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魅丽、惨重、魄力、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2、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质疑引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启发表达。

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3、出示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飞天梦。(板书课文题目: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起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课文题目中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圆”是什么意思?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习提示: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思考提出的问题。

(2)认读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出示词语:

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

(1)指名认读。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自由选一个词语说话。

(3)学生齐读。

3、通过读文你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

4、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中国人为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进行了不断努力,最终成功的事。)

三、深入挖掘,研读感悟

(一)出示探究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这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成现实的?(提示:古人→万户→……)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2、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做好批注。

(二)学生交流汇报:

1、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愿望

2、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1)从万户乘坐火箭飞天的事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飞天的梦想了。他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2)万户的火箭飞行是以失败告终,那么炎黄子孙放弃了这飞天梦想了吗?

出示句子: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一方面承接上文,用万户火箭飞行的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开启下文,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3、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4、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1)载人航天工程是怎样的工程?

出示句子: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三个“最”字可以体会到这项工程难度是非常大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决心非常坚定。“跨世纪重点工程”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是非常重要的。)(2)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为了完成这跨世纪的重点工程,工作者们都做了哪些努力?

①出示句子: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一百一十多个单位”“三千多个”这两个庞大的数字可以看出这项工程是非常复杂的。中国人民是非常团结的。)

②出示句子: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

(“夜以继日”这个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苦战情景,体现出他们忘我的工作精神。)

③出示句子: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从“积劳成疾”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出工作人员为了研究,长期劳累,几次住进医院。可能还没有康复就又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

从“风华正茂”“华发早生”可以看出他们本应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却长出了白发,他们付出了太多。

从“猝然长逝”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中国航天人为了

实现飞天的梦想不惜付出仅有的一次生命,他们太伟大了。

从这个排比句可以体会到为了实现梦想,航天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忘我地工作,默默奉献的精神。板书:默默奉献)

5、“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1)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2)孩子们,杨利伟在走下飞船接受采访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这三句话你们找到了吗?

出示句子: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

(3)杨利伟在告诉我们什么?

(三)情感升华

1、提升感悟:“神舟五号”的成功航天飞行,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许多单位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么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完成同一件事,需要的是什么精神?(勇于实践、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

2、小结:是啊,为了“神舟五号”,有多少人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他们付出的是时间、是智慧,甚至是——生命。

3、出示资料:孩子们,一个英雄的背后往往还站着无数个无名英雄。你们知道吗?为了保证“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科学家们共设计了20种救生方案保证航天员安全,针对飞船系统故障的对策有139个,8位科学家未见飞天身先死,这些科学家有的倒在出差的火车上,有的牺牲在实验室里,他们努力了数十年却没能看到飞天的壮丽场景。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段话,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吧!“有的人……”起。

4、正是这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团结合作、默默奉献,才换来了这个美丽的辉煌的结果,才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才会有“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目——千年梦圆在今朝。

5、孩子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

让我们激动地告诉全世界——千年梦圆在今朝;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千年梦圆在今朝;让我们骄傲地告诉全世界——千年梦圆在今朝。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设计 文本简析: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至第 3 段),简要叙述了炎黄子孙为了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重点描述了明代的万户所尝试的人类首次火箭飞行。第二部分(第 4 段至第9 段),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呈现的勃勃生机,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第三部分(第10 段),简要描绘了炎黄子孙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文重点叙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经过。具体叙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艰巨和困难;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和成功返回及其伟大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学习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3、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2019-2020年《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

