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戏曲的审美特性分析--以戏曲《牡丹亭》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66.57 KB
- 文档页数:5
2016年12月上青春岁月25中国戏曲源于生活,拥有奇特的艺术魅力,其魅力在于它在舞台上反映出的特殊的生活真实。
戏曲通过舞台表演中的虚拟性、程式性,把生活中真实艺术化、美化、节奏化。
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是中国戏剧戏曲面临的重要问题。
青春版《牡丹亭》在今天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爱,就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种结合点。
无论是美术、戏剧还是建筑都离不开创造性,那么创造的基点,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应是在尊重传统艺术的前提下,赋予它时代性的审美价值发展,创造出与当代审美观念相融合的表现手段。
只有这样的戏剧舞台艺术才有生命力,在发展中、改革中、创作中继承、延续发展下去。
一、象征性色彩的运用传统戏曲舞台常常用强烈的色彩、夸张为特点的舞台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而《牡丹亭》的舞台陈设却有意远离强烈、夸张和俗艳,舞台以白为主,表现出对古朴、简约、淡雅、含蓄的艺术追求。
《牡丹亭》的舞台及服装设计,均有其创新之处。
巧夺天工、色彩惊艳的苏州刺绣,吴门四大家清新淡雅的画风,颜色淡雅,给予演员完全的空间,是其最可取之处。
花神的长幡及百花的衣服,均呈现楚文化图像的风味,甚至柳梦梅长袖翩翩,上下飞舞的舞姿,也有楚风。
设计者及舞蹈指导,或可能取撷楚文化的灵感。
另一方面,杜丽娘复活成婚,全台以大红色为主调,既呈现中国文化婚礼吉庆的颜色,也隐喻欢会的落红遍地,日下鲜明的象征。
二、简洁独特的舞台空间在《牡丹亭》的舞台设计,一直在试图把握中国传统园林建筑里两个特别重要的元素。
《牡丹亭》舞台上的两道墙的相关设计,是由苏州园林的粉墙、漏窗联想而来。
把苏州园林的水塘、荷叶,转化为墙的弧线,这样昆曲演员的柔美身段,在舞台上就更加衬托出来,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两道墙,那就是“杜丽娘的青春柔美的体态”。
简约的风格、干净的线条,青春版《牡丹亭》用现代的舞台空间手法成功营造了古典的意藴,被放大的字画完成了舞台空间的自然区隔,没有立体的墙也没有屏风,甚至有时连幕布也没有,大舞台本来就不利于昆剧的表现,现在看来这种改革使昆曲的舞美传统与现代舞台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充分的利用了空间,使整个舞台面形成一个梦幻世界。
《牡丹亭》与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其中,《牡丹亭》作为一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戏曲作品,更是对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牡丹亭》的历史背景、剧情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探讨其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一、《牡丹亭》的历史背景1.宋元时期:《牡丹亭》是元代文学家汤显祖根据明代文学家具准所创作的《还魂记》改编而成。
当时,戏曲演出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文化交融:汤显祖的改编使得《牡丹亭》融合了南北戏曲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演形式。
正是由于这种融合,使得《牡丹亭》能够在中国戏曲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二、《牡丹亭》的剧情内容1.爱情故事:《牡丹亭》以幽儿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两人因缘巧合相识,并在牡丹亭中相知相爱。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压制和命运的捉弄,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场。
2.精神追求:故事中还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尤其是幽儿在枯木逢春、赴月宫借花病等情节中,展现了对真爱、自由和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三、《牡丹亭》的艺术特点1.音乐表演:《牡丹亭》融合了汉族音乐和元曲的表演方式,以及北方曲艺音乐和南方戏曲的表演形式。
音乐演唱以高亢激昂、婉转动听为主,配合表演者的声音、唱腔和乐器演奏,使得《牡丹亭》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2.舞蹈表演:在《牡丹亭》中,舞蹈是一个重要的表演形式。
特别是舞剧《牡丹亭》的出现,更是让戏曲舞蹈发挥到了极致。
舞蹈的动作、节奏与剧情相结合,使整个表演生动、鲜活。
3.文学创作:在戏曲文化中,文学创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牡丹亭》以优美的诗词和精彩的对白为基础,展现了汤显祖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角色扮演:《牡丹亭》中的角色多样性丰富,演员在扮演角色时需要具备良好的技巧和表现力。
他们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和声音演绎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情感。
从《牡丹亭》看中国戏曲的主情性内容摘要: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从中国古代的诗论和乐论中移植过来的,到了明中叶以后它才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戏曲美学范畴,戏曲界也才系统地提出主情说。
汤显祖是第一个从根本上确立了“情”在中国戏曲中的本质地位的人。
他在《寄达观》中写道:“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真是一刀两断语。
”汤显祖不仅把“情”看作是戏曲创作的原动力,而且认为“情”是戏曲魅力的主要来源。
他把戏曲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情”字,即由“情”产生戏曲,也由“情”来感染戏曲观众。
他称自己的《牡丹亭》就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下面我将会从戏曲“情”、情与理的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上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情与理、浪漫主义、音乐“情”、审美倾向一、戏曲情“叙事”与“抒情”是戏曲文学创作中主观表现与客体对象的对应关系“, 以情叙事”“、事为情用”的重主观表现成了戏曲创作约定俗成的“法规”。
诗向来被视为最能表现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激情是诗的本体特征,它对人类情感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包容性,“情”作为诗与戏曲结合的中介点,决定了中国戏曲从创作到表演,都为情所引,为情所用,一切的表现手段都是依情感的逻辑铺展,因而戏曲“诗化”的核心首先在于“情化”。
汤显祖在《董解元〈西厢记〉题辞》中强调“志情并茂”:“志也者,情也。
”言志即言情,创作者借“情”———主观创作意愿及情感结构,以达寄意目的———抒发情感。
他以写诗的手法写戏,谱写出《牡丹亭》跨越生死的挚情之歌。
“至情”可以主宰一切:“人心不必然之想,则天下终必有之事⋯⋯况夫钟情之至,可动天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何所不至哉。
”《牡丹亭》可以说是戏曲作品中“至情”的典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二、浪漫主义的主情性中国戏曲深受中国古典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以及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精神。
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古代传统戏曲《牡丹亭》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古代传统戏曲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牡丹亭》作为明代戏曲作品的代表之一,堪称经典。
