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后现代建筑基本特征1.反规则性和非对称性:后现代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建筑中对称、几何和规则性的限制,强调建筑的非对称性和不规则形状。
建筑师通常会使用倾斜的墙壁、错落有致的窗户和创新的材料来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
2.多样性和杂糅性:后现代建筑鼓励多种建筑风格和元素的混合使用,融合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等不同文化的元素。
建筑师通过创造性地组合不同的建筑元素来打破传统建筑的边界。
3.形式与功能的互动:后现代建筑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将形式和功能分离的观点,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布局经常被用来强调其中一种特定功能或者符号性的意义。
4.反对大规模和规划的城市:后现代建筑拒绝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中的大规模、统一和理性化的理念,强调城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建筑师试图以一种有机的方式为城市增加更多的独特性和变化。
5.自我表达和情感表达:后现代建筑注重建筑师的个人表达和情感表达。
建筑师通过建筑语言和材料选择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创意。
建筑师试图通过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6.环境可持续性:后现代建筑强调环境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建筑师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环保材料和高效的能源系统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7.技术和创新:后现代建筑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创新的建筑材料。
建筑师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设计工具来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
他们也借鉴了其他学科如工程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来改进建筑的设计和功能。
总的来说,后现代建筑强调个性化、多样性和情感表达,试图打破传统建筑形式和规则,追求更加灵活和富有创意的建筑语言和表达方式。
它注重建筑与环境、文化和社会的互动,并追求绿色、可持续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通过这些特征,后现代建筑致力于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多样、丰富和有意义的建筑环境。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摘要:利用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及特点去解释现代的建筑风格与特点,转变一种观赏与建筑思路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后现代建筑风格与特点的重要性,而且后现代风格的主题追求也可以在现代建筑风格中得到应用,不断提升建筑理念与空间感,相互借鉴中寻找更好的建筑主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特征现代建筑Abstract: using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of modern buildings to explain the style and character, change a watch and architectural ideas can clearly understand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and features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me of the modern style and pursue also can be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styles applied in, continuously improve architectural concept and space feeling,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in search for better architectural theme.Keywords: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style feature modern buildings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影响力后现代主义建筑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革命过后,因为工业革命的革新与兴盛改变了欧洲人对建筑风格的认识,一种以巨大建筑空间,夸张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悠然而生,这种风格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它强调建筑的宽大与恢弘,强调在过程中发展强大。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与代表一..简介二.时代背景探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后现代"或"后工业社会"的概念。
这个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与"现代"告别的意愿。
从语言的角度说,当一个时代仍然是以它之前的时代来定义时,就说明了它自身特征的不明朗和对前一时代的依赖。
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把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表达得相当细致。
他说:"对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西方社会来说,我们的感觉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它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由财产决定的)、现有的权力的结构(集中于少数权贵集团)、以及资产阶级的文化(其基础是克制和延迟满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蚀。
动荡的根源来自科学和技术方面,也还有文化方面。
......这种新的社会形式究竟会象个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完全清楚。
......‘后'这个缀语,是要说生活于间隙时期的感觉。
"他还说:"后现代时期或者后现代社会不是一个定义,而只是一个问题。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丹尼尔·贝尔描述了"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不同的五个方面:"⒈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⒉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⒊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⒋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⒌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在对人口密度和环境状况比较敏感的西方城市,50年代起出现了"郊区化"的运动,人口开始向外流动。
其结果是造成了内城衰退或叫"城市中心渗漏"现象。
市中心仅仅是工作地点,超过当地居住人口十数倍的上班族白天驾车进城,造成停车和交通疏导的严重问题;夜里返回郊区,将市中心留给犯罪分子横行,使治安状况严重恶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案例研究后现代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创新,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方向。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元素的引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历史元素。
