫殿斋阁建筑100余座,400余间。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的奠基地,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地方政权的首都由辽阳迁至沈阳,并于此营造宫殿。
1636年,皇太极在此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定都沈阳的宫殿。
清顺治帝于公元1644年进关并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便成为陪都宫殿和皇帝谒陵的盛京皇宫。
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皇帝宫11次来沈祭祖谒陵,对其先祖宫殿多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这座塞外宫殿愈发完整并最终形成了今天沈阳故宫,成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的宫殿建筑群。
东路、中路和西路是三条近乎于平行的南北向轴线控制下的三个部分。
三个部分功能性质明确,形成各自相对独立而又有部分横向沟通的整体关系。
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自中国的满族,所以这座为其所用的皇家宫殿的建造意图,很多地方有着它自己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
沈阳故宫的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形成的一组宫殿群围合而成,原先并无围墙,而是一个梯形城市广场。
位于中轴线北端的大政殿为主体建筑。
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沈阳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建筑景观遗产和独特的风格特征。
沈阳的建筑景观风格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宫殿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沈阳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的特征。
首先,沈阳的城市规划彰显着一种宏伟大气的特点。
沈阳作为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城市规划一直以来以宏伟、规整为特点。
特别是早期的清朝建设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这些建筑构成了沈阳城市规划的主题。
沈阳城市的规划以宽阔的大街、广场和巨大的宫殿建筑为主,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其次,沈阳的宫殿建筑体现了辽金时代和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
辽金时期的沈阳宫殿建筑呈现出一种典雅、端庄的风格,历经多年的变迁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面貌。
清朝时期,沈阳成为了满洲王朝的国家首都,许多宫殿和庙宇得到了重建和扩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沈阳故宫,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木质建筑群,也是中国四大宫殿之一。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以黄色为主,展现出一种庄重、端庄的氛围,给人以宏伟、豪华的感觉。
此外,沈阳的民居建筑也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沈阳的民居建筑以东北传统民居为主,常见的有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和石板结构的土楼。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以封闭的院落式布局和精致的飞檐装饰为特点,能够适应东北的寒冷气候。
土楼是东北地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由石板和黏土砌成,结构坚固,具有抵御寒冷的优势。
这些民居建筑体现了东北地区严寒环境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合理布局和精心设计。
最后,沈阳的建筑景观风格还体现在一些现代化建筑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沈阳的建筑景观有了新的变化。
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购物中心、景观大道等在沈阳随处可见。
这些新的建筑展示了现代化的风貌,给沈阳增添了时尚、活力的氛围。
同时,沈阳也在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使沈阳的城市景观具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和历史深度。
总结起来,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宏伟大气的城市规划、典雅庄重的宫殿建筑、传统民居建筑和现代化的建筑风貌等方面。
沈阳古都之美北国明珠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辽宁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
沈阳被誉为“北国明珠”,下面将为您介绍沈阳古都之美。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古代都城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它曾经是辽、金和清三个朝代的都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沈阳故宫是沈阳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中国北方和汉族与满族的建筑特色,展示出辉煌的宫廷文化。
沈阳故宫坐落在沈阳市中心,占地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三分之一。
这座宫殿建筑群由上至下分为东、中、西三路,共有114个建筑物,其中包括宫门、殿堂、花园、戏院等。
沈阳故宫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如古代书画、陶瓷、玉器等,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沈阳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古迹和旅游景点,例如沈阳盛京三陵,是清朝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沈阳主陵园、沈阳昭陵和沈阳陵寝。
这些陵墓的建筑规模宏大,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而沈阳的另一个重要景点是沈阳城市规划展览馆,它是中国新城规划的典范,展示了沈阳城市发展的历程和未来发展的愿景。
除了历史古迹外,沈阳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公园供游客欣赏。
例如,沈阳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的比赛场地之一,这里有广阔的草坪、湖泊和绿树成荫的步行道,是郊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
此外,沈阳还有北陵公园、浑南新区公园和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等多个公园和动植物园,供游客们尽情体验自然的魅力。
沈阳的美食文化也是其独特之处。
辣儿炖大肉、沈阳油茶、耳朵眼炖锅、棒棒鸡等传统美食令人垂涎三尺。
无论是传统的东北菜还是其他地方的美食,沈阳都能满足您的味蕾。
总而言之,沈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它的古迹和历史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自然景观和公园让人心旷神怡,美食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文化・生活‖城市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开始营造的,是清朝的肇基之地。
与北京故宫的纯汉族建筑风格不同,沈阳故宫不仅具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还融合了满、汉、蒙、回、藏等多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
沈阳故宫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一组空前绝后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
从大政殿的建筑结构上看,其重檐、廊柱式、大木架结构、飞檐斗栱以及殿内的降龙藻井等,是师承宋代的“营造法式”,系汉族的传统建筑手法;大政殿的须弥座式台基、殿顶瓦上的相轮、火焰珠、八条垂脊上的鞑人、殿内天花上的梵文装饰等,则体现了蒙古族和喇嘛教的建筑艺术特点;而殿出八角,又是满族八旗制度的象征。
殿堂的门窗均为隔扇式,并用“高丽纸”糊在门窗棂外,而这显然是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
从“十王亭”来说,它们是大小形制完全相同的亭子式建筑,成“八”字形左右对称排列在大政殿前。
清初,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各据一亭。
专家认为,努尔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实际上是清初统治者举行大型政治活动的办公“大衙门”和发布政令的“广场”。
这种“君臣合署办公”的格局,反映了清初满族社会实行的“军政合一”八旗政治制度。
沈阳故宫建筑形式的又一特点是“宫高殿低”,这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形成巨大反差。
武斌教授说,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望柱栏板装饰的高大台基上,而内廷的乾清宫、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则比“三大殿”低矮许多。
这是中原建筑文化和皇权至上至尊的象征。
沈阳故宫为满族人所建,所以有其独特的风格。
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是山地民族,为了避免野兽的攻击,为了瞭望敌情以保自身安全,山地民族居住区一般选择在高台之上建筑。
从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卫起兵始,不论在建州老营、赫图阿拉、界藩山城、萨尔浒山城,或是在辽阳东京城,都把生活区的“宫室”建在山地之上或半山坡上。
由此,沈阳故宫也一脉相承,清宁宫等后宫五妃的住所均建在人工堆砌的高台之上,而崇政殿等则建于平地。
沈阳中街古建筑群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许多珍贵的古建筑。
其中,沈阳中街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该建筑群位于沈阳市中心,是一座融合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宝库。
以下将从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文化遗产价值等方面对沈阳中街古建筑群进行介绍。
