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农业土壤与耕作
- 格式:pptx
- 大小:472.35 KB
- 文档页数:6
土壤学及农作物第一章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空气)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本身的属性,土壤生产力是是指突然生产植物产品的能力。
3、农业土壤剖面构型:(1)耕作层。
代号A,厚度一般20cm左右。
(2)犁底层。
代号P,位于耕层以下,厚度约10cm。
(3)心土层。
代号B,位于犁底层或耕作层一下,厚度20~30cm。
(4)底土层。
代号C,位于心土层一下,一般在土表50-60cm以下的深度。
4、土壤矿物质包括原声矿物和次生矿物以及一些分解彻底的简单无机化合物。
5、自然肥力:指土壤在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6、土壤形成因素:五大自然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无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进行8、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条件:(1)植物有机质的碳氮比。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残体均有一定的碳氮比,一般为25:1,土壤环境条件:土壤通气状况影响有机质的转化速度和方向。
9、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空气主要是由大气进入土壤中的气体和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组成。
特点:土壤空气是不连续的;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比大气中含量高十几至几十倍;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第二章1、活性酸度:是与土壤固相出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H+所引起的酸度。
潜在酸度:吸附在突然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平常不表现酸性,只有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到土壤溶液中,酸性才显现(交换性酸度和水解性酸度)2、碱化度: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饱和度可作为衡量土壤碱化度的指标3、土壤缓冲性能:当加酸和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绪论1、农业生产的实质:(1)第一性生产:种植业(第一性的生产资料是土壤);(2)第二性生产:养殖业;(3)第三性生产:加工业。
2、土壤的特点:它具有再生能力,是可以连续利用的一种资源。
3、农作学: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系统)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其研究的对象是农作制。
4、农作学的主要内容:(1)土壤耕作和管理;(2)低产田改良与合理利用;(3)作物与水分关系;(4)农作物的灌溉制度;(5)节水农作制,等。
5、土壤学与农作学课程特点:(1)多学科交叉和相互渗透;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这也是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农田灌溉中涉及“植物—气候—土壤”整个系统;(3)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生产出具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植物生产(农作物)。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分类1、土壤的定义:(1)定义一: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2)定义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溶液)、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类:(1)自然土壤:自然条件下,未经人类开垦耕作的土壤;(2)农业土壤(耕作土壤):经过人类开垦、耕种以后,原有性质发生了变化的土壤。
3、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是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的简称,是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
其中,水、肥、气是物质基础,热是能量基础。
注:土壤之所以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土壤肥力的分类:(1)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肥力;(2)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人为活动以后而形成的肥力。
注:在耕作土壤中,土壤肥力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的综合表现。
5、土壤生产力:在特定的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特定的某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力。
1.什么叫土壤质地?我国土壤质地的分类及特点。
(土壤肥料学课本P15-16)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即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又称为土壤颗粒组合或者土壤机械组成。
分类:我国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每一类还可以继续细分。
共三大组12种质地。
特点:砂土:通透性能好,保蓄性能差;养分含量低,施肥见效快;温度变化幅度大;宜耕期长;发小苗不发老苗;无有毒物质。
黏土:通透性能差,保蓄性能强;养分含量高,肥效时间长;温度变幅小;耕作性能差;发老苗不发小苗;可能有毒害物质存在。
壤土:在性能上兼有沙土和粘土的优点,对一般作物生育来说是较理想的土壤。
在壤土内,因所含砂黏比例不同,他们的性状还有较大差别,砂粒含量高的砂壤土性质接近于砂土,黏粒含量高的重壤土性质接近黏土。
