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奇数与偶数
- 格式:docx
- 大小:21.72 KB
- 文档页数:3
《奇数和偶数》教学设计后塘中心小学舒青华一、设计理念: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偏重于就题讲题,学生的自主探索浮于表层,实际缺少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也就是缺少侧重于探索、发现性的数学思考的机会。
本节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实验、归纳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充分感受与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
三、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学习了 2、3、5的倍数的特征后安排的一个专题活动——数的奇偶性(活动2),主要是要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并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这一单元的知识较具抽象性与严谨性,前后联系紧密,因此安排这一专题探究活动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但本次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第二单元第2小节中,已经认识并了解了什么是奇数、偶数,奇、偶数的特征。
学生数学思想正在逐步建立,具有一定的分析交流能力,但归纳能力上可能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发现问题——初步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游戏及探究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存在数学规律,体会数学规律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5,7,9,11,…偶数:8,12,20,24,…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案第【1】篇〗《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发现数的奇偶性。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法:情境教学法学法:小组合作观察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纸杯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游戏1:翻手腕活动。
游戏2:以开火车,各大组报数,记好各自的序号,以游戏的形式复述奇数和偶数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上课一、创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的奇偶性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从开学那天起,我们每天都要在家到学校的路上来回走动,可就在来回走的过程中,只要你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跟奇偶数相关的知识。
2.请一位同学来演示。
从讲台一端走(家)到另一端(学校),再按原路返回。
问:走5次后,这位同学在哪里?猜想:走12次后,这位同学会在哪里?师:光有猜想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想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尝试解答。
你是怎样想的?先各自在草稿上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进行。
4.同桌交流。
5.全班反馈。
结论:走奇数次后,同学在(学校),走偶数次后,同学在(家里)。
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奇偶性问题1.同桌翻纸杯游戏:游戏规则:(1)同桌合翻一个纸杯,第一位同学翻1次杯口朝下,第二位同学2次杯口朝上,这样轮流翻下去。
(2)每完成一个任务前,可先猜想一下纸杯可能在谁的手中,然后再动手验证。
(3)讨论时,同桌的交流不得让别的小组听到。
问题:翻动10后,杯口朝(),翻动19次后杯口朝()。
2.阅读课本上主题图。
快速作答:摆渡100次后,船在()岸。
摆渡133次后,船在()岸。
3.你能联系生活提出类似的问题吗?(上下楼梯、开关电灯、翻硬币、开关门、钓鱼、拉抽屉等)4.从刚才的几个活动中,你能解决类似的生活问题了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什么?(奇数次时是什么状况,偶数次时又是什么状况。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下册奇数与偶数问题练习大全------------------------------------------作者xxxx------------------------------------------日期xxxx奇数和偶数一、奇数和偶数的性质(一)两个整数和的奇偶性.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一般的,奇数个奇数的和是( ),偶数个奇数的和是( ),任意个偶数的和为( )。
(二)两个整数差的奇偶性。
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 )。
(三)两个整数积的奇偶性。
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一般的,在整数连乘当中,只要有一个因数是偶数,那么其积必为( );如果所有因数都是奇数,那么其积必为( )。
(四)两个整数商的奇偶性。
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偶数除以奇数得(),偶数除以偶数可能得( ),也可能得( ),奇数不能被偶数整除。
(五)如果两个整数的和或差是偶数,那么这两个整数或者都是( ),或者都是( )。
(六)两个整数之和与两个整数之差有相同的奇偶性,即A+B、A-B奇偶性相同(A、B为整数).(七)相邻两个整数之和为( ),相邻两个整数之积为( )。
(八)奇数的平方被除余1,偶数的平方是4的倍数。
(九)如果一个整数有奇数个约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1,4,9,16,25……是完全平方数)。
如果一个数有偶数个约数,那么这个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奇数与偶数练习题一.填空题1。
1+2+3+4+5+……+49+50的结果( )。
(填偶数或奇数)2. 有一列数1,1,2,4,7,13,24,44,81,……,从第4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边三个数之和,那么第100个数是( )。
(填偶数或奇数)3.某自然数分别与两个相邻自然数相乘,所得积相差100,某数是( )。
4。
三个相邻偶数的积是四位数***8,这三个相邻偶数是(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第【1】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说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每人一枚硬币。
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4、观察杯口,找规律: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与学生1、教材《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习,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
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
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
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
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应该是*等的,**的。
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四、教学设计和思路(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2、游戏二:转轮盘(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2)独白: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我—我怎么骗人了?)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奇偶性》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以及能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奇偶性的含义。
同时,学生对于数学的探究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发现奇偶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奇偶性。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发现奇偶性的规律。
