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94.99 KB
- 文档页数:33
全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0页)目录1 消息二则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4 一着惊海天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列夫·托尔斯泰8*美丽的颜色9 三峡10 短文二篇11*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散文二篇16*昆明的雨1.消息二则国学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督战..()芜.湖()阻遏.()管辖.()2.解释下列词语。
(1)溃退:(2)要塞:(3)业已:(4)锐不可当:(5)摧枯拉朽: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答案:1.yù kuì dǎng jiān sài dū wúè xiá2.(1)失败而退却。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背景透视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
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
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凌( )空翘( )首酷( )似屏( )息敛( )声眼花缭( )乱悄()然3.解释下列词语。
悄然:轻盈:潇洒:4.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第二部分:()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二、探究案1. “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中“托”字有何表达效果?3. 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三、达标检测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她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B.还没等观众从眼花撩乱中反映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
C.如梦初醒的观众用振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màn jì huìfēi pōu jīyǎo piē wǎnxùn nì jié2、驿站:古代专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休息和住宿的地方。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标致: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不逊:傲慢无礼。
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托辞:找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
恶,厌恶。
疾,憎恨。
3、文中集中的评价: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4、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惜别、怀念)为叙事线索。
5、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五个典型事例:A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B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C 关心实习情况——热情诚恳。
D 了解女人裹脚的情况——求实精神。
E 临别送照片——真诚友好。
6、(1)肖像角度:黑痩,八字须,戴着眼镜。
(白描手法)(第6段)(2)生活习惯的角度:生活俭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第9、10段)(3)治学的角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第16、17、23等段)(4)对待学生的角度: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特殊礼遇。
(11〜15、21、22、32〜35等段)7、万分的感激,深切的怀念和愧疚。
这种感激、怀念体现在行动上:(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以笔做刀枪,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事件: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庸俗生活;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C.受到仙台医专职员优待;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7 列夫·托尔斯泰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基本情况,积累词语,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重点:对托尔斯泰进行的肖像描写。
难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基本情况,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第一部分,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主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收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2.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自己领土上做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晚年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
后来他秘密离家出走,中途患病,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3.人物传记(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
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春望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2.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习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背景透视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诗句解释(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探究案1.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2.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诗歌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簌簌..()颓.唐()..()踌躇3.根据意思写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凉,萧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四、阅读延伸父亲的驼背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
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三、资料助读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四、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铃()札()厉()愉()五、探究课文1、要点回顾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1)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研究目标:- 熟悉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
-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并灵活运用。
- 提升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研究内容:- 课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 重点词汇:故事、材料、论据等。
- 研究方法:阅读分析、讨论交流、写作练等。
研究计划:- 第一课:《记叙文》- 阅读课文,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思考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合作讨论,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 完成课后练,巩固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 第二课:《说明文》- 阅读课文,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式和逻辑思维。
- 研究关键词汇,如材料、方法、原因等。
- 分组讨论,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的说明文。
- 完成写作任务,练撰写简单的说明文。
- 第三课:《议论文》- 研读课文,了解议论文的结构和论述技巧。
- 掌握关键词汇,如论据、观点、推理等。
- 小组辩论,培养辩论和思辨能力。
- 完成写作练,提升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 第四课:写作训练- 阅读并分析范文,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特点。
-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写作尝试。
- 互相交流,给予反馈和建议。
- 进行修改和润色,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
研究评价:-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良好的合作态度。
-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和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 研究进步: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程度。
参考资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语文教学辅助资料》。
1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重点)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难点)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 ) 摧枯.拉朽( ) 溃.退( ) 荻.港( )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经营:摧枯拉朽:3.背景介绍《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
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
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学法指导一:【找新闻导语的方法】1.注意导语的特征。
它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题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干什么事以及事件的意义等。
2.注意导语的位置。
比较短小的新闻(只一段话)时一般是第一句话;比较长的新闻(多段话)时一般是第一段话。
学法指导二:【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
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4)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5)新闻的六要素:“五个W”+“1个H”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作用?2.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阅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渡江战斗的情景?2.小组合作交流: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它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 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做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来源:Z+xx+]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3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
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
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持续了一个小时。
1.写出新闻的要素。
2.介绍阿波罗飞船事故属该则新闻结构中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介绍此事件在于说明这次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中发生在空中的第一次大灾难。
【附】新闻有关知识什么是新闻——广义和狭义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语、背景、结语新闻的要求——“五个W”和“一个H”新闻的特点——传播性和真实性、时效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第二课时学习《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钞.票( ) 弗洛伊.德( )粉碎.( ) 安慰.(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吞食:安慰: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有什么特点?2.文中提到了哪些人物?你了解他们吗?动手查一查。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篇新闻的语言富有特色,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试揣摩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1.取代它们的是印着欧洲建筑式样的7种印币。
对民族自尊心的唯.一.安慰将是欧元的硬币。
2.采用欧元的12个国家,可以在这小小..自由选择一种图..硬币的一面案。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导语中“再见啦,卡拉瓦乔。
再见啦,贝尔尼尼。
我们不愿看到你们离去。
”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欧元与欧洲民族文化的关系,揣摩作者的感情倾向。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今天我们学习了《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从中我们了解到了随着欧元的发行,欧洲人民正与以前钞票上的民族文化告别。
他们的那种不舍与依恋,让我们意识到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灿烂瑰宝,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铭记于心的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
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根据信息补充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鹅都给你。
”羲之欣然提笔,得鹅而归,王羲之真是任性率真啊!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
”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真是被世人珍重呀!求鹅写经,为人;,其字为世所重。
2.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
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2外国消息二则【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重点)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
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
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
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 ) 渗.透( ) 卓.有成就( ) 仲.裁( )拨.款( ) 逝.世( ) 颁.发(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来源:学科网ZXXK]遗嘱:颁发:建树:3.作者简介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
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4.背景介绍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
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
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本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称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学法指导一:【文章详略安排的原因】详略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的事件安排详写,反之,略写或不写。
2.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3.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步骤四精读课文深层探究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
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