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曲 写 作 基 本 知 识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西洲曲》的认知分析】西洲曲全文赏析南朝乐府民歌,大多抒发男女爱恋之情。
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堪称其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作品。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可见其艺术魅力不容置疑。
近几年来,国内对其研究不乏其人:戚良德对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尤其是否定了称该诗为“四季相思”之歌的观点;武雪慧认为诗中存在抒情主人公的转换;刘贵生则认为该诗是采用了南朝民歌惯用的男女对歌的特点来互诉衷情。
但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尚未有人触及,本文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剖析《西洲曲》,尝试为古代诗歌的分析和欣赏打开一个新的视角。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自古希腊开始,隐喻一直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转喻则隶属于隐喻。
Lakoff Johnson以“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创了现代隐喻研究的新途径,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概念系统。
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
Sweetser也指出,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
因此,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跨越两个不同概念领域间的映像关系,人们能够运用始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从而达到“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体”的目的。
转喻一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一些认知语言学家的重视和关注。
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已对转喻达成以下共识:转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一种认知方式,在相邻近或相关联的不同的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三《西洲曲》的认知分析认知语言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现实―认知―语言”,其根本的含义是:对现实的感知是认知的基础,认知又是语言的基础,即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了语言。
1.想好要写什么。
在你写歌之前,你需要考虑好这首歌是什么类型?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情感是什么?要有一个大概的框架,这会对你的写歌进程有很大影响。
●如果你要写一首带歌词的歌,首先你需要在写歌时考虑歌词。
你可以先开始写歌词,或者写完旋律后写歌词,或者你可以二者结合。
这此将歌词置入歌曲的方法取决于你的风格与能力。
你也需要考虑音乐的风格,确保风格与歌词匹配,反之亦然。
●如果你要写的是不带歌词的背景音乐,主题音乐或其他类型的器乐,选择合适的乐器和音乐类型更能传递情感。
但也要提前规划好。
想想你为什么写这首音乐,你想传递什么样的情感。
2.乐器的使用。
如果有乐器的话,最好是边用乐器边写。
有的人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就能完成,假如他们想要知道效果如何,他们只需哼一小段就好了。
但如果是写特定乐器演奏的歌曲,会在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到哪种乐器,试听效果如何,想一想你是否需求一个乐器来创作,都应该提前做出相应的计划。
通常在写歌中用到的乐器是吉他和钢琴,虽然有的人会使用某些特定的弦或乐器。
3.记录歌曲的方式。
想想你打算用什么方式把歌写下来,包括最终的格式和你的创作。
那些接受过更多音乐训练的人会想写乐谱,而那些受音乐训练较少的人可能会写出和弦。
1.创建一个基调。
在开始写一首歌前,你需要有歌曲的基本思想,基调应该是这首歌的精髓,你写的一切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旋律是音乐的主线,通常被认为是“可唱”的部分。
这一段曲调你可以很容易把歌词写出来。
●和弦一系列的和弦可以让你对整首歌有一个整体感觉。