3.激励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材、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奇偶性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国王要奖励一位忠诚的士兵,决定给他一些金币,士兵拿到金币后发现金币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会有不同的奖励。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币的数目会影响奖励呢?从而引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奇数和偶数的定义,以及一些具体的例子。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发现奇数和偶数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课时《奇偶性》是本册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奇偶性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奇偶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意义,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性质。
2.难点:让学生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奇偶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奇偶性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奇偶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奇偶性。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奇偶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奇数和偶数的卡片,用于游戏活动。
2.学具: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奇偶性。
3.课件:制作一些关于奇偶性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奇偶性的概念。
故事中,小猴子捡了一些石头,要求学生判断这些石头是奇数还是偶数。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奇数和偶数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和偶数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奇偶性的理解。
例如,分组进行奇偶数接龙游戏,每组学生轮流报数,要求下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第【1】篇〗今年在方老师的带动下,我们高一信息技术备课组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模块的教学上采用了“数字故事”作为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后,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安排,本人是这样安排和进行的:第1次课,展示几个经典的“数字故事”作品,《云南故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爱画画的他》,告诉学生何为“数字故事”和数字故事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
布置接下来几节课的大任务,要求学生自选主题,用幻灯片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验的事情、身边的故事、印象深刻的电影、亦或是自己的一些感触……展示“数字故事”作品评价标准。
展示课时安排,第1周设计数字故事脚本和收集素材,第2—3次课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作品制作,第4—5次课展示学生作品和评价。
布置本周的任务,编写数字故事脚本(为了让学生重视这个作业和便于检查,我印了脚本表格模板发给学生),收集素材和背景音乐素材(因为学校网络较慢,我要求学生课外收集。
鉴于部分学生家里无条件上网,我要求没条件上网的同学要先设计好脚本,让可以上网的同学帮忙收集素材。
为了防止部分学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而放弃,我跟学生强调素材不用那么精确,只有符合故事情景就可以。
)。
要求学生在下周周一前完成脚本设计,素材在下周上课前一天打包后注明姓名发到老师制定的邮箱。
布置完任务,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观看“数字故事制作要点”课件,了解数字故事制作方法和要点。
学生由于一开始就给我展示的数字故事作品吸引住了,很多学生都耐心地观看课件,还有个别有带纸笔的学生认真做起了笔记。
第2周,周一上午课间操时间,我就去各班收脚本。
4个班,平时表现比较认真的2个班级大概收了80%,其他两个班大概收了60%。
经过几轮催促,在第2次课上课前一天,只有个别学生没有上交脚本。
通过检查脚本,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真,都按照老师给的格式,设计好故事情节。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反思第【1】篇〗1、勤俭节约,废物利用,提倡环保。
2、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纸杯、纸盘、彩笔、剪刀、小刀。
根据教学,游戏需要,让幼儿创编故事,以及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此教具也可以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
在目标的设计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是好像在这个活动中的体现不是很明显。
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趋向小学化,二、目标达成度不够,三、操作性不强,等。
在上好课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很热,有种莫名的热,感觉这个课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的范围,有点小学化了。
对于整个活动的目标的达成度不是很好,把重点放在的了数字的组合中,应该是着重于对数字的理解,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见到的数字有很多,我的课前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没有提前让幼儿了解家中的数字和学校中的数字等所能见到的数字。
最主要的是要幼儿了解数字的意思,而我在上的过程中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很深入的回答和引导。
比如在问道马路上有数字吗?有幼儿说汽车的牌子,我说是的,但是我没有告诉孩子说这是这辆汽车的身份证,代表就是一辆,没有第二辆的。
在第一个猜数字环节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小眼睛都看着我,开始猜数字了,第一个幼儿看见的是1,因为1我放的最显眼。
在接下来的猜数字过程中,也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中班幼儿对于0—9这十个数字的书写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站起来能说好多个,我也采取的相应的表扬,我的表扬是你真棒能一口气猜那么多,但你能告诉我他们分别是在哪个颜色的格子里吗?。
,在表扬的方式上也要采取不同的语言。
猜数字的环节幼儿的注意里很集中,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式,感觉很有趣。
在这里我想,吸引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发展吸引幼儿兴趣的数学区角。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课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
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
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第【1】篇〗1、勤俭节约,废物利用,提倡环保。
2、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3、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纸杯、纸盘、彩笔、剪刀、小刀。
根据教学,游戏需要,让幼儿创编故事,以及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此教具也可以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
在目标的设计中,我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意思,但是好像在这个活动中的体现不是很明显。
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趋向小学化,二、目标达成度不够,三、操作性不强,等。