2019-2020年《千年梦圆在今朝》课文原文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名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他们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只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的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主进医院;有的年轻人虽然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寻件便消失在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远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国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认识 我们的祖先渴望了解宇宙,但是他们没有真正找到了解的办法。今天,我们已找到了一种有效和精确地了解宇宙的办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科学”。科学已经表明,宇宙是如此浩瀚而古老,因此人间世事往往显得无足轻重。 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的心情激动,感叹不已,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 我们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宇宙,我们现有的大部分知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然而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地方。宇宙是由无数的行星、恒星、彗星、星云等组成的,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成了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总之,宇宙对我们的吸引力太大了,以下让我介绍一下人类探索的发展历程和一些宇宙知识吧。 恒星 人们用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和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和土星)之外,整个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恒星。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并能自己产生能量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由于它们的位置看上去似乎恒古不变,因此,古人它们为“恒星”。 在中国古代,早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中就有了关于恒星颜色的记载:“白如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 恒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诱人的色彩呢?天上的星星发出的光在不同波段的强度是不一样的。从恒星光普型我们可以知道,恒星所呈现的不同颜色,代表了它们表面所处的不同温度。一般来说,发蓝光的恒星是年轻的星,会发热、温度较高,大约在2500~3500开,如猎户座η星。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温度居中,大约在6000~500开,如御夫座的五车二星。而发红光的恒星是垂亡的老年星,温度较低,大约在2000~3000开,如参宿四和心宿二等。 当你用眼睛直接观察恒星时,你会发现恒星有的亮些,有的暗些,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同亮度的恒星的光给予你的眼睛视网膜的能量大小不同。 不过恒星的这种亮度不是恒星的真实亮度,由于恒星距离有远有近,在夜空中看起来很亮的星可能是因为这颗星距离我们很近,相反,一颗看起来很暗的星,只是由于距离遥远才显得很暗。因此,恒星的目视星等反映不出恒星的真实亮度。 黑洞 广义相对论表明,引力场可以造成空间弯曲,强大的引力场可以造成强烈的空间弯曲,那么无限强大的引力场会产生什么情况呢? 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不久,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就用这个理论描绘了一个假设的完全球状星体附近的空间和时间是如何弯曲的。他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9、《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 班级: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发现生成课 学法导航 【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 【预习风向标】 1、读:认真读课文至少3遍,用不同符号圈出生字词,把课文读通畅。 2、查:查阅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和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资料。 3、画: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简要作批注。 4、思:思考课文写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5、疑:把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课堂上交流。 【预习反馈】 一.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 苍穹猝然长逝锲而不舍不懈流转载人曲线嫦娥奔月参与铺盖着陆场 二.词语搭配。 ()的代价()的曲线()的太空()的传说()的震撼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丽的飞天之梦。(缩句)(2)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改反问句) (3)既然有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我们就要努力实现。(改反问句) 四、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①---③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⑨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 五、填表格。 时间事件意义 明代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失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1同步练习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9千年梦圆在今朝(1)附答案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下列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斤()()虫()()寺()()()()()()()() 二、成语填空: 夜以()日积劳成()振奋不()九天()月 风华正()()然长逝()而不舍()耳欲聋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焐手 冬天到了,很冷。我们去一位朋友家小聚。 我们围坐在那只壁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小时候的事情,有人说那时候天比现在要冷,常常为了取暖,就把手放到母亲的怀里,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格外温暖。聊到这儿,那位朋友突然说:“我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焐手的故事吧。” 有一个少年,家里很穷。有一年春天要开学的时候,家里怎么也筹不齐开学的费用。他就捡垃圾卖,但那个年代又有多少垃圾可捡呢?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他心急如焚。那天,他卖完了捡来的一点儿垃圾,坐公共汽车回家。 中途,上来一位妇女,站到了他的前面。车继续朝前开。突然,他惊讶地发现那位中年妇女的上衣口袋露出了钱包的一角,可能是她刚才买票之后匆忙之间没有放好。那一刻,他的脸上莫名其妙地变得绯红,呼吸也急促起来,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然后,鬼使神差一般,他的手颤抖着伸了出去。 这是他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做贼。他非常紧张。就在他的手伸进那位妇女的口袋,碰到钱包的时候,钱包的主人发现了异常,她回过头来,看到了他。他的大脑顿时一片空白,等待着她的呵斥与责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那位妇女看了看他后,脸上却涌上了只有母亲才会有的温和的微笑,轻声地对他说:“孩子,你想焐手,是吗?”少年___________ ____。 少年下车后大哭了一场,为自己的行为,更为中年妇女的那句话,那是他一生中听到的最温暖的话。少年后来渐渐长大,到青年,到中年,但他始终无法忘记,是这样一句话,教会他怎样好好做人。 “你们知道那少年是谁吗?”最后,朋友说,“就是我。”在炉火的映照下,我看见,那位朋友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1. 从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对应的词语。 (1)超出了事先对事情、结果等的估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宁夏彭阳第二小学马玉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独立阅读,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录像资料,重点句子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过渡: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飞天梦。 二、出示课题,质疑问难 课件出示课题,同时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齐读课题,说说“圆”是什么意思,千年的“梦”又指的是什么?整个课题什么意思?大还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预设:千年的“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说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三、读阅读提示,自定目标 读阅读提示,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数千年的飞天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数千年的飞天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变为现实的?(学生自由交流) 2、默读课文,思考: 你从圆梦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旁作批注。然后同桌或四人小组再合作交流,互相补充。)