如果你对旋律没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或者遇到了麻烦,这是别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开始这首歌的创作。
2.创作副歌或即兴重复段。
副歌是歌曲中很容易记住的一行或几行歌词,把它想成卡在你脑海里的部分。
这种朗朗上口的曲调和歌词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人很容易记住这首歌。
即兴重复段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它是与旋律区别开来,显著而又令人难忘的音乐片段。
3.了解流行歌曲的结构。
如果你想写歌,你要明白,主导流行音乐的基本歌曲的结构或形式。
关于歌曲谱曲的步骤问题左河水创作一首歌曲的曲谱,可以是对写好的歌词来谱曲,也可以是先创作出曲调,尔后再填入歌词。
我们大多习惯于前者,后者多为香港、广东人的习惯。
因此,我们大陆人要想写一首歌,首先接触到的是歌词,那么就先要对歌词有所分析和理解,然后才好谱曲。
一、对歌词的分析理解1、当我们阅读一首歌词时,是否对它感兴趣、是否被它所感动,其歌词内容是关键。
因此,分析歌词的内容时,要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反映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一个什么哲理,提倡了一种什么精神,它是否健康向上等等情况。
如果这些情况能达到要求,才可以考虑谱曲的问题。
2、对一首歌词而言,我们还要看它是一种什么情绪。
从大处分,它有喜、怒、哀、乐四个方面,我们在作曲时还应该分得更细腻一些:它是偏抒情的,还是偏激情的。
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歌词的基本情绪,这样才便于配曲。
3、从歌词的语言形式上来看。
我们对一首歌词,一是看它的整体文字结构,进而确定歌曲的音乐曲式,二是看它的格式,分析其长短句,以处理好乐句,当然还要进行音乐创造性的发挥。
4、从歌词的时代特征上看。
一首能唱响的歌曲,往往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反应时代的特征。
而一些陈旧内容的歌词,没有时代感的歌词,我们谱了曲也是唱不出来的。
蒋开儒的歌词《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我发表在《歌曲》2011.6期的歌曲《问问举过的手》也是看到佘志迪老师这首歌词的内容,符合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的要求,就高兴地谱了曲。
5、从歌词的风格上看。
一般来说,要求歌曲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特色,但具体到一首歌词就需要分析得更仔细些。
在设计音乐时,要考虑到是民族风格浓一些好,还是淡些更适宜;是应该突出哪个地方的风味等问题。
一般来说,作曲者要注意采取与歌词的风格相一致的音乐风格较好。
6、从人物方面考虑。
歌词中的人物,有工、农、兵、学、商行业的特点之分,还有男女老少之分。
我们在作曲时就要注意突出他们各自的特点了。
我们不能把一个老人唱的歌,写成了一首儿童歌曲。
七年级上册相关乐理知识、音乐知识1、P3歌曲《爱我中华》的词曲作者分别为:乔羽词徐沛东曲音乐的力度记号有:p(弱)、mp(中弱)、pp(很弱)、f(强)、mf(中强)、ff(很强)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轮唱、齐唱、合唱等。
2、P8 P19识别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和六拍子的指挥图式3、P10 歌曲《渴望春天》的曲作者是莫扎特,他是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与海顿、贝多芬一起被誉为“维也纳三杰”,从小显露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能,被誉为“音乐神童”。
4、P12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苗族原生态民歌《飞哥》衍生而来,由陈钢编曲。
陈钢还与何占豪合作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5、P18《四季歌》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很广的日本歌谣。
6、P19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全音符x---表示41拍。
拍;二分音符x-表示2拍;四分音符x表示1拍;八分音符x表示27、P19音乐作品的结构由分句(或乐节)、乐句、乐段、乐章等组成。
8、P20认识音的手号。
用手势象征唱名,表示音的相对高度,称为“手号”。
9、P21歌曲《故乡的亲人》的曲作者是斯蒂芬·福斯特,其代表作有:《哦,苏珊娜》、《老黑奴》、《美丽的梦神》等。
10、P23音乐的创作手法:重复与对比以歌曲《故乡的亲人》为例,该歌曲的曲式结构是a(原型音乐)a′(重复) b(对比) a′(重复再现)。
11、P25 调式是若干音围绕一个中心音组织起来的音阶体系。
“do”是自然大调的主音,凡属自然大调写作的歌(乐)曲,曲终时大多归结在do音上。
自然大调音阶:1=C 1 2 3 4 5 6 7ⅰ12、P27 “la”是自然小调的主音,凡属自然小调写作的歌(乐)曲,曲终时大多归结在la音上。
