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
- 格式:ppt
- 大小:769.50 KB
- 文档页数:55
《植物病理学》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其体系是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植物病理学科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分15章讲授,涵盖了6大块内容,即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植物病理学发展史以及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植物病理学展望。
第二章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本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植物病害系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其中植物病害基本概念中重点介绍病状、病症类型。
关于植物病害系统,要了解“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以及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和设施植物病害系统的差异。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即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以及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和病害循环,主要的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和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重点介绍菌物基本概况、菌物的分类、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此外,要了解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介绍了原核生物的基本概况、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以及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本章介绍病毒概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病毒的鉴定。
第七章植物线虫介绍植物线虫概述、植物线虫的分类、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鉴定。
第八章寄生性植物内容包括寄生性植物概述、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寄生性植物的病害特点。
第九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重点介绍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关系。
植物寄主与病原物互作及抗病性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刘水东;郝德荣;何林池【摘要】病原物对寄主有致病能力,而寄主也相应地存在抗病能力.两者在长期的竞争中协同进化,分别形成不同的变异类型,其致病和抗病的机制也多种多样.在寄主与病原物的互作过程中,一般用基因对基因假说来解释两者间的遗传基础.在抗病育种实践中,育种家们采用主效抗病基因、抗病基因轮换利用、多基因聚合、转抗病基因育种来增强品种的抗病能力,并采用抗病多系品种、多品种混种和间作、套种等措施以增加作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来控制病害.深入研究和明确抗病基因的抗病机制,把具有不同抗病机制的抗病基因进行聚合利用,可增强抗病品种的抗病效果和抗病持久性.随着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利用远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改良植物品种的抗病性已成为可能.【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00)003【总页数】4页(P133-136)【关键词】植物;寄主;病原物;抗病性;遗传改良【作者】刘水东;郝德荣;何林池【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2.1自然界有数十万种植物和数百万种微生物,但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能够使其致病的微生物(即病原物)的数量却非常有限。
因此,在自然情况下,植物抗病是普遍的,而感病仅在特定情况下发生。
同样,一种病原物所能侵染的植物在植物界中总是少数。
植物对某种病原物表现抗病还是感病取决于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识别、植物防御因子和病原物致病因子之间的识别竞争等[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植物寄主和病原物间的互作机制,在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植物抗病性的遗传改良,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推动了全球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