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 格式:docx
- 大小:15.45 KB
- 文档页数:2
宫血停汤治疗崩漏30例【关键词】宫血停汤;崩漏;疗效观察崩漏是妇科常见疑难重症之一,《诸病源候论》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
现医学称之“多指非器质性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而言”。
临床医治不当,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或危害患者的生命。
因此,应该引起医患人员的高度重视。
笔者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用自拟方“宫血停汤治疗妇女崩漏”即现医学称“功能性子宫出血症”30例,其疗效明显。
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30例患者来源于本院中医门诊,其年龄在16~55岁,平均年龄30.8岁。
其中年龄16~20岁5例,21~40岁15例,41~50岁10例。
阴道出血时间最短14 d,最长淋漓不断106 d。
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出血量时多时少或伴有身体乏力,腰酸腿软,心悸气短,胸闷,舌淡或淡红,苔薄白或淡黄、脉细数、大多数患者都曾用过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30例患者均经妇科检查、血液学检查、B超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血液病及全身其他系统疾病。
2 治疗方法“崩漏”即现代医学称“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病机为肾失封藏,冲任二脉不固。
治疗原则多“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
”笔者用“宫血停汤”:人参10 g,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5 g,熟地30 g,阿胶10 g,元肉20 g,女贞子15 g,旱连草15 g,白芍15 g,白茭20 g,棕榈炭20 g,血余炭30 g,仙鹤草15 g,侧栢叶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白果15 g,金樱子20 g,海螵蛸15 g,乌药15 g,厚朴15 g,砂仁15 g,木香15 g,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分服,7 d为一疗程。
临证随症加减:①血块多者加益母草、蒲黄、三七;②腰酸腿软痛者加杜仲、川断、元胡素、乌药。
3 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
①痊愈:控制出血后连续3个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②显效:控制出血后月经周期,经量基本正常,经期仍较长,症状消失;③有效:月经周期、经期、部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量减少;④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名老中医治崩漏案例
患者李女士,女,40岁,因为多年的月经不调和不孕症状,前往中医诊所求治。
病情表现:月经不调,经期长达10天,量较少,质稀,色淡,腰酸腹痛,小腹胀痛。
辨证分析:肝气郁结,脾虚湿滞。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健脾祛湿。
处方:香附10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炙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治疗结果:服药一剂后,月经量明显增多,颜色由淡变鲜红,经期逐步缩短至5天,疼痛明显减轻。
连续服药一个月后,经期正常,腰酸胀痛等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缓解。
医生总结:中医治疗崩漏,关键在于辨证施治。
本病属于肝气郁结、脾虚湿滞,治疗从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入手,选用香附、柴胡、川芎、白芍、丹参、茯苓、白术、山药和炙甘草等中草药,治疗效果显著,且没有药物副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妇人大全良方》崩漏证治探析本文旨在探讨《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崩漏证治的观点和方法。
我们需要明确崩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崩漏是指女性在非经期出现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不断的阴道出血,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生与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总结宋代以前妇产科经验的著作,其中对崩漏的证治方法多样且实用。
本文从《妇人大全良方》中整理出以下主要观点和方法:补肾固冲:对于肾虚型崩漏,书中主张补肾固冲,采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等补肾药物,同时配合收敛固涩的药物如海螵蛸、龙骨等,以达到止血固冲的作用。
健脾止血:对于脾虚型崩漏,书中提出健脾止血的方法,采用白术、人参、黄芪等健脾药物,同时配以止血药如蒲黄、血余炭等,以恢复脾胃功能达到止血效果。
清热凉血:对于血热型崩漏,主张清热凉血,采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配以生地黄、牡丹皮等凉血药物,以达到止血作用。
活血化瘀:对于血瘀型崩漏,书中提出活血化瘀的方法,采用桃仁、红花、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配以止血药如三仙鹤草等,以消散瘀血达到止血效果。
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书中还强调了崩漏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妇人大全良方》中对崩漏证治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在崩漏治疗中,我们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妇人大全良方》也提醒我们,对于崩漏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书本知识,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