自然小调音阶:1=C 6 7 1 2 3 4 5 613、P28 歌曲《do-re-mi》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歌曲采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不断上行的模进旋律,给音乐带来积极的动感。
音乐乐理知识基本术语介绍【换音、辅助音】1换音:在一个和弦音与另一个和弦音之间发生的跳进与级进相结合的和弦外音称为换音。
用换字或 C.(change tone的缩写)标记。
换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级进跳出的换音:从和弦音级进到换音,然后跳入另一个和弦音;另一种是跳出级进的换音:从和弦音跳入换音然后级进到另一个和弦音2辅助音:在同一个和弦音之间的上方二度或下方二度关系的和弦外音称为辅助音。
因此,运用辅助音时的旋律音型特点是从一个音上行级进或下行级进后又回到同一个音。
辅助音一般时值较短,它对和弦音起装饰辅助的作用。
如图:3经过音:从一个和弦音到另一个和弦印之间、连续进行的和弦外音称为经过音。
经过音发生在弱拍弱音节,时值一般较短。
经过音的标记为经字或p.(pass tonne的缩写)。
如图:4多重留音:当两声部或三声部同时运用留音时即可构成多重留音。
多重留音可同时级进下行解决,或有的声部下行级进解决、有的声部上行级进解决。
如图:5延留音的装饰性解决:延留音的装饰性解决是在留音与解决音之间可以插入其他音,增加声部的旋律性和装饰性。
插入的可以是和弦音,也可是非和弦音。
插入音长处于原来留音的时值范围内,解决音出现的位置不变。
6延留音:延留音是由前一和弦的某一和弦音延留下来的所构成的和弦外音,它发生在抢拍或强的音节,通常采取下行级进到和弦音的方式。
因此延留音的运用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预备延留音解决。
延留音的标记和在延留音的上方一留字或S.(S.是延留音英文名称suspension的缩写)标记。
如图:7复式变格进行:复式变格进行:I-V-IV-I(T-D-S-T或t-D-s-t)。
复式变格进行如同V-IV的阻碍进行一样,是一种特殊风格的和声进行,并具有庄严的表现作用。
8阻碍进行:阻碍进行是属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V-IV(D-S或D-s)。
这种进行运用的较少,具有古代的调式和声风格,旋律音调的特点是属音进入VI级。
歌词创作基本知识歌词创作基本知识(1)歌词的格式一、歌词是左右歌曲创作的魔杖歌词创作,是横跨文学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交叉领域,要求歌词的创作者既要具备文学知识,又要对音乐创作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
利用好原则这把剪刀作词的几项原则:1,歌词与诗是两种艺术载体,歌词与诗虽然有相同的共性,但歌词就是歌词,不是诗,诗也不是歌词,两者表达方式不同,现代流行歌词尤其这样。
2,歌词主题要突出集中,歌词的选材可以宽,但选题要集中,主题一定要突出,不要在一首歌里出现太多事件,太多线索,太多形象,太多人物或太繁琐的时间地点。
3,歌名,标题要有新意,形象且鲜明。
4,歌词要有流行句,记忆点。
5,歌词语言要简洁,口语化和具有时尚性,通俗性。
6,歌词结构要分明,清晰,歌词构成的基本元素是字,音节,句式,段落。
其样式是受到一定的曲式结构所限制的,歌曲曲式中最基本的几个结构要素分别为主歌,副歌,插句,以及记忆点。
因此,一首歌词应有段落,有层次,有高潮,有对应和对比。
7,歌词要注意故事性和情节性。
搭好歌词结构框架歌曲与诗的最大不同,就在于结构形式的规范不同,这种规范只能称作大体规范。
不规范与规范是相对的,初学写作必须了解清楚歌曲的基本规范。
我们强调的是歌曲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也有它优美动人的语言,如果初学者忽视歌词创作必须符合歌曲曲式结构的规律,就是最大的错误。
一个词人的思维逻辑常常表现在他们结构布局上。
即大结构的段落,小结构的层次。
结构原则:1;歌词结构必须服从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感情,人物活动,情节发展,环境描写,感情延伸的需要。
2;歌词的结构安排,必须符合事物,故事,情节内在联系,要合情合理,合逻辑。
3;结构安排要层次清楚,连贯,简洁。
4;歌词结构应充分考虑歌曲载体,演出形式等因素,因形式不同而结构不同。
一般流行歌曲的结构是以主歌(A),副歌(B),过度句(插句)(C),流行句(记忆点)(D),桥段(序唱,过门,间奏),(E)等组成,一般来说,单二部曲式最为多见。
音乐的四种基本要素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
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
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
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
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
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
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
