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奥数巧解追及问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96 KB
- 文档页数:13
题目:铁路工人沿着铁路边的便道步行,一列货车从身后开来,在身旁通过的时间是15秒,火车长105米,每小时速度为28.8千米,求铁路工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火车过桥问题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2、火车过桥问题几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是什么?一、同步知识梳理1、追及问题也是行程的一种类型,指两个物体同时从不同地点向同一方向或不同时间从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慢在前,快在后,两者距离越来越近,在某一时刻追上。
2、追及问题:有两个人同时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
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
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路程,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路程之差(追及路程)。
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3、解答追及问题的基本条件是“追及路程”和“速度差”。
4、追及问题的关键词:同向而行、时间相同、速度差。
二、同步题型分析2、哥哥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哥哥每分钟走65米,弟弟每分钟走40米,有一天弟弟先走5分钟后,哥哥才从家出发,当弟弟到达学校时哥哥正好追上弟弟也到达学校,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3、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二人同时从起跑线出发,甲每秒跑4米,乙每秒跑6米,他们同向而跑,出发后多少秒第一次见面?4、甲地和乙地相距40千米,平平和兵兵由甲地骑车去乙地,平平每小时行14千米,兵兵每小时行17千米,当平平走了6千米后,兵兵才出发,当兵兵追上平平时,距乙地还有多少千米?5、我骑兵以每小时21千米的速度追击敌人,当到某地时,得知敌人己于2小时前逃跑,已知敌人逃跑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我骑兵几小时可以追上敌人?6、甲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步行去某地,乙比甲晚3小时骑自行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几小时追上甲?一、专题精讲题型一:隐含着的追及问题例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
300米,卡尔每分钟跑200米。
两人从起跑线同方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米德第一次追上卡尔?讲解重点:理解环形追及问题第一次追上,路程差就是一圈的长度。
师:仔细读题,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生:他们是围绕着一条长400米的环形跑道练习长跑。
米德每分钟跑300米,卡尔每分钟跑200米。
两人从起跑线同方向出发。
师:条件中我们看到米德跑的比卡尔快,怎么才能够追上卡尔呢?生:只要米德比卡尔多跑了1圈才可以追上。
师:没错,很聪明,这样的问题我们把它们叫做环形跑道的追及问题。
米德比卡尔多跑了1圈,就是多跑多少米?生:1圈就是400米,说明米德比卡尔多跑400米。
师:我们知道是一个追及问题,问题是经过多长时间米德第一次追上卡尔?要求的是追及问题的什么?生:追及时间。
师:要求追及时间就必须知道什么?生:路程差和速度差。
师:米德比卡尔多跑400米。
就是追及问题中的什么?生:路程差。
师:知道了路程差,速度差怎么求呢?生:根据两人跑步的速度,可知速度差为:300-200=100(米/分钟)。
师:追及时间怎么求?生:由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求得追及时间为400÷(300-200)=4(分钟)。
板书:400÷(300-200)=4(分钟)答:经过4分钟米德第一次追上卡尔。
练习3:(5分)在200米的环形跑道上,欧拉在阿派后面40米处,两人同时同方向出发,欧拉的速度是6米/秒,阿派的速度为8米/秒,问多少秒后阿派第一次追上欧拉?分析:从条件中可以看出阿派的速度比欧拉快,而要我们求经过多长时间阿派第一次追上欧拉,因为欧拉在阿派后面40米同时同方向出发,说明阿派比欧拉多跑了(200-40)米才可以追上,即:(200-40)米就是路程差,再根据两人跑步的速度,可知速度差为:8-6=2(米/秒),再由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求得追及时间。
板书:(200-40)÷(8-6)=80(秒)答:80秒后阿派第一次追上欧拉。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追及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3. 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追及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道具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3. 解题方法: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答案。
4. 课堂练习:提供几个典型的追及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际应用:讨论追及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追及问题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追及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追及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质量。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成长。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追及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追及问题;(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概念: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求其中一个物体追上另一个物体的条件及时间。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1)画图分析法:通过画图直观地展示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距离、速度、时间等关系;(2)方程解答法:根据追及问题的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求解未知数,得出答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追及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2)如何列方程求解追及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量角器;3. 教学素材:追及问题实例、图形、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追及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中涉及的关键因素,如速度、时间、距离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2)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表格等直观教具,分析追及问题。