在今后崩漏证治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借鉴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崩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
《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总结古代妇科经验的著名医书,其对崩漏证治特点的论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秘方归经汤【来源】刘炳凡,《中国中医药报》【组成】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大枣5枚、桂圆肉12克,炙远志3克,酸枣仁、五灵脂炭、蒲黄炭各10克,荆芥炭5克。
【用法】每日1剂,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煮。
文火煎煮3次,每次150毫升,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宁神、化瘀止血。
【方解】脾主统血,脾旺则水谷精微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脾虚则运化失常,五脏受累,冲任失养,即所谓“统摄无权,不能制约经血”。
故本方用四君(参、苓、术、草)健脾以增化源,脾旺则经行流畅;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须赖阳气之温煦,而后才能补给,故以当归补血汤(归、芪)益气生血;气耗津伤,心气受损,故以大枣、桂圆肉、远志、枣仁以养血宁心;高凝出血,最忌见血止血。
刘氏以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加荆芥、三味炒炭(外焦内黄)活血以止血,亦即“通因通用”之法,其中五灵脂一味,朱丹溪最为赏识,半炒半生,每服三钱,水酒调服,名独行丸,治妇人产后“血冲心动”。
荆芥一味,华佗取其炒黑为“愈风散”,治产后血晕,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载:“本品能助脾消食、通利血脉,治吐衄、肠风、崩中、血痢、产后血晕。
”此乃刘氏之经验结晶。
【主治】月经过多,形成崩漏,腹痛有凝块、淋漓不断,或经期延长出现气血两虚症状。
【加减】凡体质素虚,因平时过劳致心脾虚损,使血失流摄,血量愈来愈多,有血崩之势者宜用本方,以扶养心脾为主,用三炭使血归其经乃立方主旨。
如出血过多,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加人参5克,黑附片3克,以防其虚脱;盖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如郁怒伤肝、情绪易激动,宜加生地、白芍各15克,养血柔肝;如尿频、尿急、伴阴虚有热者,去远志、当归,加女贞子、仙鹤草、白茅根各15克养阴以清热;如小腹胀满、冷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加炮姜、砂仁各3克以温中暖下助消化。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简介
中医辨证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各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崩漏症的特征
崩漏症是指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过多或过少出血的病症。
崩漏
症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量异常、经期延长或缩短、痛经等。
中医辨证治疗法门
中医认为崩漏症是由于阴虚、阳亢、气滞等病理变化引起的,
因此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
1. 阴虚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者,可选择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熟地黄、当归、白芍等。
2. 阳亢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红、质厚者,可选择具有清热降阳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黄莲、知母、玄参等。
3. 气滞治疗:对于崩漏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可选择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中药包括川芎、香附、桃仁等。
饮食调理
在中医辨证治疗过程中,合理调节饮食也非常重要。
建议遵循
以下原则:
- 补充营养: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坚果等。
- 调节气血: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血作用的食材,如猪肝、红糖、黑豆等。
-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酒精等,可加重病情。
总结
崩漏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法门包括辨证施治和饮食调理两个方面。
根据不同辨证类型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并注意合理调节饮食,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
摘要:
1.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概述
2.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分析
3.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结论
正文: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概述】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是一则中医药治疗崩漏的典型案例。
崩漏是中医学上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妇女在非月经期间出现大量出血。
该案例采用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隐白断红的方剂,最终成功治愈了患者的病症。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分析】
