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0
宋代诗人小传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晏殊的生平简介晏殊(1041年-1121年),字同叔,号临安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理论家。
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其诗文作品通俗易懂、清新自然、清丽鲜明,尤其以咏物诗和山水诗为代表,风行当时,至今功名卓著。
晏殊出生于清平军(今江苏省淮安市)的一个官宦家庭,年幼时失去母亲,由外祖母抚养成人。
他自幼聪颖,喜好文学,在家中就学《论语》、《史记》等典籍,并有绘画、音乐等文艺爱好。
因为家境殷实,他不必为生计而烦恼,可尽情追求兴趣爱好,充实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晏殊少时便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同时又深得其父、祖父等长辈的爱戴。
1085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崇文院校书郎,不久为翰林编修。
此后,他曾担任国史馆校书、吏部尚书、知德州(今山东淄博)等要职。
但在吏部尚书任上,由于他与宰相包拯的政见不和而被下诏罢免,并被贬到亳州(今安徽亳州)的一个偏远州县任职。
在亳州任职期间,他虽然干系颇大,却仍心系文学,孜孜不倦地培养自己的文学才华。
晏殊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其写作风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咏物诗和山水诗最为出色,诗作轻巧明净,清丽鲜明,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后人中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代表作品有《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钗头凤·世情薄》、《采桑子·常恐秋节至》等。
晏殊对文学的理论研究也很有成就。
他以提倡文学创新为己任,提出了“以新意为主”、“别样格律诗”等重要文学理念,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继苏洵、苏轼之后,又一位北宋文学理论创始人。
晏殊不仅文学才华出众,同时还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金国战争,为宋朝效力过,曾经投身军旅,与鬼谷子、董仲舒一齐掌管军事和促进和平。
在政治方面,晏殊力主反对封建贵族的腐败和专权,主张推进改革,减轻人民的负担,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人性化治理。
晏殊一生持崇高的道德风范,被后人尊为“子虚先生”,其对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
晏殊生平简介晏殊(991~1055),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同叔。
一、生平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7岁能属文。
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攞秘书省正字。
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
天圣三年(1025),迁枢密副使。
出知宜州,改知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
明道元年(102),拜参知政事,加尚书左承。
庆历二年(1042),自知枢密院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罢相,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
至和二年(1055)卒,谥元献。
晏殊知人好贤,喜奖拔后进。
知贡举,擢欧阳修为第一。
及为相,范仲淹、韩琦、富弼皆用为执政,均为一时名臣。
晏殊是宋代文学大家,《宋史》本传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他推崇韩、柳之文,以为文章当“扶道垂教”“非独以属词比事为工”(《与富(弼)监承书》,《全宋文》卷三九八)。
他的诗文词虽也是继承晚唐五代传统,但其“赡丽”中有沉着的内容,并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
二、文学成就晏殊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其词继承了花间词派温庭筠、韦庄的传统,又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在形式上,晏殊词无长调,多为小令,有少数中调。
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渲染落花无情、归燕有意的伤春之感,生发出对人生有限“无可奈何”的惆怅,历代词评家皆赞不绝口。
其他词作,如(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踏莎行)“小径红稀”中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也抒发“往事关心,人生如梦”的情感,唤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珍惜,又蕴含理致,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晏殊善于用白描手法描绘人物,其(破阵子)《春景》中的“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句,将乡村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清许昂霄谓“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许昂霄《词综偶评》)。
北宋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
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进贤)人。
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
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他学习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
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次年,召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三年,任著作佐郎。
七年,随真宗祭祀亳州太清宫,赐绯衣银鱼,诏修宝训,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
尔后,历任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权知制诰,判集贤殿。
天禧四年(1020),为翰林学士、左庶子。
其学识渊博,办事干练,真宗每遇疑难事,常以方寸小纸细书向其咨询。
他也将自己的答奏慎密封呈,多获真宗采纳,被倚为股肱。
乾兴元年(1022),年仅10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
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
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
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在此期间,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
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 晏殊(991 年—1055 年 2 月 27 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 家、 政治家。
下面, 小编为大家分享晏殊的相关信息,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晏殊性格刚毅直率,生活俭朴。
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对他急躁的性格 很畏惧。
他善于了解别人,富弼、杨察都做了他的女婿。
晏殊做宰相兼枢密使, 富弼做枢密副使,于是,晏殊请求辞去所兼的枢密使职务,皇上没有允许,他受 到皇上的信赖和恩遇达到如此地步。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 各类文章, 尤其善于写诗, 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 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 不知疲倦。
名人点评 欧阳修 《宋史·晏殊传》 说他人仕“遂登馆阁, 掌书命, 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 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
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 至卒,五十余年。
” 《晏公神道碑》 说他“及为相, 益务进贤材。
当公居相府时, 范仲淹、 韩琦、 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
” 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
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 唐人以来所未有。
” 《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刘熙载 《艺概·词曲概》 云: “冯延巳词, 晏同叔得其俊, 欧阳永叔得其深。
” 清代学者冯煦说, 曼殊与欧阳修二人同受冯延巳的影响, 共“开江西一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 之境界”。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 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 年),江 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次年,14 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 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 用笔很快完成了答 卷。
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说道: “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 “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 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 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晏殊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人。
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江右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十四岁时就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事,仁宗即位后,升官集贤殿学士。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以致有人在晏府庭前贴上一副对联:“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
晏殊还热心教育,“大兴学校,以教诸生”,《宋史》赞他:“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 著作丰富,文集一百四十卷,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
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
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它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晏殊当官表里如一务求诚信,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
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
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
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
⏹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
”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论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摘要】晏殊作为“花间词”的代表人物,他一改唐代把词大多作为反映爱情相思之类题材的传统,继承了晚唐词成熟的方面,使词成为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的真实情感,打破了词在唐代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的状况。
