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金圣叹的《水浒》批评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4
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节录)
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法〉中评水浒传云:「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之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奈庵先生之右者。
学者诚能澄怀格物,发皇文章,岂不一代文物之林,然但能读〈水浒〉,而已为其人绰绰有余也。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夫以一手而画数面,则将兄弟之形;一口而吹数声,斯不面再夬也。
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格物,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
」(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金圣叹对此极为赞赏,他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说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了两个也是一样”,“盖耐庵当时之才,吾直无知其所际也。
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也;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难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
”(第五十回总评)。
论“金批《水浒》”的评点思路陈刚【摘要】金圣叹的《水浒》评点之所以很大程度上超越前人,根本原因在于评点思路的转变: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受史传影响,长期以来的评点者多站在读者角度从外部对其进行人物品评、事件议论与思想升发;而在金圣叹的评点中,由于对“文”、“事”观念的辨析,形成了对小说文学本质的重新定位,从而“由其文而测其意”、“由其意而现其法”、“由其法而言其效”,走上了与前人截然不同的评点道路.这种评点方式以作者的创作意图为解释根源,有利于深入探寻作品的文学特征、作者的创作技巧和文本的内在肌理;但阐释者的固有观念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之间往往存在偏差,这也导致了评点中的一些曲解和误读.【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43)006【总页数】6页(P96-101)【关键词】金圣叹;《水浒传》;小说评点;阐释思路【作者】陈刚【作者单位】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香港港岛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作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批评者,金圣叹对于后世《水浒》评点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
在他的评点出现以后,“腰斩本”甚至一度代替过去的百回本,成为家置一编的通俗读物。
近百年来,学术界几度兴起金圣叹研究的热潮,而关于金批《水浒》的研究始终是重中之重。
研究者们对其中的重要命题如“忠恕说”、“因缘说”、“文事说”都已有所触及,在某些问题上已颇为深入①。
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往往只将目光锁定在具体的问题上,对于金圣叹的评点思路却关注甚少。
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个人风格”的评点者,仅对他作以问题式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他的阐释思路予以关注,即:金圣叹是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切入文本并达成对文本理性、清晰而又深刻地解读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对金圣叹之前的批评方式先作一简单了解。
关于《水浒传》的零散评论,早在明代李开先那里就已初露端倪,如其《时调》中所言:“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以下,便是此书”[1]351。
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施耐庵原著金圣叹批评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批:此回方写过史进英雄,接手便写鲁达英雄;方写过史进粗糙,接手便写鲁达粗糙;方写过史进爽利,接手便写鲁达爽利;方写过史进剀直,接手便写鲁达剀直。
作者盖特地走此险路,以显自家笔力,读者亦当处处看他所以定是两个人,定不是一个人处,毋负良史苦心也。
一百八人,为头先是史进一个出名领众,作者却少于华山上,特地为之表白一遍云:“我要讨个出身,求半世快活,如何肯把父母遗体便点污了。
”嗟乎!此岂独史进一人之初心,实惟一百八人之初心也。
盖自一副才调,无处摆划,一块气力,无处出脱,而桀骜之性既不肯以伏死田塍,而又有其狡猾之尤者起而乘势呼聚之,而于是讨个出身既不可望,点污清白遂所不惜,而一百八人乃尽入于水泊矣。
嗟乎!才调皆朝廷之才调也,气力皆疆场之气力也,必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谁之过也?史进本题,只是要到老种经略相公处寻师父王进耳,忽然一转,却就老种经略相公外另变出一个小种经略相公来,就师父王进外另变出一个师父李忠来,读之真如绛云在霄,伸卷万象,非复一日之所得定也。
