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 格式:pdf
- 大小:195.26 KB
- 文档页数:11
栏目编辑:梁春丽E-mail:********************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分析■ 江西银行 彭瑛琪摘要:本文选取2015-2018年22家上市商业银行表征流动性的变量进行实证测度分析。
分析结果得出,存贷比、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覆盖率、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且各指标在不同年份表现出大小不等的影响程度,中间业务发展还未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
其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较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较差,大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居中。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流动性;测度一、引言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既不利于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又增加了其经营的难度。
挤兑现象会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大而加大其发生的概率,从而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本文主要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情况进行测度研究。
二、研究设计(一)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存贷比(Dlr)、流动性比率(Lr )、流动性覆盖率(Lc )、非利息收入占比(Nii)、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Ibr )等指标来测度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见表1所列。
存贷比和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向指标,本文所指的这两项指标是已经对传统指标取倒数处理后的变量,因此5个指标均为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正向指标。
(二)方法及模型选择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流动性风险测度。
作者简介: 彭瑛琪(1985-),女,江西吉安人,统计学博士,供职于江西银行,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收稿日期: 2021-01-13变量名称符号指标解释存贷比Dlr 存款余额/贷款余额流动性比率Lr 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流动性覆盖率Lc 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非利息收入占比Nii非利息收入/营业净收入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Ibr计息负债/同业负债表1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及释义栏目编辑:梁春丽E-mail:********************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 p,重新组合成一组数量较少且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z1,z2,…,z m(m≤p),对原有指标进行替代,提取对这些综合指标中能够最大程度反映原变量指标所代表的信息。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如何管理利率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逐渐增大,迫切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测度和管理利率风险。
标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一、引言1986年以来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尤其是2004年央行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以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作为金融市场中介的银行,更是面临着彻底的改革。
我国是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必然面临着利率的升高这使得银行的筹资成本增加,而且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盈利仍然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利率市场化必然使得存贷利差减少,减少银行的赢利点。
我国金融机构之前的分业经营背景,再加上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严格监管,商业银行的自主性很差。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资银行不断进入的竞争压力,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状态提高自主管理的水平很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压力。
另外,在不断加快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商业银行也会出现片面追求利息利润而忽略风险的逆向选择问题。
因此各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自主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那么银行应该如何选择利率风险的识别、衡量及管理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利率呢。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利率风险的管理也是必然的趋势。
从1997 年底开始,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资本要求将把银行业务的利率风险包括进去。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的理论,实践上,从美国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各个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 )为核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对利率风险的衡量从早期的缺口分析发展到今天以收入模拟分析为主,对利率风险敞口的管理也从早期的表内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广泛运用。
国内的研究则主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实践中虽然已经有了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独到的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利率风险的管理还缺乏经验。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摘要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首先,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推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后,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工具,包括应根据风险敞口和期限匹配原则对存贷款进行分类、使用利率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设立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等。
最后,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分析了其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情况,包括风险管理策略、机构设置、内部控制等方面。
总之,本文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确保稳健经营和风险可控。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风险敞口,利率衍生品,中国建设银行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taking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driving factor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for commercial banks. Second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s, methods and tools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posits and loans based on risk exposure and matching principle of term, risk hedging using interest rate derivatives, establishment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etc. Final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including risk management strateg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ternal control, etc. In summa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interest rate risk, ensure stable operation and risk control.Key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risk exposure, interest rate derivatives, China Construction Bank第一部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推动因素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大胆和深远的意义,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分析袁佳瑜罗彦杰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推出了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政策,而利率市场化正如一把“双刃剑”,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而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的特点,使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面对利率多变的市场,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一个理论综述通常来说,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措施,以形成一个在国家间接调控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并最终实现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分别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这一理论也成为发展中国家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金融改革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态及金融体制的考察,麦金农和肖发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
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率管制。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被政府限制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为负值;第二,实行利率差别待遇。
过低的利率水平导致储蓄水平低下和资金需求强烈,政府为抑制廉价资金的过度需求并引导有限资金流向政府计划优先部门而采取计划分配资金投向,造成社会投资质量低下。
政府管制下的低利率水平是金融抑制的根源。
在金融抑制下金融市场被分割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管制的市场,其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及政府机构;二是“地下”自由市场,例如民间借贷等。
这种严重的价格歧视和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寻租行为导致腐败滋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实施利率自由化政策,放弃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使利率能真正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强调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重要一步,自2015年底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逐步实现市场化定价。
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决定银行的利率水平,推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上,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利率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程度和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利率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建议,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并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提升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了解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来源及其本质。
2.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模式,探讨不同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应用情况。
3. 探讨利率风险管理的挑战,尤其在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
4. 提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探讨如何加强风险监测和控制,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5. 总结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并展望未来发展,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发展方向。
