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科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治疗临床路径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8
关节镜下膝关节盘装半月板损伤的治疗发表时间:2011-05-30T16:59:06.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建章陈崇民[导读] 膝关节盘状软骨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关节镜的应用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王建章陈崇民(辽宁省沈阳市骨科医院辽宁沈阳 110042)【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97-02【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2月~2010年7月对34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进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28例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6 例行盘状半月板全切除术。
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结果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获得随访34 例,随访时间3~26 个月,平均12 个月。
按Ikeuch 评定标准:优23 例,良8 例,可3例。
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是治疗盘状半月板损伤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膝关节盘状软骨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关节镜的应用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我院于2007年2月~2010年7月,应用膝关节镜对34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进行了检查及手术,治疗有症状膝盘状半月板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34 例。
33 例外侧盘状半月板,1 例内侧盘状半月板损伤。
男14 例,女20 例;年龄11~43 岁,平均27 岁。
左侧21 例,右侧13例,其中,双膝1 例。
盘状半月板分型:不全型8 例,完全型25 例,Wisberg韧带型1 例。
损伤类型:完全游离缘撕裂8 例,游离缘撕裂伴反转3 例,水平层裂7 例,放射状撕裂11 例,桶柄状撕裂5 例。
并发损伤:内侧半月板破裂7 例,关节软骨损伤14 例,关节游离体2 例,滑膜炎6 例。
临床路径在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高质量、高效能、低成本的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病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方法: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病例对比,对照组40例实施传统诊疗护理模式,实验组40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
结果: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患者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费用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1;病人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优良率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流程合理、效果良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临床路径;关节镜;膝关节病;护理临床路径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是由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疾病或手术的医疗护理程序。
制定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最适当的临床服务计划,借以减少延迟康复和浪费资源,使病人获得最佳服务品质[1]。
我科从2007年1月开始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膝关节病关节镜手术患者,并与传统诊疗护理模式相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1~12月在骨科住院实施关节腔镜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平均42岁,其中膝关节炎28例,半月板损伤30例,交叉韧带损伤2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40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用药、合并症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诊疗护理模式,由管床医生、负责护士对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治疗、护理。
实验组应用临床路径模式。
由管床医生、负责护士、护士长、麻醉师、巡回护士及医技人员共同参与。
根据患者不同时期、不同健康问题和需求,结合手术计划,通过阅读材料,共同制定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病临床护理路径:(1)住院第一天①入院介绍;②入院评估;③术前饮食指导;④术前检查指导;⑤心理评估与指导。
医护人员实行微笑服务,自我介绍,发放入院健教卡,讲解与指导患者及家属阅读入院告知书和临床路径。
(2)第二天完善术前检查:①抽血、留取大小便标本、ECG、照片;②交叉合血、备皮、皮试;②手术前后健康知识教育;④收集检查结果了解有无异常;⑤检查晚上睡眠情况,必要时予镇静剂;⑥心理护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
方法:选入样本80例,均为半月板损伤患者,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选入样本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将样本经双盲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一般资料对比后分别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总结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在护理满意度方面相比于参照组更高,且指标之间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总结分析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互相之间对比分析有意义(P<0.05)。
结论:在半月板损伤患者的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性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护理效果半月板损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创伤性半月板损伤,另一种是退行性半月板损伤,前者比较常见于中青年群体中,通常是因剧烈运动导致,会直接影响到膝关节活动度,产生关节肿胀、膝关节交锁等临床症状;后者常见于老年群体当中,一般是膝关节呈现出退行性病变后产生的一种病理类型,发病比较隐匿,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容易漏诊[1]。
半月板损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微创手术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在患者微创手术期间需要加强护理干预,旨在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让患者能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2]。
本文主要以我院收治的8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在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期间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截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抽取80例,样本需接受对比分析,首先经双盲法分组,不同组别需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分别为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实验组一般资料如下: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0~74岁,平均年龄(44.46±3.04)岁。
半月板损伤病人常规护理临床路径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病变,以往的治疗多采用开放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患者的精神负担重,不利于围手术期的护理,同时也影响了术后的功能恢复。
随着腔镜技术的迅术后并发猛发展,关节镜手术以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技术,随着手术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手术方式的日趋复杂,相应的并发症也有增多的趋势。
因此,为使患者缩短住院及康复时间,尽快恢复运动能力,特制定本护理路径以供参考。
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应用关节镜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展开研究,均接受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比术前、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
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治疗优良率为90.00%。
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关节镜外侧半月板能够有效支持膝关节囊和周围韧带[1],以保证关节稳定性。
盘状半月板是一种发育畸形的半月板,其出现撕裂、损伤的风险比正常半月板更大[2]。
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在临床中比较多发,会导致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引起软骨损伤。
手术是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有效方法,而传统手术方式为半月板完全切除术,会导致膝关节退变甚至是关节功能完全丢失[3],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医疗技术水平、关节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关节镜下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本文就关节镜下手术应用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正文阐述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接收的50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
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2岁至48岁,年龄平均值(34.56±1.79)岁。