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孔子云:“诗可以兴。
”吾于稗官亦云矣。
打郑屠忙极矣,却处处夹叙小二报信,然第一段只是小二一个,第二段小二外又陪出买肉主顾,第三段又添出过路的人,不直文情如绮,并事情亦如镜,我欲刳视其心矣。
】且说郑屠开著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著三五片猪肉。
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
【夹批:大官人身分。
】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
”【夹批:叫得快。
O 人人称大官人,彼亦居然大官人矣,偏要叫他一声郑屠。
】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夹批:画出郑屠。
】道:“提辖恕罪。
”──提辖请坐。
”【夹批:写郑屠屁滚尿流光景,总见鲁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
──“达平日英雄。
O 看副手卖肉,叫副手掇凳,又总写郑屠平日做大官人也。
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2006年第9期(总第188期)学术论坛A(EMICF0RUMN0.9.2006(CumulativelyNO.188)金圣叹《水浒》评点的理论价值冯仲平[摘要]文章抓住《水浒传》评点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以宏观视角梳理金圣叹的小说理论,从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三个方面探讨其价值和意义.[关键词】金圣叹;《水浒》评点;理论价值[作者简介】冯仲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9—0138—04 文学不但需要批评引导阅读,仰仗批评深入地揭示其艺术价值,同时还需要通过批评进行理论建构,以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创作实践.金圣叹《水浒》评点(以下简称"金批")即在作品批评和理论创造两个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当时成为我国小说理论发展的里程碑,而且当前仍然具有阐发的理论空间和现实意义.本文即着重探讨金批的主要理论建树及其宝贵价值.一,因文生事——文本虚幻特性的深层奠基"金批"表面上虽然缺乏严整的文本样式和系统的逻辑结构,但其思想光芒却并不因此逊色.金圣叹独具慧眼,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相比较,认为《水浒传》已从史传的樊笼里脱颖而出,不再依托历史(史事和史传)而成为完全独立的存在.金圣叹敏锐地发现并准确地抓住了小说的虚幻文本特陛.(一)史书"以文运事".从时间流程来看,必须先有曾经发生过的真人真事,然后才有专门记述史实的着作;从内容联系来看,则后者是对前者的记录与摹写,并以前者为绝对参照.因此,评判史书的标准是"真实",它要求"史记"必须与曾经发生过的人,事,情,景如合符契,不能随意虚构,即史书之"文"仅能充当史实之"事"的工具.如司马迁《史记》所写之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都应当被视为"实有",即曾经真确地发生过.因此,《三国演义》以史书为基本依托,在历史的基础上丰富与拓展,一方面作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产生着巨大的审美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历史从庙堂走向了民间,使庄重的历史通俗化成为其重要功能之一.虽然小说中或有虚构的成分,但作者和读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其中的虚妄,如左慈,于吉,管辂138等带有神秘色彩和超凡能力的人物,这些本属于非人间的虚幻形式,则仍被视为真实的存在,故《三国》有所谓"七实三虚"之说."据史演义",强调的是故事本身,是对史迹(史记)进行的丰富,润色与重构,以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但也正因如此,小说不可避免地由史书之记事转向了写人这个重心.金圣叹指出史书"以文运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反面确立了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二)《水浒》"因文生事".这是金圣叹从正面确立小说本质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认为,小说与史书有根本区别,它的基本方式"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皆由我".创作小说之目的,重点不在讲述故事,而是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金批第三十三回评:"(作者)胸中自有一篇绝妙文字……特无所附丽,则不能以空中抒写,故不得已旁托古人生死离合之事,借题作文.彼其意期于后人见吾之文而止,初不取古人之事得吾文而见也."[1](踟'明确指出, 小说重点在文,事为文料,而且先有文,后有事.与史书相较,4说中文与事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即文为主,事为宾,不是文表现事,而是事展示文.金圣叹之"因文生事",强调的是小说本体的虚幻特性.就人物而言,从《水浒》开头所言梁山英雄乃天罡地煞下界之虚幻预设与夫《三国演义》之历史分合规律引出{--国志平话》以"因果报应"解释显示着本质的区别.