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分类,病因
- 格式:ppt
- 大小:229.50 KB
- 文档页数:15
精神疾病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是指影响人们思维、情感以及行为的一类疾病,通常包括心理障碍、情绪及心理能力受损等症状。
精神疾病的分类通常帮助医师了解病因、治疗和护理患者。
精神疾病在根据不同诊断系统被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其中最重要的有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的分类和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
美国精神障碍学临床诊断手册(DSM)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其它医学专家所编写的,主要用来来帮助医生确诊和治疗精神疾病,其分类主要由五大类组成:1. 精神分裂症状群( psychotic disorder):这个类别包括抑郁症状、幻觉和妄想、行为褪颜以及精神状态波动等,常见的疾病包括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2. 精神分裂和双重性群体(mood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情绪有关的疾病,比如抑郁症、躁郁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等。
3. 恐怖和焦虑症状群(anxiety disorder):这个类别指的是与恐怖或焦虑有关的疾病,比如恐怖症、急性紧张状态等。
4. 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群体(risk behavior and 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此分类指的是与风险行为和强迫性行为有关的疾病,包括嗜食症、吸毒成瘾及攻击症等。
5. 特殊情况群体(special circumstance group):此分类指的是开发障碍(比如迟发痫症、自闭症等)、心理受精病等。
此外,欧洲精神护理学会(EMCP)的分类也应用于诊断精神疾病,它有六大类:1. 抑郁障碍(oppressive disability):抑郁障碍包括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2. 躁郁障碍(manic disability):躁郁障碍指的是一类以兴奋和活动性为特征的疾病,包括躁郁症等。
3. 谵妄障碍(delusive disability):谵妄障碍是指心理活动障碍,妄想和幻觉等,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等。
5. 依赖障碍(dependence disability):依赖障碍指的是因仰赖他人以获取满足或保护需要而引发的疾病,如酒精依赖、药物成瘾等。
精神疾病的名词解释精神疾病是指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是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它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1. 精神疾病的分类精神疾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其中较常见的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这些疾病根据主要症状、持续时间和病程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
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情绪紧张、不安和恐惧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患者可能感到常常紧张、害怕以及不适应正常的社交和生活需求。
抑郁障碍则是一种情绪低落、消极和无助感的疾病。
患者可能出现兴趣损失、睡眠和食欲变化、自卑感以及集中力障碍等症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严重干扰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躁狂症则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情绪高涨、言行冲动、注意力分散等症状。
2. 精神疾病的病因精神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社会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说明基因对于精神疾病的易感性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如心理创伤、压力、药物滥用等也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社会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体系和文化信念等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精神疾病的风险。
3.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医生对患者的症状和病史的评估。
医生会根据国际上通用的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CD-10)来确立诊断。
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社会支持等。
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的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他们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社会支持和康复措施则有助于患者重建社交和生活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总称。
常见的有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先天遗传、个性特征及体质因素、器质因素、社会性环境因素等。
许多精神障碍患者有妄想、幻觉、错觉、情感障碍、哭笑无常、自言自语、行为怪异、意志减退,绝大多数病人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寻求医生的帮助。
常见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障碍等。
1第一节精神障碍的病因(一)生物因素(内因)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肯定的单基因遗传,一般认为是多基因相互作用提高了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或者可能性。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即使是单卵双生,同病率也不到50%。
正常人的终生患病率约1%,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终生患病率也只有10%左右。
2.性格因素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外在表现。
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的性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精神病的早期常出现性格改变为主的症状,而且不大被人们注意,以致耽误早期医治的机会。
精神病人的性格变化是有发展过程的,只要周围的人详细观察是能够识别的,容易诱发精神病的不良性格主要有这几方面。
导致精神障碍性格1.暴发性格:又称为“癫痫性格缺陷”。
这类人常为很小的精神刺激暴发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行为,短时间发作后,一切恢复平静。
平时常表现黏滞,凝重,没有灵活性,一旦暴怒发作,自己完全失控,情绪行为变得异常粗暴,有很强烈的攻击性,不顾后果,不考虑影响,与平日判若两人,这类人间歇期正常,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家族中常有类似病人,分娩时受损伤,难产窒息,头部外伤,脑炎,儿童多动症,幼时被遗弃,缺乏正常家庭温暖等情况是导致暴发性格的重要因素。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
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
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
例: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
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4.机体的功能状态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精神疾病的病因浅析与治疗方法研究第一章精神疾病的定义与分类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心理、生理等原因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表现出的一系列异常状态。
精神疾病是导致个体生理、心理、行为及社会功能遭受破坏的常见疾病。
精神疾病的分类较为复杂,一般可分为神经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和依赖性障碍等多种类型。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病因2.1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的遗传风险约为5%-13%,而情感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遗传风险约为30%-50%。
2.2 环境因素。
环境方面的风险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生活压力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家庭关系不良、早年沉重的心理创伤、生活中的慢性压力等都会增加精神疾病的患病风险。
2.3 生物化学因素。
该因素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化学物质等,这些物质协同作用可以影响脑部神经元及化学传递统的功能,进而导致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
第三章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3.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精神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抗躁狂药等。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是全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可以减轻症状,但是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
3.2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比药物治疗更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病人改变行为习惯,控制自我情绪等。
常见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交往治疗、情感转移治疗等。
3.3 电疗治疗。
电疗是一种通过电流作用患者大脑神经元的一种治疗方式,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疾病。
目前电疗已经非常精密化,治疗技术及设备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选择,减少了副作用。
3.4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通过物理作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例如:针灸、推拿、按摩积极舒缓肌肉的紧张度等等。
第四章精神疾病的预防与干预4.1 孕期保健。
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均衡膳食、生活不要过紧张等都是孕期的健康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