设计师通过运用历史符号、装饰和建筑元素,将现代建筑与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象。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米罗艺术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加泰罗尼亚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引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尖拱、石墙等,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当地特色的融入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当地特色的融入,强调建筑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设计师通过对当地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将当地的特色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
例如,印度新德里的巴哈伊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印度文化,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手法,展现出印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创新和独特的设计,反对现代主义的单调和乏味。
设计师通过运用新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空间。
例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轮船和贝壳,通过独特的曲线形态和材料运用,展现出极具创意的建筑形象。
四、功能性考虑尽管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形式和设计的独特性,但仍然注重建筑的功能性。
设计师在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场景,确保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例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内部功能的需求,将各种功能设施以创新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既满足了功能需求又具有独特的形式。
五、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设计师通过合理利用地形、保护生态环境等方式,使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共生共存。
例如,德国慕尼黑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场馆融入自然环境中,同时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1.反对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与传统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和理念产生了分歧。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性、简约和纯粹性,而后现代艺术则追求个体性、多样性和故事性。
后现代建筑将不同的建筑风格、元素和符号融合在一起,不局限于传统定义的规范和限制。
2.多样性和混合性:后现代建筑对于建筑元素和风格的选择非常开放,可以融合和组合多种不同的元素和风格。
建筑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需求,将现代、古典、民族和流行等各种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这种多样性和混合性使得后现代建筑具有更强烈的个体特征和表现力。
3.象征性和意象性:后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象征意义和视觉效果。
建筑师经常运用符号、象征和意象来传达特定的主题或宣扬特定的理念。
建筑的外观往往被设计得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4.冲突和对话:后现代建筑经常探讨建筑与环境、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等之间的冲突和对话关系。
建筑师会在设计中刻意制造出冲突和对话的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一种独特的关系。
这种冲突和对话可以呈现出建筑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并引发观众对于建筑的不同解读和思考。
5.反对功能主义:后现代建筑反对传统建筑的功能主义思想。
建筑师强调建筑的使用价值和舒适性,但也认为建筑可以超出纯粹的功能需求,成为一种有趣、丰富和独特的艺术作品。
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元素和空间布局经常被设计成具有戏剧性和仪式感,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6.可持续性和环保:后现代建筑也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
建筑师会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建筑师还会尽量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以提供更好的舒适性和体验。
总之,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在反对现代主义、多样性和混合性、象征性和意象性、冲突和对话、反对功能主义以及可持续性和环保等方面。
这些特征使后现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引人注目、独特而多样的艺术形式。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建筑设计理念的一种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其注重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性的特点,正在成为中国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特点后现代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建筑突破了现代主义建筑对功能和形式的片面追求,强调建筑设计要更加关注人的需求和感受,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注重多样性:后现代主义建筑拒绝一刀切的设计模式,倡导多样性和个性化。
它强调建筑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功能需求来进行设计,每个建筑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2.重视历史和传统:后现代主义建筑不排斥传统和历史,而是试图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具有传统韵味的建筑作品。
3.强调实用性: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不是空洞的艺术表现,而是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设计出更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建筑空间。
1.城市建筑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各大城市的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与此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后现代主义建筑以其注重人性化、多样化的设计特点,正在成为许多城市建筑的新宠。
比如北京CBD地区的一些高层建筑,就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方正造型,创造出了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2.文化建筑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文化建筑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设计风格往往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上海的各大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很多都采用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3.住宅建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住宅建筑一直是建筑界关注的热点。