从不管佛教,道教还是历史循环论的观念而言,虽然三者都属于对人物命运的超验解释,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即《三国演义》《三国志平话》都是先有史事后有解释,而《水浒》与金批则异于此,它是先预设而后发生,在深层体现着"幻由心生"的观念.金圣叹立足《水浒》实际,把原来带有"反映"色彩的文本态势扭向了"表现"的理论方向.那么,《水浒传》的创作虽有史的因由,即实事真人的依托,但更重要的是凭空杜撰.长篇巨制未必即是对已逝去的真人实事的追踪摹写,而是一种意识(即语言)的运作与展开.(三)小说胜似《史记》.明代李贽认为《水浒传》与《史记》的价值同样重要,清代的张竹坡认为应该把《金瓶梅》当作史记来读,甚至称其本身就是一部"史记".从中可以发现史学传统对艺术理论的深层影响,可以看到由李贽到金圣叹再到张竹坡的发展轨迹,其间既有贯穿始终的史学传统,更有对史学传统的摆脱与超越.金批言小说胜似"史记",道理何在?从史学传统看,小说继承了史传的"春秋笔法",将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和评价寄托在字里行间,寓道德褒贬和是非判断于具体形象的叙述描写,使读者不仅可以增加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而且可以获得道德提升和心灵净化.从小说与史书的区别看,则史书只能叙述人和事件的基本轮廓及主要梗概,而小说可以表现更复杂的层面和更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面貌,事件的细节,事物的神理和生活的趣味等等.金批指出,施耐庵不仅写出了人物的基本性格与精神风貌,而且写出了人的性情,气质,形状,声口,栩栩如生,活脱灵现.《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历史发展,而且写出了人物关系的深层内蕴,写出了细致入微的人情世态,读来令人趣味盎然,美感无限,这是史书难以企及的.(四)小说是心造的虚幻意象.金批关于小说"因文生事","胜似史记"等观点,多从与史书的比较中侧面提出,而对小说虚幻本质的界定则是从正面直接阐述的.金批第五回评:"耐庵说一座瓦官寺,读者亦便是一座瓦官寺;耐庵说烧了瓦官寺,读者亦便是无了瓦官寺.大雄先生之言日:'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人不造.'圣叹为之续日:'心如大火聚,坏种种五阴,一切过去者,无法而不坏.'今耐庵此篇之意,则又双用其意,若日:'文如工画师,亦如大火聚,随手而成造,亦复随手坏.如文心亦尔,观文当观心.见文不见心,莫读我此传.'吾读瓦官一篇,不胜浩然而叹.呜呼!世界之事,亦犹是矣.……一部《水浒传》悉依此批读."[1](P120) 佛之"心造诸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现象世界的生与灭都是主观精神的表现. 金圣叹借此说明《水浒传》文本的基本特性,小说意象的发生犹"如工画师,随手而成造".在小说中,瓦官寺的出现是施耐庵主观意识的产物,它的消失也是施耐庵巧妙构思的结果,它(法)的存与灭都是人的主观精神(心)活动的结果.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一切叙述和描写),都属于凭空杜撰,不必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和客观存在过的人物做参照,因为小说的本质即是虚幻.金批贯华堂古本《水浒传自序》就认为小说是作家"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水浒传》,当然可以说"一部书皆从才子文心捏造而出",因而具有虚幻的特性.二,因缘生法——创作根本规律的深刻揭示金批的理论价值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揭示.金圣叹自以为把捉到了施耐庵的创作秘诀,自以为窥见了《水浒》获得巨大成功的深层奥妙,他要把"金针"度与世人,认为如此方不负作者的惨淡经营和良苦用心.他在总结《水浒传》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一个核心论点,即以"因缘生法"为《水浒传》"文字总持"."因缘生法"是《水浒传》的创作纲领,读者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水浒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精华,他进而认为,这一"总持"具有广泛的普适性,把握了《水浒传》的"文字总持",就能掌握读通天下之书的不二法门. (一)"因缘生法".金批强调,创作必须做到"深达因缘",即把握"因缘生法"的根本原理.金批第五十五回评:"经日:因缘和合,无法不有.自古淫妇无印板偷汉法,偷儿无印板做贼法,才子亦无印板做文字法也.因缘生法,一切具足.……而耐庵作《水浒》一传,直以因缘生法为其文字总持,是深达因缘也.夫深达因缘之人……写豪杰,奸雄之时,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则是耐庵固无与也."[](v898)宇宙万物的生灭,都是内外相因彼此作用的结果,离开了一定的内因外缘,事物便失去了存在的依据.世间的人与事体现了"因缘生法",小说中的人与事同样符合"因缘生法"的道理.作家的"亲动心"与"设身处地",就是以己之心体会人事的"因缘",从而使人物情节符合自身的逻辑关联,从而传神地展现出一个本质虚幻却给人以真实效果的艺术世界.所以金批认为,小说中的人和事似乎都有自己的行动逻辑,而与作家施耐庵没有任何关系.金圣叹用"因缘生法"分析了宋江杀惜的情节:"宋江之杀,从婆惜叫中来;婆惜之叫,从鸾刀中来.作者真已深达十二因缘法也."[1](P34)"十二因缘"指一系列因果关系形成的逻辑环节,金批借此分析小说情节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关联:宋江起初本】39不想杀阎婆惜,是婆惜的喊叫让他产生_r杀人的念头,而婆惜喊叫又是因为看到宋江的鸾刀.小说之"文"随着事件的内在规律,一环紧扣一环地铺陈开来,形成了一个连续运动,关联紧密的情节序列.这一分析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深层规律和自身逻辑, 把批评的目光凝聚于小说文本,借"法"的假有性揭示了小说的虚构特征,削弱了作品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将文本作为一个自足圆成的对象来观照,显然有利于发掘小说艺术的审美价值.