3. 合作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追及问题;(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及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列方程求解追及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分析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3)运用公式、方程等数学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1)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何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提问:什么是追及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追及问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追及问题?(2)分享心得:每组汇报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示范性解题: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追及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追及问题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追及问题教案追及问题教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案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份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追及问题教案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首先,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以及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指导教案的设计和实施。
其次,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再次,追及问题教案的设计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追及问题教案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最后,追及问题教案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及进行课堂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总之,追及问题教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设计和实施追及问题教案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引导,以及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通过追及问题教案的教学,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案:《追及问题》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追及问题中的速度差、时间差等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速度差、时间差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提问:如果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一个速度快,一个速度慢,会发生什么现象?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种现象叫做追及问题。
二、探究(1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提问:如何计算追及问题的答案?3.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计算速度差和时间差来求解。
4. 引导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强调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应用。
四、巩固(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情景图,让学生运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计算。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强调速度差、时间差在追及问题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5分钟)1. 出示追及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2. 布置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图的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
通过探究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差、时间差进行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追及问题年级4授课对象编写人时间学习目标1、弄清楚什么是追及问题2、掌握追及问题中几个量之间的关系3、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题意4、灵活运用几个常用的公式学习重点、难点1、会在题目中去找路程差2、在环形跑道上路程差相当于环形跑道的周长3、利用基础原理学会分析并解答较难的追及问题教学过程T (测试)1、甲每小时行4千米,乙每小时行3千米。
甲动身时,乙已走出了9千米。
甲追乙3小时后,改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追乙。
再经过几小时甲能追上乙?2、姐姐从家去学校,每分钟走50米。
妹妹从学校回家,每分钟走45米。
如果妹妹比姐姐早动身5分钟。
那么姐妹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
求从家到学校有多远?S (归纳)同向行走的一慢一快的两个物体间先有一段距离,由于后者速度快,在某一时刻后者追究上前者,叫做追及问题,其数量关系是: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E (典例)【例1】小明、小强两人从B城去A城。
小明速度为第小时5千米,小强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
小明出发时,小强已先走了4个小时,小明走了10千米后,决定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前进。
几小时后小明追上小强?【例2】王萍、李丽比赛跳绳,王萍每分钟跳72下,李丽每分钟跳60下,王萍迟跳1分钟,当王萍、李丽跳同样多次时,裁判叫停。
这时两人一共跳了多少次?【例3】上午8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上午10时,又有一列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
为了行驶安全,列车间的距离应不少于10千米。
那么,货车最晚应在什么时刻停车让客车通过?【例4】一列火车长150米,以每秒16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130米的大桥。
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桥共需要多少时间?【例5】两列火车行驶在同一方向的铁路上。
其中慢车车身长147米,车速为每秒18米;快车车身长201米,车速为每秒24米。
求快车从后面追上到完全超过慢车需要多少时间?【例6】甲、乙二人练习跑步,如果乙让甲先跑20米,则乙需要跑10秒钟追上甲;如果乙让甲先跑3秒钟,则乙仅用6秒钟就能追上甲。
追及问题教案教案:追及问题目标:能够使用追及问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解释追及问题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 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通常是人或车辆)同时开始移动,一个追赶另一个,求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 应用场景:追及问题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题目中,如两辆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其中一辆车想要追上另一辆车,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2. 介绍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未知量。
通常情况下,未知量有三个: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方程。
根据问题的描述,可以建立两个方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物体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作为变量。