六年级下册语文《19千年梦圆在今朝》(含答案)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判断下面拼音和汉字是否正确,用“√”或“×”标明。 瑰ku ī 丽l ì ( ) 不b ú 解xi è 努n ǔ 力l ì ( ) 宛w ǎn 若ru ò( ) 炎y án 皇hu án ɡ 子z ǐ 孙s ūn ( ) 二、多音字组词。 zh áo ( ) b ēn ( ) zhu ó( ) b èn ( ) z ǎi ( ) zh ù( ) z ài ( ) zhu ó( ) 三、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振奋不( ) 夜以( )日 风华正( ) 猝然长( ) 坚持不( ) ( )而不舍 九天( )月 ( )耳欲( ) 四、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画上横线。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2、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震撼)和(鼓励、鼓舞)。 3、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沉重)代价,(坚定、坚强)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4、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揭开 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涌现 呈现)出勃勃生机。 五、调换顺序,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可适当增减个别字词)。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 着 奔 载 著

2、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3、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六、读句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1、尽管 ..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2、没有 ....这次..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 ....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七、下面是几个同学对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的理解。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哪个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在后面打“√”。 1、“千年的梦”指中国人飞离地球,遨游太空。() 2、“千年梦圆在今朝”指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3、“千年梦圆在今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美好现实。() 八、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

千年梦圆在今朝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反思 广兴学区中心学校刘杰 一、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1.我以“梦”为引子激发学生感情,导入课题。交流时抓住“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引导学生交流,弄明白“千年梦”和“圆在今朝”各指什么。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读课题,营造了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研读了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和体会了航天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后,请学生观看“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的视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让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升华起了骄傲、自豪之情。 二、阅读感悟,培养语感 在研读航天工作者圆梦的艰难历程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航天工作者付出辛勤努力的句子,和同桌讨论自己的感想,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读、找找、议议,抓住“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等词语来体会到参与完成这项工程的单位非常多,工作人员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抓住一组带有四个“有的人”的排比句,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的精神,在语言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不仅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不足之处: 1、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课文篇幅略长,一课时的时间要完成教学,任务很紧张,留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少,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句反复朗读。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加上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2.教学内容和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课堂上我运用了多种方法,但农村学生对科技的领悟不多,因此留存在学生心中的感动还不多,好多学生可能没感受到千年飞天梦实现时的那种激动之情,学习的热情不够,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还应多做点文章。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摆正,课堂上我的话说的过多,学生还有很多想说的想谈的,没有做够的时间给学生畅所欲言。 总之,教学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吾将潜心修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通览学案,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继续使用结构化预习的方法展开预习。每完成一步不忘相互检查。小组长一定要发挥监督、调控作用,控制好时间。看哪组学得最认真,学得效果最好! 四、自主检查,交流备展。 温馨提示:同学们,备展很重要,你们小组先确定好要展示哪方面的内容和展示方式,人人都要参与交流、参与备展,确定好中心发言人,然后做好交流,做好备展准备;看哪组展示最精彩,收获最多! 课内达标检测: 1.给下列带粗字注音。 ()()()() 苍穹猝然长逝锲而不舍不懈 2.词语搭配 受到代价 穿越工程 付出现实 实施苍穹 变成震撼 3、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嫦娥()月()黄子孙积劳成()夜以()日猝然长()风()正茂 4、我理解的词语有: 5、我能理顺课文内容。 通过熟读课文,我知道了文中千年的“梦”是指 千年“梦”是怎么圆的: 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 五、成果展示,补充评价 六、梳理问题,提出疑问 疑问一: 疑问二: 七、总结收获,修补学案。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捐献我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搏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作兴”,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绝大部分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仅仅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bīn pín)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xiang shang)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仅仅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你真是我的好妈妈!” (1)给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缺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中选择字的准确读音。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残酷()延续()激动() (4)“我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 (5)“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另一种形式”是指 (6)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母亲的话“……仅仅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3分) 2.写话: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航天工作者说吗?请写一写。 3、由语文课代表在班级组织召开一次“接过航天事业的接力棒”的主题演讲活动。 四、相关链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东方红1号”卫星进入轨道以后,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卫星上的短波无线电发讯机,循环播送《东方红》乐曲和遥测讯号,乐曲声音清晰嘹亮。每分钟循环一次,首先以40秒的时间连续播送两次《东方红》乐曲,间隔5秒钟后,播发遥测信号10秒钟,又间隔5秒钟,进入另一个循环。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持续地发回各种数据。人们从广播和报纸上获知卫星什么时候经过各大城市上空的信息,这个时间一临近,人们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兴奋地观看自己国家的卫星。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同步练习及答案