一、建筑风格沈阳中街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明代的建筑、清代的建筑、满洲建筑以及民国建筑等。
这些建筑多为木结构,建设精巧,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格。
建筑的屋顶采用翘角瓦,四周辟有飞檐,悬挂着石雕、木雕等工艺品,赋予建筑以更为独特的韵味。
同时,建筑群内的门楼、亭子、廊桥等也为整个古建筑群增添了些许古雅之感。
二、历史背景沈阳中街古建筑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沈阳是明朝的首都,也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沈阳中街古建筑群是明朝时期沈阳城内的商业街区,集中了众多商会和商家。
清朝时期,沈阳成为清朝的统治中心,中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扩建,商业繁荣达到巅峰。
民国时期,中街地区仍然是沈阳的商业心脏,然而在日本侵略时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街的古建筑经过多年的修复和保护,现在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三、文化遗产价值沈阳中街古建筑群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首先,它展示了明、清时期沈阳城市建设的风貌,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
其次,这些古建筑以稳定、严谨的木结构、精美的装饰彰显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卓越技艺,对后世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沈阳中街古建筑群还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吸引了大批游客,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尽管沈阳中街古建筑群在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故,但幸运的是,它们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我们后代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遗迹。
如今,我们应该加大对古建筑群的保护力度,加强修复工作,同时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使之成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有如此,沈阳中街古建筑群才能在更长时间内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为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建筑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819.6万人,市区人口615.4万人。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
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后由皇太极更名为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
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要数沈阳故宫和昭陵了。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
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
从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清朝皇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以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为主,兼备了蒙、满等民族风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沈阳故宫博物院虽然也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但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仍然有他独特的特色,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色吧。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沈阳故宫(6张)中路、西路3个部分。
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
前面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
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
殿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木结构。
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
正门前金龙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
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
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3个院落。
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
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
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文武群臣候朝之处。
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两山的“墀头”均以五彩琉璃镶造。
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时,是清初朝会之所,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
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
殿后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
凤凰楼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
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3间,四周有围廊,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校马场。
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
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
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正面)和《宋孝宗论》(背面)。
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沈阳故宫在清朝灭亡后,被辟为博物馆,是中国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先后称为沈阳古物陈列所,奉天故宫博物馆,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故宫陈列所等。
1949年以来,对故宫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维修。
1955年命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1986年改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一段古代帝王的历史,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是人们缅怀历史的好出去。
北陵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另外有同名福建永安北陵。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
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
方城四角有角楼。
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
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
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
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
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
既整饬又肃穆。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
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
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
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
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
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
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
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
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规模: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
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
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
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
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
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北陵公园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
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
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
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
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
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
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