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的故事》|人教部编版
- 格式:pptx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29
《“贝”的故事》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能讲述“贝”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2.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1.能讲述“贝”的故事。
教学难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汉字故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学过的去掉拼音)2.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关于贝的哪些知识?(2)出示插图。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一说“贝”字的演变过程。
指名交流,相机补充:(由实物贝壳——甲骨文——小篆——现在的汉字“贝”)教师小结:这一段讲的就是贝字的起源。
(3)再读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自然段:总结“贝”字形旁表义的规律。
(1)同学们,请你们默读第二段前两句,想一想:贝壳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2)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贝壳可以当饰品,还可以当钱币)(板书用途:当作饰品和钱币)(出示图片)(3)出示汉字“赚、赔、购、贫、货”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含有“贝”,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师总结规律:用“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宝贝有关。
(4)除了书上列举贝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其他贝字旁的字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特点,图文结合,识记字形,了解字义,可以到达识用结合的目的。
三、拓展延伸1.完成课后习题三。
(1)出示课后习题三。
(2)说一说:加点字的偏旁各与什么有关?(3)指名回答。
“镜”与金属有关。
“珠”与玉有关。
2.讲故事。
(1)齐读课文。
(2)小组内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3)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一类字的汉字特点,并在记字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复述的目标。
四、课堂小结1.自由发言。
师:学习这一课后,你了解到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部编版制语文级下册《“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本文将从故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部编版制语文级下册《“贝”的故事》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探讨和分析。
一、故事背景《“贝”的故事》是部编版制语文级下册中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以虚构、象征手法,表现人类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其核心意义以道德、品格为中心,旨在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结构,理解《贝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能力目标:通过本故事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到正义、友谊、勇气等价值观,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交流、角色扮演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友谊、勇气等情感。
三、教学策略1.讲解法: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基本结构和寓意,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其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2.角色扮演法:通过多种模仿、模拟游戏,让学生走入故事中,融入其中,更好地感受到寓言中的正义、公平等品质。
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共同学习、合作中相互促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贝的故事》中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介绍寓言的定义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寓言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学环节(30分钟):(1)通过教师的一些导读,呈现寓言文学的特点,提醒学生从阅读中去寻找寓意。
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理解寓言故事的真正含义。
(2)详细解读故事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并引导学生多方面地去理解故事中所表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3)使用角色扮演法,情境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贝的故事》中所蕴含的带有现实意义的道德、品德观念。
3.巩固训练(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学生掌握寓言故事的方法,并根据寓言的技巧,运用到生活中。
4.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鼓励学生将文化素养融入到自己的成长与生活中。
《“贝”的故事》本课由贝类引入,描述了古人对贝的喜爱,讲解了一些由“贝”字衍生出来的汉字,如:赚、赔、购、贫、货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刚开始是用具体的事物帮助记忆、交流思【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的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2. 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贝壳吗?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出示贝壳图片:不同种类的贝壳。
(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贝壳,为什么。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yǔ cái qián jiǎɡǔ bèi ké huài bìɡuān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
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
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
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教师随机纠正读音:“钱、关”前鼻音,“财”是平舌音,“甲、坏”是三拼音节。
(2)认读本课新词:漂亮、贝类、珍贵、饰品、随身、损坏、容易、赚钱、赔本、购物、贫困同桌互读。
Be版),文档内容如下: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贝的故事》简介《贝的故事》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小兔子贝在树林中迷路后,通过勇敢、努力和聪明才智最终找到回家的故事。
这篇故事生动有趣,同时也给小朋友们传达了勇敢面对困难的积极态度。
本文将对《贝的故事》进行详细的解析,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内容梗概故事开始,贝和妈妈一起去找草莓吃。
他们走到一片树林时,贝的妈妈让他小心不要走远了。
然而,不小心贝还是走远了。
他发现自己迷路了。
贝开始害怕,并尝试着找到回家的路。
在寻找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小动物,他们纷纷向他伸出援手。
一只松鼠告诉他向南走能看到大道,一只小鸟告诉他可以听到小河的声音,一只小鱼告诉他可以看到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地。
贝聪明地利用这些提示,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
主题分析《贝的故事》的主题是勇敢和聪明。
虽然贝迷路了,但他并没有恐慌,反而勇敢面对问题,并努力尝试找到回家的路。
在他迷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聪明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他得到的提示,最终成功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和努力去尝试,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本解析1.引起注意:文章开头妈妈和贝一起去找草莓吃,提示了故事的背景。
2.害怕和求助:贝发现自己迷路后,开始感到害怕,并试着找到回家的路。
3.小动物援助:在贝寻找回家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小动物,它们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帮助,给了他一些线索和方向。
4.贝的聪明:贝通过综合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他得到的提示,聪明地找到了回家的路。
学习收获通过阅读和理解《贝的故事》,孩子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1.学习勇敢面对困难的态度:故事中贝遇到困难时没有害怕,而是勇敢面对,这将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贝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找到回家的路,这将鼓励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说课第【1】篇〗二年级语文《“贝”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课文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以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贝”字。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二、教学目标:本单元为专项识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识字。