本文将从《牡丹亭》中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探讨其价值与魅力。
一、戏曲艺术形式《牡丹亭》采用闹剧形式,也就是以笑话、讽刺、夸张为主要手法的喜剧形式。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滑稽的对白和经典曲调,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与娱乐。
此外,该剧还采用了传统的说唱形式,演员以唱词的方式表现人物情感与内心矛盾,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剧中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
二、戏曲艺术精神内涵1. 执念与生死观《牡丹亭》以执念与生死观为核心,通过主角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发生的一系列恋爱故事,展现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人生百态。
在执念的驱使下,杜丽娘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与柳梦梅的相聚,这种执念和牺牲的观念成为剧中人物情感的主线。
2. 婉约与浪漫情怀《牡丹亭》以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浪漫情怀糅合其中。
通过杜丽娘对柳梦梅的倾慕、追求与悲伤,以及柳梦梅与世俗规范作斗争的情节,呈现了爱情的艰辛与美好。
该剧以细腻的笔触和动人的音乐,凸显了婉约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刻。
3. 社会及人性的关照《牡丹亭》并非只是一部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更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对社会及人性的关照。
柳梦梅以她的个性和坚持,反映出朝代间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的缺失与变化;而杜丽娘则以她的痴情和为爱而生的态度,引发了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三、戏曲《牡丹亭》的价值与魅力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牡丹亭》作为古代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不仅在形式上传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同时也在剧情、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古代传统戏曲的魅力,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2. 丰富观众审美体验《牡丹亭》的戏曲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将观众的审美体验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美丽的牡丹为线索,讲述了唐代文学大家元稹与神仙玉真子的爱情故事。
在文学形式、题材内容、人物刻画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的文学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上。
该剧采用了“断章式”的描写方式,将整个剧情分为三十个场景,由明代王懋功所作的断章诗串联起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该剧还以牡丹为线索,贯穿全剧,以寄托了主人公元稹的爱情和心情。
正因为如此,该剧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详略得当,以“牡丹”为悬念贯穿整个故事,使之既有主线,又有支线,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和多样性。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牡丹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故事情节上华丽巧妙,表现出唐代女性的特有美和气质,展现出唐代的文学和文艺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该剧还表现了汉唐文学的精髓,以文学细节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学大师的风度与气质。
此外,《牡丹亭》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精致。
主人公元稹笃信才华,情感细腻,个性积极,充分体现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气质。
玉真子则成为了古代神秘的“神仙”,她的神秘性很高,且性格独特,忠诚而浪漫,冷静沉着,沉默寡言,很好地体现了汤显祖对“女性内向”的理解。
而且玉真子又是以“创造世间美好”为目的而来到凡间的神仙形象,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美即是善”、“无始无终、唯一美好”的观点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就表演艺术而言,《牡丹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该剧表演风格清新而优美,唱腔优雅流畅,有着艳丽的色彩,演员可以在台上演绎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文艺气质和性格风范。
此外,《牡丹亭》中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
舞蹈尤其突出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展现了唐代文艺的风貌和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牡丹亭》的艺术价值1. 引言1.1 概述《牡丹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作品,创作于明代元时期,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被誉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牡丹亭》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并就其背景、历史价值、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以及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该剧的综合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牡丹亭》的探讨:- 第二部分将介绍《牡丹亭》的背景与历史价值,包括作者与创作背景、剧情与表演特点以及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 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牡丹亭》所采用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包括曲艺特色与音乐表现、舞蹈造型与舞台美学以及文字和意象的诗意呈现。
- 第四部分将深入剖析《牡丹亭》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包括对爱情主题、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道德与伦理观念的体现。
- 最后,第五部分将总结全文,并得出关于《牡丹亭》艺术价值的结论。
1.3 目的通过对《牡丹亭》艺术价值的研究与探讨,本文旨在增进读者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了解,揭示《牡丹亭》作为经典戏曲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此外,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其剧本、音乐、舞蹈以及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而精妙的表现形式,并向读者们传达这一珍贵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