六年级音乐基本知识和常识提要一、音乐知识1.音乐中的七个音符简谱中写作1 2 3 4 5 6 7,分别唱作do 、re 、mi 、fa 、sol 、la 、si 。
2.乐曲中,1=C 指调号,42指拍号,中速稍快等指速度。
3.常用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拍号含义强弱规律 拍号含义强弱规律 42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2拍强 弱83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 强 弱 弱 43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3拍强 弱 弱 86 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强 弱 弱 次强弱 弱 44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4拍 强 弱 次强 弱 22 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强 弱4.常见音符(以5为例)音符 名称 时值 音符 名称 时值 5--- 全音符 四拍 5- 二分音符 二拍 5 四分音符 一拍 5 八分音符 半拍 5 十六分音符 四分之一拍 5. 附点四分音符 一拍半 5.附点八分音符四分之三拍5 5 5三连音一拍55 5为切分节奏,中间的5为切分音休止符 名称 时值 休止符 名称 时值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0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记号 名称 记号 名称 记号 名称 记号 名称 # 升半音 mf 中强 > 渐弱 ↘ 下滑音 b 降半音 mp 中弱 倚音 ↗ 上滑音 还原记号 p 弱 tr~~~ 颤音 ⌒ 延音线 ff 很强 pp 很弱 波音 V 换气记号 f强<渐强5保持▼顿音记号7.反复记号: D.C 表示从头反复; fine 表示结束. D.S 表示从S 处开始反复。
8.歌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有齐唱、合唱、对唱、重唱、独唱、轮唱(卡农)。
9.圆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起源于奥地利。
波尔卡是起源于波西米亚的二拍子民间舞蹈,有《微笑波尔卡》《雷鸣电闪波尔卡》。
10.乐器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民族乐器:(1)拉弦乐器:二胡、中胡、高胡、板胡、马头琴等。
(2)吹管乐器:笛子、笙、唢呐、管、巴乌、排萧等。
音乐基础知识——东北民歌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它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
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
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所以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
《东北风》、《月牙五更》、《摇篮曲》及《小拜年》已成为具有东北代表性的民歌,久唱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民歌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魅力。
东北民歌可分为三大类:山歌、歌舞曲、萨满调山歌山歌又分“长调、“短调”,“长调”高亢刚健,节拍自由;“短调”曲调平稳,节奏规整。
歌舞曲歌舞曲大多为一领众和形式。
萨满调萨满调是为请神、跳神、祭祖、葬礼时唱的歌,曲调吟诵式,多为领和。
鄂伦春民歌为五声音阶。
以宫调式、羽调式居多。
他们最喜爱的民歌有《额呼兰.德呼兰》,是一首歌颂大自然的歌。
内容方面“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东北民歌的内容常常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它唱出了人民的痛苦和欢乐,记述了黑土地上的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强烈的阶级感情,爱与憎的倾向总是鲜明得毫不隐讳。
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日寇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
那时黑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悲惨的情景在东北民歌中体现着,如《煤黑子苦》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东北汉子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放后广大劳动人民又创作出许多唱翻身,唱解放,歌唱领袖,歌唱共产党,歌唱自由幸福生活的歌曲。
如:《新东北风》、《翻身五更》等。