在上好课的那一瞬间,我感觉很热,有种莫名的热,感觉这个课超出了幼儿所能接受的范围,有点小学化了。
对于整个活动的目标的达成度不是很好,把重点放在的了数字的组合中,应该是着重于对数字的理解,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字。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见到的数字有很多,我的课前准备也不是很充分,没有提前让幼儿了解家中的数字和学校中的数字等所能见到的数字。
最主要的是要幼儿了解数字的意思,而我在上的过程中只是一句带过,没有很深入的回答和引导。
比如在问道马路上有数字吗?有幼儿说汽车的牌子,我说是的,但是我没有告诉孩子说这是这辆汽车的身份证,代表就是一辆,没有第二辆的。
在第一个猜数字环节中,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小眼睛都看着我,开始猜数字了,第一个幼儿看见的是1,因为1我放的最显眼。
在接下来的猜数字过程中,也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中班幼儿对于0—9这十个数字的书写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站起来能说好多个,我也采取的相应的表扬,我的表扬是你真棒能一口气猜那么多,但你能告诉我他们分别是在哪个颜色的格子里吗?。
,在表扬的方式上也要采取不同的语言。
猜数字的环节幼儿的注意里很集中,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形式,感觉很有趣。
在这里我想,吸引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发展吸引幼儿兴趣的数学区角。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教学反思第【1】篇〗教材原有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调查邮政编码的编排使学生了解编码的编排方法。
我增加了调查学生比较常见、而且将来使用频率也比较高的身份证号码,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以上理念,我合理利用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将其作为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用网络资源学习这部分内容,并制定出下面的教学目标。
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编排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初步学会编码。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编码,体会编码编排的特点,学会编码;难点是怎样科学合理地编码。
为了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构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探索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课外调查收集,课内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拓展思维-实践应用几个环节。
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以及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了解所住位置的邮政编码。
现在我们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家长是从事商业,所以在导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有趣的商业秘码,这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学生也因此说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数字编码,如车牌号码、火车编码、邮政编码等。
再由学生选择与自己联系密切的编码进行研究,学生很自然选择了熟悉的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进而引出本课的主要研究对象。
现在小孩出生后就已经有了身份证号码,课堂上他们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与同学的比较,观察身份证号码中包含的信息。
根据学生查询到的信息,教师提出疑问:“身份证中的每一种信息分别是由哪几位数字所表示的呢?”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奇数与偶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奇数与偶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例2,是以探索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利用算式表征问题理解题意,通过举例、说理获取结论等。
学情分析:学生在对奇数偶数非常熟悉的基础上,探究奇数偶数加法、乘法运算规律。
用猜一猜给出三个问题,学生用举例、说理、图示的方法去探索规律。
在举例得出结论后,可能学生不能再去验证规律。
我会引导学生数学中的结论还需去论证。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奇数和偶数的特征。
2、在学习中,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思维。
3、经历奇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奇数与偶数的和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列举、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奇数与偶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偶数?奇数呢?
2、按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把自然数分成()和()。
3、每相邻两个奇数之间相差(),每相邻两个偶数之间相差()。
二、新知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数学王国中的两大家族:奇数和偶数。
它们还蕴含着很多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吧!(板书课题)
1、在预习的基础上,猜一猜。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奇数偶数)
2、举例验证猜想
(1)自己独立举例证明猜想。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
2、汇报。
1+2=3 1+3=4 2+4=6
3、得出结论。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4、数形证明结论。
5、合作探究。
奇数与奇数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呢?偶数与偶数的积呢?请在小组内用举例的方法探索规律
四、当堂检测。
1、不计算直接说出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55+68= 22+33= 99+7= 71+111= 100+24= 8759+2356=
2、有97筐水果,由5只小船运过河去。
要求每只小船上装偶数筐水果,可能吗?为什么?
3、不计算直接说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1×21= 90×13= 33×81= 99×56= 80×66= 20001×77=
12×21= 88×2= 10000×3= 56×61=
4、填空
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提升训练:1、算式:1×2+3×4+5×6+…+99×100的得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为什么?2、联系生活实际:爸爸今年46岁,妈妈今年48岁,爸爸妈妈今年的年龄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一年之后呢?
五、总结
1、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2、奇数偶数的规律需要背下来吗?(不需要,找举例法)
3、生活中奇数偶数的运用还更多,还需要我们去发现。
六、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数的奇偶性的内容,我主要从1、猜一猜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用举例法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来验证推理的正确性,让他们知道实践检验真理,培养他们这种意识,在以后解决问题中运用。
3、用数形结合思想验证结论,做到数学的严谨性。
4、自主探究奇数偶数乘法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当堂检测是巩固学生的新知及运用能力。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举例得出结论只用了小数,不应避开大数。
我应在大数范围内也涉及。
奇数偶数知识在生活实际方面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的应用。
这些将在我以后教学中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