- 最后,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将建立的方程带入进行求解,得到未知量的值。
3. 进行案例分析。
- 通过解析具体的案例问题,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示范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和巩固。
- 提供一些追及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讨论和分析,强化学生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和拓展。
- 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 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追及问题,拓展其应用能力。
课堂实施建议:- 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表或动画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抽象问题。
-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促进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
-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奥数第七讲行程问题(一)——追及问题四年级奥数教案第七讲行程问题(一)——追及问题解决追及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在解决追及问题中,我们要抓住一个不变量,即追赶者所用时间与被追赶者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都等于追及时间。
大家还要注意区别“追及距离”与“追赶者追上被追赶者所走的距离”这两个量之间的区别。
就像刚才的例子,“追及距离”为150米,而狗追上兔一共走了3×150=450(米)二、新授课:【例1】甲、乙两人相距150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两人同时向南出发,几分钟后乙追上甲?【思路分析】这道问题是典型的追及问题,求追及时间,根据追及问题的公式:追及时间=路程差÷速率差150÷(75-60)=10(分钟)答:10分钟后乙追上甲。
【小结】提醒学生闇练掌握追及问题的三个公式。
【例2】骑车人与行人同一条街同方向前进,行人在骑自行车人前面450米处,行人每分钟步行60米,两人同时出发,3分钟后骑自行车的人追上行人,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多少米?【思路阐发】这道问题,是同时动身的同向而行的追及问题,请求其中某个速率,就必须先求出速率差,按照公式:速率差=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450÷3=150(千米)自行车的速度:150+60=210(千米)答:骑自行车的人每分钟行210千米。
【小结】这道题目在于灵活运用追及问题的三个基本公式求其中任意三个量。
【例3】两辆汽车从A地到B地,第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4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63千米,第一辆汽车先行2小时后,第二辆汽车才出发,问第二辆汽车出发后几小时追上第一辆汽车?【思路阐发】按照题意可知,第一辆汽车先行2小时后,第二辆汽车才动身,画线段图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辆行2小时的路程为两车的路程差,即54×2=108(千米),两车相差108米,第二辆车去追第一辆车,第二辆车去追第一辆车,第二辆车每小时比第一辆车每多行63-54=9(千米),即为速度差,用追及时间=路程差÷速率差。
四秋第4讲行程——追及问题一、教学目标追及问题,也就是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在环形跑道上),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
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者追及慢者的问题。
速度不同必然存在速度差,在相同的时间内就会产生路程差。
所以,路程差、速度差和追及时间是追及问题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常用的公式有:路程差 = 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 = 路程差÷追及时间。
二、例题精选【例1】警察发现嫌疑人时,嫌疑人在警察前方150米处。
如果小偷每分钟走40米,警察以每分钟90米的速度悄悄追赶,问多少分钟能追上?【巩固1】小江和小杰从学校到电影院看电影,小江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向电影院走去,4分钟后小杰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向电影院走去。
在未到电影院的途中,小杰便追上了小江。
问小杰在出发后多少分钟追上了小江?【例2】一辆中巴车每小时行60千米,它开出30分钟后,一辆小轿车顺着中巴车的路线行驶,经过2小时追上中巴车,问小轿车的速度是多少?【巩固2】警察追小偷时,警察每分钟跑100米,开始时小偷与警察相距150米,5分钟被追上,问小偷每分跑多少米?【例3】两匹马在相距50米的地方同时同向出发,出发时黑马在前白马在后。
如果黑马每秒跑10米,白马每秒跑12米,几秒后两马相距70米?【巩固3】实验小学有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小红和小强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小强每秒跑6米,小红每秒跑4米。
经过多少秒小强第一次追上小红?【例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去B地,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途中甲车出故障停车修理了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小时到达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巩固4】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去B地,甲每分钟行50米,乙每分钟行75米,乙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并与甲相遇,相遇时,甲还需行2分钟才能到达B地.A、B两地相遇距多少米?【例5】妈妈开车送儿子去上学,10分钟后儿子发现自己的数学作业落在了家里。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追及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它符合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也有它独特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追及问题。
二、复习预习1、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击问题、流水行船问题和火车过桥几大问题.2、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三、知识讲解1、追及问题的特点:两个物体同时向同一方向运动,出发的地点不同(或者从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可以追上。
2、基本关系式: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四、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一天早上,小康的爸爸步行去上班,每分钟走90米,5分钟后,小康发现爸爸忘了带公文包,于是骑车去追爸爸,每分钟行180米,经过多少分钟后小康能追上爸爸?【答案】90×5=450(米) 450÷(180-90)=450÷90=5(分钟)答:小康经过5分钟能追上爸爸。
【解析】分析:小康去追爸爸的时候,爸爸已经走了5分钟,也就是走了90×5=450(米),小康在追爸爸的时间里,爸爸也仍在走,小康也在追,那么小康必须用比爸爸快的速度,在追的这段时间里,走完爸爸和他同时走的路,还要再多走450米;又知小康每分钟比爸爸多行180-90=90(米),所以,小康每行1分钟就与爸爸拉近90米,他要比爸爸多行450米,就是求450里面有多少个90,用除法就求出用了多少分钟。
【例题2】【题干】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城出发,向一个方向前进。
汽车在前,每小时行50千米;摩托车在后,每小时行85千米,经过4小时摩托车追上汽车。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解答】(85-50)×4=140(千米)答:甲乙两城相距14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