(二)"格物"与"忠恕".金批认为,作家要使"其文亦随因缘而起",必须"深达因缘",要想"深达因缘",就必须"格物致知",便又涉及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即"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格物"讲的是修齐治平之宏观程序的重要一环,是由内到外之逻辑序列的原初起点,"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㈣).金圣叹在这一儒学的命题中注入了佛学的内容,他说:"然则耐庵何如人也?日:才子也.何以谓之才子也?日:彼固宿讲于龙树之学也.讲于龙树之学,则菩萨也.菩萨也者,真能格物致知者也."[1](㈣认为施耐扁拘创作得益于龙树之学,即"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的缘起陛空论.格物的前鼹是掌握"因缘生法",格之于心就能获得良知,经过长朗的艰苦努力,逐渐由"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但金批之"格物",既非通常理解的考察客观事物,也不是主张文学源于社会生活,而是"为圣人身通六艺,非物物而格之,只是识得矩字",把"格"理解为"格式之格",指作家内心对于情理的揣度功夫,即对情理的开悟."忠"是指事物的具体性与特殊陛,"恕"则是指认同以及认识这种具体性与特殊性的根本途径,即"以物种的尺度来建造".佛典《中论》认为万事万物皆属假有,说它"有",是肯定其现实存在;说它"假",是从深层揭示其本质为虚无.金批的"忠恕"思想,深入地揭示了艺术作品与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金圣叹说:"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人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火亦忠,眼亦忠,故吾之见忠;钟忠,耳忠,故闻无不忠.吾既忠,则人亦忠,盗贼亦忠,犬鼠亦忠.盗贼犬鼠无不忠者,所谓恕也.……忠恕,量万物之斗斛也.因缘生法,裁世界之刀尺也.施耐庵左手握如是斗斛,右手持如是刀尺,而仅乃叙一百八人之性情,气质,形状,声口者,是犹小试其端也."[](一.他认为"忠"是反思自我的方法,先确证"吾忠",进一步14f】设身处地,于是延伸为"恕","忠恕"是前后相承的两个阶段.从"因缘生法"的角度看,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成,认识自我个性须考虑相关因缘,推及他人也要分析相关因缘.致知在格物,格物在忠恕,而忠恕又须掌握因缘生法这一格物与忠恕的前提. 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必须充分考虑人物生存的条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己之心推及他人, "心"临其境,使笔下的人物能"尽人之性","任其喜怒哀乐",从而达到"各自人妙",于是就涉及另一个相关命题——"亲动心".(三)"亲动心".在揭示作家创作成功的奥秘时,金圣叹提出了"亲动心而为"这一着名论断."动心"一语,既有深远的儒学渊源(如孟子"动心忍性"之说),同时亦注入了佛学的内容(如六祖慧能关于风吹幡动的公案),当然还有明代心学的思想, 如"吾心即是宇宙"之论等.金圣叹综合多种思想,把它改造成了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金圣叹说:"其忽然写一豪杰,即居然豪杰;其忽然写一奸雄,即又居然奸雄也;甚至忽然写一淫妇,即居然淫妇;今此篇写一偷儿,即又居然偷儿也.……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惟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又安辩,?此笔点墨之非人马通奸, 溉笔点墨之非飞檐走壁耶?"[1](P898)萨特说,当演员登上舞台进入剧中的角色之后,他就被艺术文本的虚幻性非现实化了.演员如此,作家亦然.施耐庵自然不具淫妇,偷儿之性,但他能够灵魂出窍,在意识中化为淫妇,偷儿,将自己融人笔下的人物形象之中,在精神上进人忘我境界,幻化为描写对象,揣摩,体验其"性情","气质","形状","声口",塑造出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金圣叹的"设身处地"说,描述了小说创作过程中主客融合,忘我幻化的特殊状态.他分析施耐庵描写火并王伦时的林冲:"此节若便立起,却起的没声势;若便踢倒桌子立起,又踢得没节次;故特地写个坐在交椅上骂,直等骂到分际兴发,然后一脚踢开桌子,抢起身来,刀亦就势掣出,有节次,有声势.作者实有设身处地之劳也."[13(P313他还引用赵松雪画马的典故:"传闻赵松雪好画马,晚更人妙,每欲构思,便于密室解衣踞地,先学为马,然后命笔.一日管夫人来,见赵宛然马也."[](m70)说明景阳冈武松打虎的情节都是作者动心揣摩的结果:"今耐庵为此文,想亦复解衣踞地,作一扑,一掀,一剪势耶?"l](P370)此论的确揭示了想象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金圣叹凭借佛学,fi,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因缘生法"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与审美特性,并用"格物","忠恕","亲动fl,"等命题阐述了艺术创作的独特fl,理和运作方式,建构了一个严密的小说创作理论体系.三,一心所运——人物性格理论的深入聚焦金圣叹的小说观念亦是人物性格理论的基础.它融合并代表了明代fl,学,佛学的思想意识,强调主观,精神的巨大作用,强调艺术创作的根本特性——虚构,虚幻,而又含有真实——情理,关系之真实,认为这是产生小说(人物,情节,价值)的根本依据. 金批丰富而深刻的人物理论,大致可以下方面把握.