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职业理念教育观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7.19 MB
- 文档页数:31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素质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涵1. 素质的含义(1)狭义的素质,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上所使用的素质概念。
《教育大辞典》认为,素质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特点,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2)广义的素质,主要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2. 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各项规定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1)应试教育的教育观(2)素质教育的教育观(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A.从指导思想上看,B.从教育目的上看C.从教育对象上看,D.从教育容上看,E.从课程结构上看F.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G.从师生关系上看,H.从教育方法上看,I.从教学途径上看,J.从评价标准上看,4. 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二、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素质教育的产生: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2. 素质教育的发展1999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实用文档.
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然遵循如下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2〕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开展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开展。
〔4〕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
二、学生观
1.学生是开展中的人,要用开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独立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必须做到如下要求:
〔1〕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3〕尊重热爱学生;
〔4〕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
〔5〕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开展效劳的意识。
三、教师观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
教资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教育观: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本身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关系的看法和态度。
教育观的精神实质: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素质教育。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
全面发展教育特性:1.全体性2.全面性3.主动性4.和谐型5.充分性6.可持续性德国—席勒—《美学书简》首次提出美育中国—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体(基础)智(根本)——-德(灵魂,统帅)——劳(途径)美(动力)途径: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劳结合)实施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一)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主渠道)(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三)学生集体(四)上述三大途径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实施策略a)正确处理诸育关系,科学设计教育活动。
b)正确认识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c)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师生潜能。
d)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e)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本质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主体性(4)发展性(5)开放性(6)基础性(7)能动性内涵:1.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两全两发展,创新与实践。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两独一发)以发展中的人:潜能赏识,发展人成人两为独特的人:因材施教(个性)独本学生的独立思想一学独立意义的人:主体地位发生学习观权责定性:评语的评价方式定量:具体的分值以人为本的实现策略:1.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而不以追求分数为目标2.全面看待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4.尊重热爱学生5.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6.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第三节教师观教师的职责:教育教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使命)教师的职业特点:1)示范性2)复杂性: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3)协作性4)创造性5)长期性广延性: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协调家庭和社区的影响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复杂性和繁重性(二)创造性和灵活性(三)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四)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周期性)和效果显现的间接性(五)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群体性)(六)教师劳动在时空上局域连续性和广延性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