2.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理想的结构类型?团粒结构的形成经历了多极团聚体过程。
原始的单粒团聚成较小的复粒,再进一步团聚成较大的复粒,较大的复粒又进一步团聚成更大的复粒。
经过这样多极团聚形成的团粒结构体,既具有较小的毛管孔隙,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土壤水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通气孔隙,使氧气能得到不断的更新。
这样土壤同时具备嫌气和好气的条件,土壤中养分的释放的速率较适中.具体可以:(1)改善了土壤孔性;(2)协调着土壤水分与空气矛盾(水分包括透水和保水);(3)协调了土壤保肥与供肥的矛盾;(4)稳定了土壤温度,调节了热状况;(5)改善了土壤耕性,有利于幼苗出土和根系下扎;(6)抑制了毛管水的上升,达到了保水和抑制土壤盐渍化;(7)保护土壤免遭水蚀和风蚀。
直径<0.5mm的团聚体,随风飘移可能性大。
3.简述土壤的水分状况及其调节。
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水分是组成土壤的重要成分,是土壤肥力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水能把各种养分溶解并运送到植物根部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还直接营养土壤的通气性和土壤温度状况与微生物的活动。
第二章耕作机械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犁的类型第三节铧式犁的构第一节概述土壤耕作是对土壤进行耕翻与疏松。
其目的是为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制造良好基本的环境条件,要紧包含:(1)通过翻耕、疏松土壤,改善土壤中的水分、空气与土粒间的结构状况,增强土壤吸水及透水透气的能力。
(2)通过翻耕,铲除并覆盖杂草、绿肥、作物残茬及肥料等,增加耕层的腐殖质与肥力。
(3)将土层下面的虫卵翻至地表消灭,防除病虫害。
耕地机械要紧是铧式犁与圆盘犁,尤以铧式犁因其优良的翻土与覆盖性能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另外,为深松土壤,深松犁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人类应用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刘仙洲教授在《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中认为中国在3200年前已经用牛拉铧式犁进行耕作。
尽管犁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农具之一,但对犁的研究在今天仍是令人感兴趣的课题。
世界各地的大农机公司每年都要推出一批新种类的铧式犁供农民选用。
世界土壤耕作研究组织(IsTRO)则每两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探讨耕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一个不熟悉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不懂得犁是如何对土壤起作用的人,可能认为犁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工具,不需要什么研究。
然而事实是,要设计、调整好一架符合要求的犁,取得最佳的耕作效果是不容易的,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典型的铧式犁工作过程如图2—1所示。
犁通过拖拉机的液压悬挂机构挂接在拖拉机后面,其犁体工作面上的胫刃与底边的铧刃将土壤沿左边的垂直方向与底面的水平方向切开并翻转、破碎。
农业技术对犁耕质量的要求各地不尽相同,但通常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良好的翻垡与覆盖性能;旱耕后土层松碎,水耕后断条长度小,土垡架空,以利晒垡。
图2-l犁耕作业(2)耕深一致、沟底平整。
(3)不漏耕、不重耕、耕后地表平整。
第二节犁的类型一、普通铧式犁1.通常构造普通铧式犁是指具有铧式犁基本工作部件,用于通常目的的旱地、水田犁等。
图2—2为一普通铧式犁,具有犁架、圆犁刀、小前铧、主犁体等要紧部件。
第二章 土壤耕作机械§2-1 概述一、土壤耕作的目的土壤耕作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耕作的目的是疏松上壤,恢复土壤的团粒结构,以便积蓄水分和养分,覆盖杂草、肥料,防止病虫害,为作物、蔬菜、果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耕耘是作物栽培的基础。
耕耘质量好坏对作物收成有着显著影响。
耕耘的最终目的是:(1)改善土壤结构。
使作物根层的土壤适度松碎,并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以便吸收和保持适量的水分和空气,促进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2)消灭杂草和害虫。
将杂草覆盖于土中,或使蛰居害虫暴露于地表面而死亡。
(3)将作物残茬以及肥料、农药等混合在土壤内以增加其效用。
(4)将地表弄平或作成某种形状(如开沟、作畦、起垄、筑埂等)以利于种植、灌溉、排水或减少土壤侵蚀。
(5)将过于疏松的土壤压实到疏密适度,以保持土壤水分并有利于根系发育。
(6)改良土壤。
将质地不同的土壤彼此易位。
例如将含盐碱较重的上层移到下层,或使上、中、下三层中的一层或二层易位以改良土质。
(7)清除田间的石块、灌木根或其他杂物。
二、土壤耕作方法我国北方旱地过去采用的耕作方法主要是传统的即常规的耕作法,也称精细耕作法。
通常指作物生产过程中由机械耕翻、耙压和中耕等组成的土壤耕作体系。
在一季作物生长期间,机具进地从事耕翻、耙碎、镇压、播种、中耕、除草、施肥、开沟、喷药、收获等作业的次数达7~10次。
随着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常规的耕作方法已不适应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对耕地作业质量的要求:一是土壤侵蚀退化,土层变浅变瘦,产量下降,农田毁坏严重;二是土壤压实严重,物理性状变坏,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国内外逐步出现了以少耕、免耕、保水耕作等为主的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方法和联合耕作机械化旱作技术。
少耕通常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强度的一种保护性土壤耕作体系。
如田间局部耕翻、以耙代耕、以旋耕代犁耕、耕耙结合、板田播种、免中耕等。