(一)人物性格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构成.中国小说受史传文学与古代神话的影响,"传奇"遂成为一个鲜明的特色,作家的追求和读者的关注集中于故事的出人意表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小说文本的基本构成不是人物而是故事.与此相联系,在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中,一方面过多关注作品对史传的补遗功能,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小说的道德教化作用,人物性格处于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李贽的《水浒传》评点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金圣叹则进一步把目光瞄准了人物性格的塑造.金批高度赞赏《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它令人百看不厌的主要原因."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P19又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直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P19)金圣叹首先使用"性格"一词,并赋以具体的理论内涵(个性化),抓住了小说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奠定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二)人物的个性化是性格元素的合理配置.金批认为,施耐庵之所以能将一百八人刻画得"各自入妙",就在于通过长期的"格物"功夫掌握了人情事理的基本规律."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者,无他,十年格物而一朝物格.斯以一笔而写百千万人,固不以为难也."…)个性化不但要求人物的外在形貌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 还要能够把握人物性格的深层结构与精神特质.对此,金批中有许多精彩论述,如他对带有同种性格元素的几个人物的剖析:"《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P2o)"粗卤"是抽象的相同点,而"粗卤"的深刻成因与具体表现却各式各样.因此,个性化的描写必须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微妙差异,要做到各种性格元素合理配置,才能塑造出独特的"这一个"来.作品无论写多少个人物,都必须服从个性化的需要,做到一人一样,绝不雷同或相似,这是成功作品的根本标志.(三)人物个性化需要使用多种表现方法."因缘生法"是人物性格的宏观成因和深层机制,因缘巨网的笼罩使人物形象带有宿命的色彩,但每个人物又因具体因缘而各具独特性.因此,必须在深入体察普遍的人情事理和准确掌握人物基本性格的前提下,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将其外貌,语言,fl,理,行为等具体地叙写出来.金批第二十五回总评鲁达,林冲,杨志等英雄好汉,说他们"各自有其胸襟, 各自有其fl,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呈现出不同的情态面貌.如《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写西门庆见了潘金莲,像狗见了肉却吃不到口那样急得乱蹿,对此小说有一系列行动描写,金圣叹评道: "写西门庆接连数番踅转,妙于叠,妙于换,妙于热, 妙于冷,妙于宽,妙于紧……妙于忽迎,妙于忽闪,妙于有波揉,妙于无意思,真是一篇花团锦凑文字."[l(P376'在揭示人物深层fi,理状态方面,金批说:"通篇写西门庆爱奸,却又处处插入虔婆爱钞, 描写小人共为一事,而各为其私,真乃可丑可笑."[](P377揭露了西门庆与王婆狼狈为奸,谋划干同一件坏事但又各怀鬼胎的丑恶嘴脸,揭示了作品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作用.金批还总结了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高超技巧,他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真是绝奇本事."_1I(P19)人物语言必须符合其身份,职业,性格特点,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此外,金批对水浒人物进行了等级划分,如说鲁达和武松等是"上上人物",卢俊义,柴进等是"上中人物",并简要地提示其性格特点,概括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具体方法,如"夹叙法","绵针泥刺法","背面敷粉法"等,对于小说理论的丰富和阅读实践的指导也不乏积极意义.[参考文献][1]金圣叹评点,文生子校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责任编辑:戴庆碹]141。
《水浒传》的两大批评家——李卓吾和金圣叹滕云在文学史上,因一部文学作品而推出并玉成了两位大批评家,这样的事例,是不多的。
《水浒》有这种殊荣。
正是由于它,产生了中国小说批评史上两巨子——李卓吾和金圣叹。
他们以对《水浒传》的批评,建立并完成了中国古典形态的小说批评——评点之学的体系,影响垂数百年。
李卓吾(名贽,1527—1602年)是《水浒传》传世过程中的第一位大批评家。
这位明末著名的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另有其思想史上的贡献。
