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系图
- 格式:docx
- 大小:809.14 KB
- 文档页数:1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
:自然地理位置一、山西省地处我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名山西。
春秋时代为晋国故地,因而简称"晋"。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倾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山西境内有六大盆地.即大同。
忻州、太侯、临汾、运城。
长治盆地此外,东部还散布着阳泉、寿阳、襄垣、黎城、晋城等小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目前,山西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0.8亿立方米,引黄入晋工程竣工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缺水问题,年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向太原供水6.4亿立方米,向朔州、大同供水5.6亿立方米。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走向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流经(忻州市)宁武、静乐、(太原市)娄烦、古交、万柏林、阳曲、尖草坪、杏花岭、迎泽、晋源、小店、清徐、(吕梁市)文水、孝义、(晋中市)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市)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6市29县(市、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一、忻州: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出源头,左岸与洪河汇合后改为西南流,再南流出宁武县,进入静乐县境内。
汾河过静乐县城区,西南流左岸接东碾河、右汇西碾河,下过静乐水文站,南流进入娄烦县。
二、太原:在静游镇东北500米处汇入上游最大支流岚河。
汾河过静游穿过一段长约4千米的石灰岩峡谷河段,到达汾河水库,水库坝址在杜家曲村。
汾河在龙尾头进入古交市境内,接纳了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大川河,过古交市区到寨上水文站,其下因受石千峰阻挡,汾河流向改为东,河道迂迥曲折,峡谷夹岸,在河南村下游流出古交市。
一直向东北流去,至柏崖头汾河右岸接纳柳林河后便进入汾河二库库区。
出汾河二库流向改为东南。
至此为上游段。
-------------------------------------------(上游)汾河出兰村峡谷,有兰村泉汇入,下游500米,有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的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灌区的上游引水口。
汾河过一坝南流,至南北固碾村附近左岸接纳杨兴河。
汾河再南流进入太原城区。
该段两岸从胜利桥上游155米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千米,于1996年至2000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建成带状的滨河胜景,改善了城市环境。
汾河出太原城区南流,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
汾河再西南流,潇河注入。
汾河再下进入清徐县境。
三、吕梁经汾河二坝,出清徐,流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
山西河流水系山西地处山地、高原地区,总的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向东、向西三个方向倾斜,省内水系呈放射状向黄河及华北平原发散,分别属于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黄河流域水系遍布于省内西部、南部,总流域面积为9713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2%。
黄河流域各支流中,以汾河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流量也最大。
大于4000km2的支流有汾河、三川河、昕水河、涑水河、沁丹河。
海河流域水系偏于省内北部及东部,总流域面积为59133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
大于4000km2的支流,永定河水系有桑干河,子牙河水系有滹沱河及南运河水系的漳河。
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干流外)的基本情况如下:1.汾河汾河是黄河水系的大支流之一,也是省内黄河干流外的第一大河流。
它发源于宁武县管岑山,由北而南纵贯山西中部和南部,流经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于河津县注入黄河,全长695km,流域面积39471km2,在入黄河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1956~1984年,下同)25.1亿m3,多年平均流量79.6m3/s,径流模数2.02m3 /(s.km2)。
汾河在太原市兰村以上为上游,兰村至洪洞县石滩为中游,石滩至河津为下游。
2.沁河沁河发源于沁源县霍山东北麓,干流流经沁源、安泽、沁水及阳城县,在河南省境内汇入黄河。
山西省境内沁河干流长326km,流域面积9315km2。
沁河水量较大,在干流出省境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5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42.8m 3/s,径流模数为4.59m3/(s.km2)。
3.涑水河涑水河发源于绛县横岭关,流经闻喜、夏县、运城、临猗至永济县经伍姓湖流入黄河,全长193km,流域面积5569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7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6.88m3/s,径流模数为1.24m3/(s.km2)。
4.三川河三川河是由北川、东川及南川三条河汇合而成的。
干流(以北川河计)全长143 km,发源于方山县赤竖岭,流域面积4161km2,于柳林县军渡注入黄河。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1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邯邢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和邢台两市。
全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形总趋势呈西高东低。
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31~552mm。
邯邢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资源著称,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该区主要产业之一。
依靠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陶瓷、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河流,区内从北到南主要有沙河(上游为朱庄川也称北沙河、渡口川也称南沙河)、洺河(上游为马会河、北洺河、南洺河)、滏阳河、漳河(上游为清漳河、浊漳河)。
除漳河属南运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子牙河水系(见图1-1)。
流经石灰岩的河流渗漏严重。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主要有: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见表1-1)。
中小型水库主要有: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峡沟水库、口上水库和车谷水库。
表1-1 主要水库一览表岳城水库漳河1970 18100.0 10.09中小型野沟门水库北沙河518.0 0.52东石岭水库南沙河1978 169.0 0.68峡沟水库马会河1960 11.0 0.057口上水库北洺河1969 139.1 0.246车谷水库南洺河1974 124.0 0.371.2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太古界赞皇群片麻岩,震旦亚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与第四系松散岩层,其次是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砾岩、页岩等。
同时伴有岩浆岩的侵入。
基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层倾角一般10°左右,局部地段受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有所变化。
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夹有8~10层煤和3~5层薄层石灰岩(图1-2)。
么犭构造邯邢地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天山-阴山、昆仑-秦岭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复背斜)与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3)。
山西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全省约有24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8条。
前5条向西、向南流,属黄河水系;后3条向东流,属海河水系。
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省境内9315平方公里),是山西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涑水河源于绛县横岭关,向南入黄河,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548平方公里。
昕水河有南、北两支上源,北支源于隰县北石楼山,南支源于蒲县东北南耀山,两支于午城交汇,西流注入黄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4321平方公里。
