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调查与预测课程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指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预测模型,对一段时间内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和预报的工作。
1. 病虫害的预测方法
统计法:通过对历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统计分析,找出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以此预测的发生趋势。
模型法:建立数学模型,将病虫害发生与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通过模型预测的发生情况。
传染病模型:根据传染病理论,将植物、真菌等病原体的传播规律纳入模型,预测病虫害在不同区域的传播趋势。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地表信息,结合病虫害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空间分布图绘制,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
2. 病虫害的预报方法
模型预报:根据预测模型得出的结果,预报一段时间内各地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预警系统:搭建病虫害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防虫害。
调查预报:通过对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和病虫害种群数量的监测,预测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3. 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意义
提前预警:通过预测预报,可以提前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防治准备,减少病害危害和经济损失。
合理施策:根据预测结果,合理选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药剂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更加
友好。
积累经验:通过不断的预测预报,可以积累经验,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
依据。
以上是关于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内容介绍,通过科学的预
测预报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农民的利益。
1、掌握黏虫的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生活习性:黏虫发育一代所需天数以及各虫态的历期,主要受温度影响很大,因此各代历期不同。
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取食花蜜及蚜虫等分泌的蜜露,对糖醋液的趋性很强。
成虫昼伏夜出,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能力。
为害特点:幼虫咬食叶片,一、二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孔,三龄后才形成缺刻,五、六龄达暴食期,严重发生时将叶片吃光成为光秆,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综合防治:1 .诱杀成虫在蛾子数量开始上升时起,用糖醋液(糖3 份、酒1 份、醋4 份、水2 份,调匀后加少量杀虫药剂)盛于容器内,放置田间,容器要高出作物30 cm ,糖醋液保持3 Cm 深,每天早晨取出蛾子,白天将容器盖好,傍晚开盖诱杀。
5 一7 天换糖醋液一次,连续诱杀20 天左右。
2 .诱蛾灭卵自成虫开始产卵直到产卵盛末期止,田间每667 m2插10 个谷草把,每隔3 一5 天更换一次谷草把,将老的带卵的谷草把焚毁。
3 .化学防治防治指标与适期麦田平均有幼虫(三龄)25 一30 头/m2,谷子有虫5 头/m2。
防治适期为幼虫低龄阶段(二、三龄为主)施药。
具体措施(1)喷粉。
可用2 . 5 %敌百虫粉剂,或5 %马拉硫磷粉剂,或1 . 5 %对硫磷粉剂,每667 m2 喷粉1. 5 - 2 . 5 kg 。
(2)喷雾。
每667 m2用50 %辛硫磷乳油20 mL ,或2 . 5 %氯氟氰菊醋(功夫)乳油20 一30 mL ,或25 %灭幼脉悬浮剂30 一40 mL ,对水50 一75 kg 喷雾。
2、小麦锈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症状病原特征条锈病菌为条形柄锈菌,叶锈病菌为隐匿柄锈菌,秆锈病菌为禾柄锈菌,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
发生规律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低温病害,在我国平原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仅能在夏最热一旬平均气温低于20 ℃、且有感病品种存在的地区才能越夏。
小麦叶锈菌在我国冬麦区,一般于麦收后在自生麦苗上越夏。