他在文学上的建树,则主要是突破封建正宗文学观的樊篱,大力推崇向被视为俗文学的小说.戏曲,通过自己对《西厢记》.《幽闺记》,《綄纱记》特别是对《水浒传》的评点,开辟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有别于传统的诗歌,散文理论批评的小说(以及戏曲)理论批评。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观念,发展到明朝,有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向来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的小说,由于本身己蔚为大国,又经一些有识之士的积极提倡,终于渐次跻列于文学之林。
倡导最力者,首推李贽。
在他之前,有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序》(1494年)的蒋大器(席愚子)和作《三国志通俗演义引》(1522年)的张尚德。
与他同时代的,有汤显祖(1550—1016年),袁宏道(1568—1610。
年)、冯梦龙(1574—1655年)等人。
这就形成了一殷新的文学思潮,其要义包括:①抬高小说的身价,认为小说也和经、史、诗,文一样,同为“天地至文”,“宇宙内大文章”;②将小说的作用提到“有国者不可以不读”、“裨益风教”、“为六经国史之辅”、以致“佐经书史传之穷”的高度;⑤从理论上总结了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某些特点和长处,如“物态人情恣其点染”、“曲尽情状”、“感人捷且深”等;④提出了崭新的关于小说创作、批评、鉴赏的若干观念、原则、方法,在注意小说的教化作用之外出现了审美的批评,中国特有的小说批评方式一评点亦应运而生。
在这股文学新潮的推动下,产生了李贽的百回本《批评忠义水浒传》和百二十回本《批评忠义水浒全书》;而李贽对《水浒传》的批评,又转将这文学新潮推涌向前,并成为这一阶段方兴来艾的小说理论批评最璀璨的标帜租小说评点学派真正的开山之作。
千古奇才金圣叹,大胆腰斩《水浒传》,开创了批点名著的风潮鲁迅先生写过一篇《谈金圣叹》,借古喻今,振聋发聩。
但主要是从思想上对金圣叹做了几句浅谈,也算是“颇有微辞”,且先生那篇主旨并不在谈论金圣叹之才学,终有令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觉得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对《水浒》的批点独具只眼、惊世骇俗,下笔处隐隐有风雷之声,且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令人意动神摇、目炫神迷者,千古唯此一人也!至于思想方面确有令人诟病的地方,但只能说属于时代限制。
金圣叹生于明末,从小接触经史子集,似乎不能苛求他太多。
况且他的思想也已经够超前的了,他在明朝末年就能说出“乱自上作”,将社会动乱的根源指向最高统治者,已属非常难得。
而在文学批点方面开一代风气之先,中华五千年无一人能出其右,又何必斤斤计较于思想方面的白壁微瑕呢?我这样推崇金圣叹对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可能会有人不服,但只要看一看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就会觉得我并非言过其实。
记得小时看《西游》,初中看《三国》,后来看《红楼》,对《水浒》却一直提不起兴趣。
那时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很流行,社会上不少街痞无赖争相效防,令人非常讨厌。
私下认为《水浒》里面所谓的“好汉”和地痞无异,算什么“英雄”了?来深圳后偶然在东门太阳百货六楼一书店看到一本金圣叹批点的七十回本《水浒》,猛然忆起在什么地方看过有人品说金圣叹的批点“泣雨惊风”之类的话,就随手翻了两页,这一看就丢不开手了。
后购书回来置于案头,看得神魂俱忘,如醉如痴,不知有多少刻“拍案惊奇”了。
金圣叹说看别书只看了若干故事,看《水浒》却看了若干文法,但凡他说的“草蛇灰线”、“背面敷粉”等法,令人心眼大开,心胸大阔。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看,而且应该这样看,不禁哀叹从前的书都白读了,可笑我还以能给人讲书中故事而自得,不亦悲乎!金圣叹小时候就有读书的天才,十几岁时看书中有一警句,一连几个时辰呆立当地,其家叔祖叹曰:“此读书种子也!”可怜我读书过目即忘,至于他看的什么警句,却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了。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被誉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金圣叹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强调了作品的历史价值。
他指出,《水浒传》描绘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表现了民众对统治者不满的情绪,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启示作用。
其次,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人性关怀。
他指出,《水浒传》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忠诚正直,或机智狡猾,或热血豪迈,或风骨横秋。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同时,金圣叹也指出,《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们的形象和命运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点在金圣叹的评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他认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巧妙的结构安排。
金圣叹指出,《水浒传》采用了插叙、并叙、穿插等多种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