1.3 意义和价值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是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利率风险管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科学合理地定价和控制各类金融产品,提高利润水平并增强竞争力。
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保护银行资产和客户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管理描述:利率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商业银行所面临利率风险的类别,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摘要】利率风险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商业银行所面临利率风险的类别,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其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与建议。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利率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行政调节,这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依靠稳定的利差收入来赚取高额利润。
然而,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这意味着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更进一步。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利差业务收入占到了95%左右的比重。
如此高的比重将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下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当然,利率的波动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率风险,但利率风险也不是不可规避与管理的。
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率风险可以透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与规避机制,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研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利率风险管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类别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变动的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风险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
(1)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商业银行因资产、负债活表外头寸到期日不同以及重新定价时间不同而引起的。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与利率波动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敏感性资产和敏感性负债两类。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率市场化作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难题,特别是基于利率市场化前提之下的市场风险因素,这将直接制约着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面临的基本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概念,随后通过对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应对这些风险因素的具体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规避风险指明了道路,此课题将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目录绪论 (1)1 商业银行风险的基本类型 (2)2 利率市场化简介 (2)3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因素 (4)3.1利率波动对银行营业收入的影响 (4)3.2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 (5)4 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市场风险的对策研究 (6)4.1 强化对利率走势预测的分析手段与措施 (6)4.2 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6)4.3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以效益为中心的高效协作产品定价体系 (6)4.4 借鉴西方市场风险分析管理技术方法以确立市场风险管理战略 (7)4.5 建立商业银行科学完善的分级授权体制及监管制度 (9)4.6 建立高效畅通的利率信息采集与沟通渠道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绪论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市场运作规律和要求,否则,将会导致自身地位下降、竞争力不强,当然,也难以扩展自身业务,实现最大的收益。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便是利率市场化,这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将是一场硬仗,可以说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提高和强化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应对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作为商业银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新型的利率市场化,政策和经济因素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方面的政治、经济以及消费者的投资方式都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对其的影响程度日渐明显。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摘要】自1993年起,我国便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迈入深水区,而这一系列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回顾,以及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对方案的梳理,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应对措施,以期我国商业银行能成功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的作用十分重要。
近几年,我国金融改革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逐渐加快。
2019年,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同时,据有关政策文件显示,202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涉足深水区,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必然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试图探讨,作为利率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面对这种影响。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及展望总体来讲,我国利率市场化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主要路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主要分为为三个阶段。
(一)、货币市场利率改革(1993—1999年)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之中,首先要为市场利率寻找一个参考的均衡点,即人们常说的“锚”。
而货币市场作为流动性最强的金融市场,其利率能够及时、充分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因此货币市场利率是各国市场化利率的重要的参考指标,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从此开始。
1996年,取消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限制;一年后,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国开行首次用市场化的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随后,国债也开始进行市场招标。
自此,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逐渐完成,货币市场均衡利率逐渐形成。
(二)、贷款利率放开管制,存款利率浮动加大(1999—2013年)在第一阶段货币市场利率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便同时尝试着扩大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及防范对策一、引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涉及广泛,其中包括存款业务、贷款业务、投资业务等。
然而,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之一就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活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中,由于利率的波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也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本文将从利率风险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及其对策,以期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利率风险的概念和特点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进行活期业务和长期业务中,由于利率的波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
利率波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
利率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可控性。
利率波动是由市场供求和宏观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商业银行无法预测和控制。
2.风险程度不同。
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工具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风险也不同。
一般来说,长期、固定收益类资产和负债受到的利率波动风险更大。
3.持续性。
利率波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商业银行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控制。
4.杠杆效应。
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变化会对其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经营能力和信誉度。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多种类型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资产和负债结构,但是短期内市场利率波动的大幅度变化会对其造成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变化。
2.固定收益证券投资风险。
商业银行投资固定收益证券时,需要考虑未来市场利率的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到债券期限、信用风险等因素。
如果市场利率上涨,那么投资人一般会转向债券更好的利率,以及高级租售市场,从而导致 marketable securities 的价格下跌。
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对策孙鹏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所谓市场利率化是指货币管理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的决定利率,其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1996年至2001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外到内,逐步健全的改革历程。
标志性的事件有:(1)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建立,同年6月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了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
(2)1996年4月,中央银行首次启用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并实现了公开市场利率市场化。
(3)1997年6月。
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式启动,同时放开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5)1998年9月,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实行利率招标发行,金融债券利率市场化开始。
(6)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7)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
(8)2001年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利率市场化改革赫然在目,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有序稳步的推进。
2.2002年至今,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试点完善,稳步推进,渐进提高阶段。
标志性的事件有:(1)2002年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同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
(2)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视和决心。
