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空间结构实例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1.33 MB
- 文档页数:87
综合楼的建筑构造分析位置与概况综合楼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东临主干道四平路,北临国康路,南侧与行政楼之间有一块大型的景观绿化广场,整个占地面积为15615平方米。
广场下部有一面积为7859平方米的停车场。
该建筑地下一层,地上塔楼27层(包括21个标准层,层高4m;6个设备层,层高2m),建筑高度98m,总建筑面积46000平方米。
背景与功能综合楼是为了纪念同济百年校庆的一个作品,主要的功能是集办公与教学一体,并体现了同济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授予综合楼的设计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
作为百年校庆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高度近100米。
由于是21世纪的代表性作品,所以设计为21层。
大楼从外型看是一个方正的建筑,边长近50米的正方形以16.2m*16.2m为一个单元,将教学、科研、接待、办公、会议等多种功能集中在7个L形单元,每个单元高度为3层,在楼内顺时针旋转叠置上升,中央形成一个通高的中庭。
中庭的大跨度空间中分布了多个造型各异的单体,单体包括了会议厅、多媒体室等进行教研会议的场所。
透过围绕楼体旋转上升的玻璃幕墙能够清晰地看到楼内颜色丰富的单体,产生了楼中楼的效果。
大楼的整体方正造型和楼内单体的造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正是楼中中庭并不规则的中空空间使整个大楼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
通高的中庭结构与构造综合楼的建筑空间组织复杂但是却不显错乱。
其间功能单元可进行多种使用方式的转换。
建筑形体盘旋而上,虚实相间。
复杂的建筑空间给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采用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和外围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
从结构抗震的角度出发,大型复合中庭导致每层楼板的开动较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楼板薄膜效应削弱。
“L”形体块的螺旋上升设置,致使各体块单元的质心亦呈螺旋上升排列。
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将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
设备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侧向刚度不规则。
房屋建筑学教学课件第2篇建筑空间构成及组合第1章建筑平面的功能分析和平面组合设计平面图——建筑物各层的水平剖切图,是从各层标高以上大约直立的人眼的高度将建筑物水平剖切后朝下看所得的该层的水平投影图。
既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又反映各建筑空间与围合它们的垂直构件之间的相关关系。
从空间的使用性质来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使用和交通联系两部分指满足主要使用功能和辅助使用功能的那部分空间。
例如住宅中的起居室、卧室等起主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和卫生间、厨房等起次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工业厂房中的生产车间等起主要功能作用的空间和仓库、更衣室、办公室等起次要功能作用的空间指专门用来连通建筑物的各使用部分的那部分空间。
例如许多建筑物的门厅、过厅、走道、楼梯、电梯等等第2篇建筑空间构成与组合1.1 建筑物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建筑物内部使用部分的平面面积和空间形状的主要依据: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需使用的设备及家具所需占用的空间人在该空间中进行相关活动所需的面积(包括使用活动及进行室内交通的面积)1.2 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包括:1. 走道——建筑物中最大量使用的交通联系部分2.门厅和过厅——门厅是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处起内外过渡、集散人流作用的交通枢纽。
过厅一般位于体型较复杂的建筑物各分段的连接处或建筑物内部某些人流或物流的集中交汇处,起到缓冲的作用3.楼梯和电梯——建筑物中起垂直交通枢纽作用的重要部分●建筑物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面积和空间形状的主要依据:1. 满足使用高峰时段人流、货流通过所需占用的安全尺度;2. 符合紧急情况下规范所规定的疏散要求;3. 方便各使用空间之间的联系;4. 满足采光、通风等方面的需要1.2.1走道1. 布置方式:各使用空间可以分列于走道的一侧、双侧或尽端1.2.1走道1. 布置方式:各使用空间可以分列于走道的一侧、双侧或尽端2. 宽度:应符合人流、货流通畅和消防安全的要求通常单股人流的通行宽度为550~600mm。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膜结构的发展历史与结构形式——土木工程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土木工程案例分析报告名称膜结构的发展历史与结构形式指导教师姓名薛高学号1250776膜结构的历史发展及结构形式前言膜结构也即织物结构, 是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大跨度空间结构形式。
最早的膜结构雏形可追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的帐篷结构。
现代意义上的膜结构工程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是集建筑、结构、材料和计算机等科学为一体的高科技工程。
近几十年来, 由于薄膜材料特殊的优越性能及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膜结构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空前繁荣。
1 膜结构及其发展历史1.1膜结构的定义及应用现状膜结构(Membrane)是以性能优良的柔软织物为材料, 由膜内充气压力支承膜面, 或利用柔性钢索、刚性支承结构使膜产生一定的预张力, 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刚度、能够覆盖大空间的结构体系。
膜结构作为建筑结构中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由于其独特的建筑形态以及膜材本身的特性,使得自1970年代被初步尝试使用以来,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膜结构自身的优良特性包括以下几方面:轻质张力结构自重小的原因在于它依靠预应力形态而非材料来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从而使其自重比传统建筑结构的小得多,但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建筑师可以利用其轻质大跨的特点设计和组织结构细部构件,将其轻盈和稳定的结构特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透光性透光性是现代膜结构最被广泛认可的特性之一。
膜材的透光性可以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照度,这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
对于一些要求光照多且亮度高的商业建筑等尤为重要。
通过自然采光与人工采光的综合利用,膜材透光性可为建筑设计提供更大的美学创作空间。
夜晚,透光性将膜结构变成了光的雕塑。
膜材透光性是由它的基层纤维、涂层及其颜色所决定的。
标准膜材的光谱透射比在10%~20%之间,有的膜材的光谱透射比可以达到40%,而有的膜材则是不透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