他还强调了《水浒传》中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塑造,认为这些细节描写和形象塑造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总之,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评点突出了作品的历史价值、人性关怀和艺术价值,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了这部古代小说的魅力。
同时,金圣叹的评点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与繁荣。
论金圣叹《水浒传》评点对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金圣叹是著名文学评论家,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使人们对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人民斗争的长篇小说,他赞美了作者施耐庵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
通过金圣叹的评点,人们开始重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一本武侠小说。
其次,金圣叹的评点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他提出了《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且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
他还指出,《水浒传》通过对英雄豪杰的描写,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些评点使人们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评论的发展。
此外,金圣叹的评点还引起了对《水浒传》的争议和讨论。
他认为《水浒传》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作品,通过对忠诚、义薄云天等主题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统治的批判。
这一观点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认为金圣叹的评点过于政治化。
然而,这种争议也使人们更加关注《水浒传》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对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多元化。
综上所述,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对作品的文学价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评点使人们更加重视《水浒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深入解读和分析了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同时,他的观点也引起了争议和讨论,促使人们对《水浒传》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金圣叹的评点不仅对《水浒传》的文学价值有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
金圣叹怎样批改《水浒》金圣叹怎样批改《水浒》之前,总算对上了老方丈出的那个上联,在文字上不欠什么账啦。
说完,就在狱中写了下面的对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托狱卒将他的下联送交灵隐寺老方丈。
老方丈收到金圣叹的对句一看,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只是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这大概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吧!金圣叹读批《水浒》是中国文学史最具特色的评点之一,由此而招致的赞誉、诋毁也可谓铺天盖地。
金圣叹读批《水浒》在以下几点令人赞叹不已。
首先是批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惊世骇俗的思想见解。
这些思想见解具有鲜明的近代甚至现代意义和特色,因而在暮气十足的晚明清初,不愧开风气之先,说他超越时代也毫不过分。
金圣叹一生大半在晚明,这时是中国反理学的异端思潮泛滥时期,李卓吾、叶昼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生性好奇的金圣叹对李卓吾的学说是来者不拒、兼收并蓄,他的处世为人与李卓吾也颇有几分相似,说他们是同一道上的人,相信不会有什么疑义。
基于此,金圣叹身处物换星移、改朝易代之际,饱尝家国不幸之痛,又遭遇文化的转轨重建,旧有的文化模式面对着怵目惊心的社会政治风暴,必然要接受严峻的挑战。
作为思想上的先驱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圣叹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不约而同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弊病,倡言隐约朦胧的民主理想。
他的思想与顾炎武的恢复清议、黄宗羲的学校议天子是非鼎足而立,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金圣叹在《水浒传》第一回里批道: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臣民的家天下时代,这句乱自上作,无异于石破天惊的一支利箭,猛烈地射向道貌岸然的统治阶层。
