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2012年投入产出表
- 格式:xls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6
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制约,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我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比上年增长9.9%。
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20.7%,房地产业增长9.1%。
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2%,低于年初调控目标(3.5%左右)。
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 2.9%。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5.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4%)、居住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5%。
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2%,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上年持平。
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7.3万人,下岗职工失业再就业人员59.0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人员28.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比调控目标低0.45个百分点。
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2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黑龙江省统计局2013年)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制约,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我省国民经济运行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初步核算,我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6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13.7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6456.4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5121.4亿元,增长10.7%。
三次产业结构为15.4:47.2:37.4,第一、二、三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8%、51.9%和40.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5711元,比上年增长9.9%。
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0%,金融业增长20.7%,房地产业增长9.1%。
市场物价涨幅平稳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3.2%,低于年初调控目标(3.5%左右)。
其中,城市上涨3.3%;农村上涨2.9%。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六升二降”:食品上涨5.5%(其中粮食价格上涨4.6%,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5.4%)、居住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5%、烟酒及用品上涨3.0%;衣着价格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交通和通信下降0.5%。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下,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多措并举惠民生,真抓实干促和谐。
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2012年末,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9.7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96.8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203.1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2.1:43.3:54.6调整为2.0:43.1:54.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41.2%、57.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3.4、4.8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至2012年末,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3亿元,同比增长4.1%;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6.2%,完成年初计划指标的100.1%。
全区财政总支出28.5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3.4亿元,同比下降3.4%。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大项目支撑作用显著。
至2012年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21.9亿元,同比增长30.3%。
完成年初计划指标的100.2%,其中,项目投资79.6亿元,同比下降33%,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5.9%;房地产投资142.3亿元,同比增长179%。
全区施工项目90个。
其中,上年结转项目7个,本年新开工项目83个。
农业至2012年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2%。
实现农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7%。
全区农业产品产量继续增加,粮食总产量达245024吨,同比增长3.2%;蔬菜总产量243274吨,同比增长60%;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8670吨,同比增长2.7%;奶类产量8603吨,同比增长9%;禽蛋产量17500吨,同比增长7%。
2013年国家与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汇编文献信息中心综合信息部2014年5月为了方便科研人员课题研究需要,我们在年鉴出版前收集整理了有关国家和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现将其汇编成册,以方便大家查找利用。
文献信息中心综合信息部2014年5月目录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黑龙江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0)辽宁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1)吉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4)内蒙古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4)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齐齐哈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齐齐哈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齐齐哈尔市统计局2013年)2012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影响。
市委、市政府以实施园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总量扩张。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
第一产业增加值287.2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427.3亿元,增长6.2%。
三次产业结构为24.9:38.1:37.0。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8.0%、44.8%和27.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20元,增长9.3%。
市场物价涨幅趋于平稳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2.4,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99.8,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166.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080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2%,完成“十二五”目标的46.7%。
201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7.8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5.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2.7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8万人。
二、农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农业产值329.8亿元,增长12.2%;林业产值5.0亿元,增长1.9%;牧业产值181.2亿元,增长9.9%;渔业产值8.0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亿元,增长3.5%。
2012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情况2012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比2011年回落3.4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3%。
分产业看,1-12月份,第一产业投资9004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1-11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58672亿元,增长20.2%,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97159亿元,增长20.6%,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154636亿元,增长20%,增速比1-11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投资13129亿元,增长11.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124971亿元,增长22%,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6536亿元,增长12.8%,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1-12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69939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03713亿元,增长25.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86150亿元,增长24.2%,增速与1-11月份持平。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1-12月份,内资企业投资342148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10185亿元,增长8%,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10630亿元,增长14.5%,增速加快2.7个百分点。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12月份,中央项目投资21663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地方项目投资343172亿元,增长21.7%,增速与1-11月份持平。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2月份,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42379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比1-11月份加快1.8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09083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努力实施新战略、奋力实现新跨越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克服复杂经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坚定信念、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6.8亿元,增长 9.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04.4亿元,增长9.4%。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10.5:38.8:50.7调整为11.1:36.1:52.8。