病虫害课程大纲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一、病虫害课程简介1.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学习病虫害课程对于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2. 病虫害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病虫害的分类、病虫害的生活习性、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评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等。
3. 通过学习病虫害课程,学生将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特点、规律及其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将来的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病虫害课程大纲1. 课程名称:病虫害2. 课程代码:XXXXX3. 学时安排:48学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4. 主要内容:(1)病虫害的分类与特点(2)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3)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评定(4)病虫害的防治方法(5)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实践应用5. 考核方式:学习成绩(占比60)+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情况(占比40)6. 教材:《病虫害学》三、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1.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理解能力;(2)使学生掌握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及传播途径,了解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3)使学生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技术,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4)激发学生对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兴趣,为将来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做好准备。
2.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1)病虫害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密切,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了要求,而病虫害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而设立的;(2)病虫害课程涉及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与毕业要求中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着直接通联。
病虫害课程针对农业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符合毕业要求中对学生的要求。
病虫害课程不仅在理论上提高学生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上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叶松毛虫、松材线等常发病虫害防治技术报告调查提纲怎么写1、落叶松毛虫的概述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幼虫体灰黑色,体侧有长毛,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老熟的虫体长54cm一70cm,一年两代。
以4龄或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中及树木根际周围的杂草或裂缝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
6月中旬结茧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
2.落叶松毛虫的危害落叶松毛虫在幼虫时期主要啃食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松叶,在一定区域内落叶松毛虫过多将导致大片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针叶被其吃光,若连续多年在同一区域内发生病害,将会导致大量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死亡。
3.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原因首先,人工造林的过程中,纯林面积过大,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广泛分布的区域落叶松毛虫发生的概率就比混交类型的林地要大得多。
其次,林下植被主要是杂草,将导致落叶松毛虫的生存和繁衍空间扩大,极易产生落叶松毛虫病害。
其三,林间生态食物链失衡,特别是大面积人工林,在林间没有完整的食物链系统,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数量不足,不能抑制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