病程范围:5个月至5年,病程均值为(2.25±0.63)年。
发病部位:左侧20例,右侧30例。
盘状半月板损伤分型:完全型40例,不全型10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X线、MRI检查明确诊断为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均为单侧病变;(2)均为首次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者,择期手术;(3)自愿参与并配合本次研究者。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损伤分度达Ⅱ度,或达到Ⅲ度但没有频繁交锁,或达到Ⅲ度但不宜手术)的住院患者。
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西医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ICD-10编码:S83.65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有关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标准。
2.分期诊断①急性期:损伤7天以内。
膝关节肿胀疼痛剧烈,膝关节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膝关节疼痛肿胀加重,疼痛肿胀剧烈时难以行动,经常有弹响及交锁。
②缓解期:损伤7天~14天。
膝关节肿胀疼痛缓解,膝关节活动稍受限,偶有弹响及交锁。
③康复期:损伤3周~5周。
膝关节症状消失,但膝关节乏力,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3.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痰湿阻滞证肝肾亏损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6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且年龄≤70岁的患者。
2.有手术指征的半月板损伤的患者,但坚持选择中医方案治疗可进入本路径。
3.合并有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以及MRI片显示半月板损伤已达Ⅲ度,有膝关节镜手术指征者可在手术后进入本路径。
4.罹患抑郁症、冠心病、严重高血压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不能入本路径。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修复术)临床
路径
背景介绍
半月板损伤是膝盖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经关节镜修复术已成为治疗此类损伤的主要方法之一。
在此临床路径中,我们将介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经关节镜修复术的全过程。
诊断
半月板损伤的诊断可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和X线片)确定。
手术准备
在手术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患者还需要遵守手术前的禁食规定,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体检和检查。
术前麻醉
手术前,患者需要接受局部麻醉,以便医生能够进行手术。
手术细节
经关节镜修复术是通过小切口在膝关节内进行的。
手术期间,医生会使用关节镜检查和修复患者的半月板。
术后,医生会在伤口处缝合。
康复
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康复计划通常包括物理治疗和特定的锻炼。
结论
经关节镜修复术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临床路径的管理,可以确保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随机从本院中选择40例半月板损伤并接受关节镜下微创手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介于2019年3月-2021年3月,并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参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临床护理路径)展开分析,各20例。
对临床护理效果展开比较。
结果:研究组膝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在对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患者展开护理期间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关节镜;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应用效果半月板损伤为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性损伤,青壮年为该病高发群体,其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炎性或者外伤情况而引发的。
需要及时对该病患者展开有效治疗措施并尽早对其展开术后康复功能训练,以促使其预后得到有效保证[1]。
本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微创手术中应用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从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并平均分成两组,各20例,参照组(男11女9)及研究组(男12女8),年龄均介于20-68周岁,平均范围(44.21±2.16)周岁。
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可比较。
1.1.方法参照组(常规护理)。
研究组(临床护理路径):(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将患者基本情况以及疾病病情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需参考最新护理标准以及常规要求,对临床护理路径展开制定。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所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相关操作,进而将入院后评估及制定护理计划等工作更好完成。
引导患者完全遵守路径方向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若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则需要及时对临床护理路径展开调整。
(2)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在患者入院当天便需要对患者生命体征和各系统功能情况展开监测,以保证患者并不存在任何手术禁忌证。
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关节科
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临床路径
半月板损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半月板损伤(ICD-10 :S72.00)
行关节镜下内(外)侧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 全切术/成形术。
(ICD-9-CM-3:81.51-81.52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史:外伤史或无明显诱因出现了半月板损伤症状。
2. 体检有明确体征:关节间隙压痛、旋转挤压试验阳性及过屈试验或过伸试验阳性
3. 辅助检查:MRI 示半月板撕裂信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 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 MRI 示膝关节无明显退变,单纯半月板撕裂引起症状体征患者。
2. 无严重的合并症。
3. 入院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四)标准住院日10-1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00 半月板损伤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除外膝关节退变引起干扰症状体征
(六)术前准备1-3 天。
1.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生化全项;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膝关节MRI;
(6)心电图。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肺功能和胸片(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
2. 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 天。
1. 麻醉方式:局麻、椎管内麻醉或全麻。
2. 手术方式:关节镜下内(外)侧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术/ 次全切除术/ 全切术/ 成形术。
(九)术后住院7 天。
1.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CRP及ESR
2. 必要时查生化全项、D-Dimer、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降钙素原。
3. 术后处理:
(1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
(2)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处理: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3)术后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
(4)术后康复: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
(十)出院标准。
1. 体温正常,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2. 伤口愈合良好:切口甲级愈合,伤口无感染征象。
3.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 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 围手术期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造成住院日延长和费用增加。
2. 内科合并症: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如脑血管或心血管病、糖尿病、血栓形
等,手术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加重而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并
增加住院费用。
3. 功能康复锻炼个体差异性:由于患者功能康复锻炼个体差异性不同,康复手段不同可能导致住院费用存在不同。
4. 术前重要检查项目完善程
度:如入院前短期内已行MRI检查,住院期间费
用有所差异。
半月板损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左(右)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损伤(I C D-10:S72.00)行关节镜下左(右)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损伤部分切除术/次全切除术/全切术/成形术。
患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 年龄:________ 门诊号:_______________ 住院号:______________
住院日期:年月曰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1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