农作物耕作与土壤管理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农作物是农业产出的基本来源之一,在现代社会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纤维、燃料等领域。
而农作物的耕作和土壤管理则是确保高产、优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
一、耕作1. 植株间距管理植株间距管理是指合理控制农作物之间的间距。
间距大了会导致空间浪费,降低产量;间距过紧则植株之间会互相竞争养分和水分,导致产量减少。
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需要选择合适的间距。
例如,某些果树需要植株之间的距离较短,但是玉米和大豆则需要较长的间距。
2. 种植密度管理种植密度也是一个关键的管理措施。
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通过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种植密度,从而提高产量。
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种植密度,例如,大豆的种植密度要比玉米略高一些,而草莓的种植密度则要更高。
3. 合理施肥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之一。
通过施肥,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
但是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营养成分,而且过量的施肥会浪费资源,并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和施肥时间。
对于有机农业而言,使用有机肥料会更合适。
二、土壤管理1. 良好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是土壤管理的关键之一。
当土壤湿度过高时,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土壤的排水系统良好,包括修建排水沟、安装排水管道、改善地面和土地表面等。
2. 合理的耕作深度耕作深度也是对土壤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
太浅的耕作会使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难以到达植物根系,而太深的耕作则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
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耕作深度,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土壤情况进行调整。
3. 轮作和间作轮作和间作是土壤管理的常用方法。
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从而避免土壤养分的单一化和土壤荒漠化。
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以上的农作物,以增加土壤的利用率和营养物质的多样性。
农业土地合理耕作规范农业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合理的耕作规范对于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产出、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评估与规划在进行耕作之前,首先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土壤质地、肥力状况、酸碱度、含水量等方面的检测。
了解土地的地形地貌,如坡度、坡向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地的水分保持和光照条件。
基于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
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确定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
对于肥力较高的区域,可以种植对养分需求较大的作物;而肥力较低的区域,则可以选择一些耐贫瘠的作物或者先进行土壤改良。
同时,要考虑到土地的轮作和休耕规划。
长期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滋生等问题。
通过轮作不同的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合理安排休耕,让土地有时间恢复肥力和生态平衡。
二、土壤改良与养护对于贫瘠的土壤,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料是常见的方法之一,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
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来改良土壤。
绿肥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翻耕后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在一些酸性土壤地区,可以适量施加石灰来调节酸碱度,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养护土壤也是重要的环节。
避免过度耕作,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如留茬覆盖、少耕免耕等,能够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
三、耕作方式选择传统的犁耕方式虽然能够翻耕土壤,但也容易造成土壤水分散失和结构破坏。
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耕作方式被应用,如旋耕、深松耕等。
旋耕能够将土壤细碎化,便于播种和作物生长,但不宜连年采用,以免导致土壤过于疏松。
深松耕则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和通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
根据不同的土地条件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
在干旱地区,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以保持土壤水分;在湿润地区,可以适当增加耕作深度,改善土壤通气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