最后,对森林病虫害的总体防治措施不力,由于林业病虫害资金保障不力,防治力量不足,不能做到预防、观测和治理的体系化工作,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长期、大量和反复性发作。
4.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首先,用营林的手段防止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就是要创造不适应落叶松毛虫生长、繁衍的环境和条件,抑制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其次,有目的地营造针阔混交林地。
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造针阔混交林。
但在松毛虫猖獗发生的年份,如不采取其他防治措施,松毛虫仍能蔓延成灾。
因此,营林措施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
其三,加强林间经营管理。
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要有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因此,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避免一次性强度间伐。
病虫害调查与预测课程提纲搞好预测预报工作的直接意义是使病虫害防治能适时、适度地进行。
预测有两大内容:发生期(防治适期);发生量或发生程度预测有两个要素: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病虫害、作物和环境的现状预测有三个环节:调查规律;调查现状;分析推测预测预报工作有两个部分:预测;预报预测的基本思路(方法):规律+现状→未来发生情况各种预测方法中的规律和现状(如害虫发生量的有效基数预测法)某地某年一代二化螟成虫高峰期为8月5日,当年气候正常。
根据以往的经验,当地正常情况下,8月份二化螟的产卵前期为1天,卵历期为4.6天。
预测二化螟二代卵孵高峰期在8月10-11日。
试分析其中的规律、现状、方法、结果。
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受益者包括农户、涉农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和普通公众本课程内容有3章:绪论;作物病虫害调查;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病虫害调查这一章内容有4节:抽样调查的基本原理;田间调查中的抽样;基本样点的检查;调查数据的简单处理。
对病虫害进行调查时通常不作全查,而是抽样调查,其目的是减少工作量。
理解抽样调查有关概念(10个)。
总体单元、抽样单位、样点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在一次(步)抽样中,总体单元、抽样单位和样点的大小是一样的。
为了了解一块有3000株玉米的田块内病虫害的情况,以棋盘式抽查10点,每点10株。
则总体、总体单元、总体含量、抽样单位、抽样数量、抽样分数、样本、样本容量、样点、样点含量各是什么或是多少?随机抽样的原则是总体中各单元被抽到的机会相等。
随机抽样的主要步骤是:一、给总体单元编号;二、用随机数字表等方法或工具确定样点的号码。
随机抽样的优点。
随机抽样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繁琐。
某田块长20m,宽10m。
现要用随机抽样法抽出10个样点。
样点方形,每个样点面积1m2。
试写出操作过程。
某块田长有玉米,植株排成很规则的40行、50列。
现要求以4×1株为单位,用随机抽样法抽出25个样点。
试写出操作过程(要求用随机数字表)。
等距式抽样和五点式抽样分别属于顺序抽样和格式抽样,它们不属于随机抽样,也不属于典型抽样。
非随机抽样的优缺点如果总体很大或适于直接检查的样点很小,则调查中宜采用分级抽样。
当一个较大的总体内变异较大时,宜采用分类抽样。
抽样调查的误差含抽样误差和检查误差两部分。
抽样误差与总体的变异程度成正比,与抽样数量成反比。
抽样误差控制途径有增大抽样数量和改进抽样方法。
抽取高阶样点一般不采用格式抽样,如五点式。
会作各种抽样格式的示意图(注意样点布局格式和样点形式)几种常见分布型的总体变异程度大小顺序是嵌纹分布>核心分布>随机分布。
田块内的抽样一般应当根据害虫或病株在田间水平方向的分布特征(分布型)来选择,而不是通常采用五点式。
调查分布型不明的对象,一般不宜用五点式等点数少的方法。
对条播作物上的或聚集分布的病虫进行调查时宜采用线形样点。
对随机分布的对象,可以用五点式抽样。
对聚集分布的对象,不宜采用五点式抽样。
为什么调查对象聚集性较强时,样点数要多,每个点可小些(大样本、小样点);而调查对象呈随机分布的,样点数可少些,每个点可大些(小样本、大样点)?为什么对随机分布的对象进行调查时,可以用五点式抽样;而调查对象呈聚集分布或分布型不明时,一般不宜采用五点式抽样?如果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当调查对象密度较低时,样点反而要多些。
某县有10个乡镇。
其中有3个乡镇土壤为沙土;4个乡镇为沙壤土;3个乡镇为粘土。
已知金龟甲在粘土中呈嵌纹分布;在沙壤土中呈核心分布;在沙土中呈随机分布。
现要在全县普查金龟甲的发生情况,试制订一种抽样方案,并阐述这样设计的理由。
按村—组—田块—田块内样点的顺序进行分级抽样。
理由是总体较大,要用分级抽样。
先分别在土壤为沙土、沙壤土、粘土的乡镇中各随机抽一个乡。
理由是土壤类型不同,地下害虫发生情况也不同,故应用分类抽样;每种土壤类型的乡镇数不多,随机抽样可行,又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影响。
在抽出的乡镇中随机抽出1个的村,各村中随机抽出1个组。
理由是村、组数少,随机抽样可行;随机抽出的点代表性好。
在抽出的组中用顺序抽样法抽出5%的田块。