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42.2%和 47.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810元,增长9.9%。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61.3亿元,增长12.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4.1%。
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增长13.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
市场价格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2,涨幅比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
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2.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0.4。
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名称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2 其中:1、食品106.82、烟酒102.23、衣着104.4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2.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56、交通和通信98.3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8.58、居住103.4劳动就业年末城镇就业人数314.7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8.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9%,比上年末上升0.37个百分点。
目录2012年中国各省GDP排名 (3)1、2012年广东各地区GDP排名 (5)2、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GDP (6)3、2012年山东省各地区GDP (7)4、2012年浙江省各地区GDP (8)5、2012年河南省各地区GDP (9)6、2012年河北省各地区GDP (10)7、2012年辽宁省各地区GDP (11)8、2012年上海各地区GDP (12)9、2012年四川省各地区GDP (13)10、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GDP (14)11、2012年湖南省各地区GDP (17)12、2012年福建省各地区GDP (18)2012年福建各地市GDP (18)13、2012年北京各地区GDP (19)14、2012年安徽省各地区GDP (20)15、2012年内蒙古各地区GDP排名 (21)16、2012年黑龙江各地区GDP (22)17、2012年陕西各地区GDP (24)18、2012年广西省各地区GDP (25)19、2012年天津各地区GDP (26)20、2012年江西各地区GDP (27)21、2012年吉林各地区GDP (28)22、2012年山西各地区GDP (30)23、2012年重庆各地区GDP (32)24、2012年云南各地区GDP (34)25、2012年新疆各地区GDP (35)26、2012年贵州省各地区GDP (36)27、2012年甘肃省各地区GDP (37)28、2012年海南省各地区GDP (38)29、2012年宁夏省各地区GDP (39)30、2012年青海省各地区GDP (40)31、2012年西藏各地区GDP (41)2012年中国各省GDP排名排名省份GDP(单位:亿元人民币)1广东53477.4082江苏48604.1523山东45429.9854浙江32000.4455河南27598.9756河北24674.2627辽宁225308上海19731.649四川21139.26710湖北19650.75211湖南19520.40212福建25273.92313北京16382.42414安徽1530815内蒙11517.8116黑龙江14318.73617陕西12266.75618广西11284.619天津11180.875 20江西11153.432 21吉林10475.2 22山西11235.1 23重庆10018.07 24云南8756.244 25新疆6519.068 26贵州5644.14 27甘肃5090.82 28海南2526.17 29宁夏2085.430青海1636.59 31西藏6051、2012年广东各地区GDP排名1. 广州 12560.7亿12.7%2. 深圳 11358.3亿10.5%3. 佛山6788.2亿13.9%4. 东莞4698.9亿9.2%5. 中山2225.3亿14.3%6. 惠州2172.8亿15.3%7. 江门1879.4亿11.9%8. 湛江 1789.0亿12.2%9. 茂名1701.4亿10.1%10.汕头1433.8亿12.5%11.珠海1418.5亿13.2%12.肇庆1291.2亿17.1%13.清远1268.7亿17.2%14.揭阳1237.7亿16.7%15.阳江797.1亿16.1%16.韶关779.7亿13.0%17.梅州724.8亿14.8%18.潮州656.1亿14.2%19.河源575.6亿15.4%20.汕尾553.7亿14.7%21.云浮481.3亿16.7%2、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GDP城市 GDP 增速3、2012年山东省各地区GDP2012年,青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2.11亿元,同比增长10.6% 2012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0亿,比上年增长10.2%2012年,济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 2012年,潍坊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012亿元,同比增长10.6% 2012年,淄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2012年,济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0亿元、增长11%;2012年,临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8亿元,增长11.8%;2012年,东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66亿元,增长12.1% 2012年,泰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10.5%左右2012年,威海市实现生产总值2330亿元,增长9.5%左右2012年,德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增长12%。
齐齐哈尔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录入:jszx-刘龙 2013-4-3 人气:3101 2012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不利影响。
市委、市政府以实施园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促进经济总量扩张。
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8.5%。
第一产业增加值287.2亿元,增长11.0%;第二产业增加值439.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427.3亿元,增长6.2%。
三次产业结构为24.9:38.1:37.0。
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8.0%、44.8%和27.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20元,增长9.3%。
市场物价涨幅趋于平稳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2.4,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99.8,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
初步核算,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166.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080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2%,完成“十二五”目标的46.7%。
2012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7.8万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5.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2.7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8万人。
二、农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其中,农业产值329.8亿元,增长12.2%;林业产值5.0亿元,增长1.9%;牧业产值181.2亿元,增长9.9%;渔业产值8.0亿元,增长2.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亿元,增长3.5%。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豆薯总产量1344.6万吨,比上年增长25.0%。
全年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81.2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0%。
绥化市4项经济指标增幅居黑龙江省第一(2012年第一季度)绥化市2012年前四个月经济运行形势总体看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黑龙江省第一。
去年一年的产业项目建设,为绥化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
年初以来,突出抓10大产业、11项重点工作,全力推进12个园区建设,强力推进“五型经济”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162.8亿元,完成增加值46.8亿元,同比增长46.7%和29.8%,增幅居黑龙江省第一位,高于黑龙江省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亿元,同比增长70%。
全市30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91.7亿元,同比增长31.3%,占全市总量的56.3%;完成增加值28.3亿元,同比增长37.4%,占全市总量的60.4%;其中肇东中粮集团、安达安瑞佳集团两个企业产值24.4亿元,占全市产值的15%。
重点县(市)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肇东市41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58.4亿元,占全市的35.8%,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的34%、37.6%和45%;安达35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32.6亿元,占全市的20%,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的20%、19.3%和30%。
食品、石化、建材等重点产业拉动增长强势,建材业是绥化市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
财政收入持续高位增长,增幅连续3个月位居黑龙江省第一,有9个县(市)区进入黑龙江省县(市)排名前25名。
前四个月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34.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42%,高出黑龙江省平均增幅32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高速增长,拉动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加速、稳步增长。
2012年国家与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汇编文献信息中心综合信息部2013年4月为了方便科研人员课题研究需要,我们在年鉴出版前收集整理了有关国家和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现将其汇编成册,以方便大家查找利用。
文献信息中心综合信息部2013.4目录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黑龙江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吉林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3)辽宁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6)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3)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3]上涨2.7%。
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月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年末为54个。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