1.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 A. B. C. D. 2.目前航天飞船的飞行轨道都是近地轨道,一般在地面上方300km左右的轨道上绕地飞行,环绕地球飞行一周的时间约为90min左右.若飞船在赤道上空飞行,则飞船里的航天员在24h内可以看到的日落次数最接近() A. 2次 B. 4次 C. 8次 D. 16次 3.关于宇宙的产生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是() A. 宇宙没有起源,天然而成的 B. 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15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 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 宇宙产生于气候的变化 4.下列关于学说的提出、模型的建立或科学实验完成等先后顺序,不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A. 对太阳系的认识:先提出日心说,后提出地心说 B. 对海陆变迁的认识: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后建立板块构造学说 C. 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制造出发电机 D.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卢瑟福先完成了α粒子散射实验,后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 5.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 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 “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6.下列有关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伽利略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 B. 牛顿第一个观察到了木星的卫星、太阳黑子 C. 科学家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太空 D.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距离我们约130亿光年 7.下列对宇宙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月球表面有山、有空气,但无水和生命 B. 宇宙的大小结构层次为: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C. 现在有很多证据已经证明宇宙是有边的、膨胀的 D. 太阳是一颗能自行发光发热的气体行星 8.目前能较好地解释火山、地震等地壳变动现象的学说是() A. 海底扩张学说 B. 大陆漂移学说 C. 板块构造学说 D. 大爆炸宇宙论 9.下列各物体的尺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地球太阳银河 B. 银河系太阳地球 C. 银河系地球太阳 D. 太阳银河系地球 10.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有两种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 B.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C. 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开普勒” D. 地心说有其局限性,日心说没有局限性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恒星是指宇宙中不动的星球 B. 宇宙是由几千个星系组成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D. 银河系只是有群星组成的天体 1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中,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退行 越快。若在我们所在的星系1观测,下图能类比宇宙膨胀的是(箭头方向和长短分别表示运动方向和快慢)() A. B. C. D.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材简析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 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 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课件出示“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1.关注追寻飞天梦的人们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2.关注语言,句式,具体的数字。 3.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详略。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2.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19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精神。【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美国及前苏联载人飞船文字及图片资料,我国神州五号、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及返回的部分录像资料。 2、学生准备: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学生交流有关资料,引出课题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个人资料,现在请大家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师: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实在中华民族的航天历史上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他的名字叫“万户”,万户做了什么?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呢?请打开课本第19课。 板书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自读收获: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知(仅例举)。 万户是明代官员,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乘火箭上天的人,万户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 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祖国大地。 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 没有航天工程人员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3、梳理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条理: 将第一自然段与第十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找出文中的两个过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将课文划分为五个部分,中间三个部分分别写万户乘坐火箭飞行没有成功、我国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三、重点研读,学习课文表达方法 1、研读第七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两个数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 (“一百一十多”是研制、建设、发射单位,“三千多”是协作单位。说明载人飞船成功飞天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设计意图: 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 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文章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教学时以“神五”发射为突破口,通过课件、品读感受千年梦圆的激动、自豪,体会千年梦圆在于中国航天工作人员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体会并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学生交流)我们中华民族更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梦,你们知道至今为止我们已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神五、神六、神七成功飞天)当你知道我们的飞天梦圆了,你什么心情?好,就让我们自豪的告诉全世界-----(再次齐读课题)3.“千年梦”指什么?“圆在今朝”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划出能解释课题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交流: (1)文中哪句话最直接、最准确地表明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指名读,齐读) 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 (2)是啊,[出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齐读)数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是何等的自豪与骄傲啊。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 千年梦圆在今朝(课 堂实录)人教版