晏殊继承了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的词风,又吸收了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在词作上开拓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开拓了宋代婉约词派的新道路,这对柳永、苏轼、秦观等婉约派词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晏殊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清人冯煦《蒿庵论词》中称晏同叔为“北宋依声家初祖”。
【关键词】晏殊;词的发展史;婉约派;历史地位一、晏殊简介晏殊,字同叔(991-1055),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幼孤,少有才名,七岁能文章。
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14岁应神童试,赐同进士出身。
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
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
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
谥元献。
《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推荐的。
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宋史》本传)。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官僚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闲情逸致。
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
二、词的起源与发展词作为一种新文学体系源于民间,起源历来众说风云,但到唐代达到了成熟。
晏殊是哪个朝代 我们都知道晏殊在我国是一位出色的文学 家,但是你们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往下看看吧。
晏殊是哪个朝代 晏殊(991 年—1055 年 2 月 27 日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 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 秘书省正字, 官至右谏议大夫、 集贤殿学士、 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礼部刑部尚书、 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 年)病逝于京中, 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 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 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 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 年), 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次年,14 岁的晏殊和来 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 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 用笔很快完成了 答卷。
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 回答道: “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 又要进行诗、 赋、 论的考试, 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 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他的真诚与才华更 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他学习勤奋,交友持重, 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
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任光禄寺丞,他父亲去世,他回到临川(今江西 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
皇上令他编修 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
不久,母亲去世,他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
皇上 没有允许。
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 军, 掌书写笺。
年中时, 迁升为户部员外郎, 做了太子舍人, 不久又做了知制诰、 判集贤院。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人晏殊是哪个朝代的人晏殊,字同叔,江西省抚州市人。
也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是哪个朝代的人,我们来看看。
答案:宋代(北宋)少年得志,以神童称,景德二年(1004),以神童诏试,赐同进士出身。
仕途得意,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位极人臣。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卒谥元献。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张先等均出其门下。
能诗、善词,文章典丽,四六、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其词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较深,典雅流丽,意象精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有《珠玉集》存于世。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人物生平年少德高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
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听说这件事,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
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晏殊的神色毫不胆摄,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
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宰相寇准说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
"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
北宋文学家晏殊生平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晏殊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晏殊简介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
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他的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晏殊在14岁的时候就以神童的名声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担任光禄寺丞,乾兴元年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另外加任尚书左丞。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
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他唯贤是举,量才录用。
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和改革家范仲淹都是他的学生,也是经过他的举荐才一步步进入官场,做了大官。
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气稍重,不是那种不避风险,敢于斗争的人,但经多年宦海风波的历练,他也养成了处事圆通的习惯。
他成就最高的当属他的词作了,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至今都广为流传。
晏殊的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合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
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
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所以才能见到他的真性情,他大多的词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晏殊《浣溪沙》知识点整理晏殊《浣溪沙》知识点整理《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
整理了晏殊《浣溪沙》知识点,方便同学们学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
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
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二、译文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像旧时的相识。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三、词语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③夕阳:落日。
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晏殊简介北宋时期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生平晏殊(991-1055),字同叔。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人。
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江右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岁时过世。
性刚简,自奉清俭。
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晏殊是北宋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晏殊应考概述晏殊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有诗、散文、剧本以及其他多种文字。
晏殊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使宋代文学达到巅峰。
晏殊生于宋朝,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年轻时就具备优秀的文学修养,擅长文学创作,以小说《梦溪笔谈》和《金缕曲》等短篇小说而闻名。
此外,他还撰写了一些由他提出的“十二月令”的散文。
他的散文篇章结构严谨,自然细致,表达流畅,触动人心,故被誉为“散文宗师”。
他的大部分散文都极具抒情性,所绘景物和人物描写准确、生动和神秘。
另外,晏殊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剧作者。
他曾编写了许多名剧,如《梁山伯与茱丽叶》、《牡丹亭》、《齐天大圣吞天彩凤仙篇》等,这些剧本堪称宋代剧本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而他也因此被誉为“戏曲之祖”。
此外,晏殊在音乐方面也是个才子,曾经为宋徽宗编写了《贵妃醉酒曲》大约50首,并且为宋朝的其他宗教活动编排出《游仙曲》、《神仙曲》等咏叹调,被誉为“文学与音乐的共融者”。
晏殊的著作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多,这也是他崭露头角的原因。
他不仅仅有优秀的文学修养,而且精通诗、散文、剧本以及音乐等多重领域,这一切也是宋朝音乐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晏殊尤其在诗歌方面,他曾发表了大量的诗篇,主要表达他对爱情、友谊、生命的思索,成为宋代文学发展的典范。
他的诗歌以诗句朴素自然,内容有时平实无奇,有时犹如佳音,渊源无穷,用语轻盈灵动,寓意深厚,被誉为“宋诗调和之灵”。
可以说,晏殊是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瑰宝。
值得称赞的是,晏殊以其慷慨、洒脱、深厚的文笔,脱颖而出,成为宋代文学发展的催化剂,至今仍然被广大文学家所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