患者为38 岁女性,因出现非月经期间大量出血前来就诊。
经过诊断,患者被确诊为崩漏病症。
中医认为崩漏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如肝气郁结、气血不足、阴虚火旺等。
在本案例中,患者因肝气郁结导致崩漏。
治疗方法采用隐白断红汤加减,此方剂具有疏肝解郁、益气摄血的功效。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方剂,并注重患者的饮食调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连续治疗两个周期后,患者的崩漏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结论】
隐白断红治崩漏案例表明,中医药对于治疗崩漏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通过运用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秘方育阴止崩汤【来源】韩百灵,《百灵妇科》【组成】熟地、山萸肉、杜仲各20克,海螵蛸、白芍、牡蛎各25克,川断、桑寄生各20克,阿胶15克,蒲黄炭20克,炒地榆50克,生山药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固冲止血。
【方解】方中熟地、山萸肉、桑寄生、杜仲、川断滋补肝肾;白芍敛阴和营;山药健脾补肾;阿胶养阴止血;海螵蛸、牡蛎固涩止崩;蒲黄炭、炒地榆祛瘀止血。
诸药配伍为用,标本兼顾,共奏育阴潜阳、固冲止血之功。
【主治】崩漏(青春期功血)、证属肝肾阴虚者。
【加减】流血过多者,加棕炭、侧柏叶各20克;气虚下陷者,加升麻15克,黄芪25克;烦热者,加麦冬、地骨皮各15克;烦热较甚者,加盐黄柏、知母各15克;不出血时,减原方中蒲黄炭、炒地榆,加何首乌20克,龟板25克,久服为宜。
【疗效】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冯忠医师验证治疗100例,用本方随证加减(如血热加丹皮、地骨皮、知母;气滞加栀子、香附、枳壳;血瘀加桃仁、红花、赤芍,去白芍、地榆炭;血量过多,加茅根等),结果痊愈8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附记】笔者临床观察:本方不仅用治青春期功血(肝肾阴虚)疗效好,而且对肾阴虚之更年期功血,效果亦佳。
崩漏停【来源】高玉明,《新中医》(5)1990年【组成】柴胡6克,煅龙骨、煅牡蛎、生地炭各30克,女贞子、焦白术、木贼草、墨旱莲各10克,乌贼骨、熟大黄炭各9克,贯众炭、仙鹤草各15克,田三七粉5克(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肝脾、益肾固冲。
【方解】本方是从吾师韩鸣谦老中医的“崩漏黑散”化裁而来。
功血一证,大抵青春期多由肾气未充、肾精未实、封藏失固所致;生育期多由肝脾失调,房室孕育又直接与肾有关。
故在调理肝脾之中、兼以治肾;更年期多由肾气衰退、精血日亏,故治则本乎“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故方中用柴胡疏肝调气,配煅龙骨、牡蛎安神宁志、又能敛血;熟大黄炭一味而兼止血、消瘀、凝血三功、与生地炭一处,又取其质凉血宁血之效,使血静而不妄;女贞子、墨旱莲滋肝肾之阴;焦白术、乌贼骨统摄而补脾。
中医可有效治疗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者,称为崩漏,亦称崩中漏下。
一般以突然出血、来势急、出血量多叫“崩”;来势缓、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的称为“漏”。
崩与漏的表现虽然有异,但发病机理相同,治疗原则也无很大区别,故统称为崩漏。
对崩漏的治疗,应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若来势急、下血如注的,急宜止血;久漏不止者,则宜扶正及固涩。
临证时可根据其不同证候特点而辨证施治,如属血热者,宜清热凉血,固经止血;血瘀者,宜活血行瘀;脾、肾虚损者,宜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在中医辨证时,又有肾阴虚、肾阳虚、脾虚、血瘀等引起崩漏的区别。
中药辨证治疗方一:
药物组成: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阿胶15克,当归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具有滋补肾阴,凉血止血的功能。
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崩漏。
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偶有血块,腰酸肢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舌质红或淡(血虚时),脉细数。
用法用量:水煎,分3次服,1日1剂。
方二:
药物组成:鹿含草12克,党参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温补肾阳,益气止血的功能。
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崩漏。
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淡红,质稀,无块,或面生黄褐斑,形寒肢冷,身体较胖,腰痛,舌体胖淡,或有齿痕,脉沉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二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三:
药物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精15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补脾益气,兼以止血的功能。
适用于脾虚引起的
崩漏。
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血色淡,质稀,面色不润,神倦纳少,下腹坠胀,或大便不实,舌淡,脉细弱或虚数(血虚时)。
用法用量:前三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
方四:
药物组成:丹参15克,赤芍12克,茜草12克,降香12克,三七粉9克。
功能主治:具有活血化瘀,兼以益气的功能。
适用于血瘀引起的崩漏。
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经色紫黯,挟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紫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滑。
用法用量:前四味药水煎,取药汁,冲三七粉服,1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