(3)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作者:于文茂于倩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利率风险也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研究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对银行积极适应利率市场化新环境、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提高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一、引言目前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时,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利率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能较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还不够完善,具体实务操作还不够成熟,利率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少之甚少,资金定价能力明显不足,资产负债业务品种非常少,并且结构相对单一。
因此,将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与我国银行业具体情况相结合,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及防范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有条不紊的不断推进。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由货币管理当局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央行则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再贷款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调控利率的方式转变为间接调控及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共同决定存贷利率的完善协调的市场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作者作者::赵波【关键词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敏感性缺口 久期模型 衍生工具【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金融风暴风靡全球的当下,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研究金融风险的防范不仅是商业银行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金融理论界和管理层高度关注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政府风险等,而其中利率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逐步推进,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最近几年受资本流动性的影响,我国中央银行频频调整基准利率,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日益加大,再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的特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面对利率多变的市场,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
本文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全面地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及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对比借鉴国际上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The Commercial bank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entire financial system.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studying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ercial bank is not only an eternal topic of the commercial bank but also the greatest concern of the financial expert and the bank manager. 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ncluding interest risk, credit risk, liquidity risk, operational risk, legal risk and the government risk etc. But the interest risk is the main risk among all of these risks. As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epening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has reformed gradually. But under the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condition, interest rate shows greater 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the impact of capital liquidity. Owing to the central bank frequently adjust the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coupled with China's long-term interest rates control and the awarenes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corresponding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vehicles and tools, banks have to face the increasing interest rate risk.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changing market interest rate,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risk faced by commercial banks will become a significant issue.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 First we discuss how to identify these risks, and then weconsider how to use analysis methods to effectively measure and manage those risks. Finally in contrast with the western experi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Key word: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risk management, sensitive gap, duration model, derivatives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利率管制所引发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突出。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
然而,市场化就意味着风险,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一年之间央行又连续6次上调利率。
为了达到利率市场化的预期目标,商业银行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利率的不确定性所代来的市场风险。
要有效管理利率风险,首先得对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其次是合理评估和测量利率风险,最后运用适当的模型和方法进行有效管理。
本文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从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着手,分别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原因,并阐述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然后用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内部控制和外部建设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1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背景分析1.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新中国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
1986年年初,央行允许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可在央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适当上浮;1996年实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国债发行的利率市场化;1998年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1999年调整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2000年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3年12月再次调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并允许存款下浮;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汇改正式启动1。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逐步明晰化的过程,目前,利率市场化正在全国有步骤有极化的稳步进行,2004年底中央银行已累计放开了对114种利率的管理,但仍对34种利率实施管理2。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包括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也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现在还没有被市场化浪潮冲击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特殊原因1.2 形成我国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特殊原因1.2.1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外部成因(1)中央银行的政策性管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国现行所有本币利率仍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
这种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利率的升降政策在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以及07年3月以来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举1/html/news1/2005-09-24/00000000100010mlno.html2叶欢聚. 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国际金融报. 2004年06月18日第五版措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随着利率市场化,虽然中央银行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但这个权限十分有限,商业银行对于利率的变动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根据不同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的大小等进行自主定价,这使银行的利率风险成为不可抵御的系统性风险。
(2)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分散利率风险的能力在利率非市场化的条件下,虽然银行不能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来抵御利率风险,但如果商业银行能从事直接融资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则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方式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证券投资等业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从而分散风险,提高银行收益。
我国严格的分业经营使得商业银行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这使得商业银行分散利率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
虽然美国经济危机也正是由于混业经营的原因才会危害离如此之大,但这种分业经营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3)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度不足国内金融市场深化程度不足导致银行业务拓展受到诸多限制,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来防范利率风险,尤其是表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应用。
国内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内结构的调整,难以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防范利率风险。
这使得银行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时可运用的工具相当贫乏,许多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利率风险预测和防范。
(4)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实行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其中大部分发放给了国有企业。
虽然我国的国有体制改革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当中,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一些国有企业的盈利和资产质量下降,部分贷款成为呆账、坏账,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也使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同信用风险管理交织在一起。
1.2.2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成因(1)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缺乏资产负债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各商业银行无法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进行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