在东北民歌中有许多歌曲是与生产劳动实践密切相关的,如节奏鲜明的劳动号子:《哈腰挂》、《拨粮包号子》、《打路基歌》等,有的直接反映劳动的场面、劳动的情景、劳动的心情,也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充满人定胜天的必胜信念,如:《姐妹上场院》、《卖饺子》、《生产忙》、《气死龙王》等。
音乐有四种基本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四种要素是作曲家创作的素材,听音乐的人如果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错综复杂的节奏、旋律、和声及音色有相当的认识,要想对音乐内容得出一具比较完整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节奏与节拍节奏包括节拍(metre)和速度(tempo)两个概念,前者是指音乐规律性的强弱交替的运动,即拍点的组合,后者是指这种律动的速率。
节拍是按拍号要求相隔一定时间反复出现重音的模式,或者说,它是固定的强弱音循环重复的序列。
每一种节拍都由时值固定的单位构成,这种节拍单位叫做拍子(time)。
拍子的时值可以是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
节拍通常用分数来标记,分子表示每小节中单位拍的数目,分母表示单位拍的音符时值,例如2/4,它的含义是 "每小节有两拍,每拍是四分音符",或简单地说"每小节有两个四分音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拍子:偶数类,有2/2(每小节有两个二分音符)、2/4、4/4、4/8(每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等,这些偶数节拍是对称的,带有行进的特点;奇数类,有3/2(每小节有三个二分音符)、3/4、3/8、6/4、6/8、9/8等;它们听上去带有旋转性,因此常常和舞曲有关。
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
通常小节线后面的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
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许多作曲家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速度是指节拍的速率。
乐理知识与视唱篇第一章音的高低第一节音1.声音的概念;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达认定听觉器官而形成的一种感觉)2.分类:乐音与噪音(区分标准,振动规则与否)第二节音的性质1、音高、音值、音量、音色2、(音不准是高低问题,节奏不稳是音值问题,拍子不对是音的强弱问题,声音不动听是音色问题)第三节乐音体系及音的名称1、乐音体系概念:音乐中所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音的总和2、现代钢琴有88琴键,包括黑键和白键3、全音和半音第四节音的分组1、7个基本音CDEFGAB与键盘乐器的白键排列相同,是循环重复使用。
为了区别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就必须将乐音体系中的音分成若干个组,这就叫音的分组2、中音区,低音区,高音区第五节音域、音区音域通常是指某一乐器或人声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范围。
例如:钢琴A2-C5,女高音音域通常为c1-c3,男低音的音域通常是E-e1钢琴分为3个音区:高音区:小字3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中音区指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低音区指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
第六节五线谱高音谱号,低音谱号,大谱表第二章音的长短简谱举例:5----,5--,5,5,(???)五线谱举例:四分音符:通常唱一拍。
一个全音符等于四个四分音符,一个二分音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
四分休止符:通常休止一拍。
三十二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等于两个三十二分音符。
低音谱号:由于其中心对准四线的F音,所以又称《F谱号》中音谱表:因为其中心对准哪条线哪条线就是C音,所以又称《C谱号》第三章音的强弱第一节小节线小节终止线第二节节奏节拍拍子拍号1、节奏:在音乐中将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叫节奏2、节拍:相同时值的强拍与弱拍有规律地循环出现叫节拍(一)常见拍子的种类1、单拍子分析复习题中2/4、3/4拍子强弱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每小节只有一个强拍,每小节只有二拍或三拍等规律,教师板书单拍子的定义及特点。
乐谱一.定义: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
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
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