三川河由北、东、南三川在离石县城至交口镇之间汇集而成,流经方山、离石、中阳、柳林4县,流域面积41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海河在山西境内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的25%,汇水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
桑干河在山西境内长25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滹沱河在山西境内长3 30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漳河在山西分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支,清漳河流经太行山区,在黎城下清泉进入河北省,境内河长150公里,流域面积4043平方公里;浊漳河经长治盆地,在平顺马塔村流入河南省,境内河长223.2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间,纵贯山西南北。
由于河床比较大,流水急,航运困难,灌溉用水不便,但水力资源丰富,是山西可资利用的最大水源。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山下的水母洞,周围的龙眼泉、支锅奇石支流,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房庙、川湖屯等村庄出宁武后,流经六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
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省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走向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流经(忻州市)宁武、静乐、(太原市)娄烦、古交、万柏林、阳曲、尖草坪、杏花岭、迎泽、晋源、小店、清徐、(吕梁市)文水、孝义、(晋中市)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市)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6市29县(市、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一、忻州: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汾河出源头,左岸与洪河汇合后改为西南流,再南流出宁武县,进入静乐县境内。
汾河过静乐县城区,西南流左岸接东碾河、右汇西碾河,下过静乐水文站,南流进入娄烦县。
二、太原:在静游镇东北500米处汇入上游最大支流岚河。
汾河过静游穿过一段长约4千米的石灰岩峡谷河段,到达汾河水库,水库坝址在杜家曲村。
汾河在龙尾头进入古交市境内,接纳了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大川河,过古交市区到寨上水文站,其下因受石千峰阻挡,汾河流向改为东,河道迂迥曲折,峡谷夹岸,在河南村下游流出古交市。
一直向东北流去,至柏崖头汾河右岸接纳柳林河后便进入汾河二库库区。
出汾河二库流向改为东南。
至此为上游段。
-------------------------------------------(上游)汾河出兰村峡谷,有兰村泉汇入,下游500米,有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的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灌区的上游引水口。
汾河过一坝南流,至南北固碾村附近左岸接纳杨兴河。
汾河再南流进入太原城区。
该段两岸从胜利桥上游155米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千米,于1996年至2000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建成带状的滨河胜景,改善了城市环境。
汾河出太原城区南流,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
汾河再西南流,潇河注入。
汾河再下进入清徐县境。
三、吕梁经汾河二坝,出清徐,流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
山西省情概况自然地理一、位置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
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
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在—4°——14℃之间。
汾河谷地,表里河山的历史浮沉山西省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简称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分晋,又称为三晋大地。
太行山以西所以叫山西。
山西省独特的地形,西面以黄河与陕西相隔,东面以太行山与河北相邻,南面以中条山和黄河与河南等相隔,地形比较封闭。
其境内共有六个主要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盆地间以山地相隔。
再加上其省界以太行山、中条山、黄河与其他省分界线,所以叫表里山河,又称为表里河山。
境内有管涔山、恒山、太岳山、吕梁山、中条山、太行山等。
汾河谷地内主要有这些城市。
运城:因运送食盐而得名,有个运城盐池。
上图中东南角即是运城,古称为河东,多名人,比如柳宗元人称柳河东。
运城闻喜县有个宰相村,著名唐朝宰相裴氏家族,还有河东薛氏等。
临汾:临汾河而建。
太原,又称龙城,山西省省会。
太行山和吕梁山就是汾河谷地。
汾河谷地成因:地壳出现断裂,两侧抬升形成山地,该地地壳下降形成谷地,后流水携带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汾河谷地。
先内力和外力。
当地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较少,多大风天气。
汾河水文:水位低,水量较少,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夏汛,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汾河水系特征:自北向南流,汇入黄河,流域面积较小,流程较短,树枝状水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什么?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
治理措施,就是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打坝淤地(拦住泥沙,淤积在附近沟里)、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汾河谷地是山西省的重要地方,见证了山西的兴衰变化。
由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转为煤炭大省,随着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今的山西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环境已经初见成效。
山西人文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历史古迹知名度较高。
练一练:典型例题二: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运城及河东盐池略图。
材料二:盐池湖水富含食盐,在南风盛行的季节,湖边盐田常有“南风一吹,隔宿成盐”的奇特现象。
材料三:运城市地处汾河谷地的最南部,南临中条山。
山西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部,北临内蒙古自治区,东接河北省,南界河南省,西连陕西省,与湖北、江苏、山东三省接壤。
山西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山地、河流、盆地等地貌类型。
在高一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对山西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山地地貌山西省地势较为起伏,山地地貌较为发达。
其中,太行山是山西的主要山脉之一,它南北纵贯山西境内,东临河南,西至陕西。
太行山脉的山峰多呈席状分布,有着奇特的景观。
除太行山外,黄河在山西省内形成了一系列的河套地区,如大同盆地、晋阳盆地等。
这些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具有盆地地貌的特点。
二、水系与水资源山西省境内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其中最重要的是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是山西省的重要水资源。
黄河流域内的农业发展、工业用水等都与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有关。
此外,山西省还有一些重要的支流,如汾河、浑河、雁门关河等。
这些河流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三、气候与气象灾害山西省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冬寒夏热,降水集中,具有明显的气候特点。
山西省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
在夏季,山西省有时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带来强降水和强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山西省经常发生一些气象灾害。
例如,夏季的暴雨和强降水可能引发洪灾和山洪灾害,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损失。
冬季的寒潮和大雪则会对人们的生活和交通造成一定影响。
四、矿产资源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
其煤炭储量和产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煤海”。
此外,山西还有大量的铁矿石、铜矿石、钼矿石、石墨、烧碱、重晶石等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山西省地理特点复杂多样,包括山地地貌、水系与水资源、气候与气象灾害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
深入了解和掌握山西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山西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文风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