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法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38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_第01课时_不进位加(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主要内容是不进位加(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理基础,对于数的认识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不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进位加的概念和方法也还不够熟悉,可能会对不进位加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不进位加的计算,特别是在数字较大时能够正确判断是否需要进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跳远,引出需要计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不进位加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不进位加的计算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一些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 应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法则,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教具或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的组成,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让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方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举例验证。
(4)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计算法则,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略注:本教案适用于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人教版,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学生将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学生对于不进位加法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通过教学视频,向学生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视频一起进行计算实践。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 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一些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应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总结:本课时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进位加法》是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了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整数的加法运算,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概念。
但是,对于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例题和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计算,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律。
2.练习题:准备一些不进位加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卡片、小棒等教学道具,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交朋友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进位加法。
二年级上教案第二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人教版教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课题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的第34页至36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数字卡片、计算器、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个实践情景,比如:“小明的妈妈给了他123元,小明的爸爸给了他45元,请问小明一共有多少钱?”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讲解:我会通过数字卡片和计算器,向学生讲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我会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比如:123 + 45,我会让学生看清楚,哪些数字是需要相加的,哪些数字是需要进位的。
3. 练习:在讲解完计算方法后,我会给学生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亲自计算,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3 + 45 168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a. 34 + 56b. 78 + 23c. 95 + 47答案:a. 34 + 56 = 90b. 78 + 23 = 101c. 95 + 47 = 14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加法(不进位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不进位加法的概念2. 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3. 不进位加法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熟练运用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分水果等,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不进位加法的特点,如两个数相加,个位数相加不满10,不需要向十位进位。
(2)教师示范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计算。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5.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2)预习下节课内容:进位加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略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运用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八、教学资源1. 课本2. 练习题3. 教学课件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课堂练习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4. 课后作业要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节【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不进位加法的定义和计算法则;二是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逐步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认识,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对于加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手忙脚乱、计算错误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进位加法的定义,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难点: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如何快速准确地判断是否进位,以及如何进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算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比赛跑步,引出加法计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不进位加法的定义和计算法则,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
3.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不进位加法的计算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计算能力。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算理.教具和学具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1.口算练习50+70= 30+600= 30+300=90+20= 40+50= 0+500=2.求38加25的和(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3.设疑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教案篇2教学内容:课本P15——16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连续进位加教学目的: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法笔算》——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的加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不进位加法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进位加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讲解不进位加法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不进位加法的含义。
(2)讲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例题示范,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运算规则。
(3)讲解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应用,通过实际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不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计算准确性。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 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不进位加法,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能力。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应用不进位加法是指在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会产生进位,即相加的两个数在同一数位上的和小于或等于10。
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中,不进位加法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学生能否熟练掌握这一计算方法,直接影响到后续进位加法、减法乃至于更复杂运算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