老百姓并非是祸乱天下的根源,而居庙堂之高的王侯将相们才是祸国殃民的始作俑者。
结合后面卢俊义惊恶梦,梁山泊头领全部被捕杀的金氏式的结尾推理下去,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而后是被迫铤而走险的草民被始作俑者捕杀,这又何异于齐宣王念无罪而就死地而以羊易之。
从金圣叹批“俗本”看贯华堂本《水浒传》的底本及其他问题邓雷【摘要】近年来学界多认为圣叹评点贯华堂本《水浒传》所用的底本,是袁无涯所刊的百二十回全传本,但另有学者存疑。
我们将金批中“俗本”贯华堂本的文字与袁无涯刊本、郁郁堂刊本、遗香堂刊本、容与堂刊本比对可以发现,贯华堂本《水浒传》底本当为袁无涯本,批语中所谓的俗本为大涤人序本一脉;同时,最初的贯华堂藏本在金圣叹得到之时或许已经是一个被删改过的本子。
%Though many scholars believed that the Guan Huatang edit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is based on Yuan Wuya ’ s edition, some scholars had doubts on it and thus had made useful explorations .Borrowing the exsi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 by comparing the vulgar edition with Jin ’ s comment with those of Yuan Wuya, Yu Yutang, Yi Xiangtang, and Rong Yutang’s edi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Jin ’ s original copy should be Yuan Wuya ’ s edition, and that the common edition mentioned in the comments be-longs to Da Diren edition .At the same time ,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tentative presumption about the ex-purgator of Guan Huatang:the original Guan Huatang edition owned by Jin was an revised edition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金圣叹;批语;水浒传;俗本;底本【作者】邓雷【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所用的底本,学界基本上认为是袁无涯所刊的百二十回全传本。
作者: 马成生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9页
主题词: 李卓吾;金圣叹;《水浒》;水浒传》;继承关系;林冲;贪官;评论;枉法;农民起义军
摘要: <正>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
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
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
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论李卓吾、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葛成民【期刊名称】《河北学刊》【年(卷),期】1998()4【摘要】“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殊形式,来源于儒家经典的注、解、疏、证等方式。
文学评点中的总评、评注、行批、眉批、间批等方式,就是在经学评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批评方式到宋代发展成熟。
当时与朱熹齐名的是吕祖谦,他的《古文关键》就是用评点方式解释古文,详细批点了文章的命意、布局、用笔、句法、字法等,示学者以门径,故谓之“关键”。
到南宋,又出现了一位评点大家谢枋得,他的标准方式,人称“叠山法”。
其《文章规范》,虽为应举而选,但其批点却颇为中肯。
其中对韩愈文章的评析,细致入微、透辟通神,成为后人评点的典范。
进入明代,以评点谈诗论文者不可胜数,特别是李卓吾、金圣叹重视了小说、戏曲的评点,为提高通俗文学在文坛上的地位,推动其蓬勃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们先后评点了《水浒》,并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他们各自在评点《水浒》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思想和改革精神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所暴露出来的缺点问题也应给予正视。
【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李卓吾;金圣叹;《水浒》;评点;古代文学;"忠义"说;童心说;尽性说;"发愤工作"说;"怨毒之作"说【作者】葛成民【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2【相关文献】1.署名李卓吾《水浒传》评点的人物形象论 [J], 刘春宇2.李卓吾与金圣叹评水浒中对宋江评点的分析 [J], 吴露3.从李卓吾到金圣叹——略论李评《水浒》与金评《水浒》在思想方面的继承关系[J], 马成生4.《水浒传》的两大批评家——李卓吾和金圣叹 [J], 滕云5.试论李卓吾对《水浒传》的评点 [J], 萧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