2. 《牡丹亭》的背景与历史价值2.1 作者与创作背景《牡丹亭》是明代杂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优秀传世之作。
汤显祖(1550年-1616年)是明代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戏曲圣手"。
他曾任江西宜黄县知县和南京太仆寺卿等职,后因忠于国家和劝谏皇帝而多次受到贬谪。
在他所写的戏剧作品中,《牡丹亭》被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2.2 剧情与表演特点《牡丹亭》讲述了一个哀怨凄婉、充满诗意的爱情故事。
女主角李香君与男主角柳梦梅相恋却遭到阻挠,最终导致两人相思成疾、悲伤难忍,直至生死分离。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曲作品。
它不仅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艺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戏曲。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创作于明代,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并于1598年首演。
当时,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戏曲创作受到了很多限制。
然而,汤显祖敢于突破传统,以浪漫主义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戏曲作品。
二、故事情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柳永和杜丽娘展开。
柳永是一个学子,他和杜丽娘相遇后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两个人无法在一起。
杜丽娘被迫与他人成婚,而柳永则身陷囹圄。
在柳永的痛苦与思念之下,杜丽娘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在梦中表示她愿意放弃现有的婚姻,与柳永共度余生。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是虚幻的幻境,当柳永醒来时,他和杜丽娘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三、人物形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
柳永是一个才子,他聪明、机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杜丽娘则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最后不得不放弃。
还有其他许多次要人物,如杜丽娘的丫环、柳永的朋友等,他们的形象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四、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被誉为经典。
首先,它采用了双独白的形式,每个人物都有独自表白的机会。
这种双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形式,使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悠扬,让观众如痴如醉。
最后,牡丹亭塑造了一种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替,让人陶醉其中。
总结:通过对牡丹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古代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背后的创作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使牡丹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牡丹亭》之审美意趣浅谈明代戏曲《牡丹亭》的主“情”色彩使其具有不少艺术上的突破性,戏曲所塑造的绝美人物形象更具有打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一、语言美《牡丹亭》之语言美主要体现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与雅俗共赏。
生动活泼的语言淋漓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杜丽娘与柳梦梅语言之典雅。
自幼深受文学熏陶的杜丽娘精通诗词曲律,见到满园春色,不由感叹“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糜外烟丝醉软。
”[好姐姐]以牡丹自比,哀怨地诉说自己貌比牡丹,却无法让美妙青春绽放的落寞情怀。
及至触景生情,丽娘则道“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山坡羊]杜丽娘的这一系列语言生动而不乏典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对爱之索求。
柳梦梅作为后来的科场状元,其典雅的语言也是符合人物身份特征的。
面对杜丽娘的美丽画像,柳生感叹:“问丹青何处娇娥,片月影光生毫末?似恁般一个人儿,早见了百花低躲。
”[莺啼序]见了丽娘幽魂之美妙,柳生更是惊为天人:“他惊人艳,绝世佳,闪一笑风流银蜡……金钗客寒夜来家,玉天仙人间下榻。
”[前腔]柳梦梅的这几段唱词都充分地表现了深厚家学渊源,人物的身份地位也因此得以初步展现。
2.春香语言之天真活泼春香本是丫环出身,加之年纪尚小,未曾受过封建正统教育,作者在春香的语言处理上更侧重于其天真活泼的一面,与杜小姐的严肃谨慎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闺塾》一节中集中表现了春香语言俗趣的一面。
讲到“关关雎鸠”,春香立马按照自己的意思作了注解:“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春香的这种插科打诨,其实可以看作是杜小姐青春活泼的外在表现形式,杜小姐由于身份的束缚不能说不能做的事皆从春香那里得到了实现。
后来的春香冲口便说“溺尿去来”无疑是杜小姐纵容的结果,两人在先生面前的一番即兴表演更是对陈最良之迂腐的绝妙讽刺。
3.陈最良语言之陈腐身为被封建伦理道德彻底毒害了的一介儒生,陈最良的语言可谓陈腐至极。
女学生上课迟了,陈最良一本正经地训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问安于父母。
《牡丹亭》点评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杰作。
这部作品以其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刻而重要。
它以“情”为核心,突出了人性的本真和个性的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传奇,更是对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其次,作品的艺术成就卓越。
汤显祖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梦幻、夸张、对比等,使得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作品的语言优美流畅,诗词曲赋兼备,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和雅致,又有口语化的生动和自然。
这种高超的艺术成就,使得作品在文学史上也具有了重要地位。
此外,作品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自问世以来,《牡丹亭》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作之一。
同时,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进一步证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牡丹亭》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卓越艺术成就和广泛影响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人性、情感、生命等主题的契机。
这部作品对于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推广,对于文学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