理由是田块数较多,用顺序抽样法抽出较简便。
在粘土田块内用Z字型取样取15个点,每点(1×0.5)m,理由是粘土中金龟甲成嵌纹分布,宜用Z字型等格式取样;且嵌纹分布的聚集性强,样点数多些可控制的抽样误差,每个点小些可控制工作量。
在沙壤土田块内用棋盘式取样取10个点,每点(1×0.5)m,理由是沙壤土中金龟甲成核心分布,宜用棋盘式等格式取样;且核心分布的聚集性较强,点数要稍多些,每个点也可小些。
在沙土田块内用五点式取样,每点(1×1)m,理由是沙土中金龟甲成随机分布,聚集性弱,点数少些也不会造成很大的抽样误差,每个点大些可减少些误差,所以大五点比较适宜。
某乡种植水稻。
在各村中,水稻有几种类型,同一组中水稻类型较一致。
村与村之间种植计划相似。
为普查一种新害虫的发生情况,试设计一种抽样方案,并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按村—组—田块—田块内样点的顺序进行分级抽样。
理由是总体较大。
先用随机抽样法抽出10%的村(1分)。
理由是村与村之间种植计划相似,可直接抽样。
用随机抽样有代表性,且村数少,随机抽样可行。
将抽出的村中所有组按水稻类型分成几个部分,在各部分分别随机抽1~2个组。
理由是水稻类型不同,害虫发生情况也不同,故应用分类抽样;各类型(部分)中组数不多,随机抽样可行。
在抽出的组中用顺序抽样法抽出10%的田块。
理由是田块数较多,用顺序抽样法抽出较简便。
在田块内用平行跳跃式取样,隔若干行取1行,不考虑两端的部分,将取样行分3段,外侧两段每隔10穴取2穴。
理由害虫分布型未知,点数不宜少;平行跳跃式取样适于水稻田。
确定害虫检查时间要考虑害虫活动特性、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因素等。
(如金龟甲、红铃虫、稻纵卷叶螟的检查)获得病虫相对数据的步骤和方法是:目测估计样本中各植物个体上害虫数量或病部占比的数值范围,对照事先制订的标准,确定各个体上虫量或病害的级别。
最后统计各级个体数,再计算虫量(害)或病情指数。
在病虫害调查中采用相对数据的好处是容易获得,缺点是不够直观。
有的相对数据可以根据间接调查的原理转化为绝对数据,前提是两者之间有相关关系。
间接调查的前提是找到一个与要调查的复杂性状密切相关的简单性状。
被害率和普遍率计算原理相同,只不过前者用于害虫,后者用于病害。
虫口密度有单位面积虫量和百株虫量两种表示方法。
×调查水稻纹枯病,在一块田中取样20点,每点5穴结果如下,试计算普遍率和病情指数。
级别(病穴病斑高度) 穴数0(整穴无病斑) 151(病株少或多数植株病斑在稻株1/4以下) 152(多数病株病斑在1/4~1/2之间) 203(多数病株病斑在1/2~3/4之间) 354(多数病株病斑在3/4以上) 155(多数病株发病枯死) 0样本中发病穴数=15+20+35+15=85穴,总穴数=20×5=100穴病害普遍率=(样本中发病穴数/ 样本中总穴数)×100%=(85/100)×100%=85%病情指数=[Σ(病级数×相应病穴数)/(最高病级数×调查总穴数)]×100=[(1×15+2×20+3×35+4×15)/(5×100)]×100=?调查数据的汇总通常采用表格形式。
填表时,上下排列的同一变量的数据要注意同位对齐,而不是居中排列。
基层所做的病虫害预测往往是短期预测。
某虫态在某一天的发育进度用到这一天为止种群中进入该虫态的个体的百分率表示。
某虫态的高峰期是指种群中有50%的个体进入该虫态的日期。
历期通常指一个世代、虫态或发育级所经历的时间。
期距与历期的不同之处是打破了虫态或世代的界限。
列表比较害虫发育进度预测法中田间调查的两种方法。
活虫总数=7+17+……+1=502龄幼虫占比=(2龄幼虫数/总活虫数)×100%=(7/50)×100%=14% 3龄幼虫占比=(3龄幼虫数/总活虫数)×100%=(13/50)×100%=26% 同理可得其他各发育级占比如下表第四行。
二级蛹进度=七级蛹占比+六级蛹占比+……+二级蛹占比=2%+6%=8% 同理可得其他各发育级进度如上表第五行。
由表可见,8月5日为该螟虫4龄幼虫高峰期稍过,羽化高峰日=8月5日+4龄幼虫历期的一半+预蛹历期+蛹历期=8月5日+(1/2)×9.2+3.0+8.1=8月20-21日已知蚕豆象卵的C=11.45度,K=79.7日度。
某年4月下旬各日实测温度如下左表,该年气象部门预测的5月上旬平均气温和当地常年5月中旬平均气温如下右表。
试预测该年4月25日卵峰的孵化日。
4下 5月上旬可获得的有效积温K 5上=10×(17.5-11.45)=60.5日度 5月中旬可获得的有效积温K 5中=10×(18.5-11.45)=70.5日度 K 4下+K 5上<K <K 4下+K 5上+K 5中,所以预计卵孵高峰日在5月中旬5月中旬需要的天数=(K-K 4下-K 5上)/(18.5-11.45)=(79.7-13.05-60.5)/7.05=0.94(天) 所以可预测该年蚕豆象卵的孵化高峰日为5月10-11日。
物候预测法是根据害虫与其他生物的物候现象之间的同步关系来预测害虫发生期(而不是发生量)的一种方法。
物候预测法是预测害虫发生期的一种方法,其依据是昆虫的发育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候现象之间存在的同步关系。
温度是影响害虫发生期早迟的主要因素。
预测害虫发生量比预测其发生期困难,这是因为影响害虫发生量的因素较多。
对害虫的发生量通常只预测其所处的范围。
有效基数预测法的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气候图预测法可用来预测害虫发生量或病虫发生程度(而不可用来预测害虫发生期,也不是只可用来预测害虫发生量)经验指数不是多个变量(因素)的任意组合形态指标预测法是预测害虫发生量的一种方法。
其依据是:环境会影响昆虫的形态分化,而形态不同的个体其繁殖力和迁移力不同。
植物病害的发病期=侵染适期+潜育期。
侵染期预测比发病期预测更重要(而不是相反)。
预测病害流行程度时通常要选择若干个预测因素或因子,常用的预测方法有经验指数法等。
小麦赤霉病的三要素编码和预测法也是一种经验指数法。
两查两定是对上级预测结果的具体化或修正。
用于基层的病虫情报的内容通常分3大部分,其中现状部分要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