根据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学会用普通话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结合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会认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
会写“贝、壳”等9个生字。
会写“动物、贝壳”等10个词语,积累“珍、币”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能借助,了解“镜、诛”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能讲述“贝”字的故事。
2.了解形声字偏旁偏旁表义的特点。
三、基于学情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写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二年级的学生,正是处于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过渡期。
因此,在写话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本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采取启发思维、引导表达的方法,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将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融为一体。
4、说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交流补充等综合学习方法学习生字,不断提升识记、书写生字的能力;图文对照学习法:借助内容的感知,降低字源、字义的理解难度;练习巩固法:通过反复诵读、临写生字,有效强化对生字的识写认知。
人教(统编)版语文二年级第3课“贝”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感受汉字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和欣赏。
重点、难点重点 1.识记生字,正确认读并书写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了解“贝”的演变、来历,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点拨法。
学法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图独立学习一、探究新知1.说一说。
你们喜欢贝壳吗?2.“贝”是什么意思?3.认一认,记一记。
动物贝壳保护甲骨漂亮珍贵喜欢样子参考答案:1.略。
2.略。
3.略。
一、图片导入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贝壳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上是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贝”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咬准字音,并圈出生字,理解“贝”的意思。
2.教师指名认读生字,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学生“开火车”读生字,教师正音。
4.学生认读词语,看谁读得准、记得快。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生字,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并且了解“漂”的读音,掌握生字书写。
教师用图片导入课题,指名认读生字,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合作探究二、探究思考题1.讨论识记生字的技巧。
2.读一读,我能选择生字的正确读音。
piāo漂piǎopiào(1)小红的妈妈给她买了一条漂()亮的红裙子。
(2)爸爸说暑假带我去漂()流。
(3)我的白衬衫上面沾上了西瓜汁,妈妈用漂()白粉给我洗完衣服后,白衬衫跟新的一样。
参考答案:1.略。
2.(1)piào (2)piāo (3)piǎo三、合作探究1.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并与同学分享。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带“贝”这个偏旁的汉字。
贝——赚——赔——购——贫——货3.学生合作辨别字音,完成“探究思考题”第2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贝”的故事》课文原文及赏析《“贝”的故事》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钱。
他们用贝壳来交换东西。
比如,一个人有一只羊,他想换一袋米,他就需要找一个有米的人,然后用他的羊去换对方的米。
但是,羊和米的大小、价值都不一样,怎么公平地交换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贝壳作为中介。
贝壳小巧、美丽,而且不易损坏,每个人都可以接受。
于是,贝壳就成了最早的“钱”。
人们把贝壳串成项链,或者放在皮袋里,用来买东西或者交换东西。
这就是“贝”字的由来。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金属货币,如铜钱、银元等,贝壳就逐渐退出了货币的历史舞台。
但是,“贝”字作为货币的象征,一直被保留下来。
我们今天使用的“财”、“贵”、“贫”、“贱”等许多含有“贝”字的词语,都与金钱、财富有关。
赏析: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贝”的故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使小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人们的交易方式和货币的演变历史。
同时,课文也寓教于乐,通过生动的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中的“贝”字不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它代表了古代人们对公平交易的追求和对财富的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汉字的构造和含义,还能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此外,课文还引导学生思考货币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经济观念和理财意识。
通过理解“财”、“贵”、“贫”、“贱”等词语的含义,学生可以认识到金钱并非生活的全部,而应理性对待和合理使用。
总的来说,《“贝”的故事》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课文,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
《“贝”的故事》知识归类
多音字
觉(jué)得睡觉(jiào)
漂(piào)亮漂(piāo)流
听写词语
钱财有关张开样子动物贝壳甲骨文钱币
形近字
巾(毛巾)由(由于)夫(夫人)材(木材)币(钱币)甲(甲方)关(关于)财(财产)近义词
珍贵--宝贵损坏--破坏保护--保卫
反义词
珍贵--低贱张开--收拢
词语理解
珍贵:价值高;意义深刻;宝贵。
造句:故乡给我留下了太多珍贵的回忆。
漂亮:好看;美观。
造句:这孩子长得很漂亮。
容易: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造句:白衣服容易脏。
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
造句:我非常喜欢小动物。
保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
造句:小学生要学会自我保护。
损坏:使失去原来的使用效能。
造句:糖吃多了,容易损坏牙齿。
知识拓展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距今3600多年。
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贝”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财”2个字。
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3.进一步感受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了解“贝”的起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瞧!老师去海边给你们带回了什么礼物?(预设:贝壳)贝壳不仅漂亮,它们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贝”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贝”字,“贝”加了双引号,说明课文讲的是“贝”字本身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
自读要求:(1)标出自然段。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
三、精读感悟,随文识字1.学习第1 自然段。
(1)指名读,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教师点拨:①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
②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相机识记“类”。
(2)理解“甲骨文”的意思: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
(3)学生从四幅图中选出“贝”的甲骨文,并说一说理由。
(教师点拨:随着时代的变迁,甲骨文的“贝”字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写的楷书的“贝”字。
)(4)同桌互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整合阅读。
(1)生自读,边读边思考:贝壳有什么作用?①品读描写贝壳第一个作用的句子。
随文识记“漂、珍、饰品”,漂: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珍: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识记,例:珍贵、珍惜。
整合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图书《彩色的梦》中的《“玉”的演变》,了解“王”的来历及带有“王”的字很多与美玉有关,同时拓展课后题,让学生看图,猜一猜加点字的偏旁与什么有关;饰品:可以借助图片识记。
(板书:饰品珍贵、漂亮)②品读贝壳的第二个作用的句子。
除了作为饰品,贝壳还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古时候的人,把贝壳当作钱币,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币一样,用贝壳来购买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