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
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
传统的乐谱主要以纸张抄写,现在亦有电脑程式可以制作乐谱。
二.分类:一分类方式一:1、中国古代就有“宫,商,角(jue),徵(zhi),羽”五音,对应简谱中的1 2 3 5 6,是乐谱的基本音符,在谱曲时古曲用这五个音。
在谱曲时是以它们其中的一音定调,只有在乐曲中才会体现音节,几分音符和音的长短。
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是这样谱曲的,整首歌里没47两音出现,是传统民歌。
2、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
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
一般所称的简谱,系指数字简谱。
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0表示。
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
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
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
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
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因此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得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
元曲基础知识介绍元曲基础知识介绍元曲是元代盛行的文学题体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元曲基础知识介绍,欢迎参考阅读!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第九章二声部歌曲写作第一节二声部的和声特点和声的基本单位是和弦,不同的和弦连接产生和声进行。
但是二声部只有两个音同时结合在一起,不能构成完整的和弦,这样就使二声部中的和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殊性就在于音程成为二声部歌曲中和声的基本单位。
因此,了解音程的特性、功能属性和表现作用就成了处理好二声部和声的关键。
一、音程的特性:音程的特性包括两个方面:度数和性质。
音程度数不同,音响效果不同,相同度数音程的性质不同,其音响效果也不同。
音响效果分三种:完全协和:纯一四五八度,音响纯净和谐,但空洞。
不完全协和:大小三六度,音响和谐饱满。
不协和:大小二七度和所有的增减音程,音响紧张不稳定。
二声部歌曲写作,以完全协和与不完全协和音程为主,不协和音程为辅。
二、音程的功能属性:音程的功能属性是音程特性的一个方面。
功能是传统和声中的一个概念,在传统和声中,分别有主、属、下属三大功能。
每个和弦根据自己与功能和弦共同音的多少,分属不同的功能。
音程是和弦的不完整形式,一个音程属于那种功能,可能有多种解释。
因此,二声部歌曲写作,除了注意乐句、乐段和全曲的终止外,中间的进行没必要始终按照四部和声写作那样来安排音程,即音程属性的多种解释,使得二声部歌曲的音程运用更加随意。
三、不协和音程的解决不协和音程尽管用的少,但很重要,因为没有不协和音程,音乐就会缺乏推动力,音响就会单调乏味。
不协和根据其不协和的形成、解决方式,可以归为以下四类:1、由经过音形成的不协和音程:通常处于弱拍,斜向、反向进行较多,由级进形成(民族调式小三度视为级进),只要不协和音程的前后构成了协和音程,可视为不协和音程的解决。
高音176 1 76 5 1-- 3 4- 32、由辅助音形成的不协和音程:处于弱拍,斜向、反向进行较多,由于前后的音相同,因此,当辅助音后又回到原来的音,就视为解决。
音乐被称作是“声音的美妙组合”。
为了给入门者引路,本章用浅显易懂的词句探讨作曲家组合自己的乐音所使用的6要素。
大致熟悉这些要素,有助于你理解为什么某些时代的某些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听起来与英他时代的苴他作曲家创作的音乐差异如此之大,例如,为什么莫扎特与斯特拉文斯基如此不一样。
这6要素是:节奏(Rhythm )、结构(Texture)、曲式(Form )、旋律(Melody )>音色(Tone Color)、调性(Tonality)节奏《韦氏大词典》将肖奏左义为“音乐的一个方而它包括了与乐音向前进行有关的所有因素(如重音、节拍和速度)”。
“进行”在这里是个关键词,节奏即是音乐的进行。
实际上,节奏这个词是由希腊字“rhein”即“流动”衍生出来的。
呼吸有节奏,潮水的涨落、钟表的滴答声以及火车车轮的咔哒声也都有节奏。
J.S.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具有"鲜明、有力的”节奏。
我们用脚拍打出的就是节奏,它是“曲调的快慢缓急”。
《鸳鸯茶》(TcarforTVo) —曲,用脚打岀的节拍不同于边民主党在总统提名大会上百所不厌的《幸福的日子重现》(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的节拍。