19《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随我一起在音乐当中欣赏一组图片。(播放课件)此时此刻,你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自豪,中国人在奥运会中获得了各种奖项。 生:骄傲,中国人民申奥成功了。 生:激动…… 师:这些是我国体育梦想的实现。中国还有一个千年梦,如今也实现了。你知道是什么梦想吗? 生:中国人能够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 师:就是这一梦想,(出示课题)齐读,它是怎样圆的?让我们走进课文。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中国人为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进行了不断的努力,最终成功的一件事。 师:他们到底做了哪些努力呢?让我们来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作好批注。 生1:“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我从“十多年的努力”可以看出中国人民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付出了很多。联系资料我知道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射卫星的国家,而中国当时并不富裕。中国人有这样的决心是非常了不起的。

师: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谁先来说说? 生2:“十多年”中国一定付出了很多的财力、物力、人力。 师:所以才换来了—— 生: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师:这怎能不令人振奋不已!谁来读? 师:指名朗读 生1:朗读课文。 师:人们还做了哪些努力? 生3:从万户乘坐火箭飞天的事例中体会到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开始尝试飞天的梦想了。他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师:板书勇于实践 生4:联系前文,我知道在万户之前,中国炎黄子孙就有了飞天的美好愿望了。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接着交流。 生5:“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努力。”从“无数失败”我体会到中国航天人不怕失败,尽管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但他们的梦想仍然是不会动摇的。 师:具体的说说他们付出了哪些代价? 生6:“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有的人……;有的人……”我体会到为了实现梦想,航天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忘

千年梦圆在今朝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一边播放《神州五号》升空的视频,师一边激情导入:同学们,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当你亲眼目睹这壮观的一幕,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二、初读课文 小组交流探讨: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古人的奇思妙想——寻梦 万户飞天——尝梦 人造卫星上天——追梦 载人航天上天--------圆梦 三、精读: 1、古人奇思妙想——寻梦 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知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与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说明中华民族是勇于实践、行动的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尝试着让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我感受到我们的古人也有着美好的梦想,那就是飞天,他们从未放弃过人能飞天的尝试。) (我感受到飞天的梦想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一直向往的一个梦想,从我们的古人就开始了。) (我感受到:有梦想,才有创造发明的能力,古人之所以那么聪明,是因为他们有梦想,更有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我感受到:没有古人的飞天之梦,就不会有今日人类真正的飞天梦。) 2、万户飞天——尝梦 让我们跨过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回到明代去寻找我们的梦吧! 出示课件: 万户首次飞行成功了吗?你赞成他的做法吗?交流你们的看法。 (万户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他用自己的探索的精神唤醒了中国人民,是我们没有放弃对宇宙的探索) (这里体现了万户的勇敢和伟大。) (万户尝试飞天梦虽然失败了,可是他执著追求、勇于献身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万户为了飞天梦的实现,不息牺牲自己的生命,他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鼓舞、震撼着我。使我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赞叹、敬佩!) (万户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为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万户这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的确让人深受震撼和鼓舞。) 3、人造卫星上天——追梦 经过万户飞天梦破灭以后,人们还做出了哪些努力,又是如何来追梦的呢? 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寂寞而辽阔暗指太空已经沉寂很久了。) (第一次响起中国人的声音,说明中国成功发射卫星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1 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知识点练习 第四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宇宙起源于一个非常稳定的“原始火球” B、“原始火球”爆炸导致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处处下降 C、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 D、目前宇宙的膨胀已经结束且已经开始收缩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宇宙大爆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50万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B、大爆炸宇宙模型认为,“原始火球”的温度和密度高得无法想像 C、“原始火球”的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D、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所有星系都在背离我们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大爆炸宇宙模型半径、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降低 ②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升高 ③宇宙在不断收缩 ④宇宙在不断膨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用绳子系着一个小球做圆周运动,当小球速度逐渐加快时,你感受到的拉力( ) A、逐渐变小 B、逐渐变大 C、不变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宇宙认识说法正确是( ) A、宇宙中天体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 B、宇宙是方形的 C、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D、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B、日心说的参考系是地球 C、地心说和日心说只是参考系不同,两者具有等同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