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自然地理过程(东北师范大学许嘉巍)(1)
- 格式:pdf
- 大小:14.37 MB
- 文档页数:3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案学校:嘉应学院年级及班级:1301班授课教师:傅旖玲授课时间:第9周星期一第一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 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2月第3版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 P7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2)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3)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史有规律可循、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掌握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3. 利用褶皱的地貌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启发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具】“中国五岳”、各类褶皱山图片。
【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五岳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教师提问]没错,看来同学们都知道,那大家去过吗?[学生回答]有。
/没有。
[教师讲述]没去过也没关系,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五岳的风光。
[展示图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承转]当我们在欣赏这些山岳风景的时候,除了感受它们的奇特美丽与雄伟壮观之外,有没有去思考过,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学生思考时,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了解山地的形成。
三、讲授新课(30分钟)[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73页,将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简介东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许嘉巍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构成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
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并伴随着物质、能量的输出输入关系。
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需要的产品明显增多,对资源的需求急剧扩大。
区域的环境问题已经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疆界而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酸雨肆虐,臭氧层被破坏;森林和湿地的面积逐渐缩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加速,水土流失加剧;淡水缺乏及污染程度日益严重;非再生资源过度耗费,海洋生物资源也面临严重威胁;固体废物与日俱增,恶臭已成为城市的严重公害等。
因此,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我们能够协调人地关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好自然地理环境。
课程标准中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有三条:(1)运用示意图,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与1996年颁布实施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知识点有所增加,内容更丰富,例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增加了各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例如画示意图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三是突出人类活动通过影响一个地理要素而影响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例如举例说明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等。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两节。
在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时,主要依据以下三条原则: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基础,适度扩展。
27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科研管理(1)2019,4ISSN :2661-3751(Print);2661-376X(Online)地理教学设计——《主要植被类型》姜妍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001 教学分析1.1课标分析本节课为 2019 年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一节《植被》的第二课时《主要植被类型》;2017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和【学业要求】中对第五章第一节《植被》内容提出了如下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
1.2教材分析本课课程内容是《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内容承接本节第一课时《植被与环境》的内容,结合具体的实例学习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本章第二节《土壤》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内容包括森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和荒漠等主要植被类型的生长环境和植被特点以及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等。
1.3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本节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可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但知识内容本身较为抽象,不同植被的特点比较有一定的难度;在认知方面,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于植被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有限, 对于本节重点难点的攻破有一定难度。
2 教学目标2.1 认识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植被发展生产的人地协调观。
2.2 通过不同植被特点的对比,认识植被的形成,调动地理综合思维。
2.3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将植被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联合,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2.4 观察、描述植物形态特征并识别植被类型,形成地理观察、调查和合作的意识,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提升地理实践力。
3 教学重点3.1 识别主要植被类型3.2 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 教学难点植被生态特征的环境适应性5 教学过程【导入】(板块过渡)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我国天然植被类型多样,不同地区植被类型差异较大。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文件汇总目录一、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5E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三、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四、微课程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五、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应用六、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以鲁教版“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为例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PBL教学模式(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
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包括高中自然地理教学。
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局限性和应对策略,并指出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与自然地理相关的问题。
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课中: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课后:学生完成项目报告,总结课堂讨论的成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反馈和建议,以便学生进一步提高。
PBL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紧密实际:PBL教学模式的问题情景设计紧扣现实生活,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知识。
PBL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和应对策略然而,PBL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如果教师指导不当或学生缺乏自律,可能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以生为本,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发布时间:2022-05-10T07:48:37.05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1月2期作者:佟佳新张廷威[导读] 本文主要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展开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规范性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针对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学习缺乏积极性等现状展开针对性探索研究佟佳新张廷威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 113001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以生为本的原则展开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规范性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是针对学生对高中地理学科学习缺乏积极性等现状展开针对性探索研究,具体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将重点放在学生问题的解决层面,以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关键字:以生为本、教学、引导、现实层面一.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现今阶段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趋于疏忽,原因大致分为三点:(一)部分教师承认地理题目存在较大主观性,以致于功利学习的学生受到不正确引导,以及在聊天中谈到的地理学科的主观性话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内心,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由于地理科目需要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许多学生铆足了劲努力也无法得到较大提高,甚至在彻夜不眠的努力之后成绩退步,这无异于南辕北辙,使学生受到心理上的巨大打击,认为自己的智力水平有限,这不仅对于地理学科,更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是及其不利的。
(三)地理科目的出题方式千奇百怪,其考核侧重于选拔人才而不是检测知识水平,以致于绝大多数具有自己的高考应战思路且重心不向地理学科偏移的学生会受到较大影响,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良好的引导来影响前面的两个方面,从而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二.奉行“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良好的引导以提高教学效率良好的引导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白,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自己的问题,就应当自己解决,而教育者只能起到引导作用。
因此,“以生为本”的原则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思想路线。
8f教学参考2020 年第 5 期•上#题策划基于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高中地理线上教学实践沈嘉琳1胡嘉源2(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2.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广东佛山)摘要:自主学习能力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地理教学中显得格 外重要。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视角,对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 实施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以期为高中地理线上教学的开展提供 参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高中地理;线上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自主学习及线上地理教学模式构建2016年9月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方面,包括文 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并明确“自主学习” 是学生自主发展的主要表现。
自主学习是指教师 运用适宜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高效地进行创造性 学习[1]。
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内在学 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也离不开 教育指导这一外在条件[2]。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 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坚持教师线上指导与学生居 家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停课不停学”。
这样,师 生间的教学行为不可避免地有了空间阻隔,教学活 动需要借助网络和软件工具才能完成,而且传播的 教学材料必须是数字化的。
因此,为更有效地组织 学生开展居家条件下的自主学习,笔者采取了编制 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线上教学策略。
导学案是用于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方案,其将学案、教案有 机结合,成为师生共同使用的自主学习教学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并非被动接受 的过程,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 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 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 “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 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 展[3]。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生本课堂的“五步”教学法研究【摘要】生本教育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一切学习的任务和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和实现。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打造生本课堂。
本文提出课堂结构:(一)构建知识网络,(二)探讨典例,(三)限时训练,(四)讲评互动,(五)巩固深化的“五步”教学法。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五步”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实现由“学会了”到“会学了”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形成课标要求的“地理四大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五步”教学法一、研究背景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一切知识和技能,归根到底都是由学生学会的,如果学生自身不愿意,教师便什么也不能给学生。
一切学习任务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一切学习目标必须由学生自己实现,任何人都无法代替,学生的学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
生本教育课堂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参及意识,培养学生主体精神、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它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1、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1)微观: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巨行星)、天海王(远日行星)(2)宏观: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地球的普通性:从地球的外观、所处的位置、运动特征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又是特殊的: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
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④太阳的光照条件稳定。
⑤九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
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
简而言之,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是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氢核不断聚变为氦核能。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如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3)太阳辐射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量。
如工业主要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由里往外:①光球:黑子(标志,变化周期11年))、②色球:耀斑(标志,以称色球爆发,最激烈)③日冕:太阳风(带电粒子流)。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电离层,电离层:地面以上80-500千米高度)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高能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的现象,对地质勘探、行船造成一定影响。
④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
5、地球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2)速度: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快,南北纬60°减为赤道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