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的节拍也不同于水手歌的节舶。
舶子的频率、规律性和持续长短有所不同。
格利髙利调式圣歌具有“自由节奏”,其音乐的节奏是紧跟着语言的节奏的。
像维瓦尔第的《四季》和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那样的巴洛克时期作品,廿奏平稳淸晰。
20世纪音乐的突出特色之一是,在匈牙利的巴托克和俄罗斯的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采用了民间的、标新立异的"乡村”(peasant)卩奏。
巴托克的《怪异的满洲官吏》(Miraculous Mandarin)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Rite of Spring)的右拍,是在莫扎特的奏鸣曲或舒伯特的交响曲中从未听到过的。
印象派作曲家徳彪西在像《月光》(Clairdckmc)这样的作品中引进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乐曲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方向。
《我亲爱的》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
结构图示如下:结构:引子 A 间奏 B A 尾声乐句:(a+b)(c+d)(a1+b1)小节: 4 4+4 2 4+3 4+5 2调式调性:bE大调bB大调bE大调一、本体解读该曲是带引子、间奏、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1.引子由第一段主题的旋律构成,旋律优美,开门见山,引入主题。
2.第一段是平行结构的两句组成。
(上句4小节,下句4小节)3。
间奏引用第一段主体连接进入第二段,衔接过渡流畅。
4.新材料的第二段由4小节的句子与3小节的句子构成.5。
第三段反复第一段,再次强调主题.6。
尾声再次强调主体。
二、相关问题陈述1.平衡问题:本曲为ABA结构,在结构速度上都较为平衡.2。
对比问题: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没有对比就没有美感,这种对比是建立在相应的两个物体之间的,音乐作品也是一样,通过对比达到审美目的,通过对比达到表现美的目的。
这首歌曲的两段之间形成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强弱对比、调式调性变化和感情变化.3。
统一问题:只有对比,没有统一是不能达到人的基本的审美追求的,创作作品也不可能有审美的基础;因此,这首作品的统一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体现在:全曲织体的统一,速度统一。
4. 此外,从整体的结构上来看也形成了均等的二分性。
《尼娜》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歌曲.结构图示如下:结构: A B 尾声乐句:(a+b)(c+d)小节: (4+4)(6+4) 9调式调性: f小调(bA大调转f小调)一本体解读该曲是带尾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1 第一段有对比的两句组成,上句4小节下句4小节。
2 第二段由6句和4句组成.3 尾声补充9小节。
二相关问题陈述1 平衡问题:第一段比第二段短,但第二段采用速度加快并且加上尾声,与第一段保持平衡。
2 对比问题:第二段第一句转调为平行大调(bA大调),织体发生变化速度较快.3 统一问题:伴奏织体统一。
悲叹的小夜曲这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歌曲.结构图示如下:结构: 引子 A B A 尾声乐句:(a+a1) b a3小节: 9 9+9 8+9 8 3调式调性:bE大调一、本体解读该曲是带引子、间奏、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1。
歌曲写作基本知识
讲座
2010.12----2011.03
大家好!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我是黄冈艺术学校的音乐教师,水平不高,态度很好,大家就叫我江老师吧。
大家都是自己学校的骨干老师,中坚力量,都很忙,你们学校的领导难得放你们出来学习一次。
希望你们这次出来,有所收获。
这次的校园歌曲写作班,是市教科院曾主任亲自督办的,她很辛苦,为办这个班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大家应该感谢她才是。
是她提供了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也应该感谢她。
校园歌曲是当今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
广义的校园歌曲,应该包括校园爱国歌曲、传统校园歌曲、校园流行歌曲、校园民谣、校园情歌以及校园艺术歌曲等等,后面会讲的。
校园歌曲其实是歌曲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品种,校园歌曲并没有她单独的、专门的作曲法,因此,学习校园歌曲写作,也就是要从学习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开始。
校园歌曲写作,只是这次安排的内容当中的一部分。
第一讲:学习歌曲写作,有哪些基本要求?