建筑风格知识:后现代主义建筑——当代建筑的创新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创新风格,属于现代建筑的一种变体。
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对现代主义建筑体系的抗议和批判为特征。
此风格主要推崇对建筑、文化及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可和提倡。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审美、形式语言上以丰富多变的形态和艺术手法把握着各种建筑元素的特质、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风貌。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意识形态上则主张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探索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通过对文化多元性和碰撞的交融,创造出富有文化深度和内涵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重要特征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建筑通常被认为是按照新颖的、简单明了的形式,压抑人类情感和文化身份;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更注重建筑的情感、文化和历史背景,更善于引入城市环境等因素进行设计。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建筑的非线性和非规则形式。
例如,建筑楼面的形状常常偏离传统的正方形、矩形或圆形,而是呈现出复杂、变幻多姿的形状。
此外,后现代主义建筑通常会使用创新的材料、结构和技术,以创造出更为奇特的建筑形式,例如,建筑体量并不是简单的几何立方体,而是由碎片化的建筑单元组成的跨越于空中的建筑体量。
这种立体结构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细节和装饰方面的处理更为精致,使用丰富的装饰手法,包括壁画、图案、雕塑、拼贴和装置等。
这些装饰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上进行设置,通过装饰来强调建筑物的个性和独特性,达到美学上的高度。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好的例子之一是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卢浮宫金字塔。
这个建筑既不遵循卢浮宫的规律,也不遵循传统的金字塔建筑形式,而是将现代建筑、現代雕刻和古代古典学说融为一体。
这个建筑体现了作者既对过去的尊重,也对现代社会的认同。
总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一种新颖、独特、大胆的创新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个性表达,更加出色地表达人类欲望和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塑造了一个更为绚烂多彩的建筑世界。
建筑历史知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后现代主义建筑(Postmodern Architecture)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反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建筑设计思潮,它对建筑风格、形式、语言、结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批判和反思,并试图通过新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来推进建筑的创新和进步。
后现代主义建筑有许多不同的理念和艺术表现,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它强调和尊重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相反,现代主义建筑则忽略了这一点,强调抛弃传统,追求功能性和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积累,是当代社会的文化标志和象征,因此必须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方法也和现代主义建筑有很大差别。
现代主义建筑以功能性为核心,强调建筑的“真实性”和“内在性”,建筑结构和形式被看作是技术和工程的问题,追求简单、直接和单一的表达方式。
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建筑的“虚拟性”和“外在性”,建筑结构和形式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的体现,形式多样,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和元素。
后现代主义建筑重视建筑内部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注重建筑和城市、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很多样化,它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包括:历史建筑的复制、模仿和改装,建筑表面的图案、图像和装饰,材料的多样化和反光效果,建筑的游戏性和夸张性等。
这些手法和表现方式不仅有助于建筑的艺术创新和表达,还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迪底里欧博物馆(Pompidou Center)和凯旋门商场(Arch of Triumph)等建筑。
这些建筑共同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和强烈的个性特色,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历史和文化的要素,并通过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来突出建筑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总之,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重要反思和批判,它强调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传统,并试图通过多种手法和表现方式来推进建筑创新和进步。
后现代艺术的建筑特征
学院:数理学院
学号:20091001865
姓名:龙涛在我选修土木工程双学位以后,通过上课时的介绍以及平时从各种媒介得到的相关信息,使我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很感兴趣,但我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不是怎么了解,于是我选修了西方美术鉴赏这门课。
通过在鉴赏课上得到的信息,以及我最近在网上、图书馆查阅的相关信息,我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征有了下面一些不是很成熟的认识,有认识不到位的还望老师评析与纠正。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在古代材料是决定建筑形式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使得古代西方建筑所偏爱的石头和古代东方建筑所偏爱的木头。
当建筑的材料与建造工艺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建筑的唯一目的便只是服务于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生活需要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建筑的材料与建造工艺不再是问题,这样一来,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如何最为合理地分布空间,如何最为充分地利用光线,便成为了建筑努力的方向。
于是,同古代建筑相比,现代建筑因功用不同而导致的地域形态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小。
然而,建筑由古代向现代的这一发展有着理性化、科学化的进步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在工具理性和经济效益引导下的趋同性发展,不仅使东西方建筑渐渐失去其超越使用功能之外的文化内涵,而且其民族性、地域性的美学特征也不可避免地在渐渐
消亡。
就在现代建筑之文化内涵渐渐稀薄的同时,其固有的民族特色也在不断减少。
当巴洛克式的装饰背后已不在具有神圣的理念,它的存在便成为多余的累赘。
当复杂的斗拱已不在具有经济效益的时候,它的消失便成为势所必然。
于是,评价一座现代化的宾馆,已不再以其形式为标准,而是以“三星级”还是“五星级”为标志了。
科学化必然带来标准化,标准化又必然带来模式化。
以普遍的人性为依据,以普世的科学为准则,以共同的材料为基础,人类建筑又有什么理由不走向共同的、乃至单一的美学模式呢?