或者说,学习歌曲写作,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基本素质和能力?学习歌曲写作,或者说,应该作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想做一件事,不难。
想做好一件事,就有点难。
学习写歌,就像我们打乒乓球、下象棋一样,上手很容易,但要打出高水平,并且参
赛拿个奖杯、奖牌,那就需要花一番功夫了。
同样,学写歌并不难,但要写好就不易了。
不会写,不要紧,从不会写到学着写,再到写得好,有一个知识积累、逐步实践、逐步提高的过程。
对于不会写歌的朋友来说,现在,就是学着写歌的开始。
学习歌曲写作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基本素质,概括起来,不外乎下面几点:
第一,要热爱生活,会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
平时,在生活中要多看、多听、多分析,扩大视野,增加生活积累。
不但要对各种人、各种事善于观察、分析,还应对美好的大自然有更深的了解。
只有这样,当你想写有关题材的歌曲时,才不至于脑子空空,毫无联想。
有了生活体验,又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就应“勤写多练”了。
学到的知识如果只停留在书本概念上,不去实践,不经常磨练,是写不出好的曲调来的,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我们说的勤写,是要动脑筋有意图地写,而不是无目的地瞎写、乱写。
比如,可以根据合适的歌词写一首完整的歌曲,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特定的情绪要求写一段曲调,甚至只求写好一个或几个不同的乐句,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于学习作曲同样是适用的。
第二,要有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
人是音盲,并且,连音符、音阶、音程、旋律、和声等等都不知道,他会成为一个好的作曲家吗?不能,当然不能!
因此,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基础是必须学的。
这个道理非常清楚,不用多说了。
第三,要善于学习各种音乐语言
学会积累丰富的音乐语言。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口才好,人们夸奖他“出口成章”,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语言的不断积累和反复锻炼的结果。
同样,你若想写好歌曲,也应不断积累起丰富的音乐语言,供自己在创作实践中运用。
那么,从哪里去找音乐语言?怎样积累?途径是很多的,如我国各民族的民歌、戏曲、曲艺和传统器乐曲,老一辈作曲家的优秀作品,目前流传很广的一些优秀的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通俗歌曲、新歌剧、影视音乐,以及外国古曲及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我们都应该熟悉和认真借鉴。
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到音乐语言储备充足时,自己就成了一位开有中药铺的老中医,大笔一挥,就是一贴包治百病的好药方--需要参考借鉴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地为你所用。
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是文艺创作的必由之路,歌曲创作也不例外。
如果掌握的曲调很少,那么你的音乐语言就不会很丰富,有时还显得苍白、单调。
当代著名作曲家如贺绿汀、李焕之、刘炽、瞿希贤、朱践耳、王洛宾、雷振邦、施光南等的作品,都与民间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并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吸取了丰富的音乐养料,
所以他们的作品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
第四,要有相当的文学基础
系到歌曲的创作质量。
读不懂歌词,怎么作曲啊?即使写出来了,曲不达意,那怎么行啊?
希望大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最好,自己既是作曲家,也是词作家。
第五,最少要掌握一种乐器比如:钢琴。
最好会多种乐器(不要求都精)。
如果你会弹钢琴,自己写的东西,边弹边听(立体地听)边修改,是不是很方便?会乐器,还可为以后学习乐队写作提供更多方便。
第二讲:歌词与曲作的关系
歌词与音乐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词、曲关系,是歌曲创作中最先遇到的课题。
歌曲这门艺术,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顾名思义,“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个“歌”,可以理解为能唱的诗歌。
一首好的歌词无疑应是一首好的诗,它应该有诗的意境,在艺术上应该有较高的品位。
歌词还应有它自身的美,虽然很多歌词是专为谱曲而写的,但它绝不是音乐的附属品,在谱曲之前和离开音乐以后,都应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能给人们美的享受。
因此,作曲者对于歌词切不可等闲视之,选好歌词,处理好词曲关系非常重要。
歌词本身应具备歌唱性,歌词是歌曲创作的依托与基础。
歌词本身应具备的歌唱性,是曲作者选择歌词十分重要的条件。
好的歌词,节奏鲜明,上口顺耳,讲究声韵。
虽然,这种歌唱性在尚未谱曲时,只是一种无声的歌唱,但当我们朗读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歌唱的要求。
反之,如果朗读一首歌词时内心没歌唱的要求,这就很难引起作曲者的共鸣和创作欲望。
当然,歌唱性不能只从节奏、声韵以及格律与句式等形式来考虑,更重要的是歌词内在歌唱性,也就是富有诗意及音乐感的内涵。
歌词的内涵越丰富,越能启发作曲者的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