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伦理不再指导人们当下的实践的时候,留在建筑物上的任何宗教标志和伦理符号都会变得滑稽可笑;当贸易的发展打破了国家的界限,生活的方式也在渐渐趋同的时候,刻意追求建筑风格上的民族特色就会显得很不自然。
这便是古典主义与伪古典主义、真民俗与伪民俗的差别所在。
尽管日本人曾试图用钢筋混凝土来仿造木制斗拱那动人的曲线,尽管中国人曾努力在一个火柴盒式的西式楼房上建造一个东方式的大屋顶来保存所谓的民族传统,然而这一切悲壮的努力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毕竟是有限的。
事实上,此类悲壮的努力不仅为东方所独有。
1957-1960年间弗兰哥·阿尔比尼摹仿传统的罗马式格局而建造的博物馆和百货商店,1957年托拉·维拉斯加摹仿中世纪风格所建造的塔楼均属此类。
简言之,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现代社会里,任何企图固守传统理念与民族特征的建筑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种后现代艺术家运用古典语言来解构现代建筑的具体实践,打破了这种悲壮的现实。
正像加拿大学者泽德勒在《后现代建筑与技术》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对现代建筑的普遍抵制,并不是建筑在反对其原则的基础上,而且基于它们造成的千篇一律的形式,后现代主义建筑试图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形式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反应。
”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并不承认古典建筑背后所隐藏的那种深层的宗教观念与伦理情感;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者也不认为现代建筑的科学准则就一定高于古典建筑的宗教或伦理精神。
在取消“深度模式”并实现“价值多元”的基础上,后现代艺术家试图同时汲取古典建筑的多元技法和现代建筑之科学精神,将它们唯我所用地拼凑在一起。
正因如此,有人将后现代建筑的主要精神称之为“激进的折衷主义”。
首先,后现代主义建筑之所以是“折衷”的,就在于它的建筑模式、建筑语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统统是“混血”的,它不忌讳古典与现代的混血,不忌讳东方与西方的混血,更不忌讳宗教与世俗、宗教与伦理、乃至各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混血。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纯种的古典,纯种的现代,纯种的哥特式教堂,纯种的四合院建筑都过于单一了。
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复杂性、多样性,恰恰来源于这种杂交优势。
于是,他们一方面削平了各种建筑之间的价值差异,一方面又将其为我所用。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要在雕塑、绘画、音乐、文学等非建筑艺术中汲取营养,并大胆利用石头、木头、钢铁、塑料等非主流的建筑材料。
其次,后现代主义建筑之所以是“激进”的,就在于它的折衷手段不是为了获得一种新的和谐,而是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为了穷尽建筑艺术的可能性,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并不忌讳指鹿为马、似是而非,以及一切大胆妄为的艺术举动。
与古典建筑的程式化和现代建筑的理性化不同,他们“以复杂性和矛盾性针对简洁性,宁要模棱两可和紧张感而不要直陈不误;宁要‘两者兼具’而不要‘非此即彼’;要双重功能性元素而不要单打一;要混杂的,不要纯粹的元素;要总体上的乱七八糟,而不要一目了然的统一。
”因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不仅可能是优美的、壮美的、崇高的,而且可能是荒诞的、滑稽的、眼花缭乱的、光怪陆离的。
显然,与古典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建筑已失去了宗教和伦理的神圣感,从而显得有些浅薄,然而它毕竟更加自由了。
显然,与现代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建筑已失去了科学和理性的庄严感,从而显得有些随意,然而它毕竟更加轻松了。
或许,这种自由与轻松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其毕竟为人类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为多样的创造可能。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首先是在色彩,那些长期生活在一片灰色的城市中的男女们,走到大街上。
到处都是一片混乱土的世界里,他们被这种所谓的色彩厌恶了。
(其实色彩本身就是具有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的,它是建筑最直接、明了的表现手段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们需要发泄,他们发现无论是产品的包装、工业产品、广告宣传、电视节目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欲望色彩,为了迎合消费者,建筑也带着
了丰富多样的色彩,色彩大胆、夸张,五颜六色的建筑到处可见了,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建筑用色,不像中国建筑的很多装饰色彩,因为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停下来来欣赏那烦琐的装饰色彩了,他们是大面积的使用艳丽纯色,直接、明了,这样的建筑赢得了这个时代里生活的人。
后现代建筑的美感,其次是在建筑结构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种形状的怪诞的建筑提供了可能。
外形多样化的变异是后现代建筑最大的特点,夸张、变异、怪诞、扭曲,对传统的挑战,给人很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存在。
就像是方便面、快餐、压缩饼干,不是人们的主食,但也少不了。
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成为了流行的“色彩”,引领着时尚潮流的发展。
或许,从某些人的趣味和爱好来看,他们并不喜爱后现代主义建筑,然而从学理上分析,它的出现却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在《文明与文化》一文中,笔者曾经指出:一方面,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文化方式的趋同为代价的;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整体性的生活方式的民族文化在减少,作为元素性的生活要素的人类文化却在增加。
如果这一“规律”确乎有效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建筑世界里,“东方”与“西方”作为整体性的概念将会成为古董,而它们之中的各种元素却又会在东西方不同的建筑艺术中获得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