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市对外科技合作计划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引进专题
- 格式:pdf
- 大小:74.25 KB
- 文档页数:1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14•【文号】国科发资〔2019〕195号•【施行日期】2019.06.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等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发资〔2019〕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主管司局,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的总体部署,按照《关于鼓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组织实施的若干规定(试行)》(国科发资〔2018〕43号)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的相关要求,在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对港澳开放申报试点的基础上,本次“合成生物学”等3个重点专项继续对港澳特区开放,鼓励港澳高校联合内地单位共同申报,现将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发布。
请根据指南要求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流程1. 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可下设课题。
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申报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可担任其中1个课题的负责人。
2. 项目的组织实施应整合集成全国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各项任务间的统筹衔接,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评审采取填写预申报书、正式申报书两步进行,具体工作流程如下:——项目申报单位根据指南相关申报要求,通过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填写并提交3000字左右的项目预申报书,详细说明申报项目的目标和指标,简要说明创新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基础。
附件12019~2020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海洋强省、“一核一带一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我省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关键领域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为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019~2020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本专题下设3个方向,每个方向以项目形式申报。
方向1: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制及应用示范(一)研究内容面向深海资源调查、考古和海底目标搜索等精细探测需求,研制具有自主避碰功能的大深度自主水下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近海底高精度自主航行;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研发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实现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具有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支持自主水下机器人智能决策,实现关键靶区自主精细调查。
(二)考核指标1.研制可搭载光学系统的深海近底自主水下机器人平台,具有4500米水深的作业能力,巡航速度1节,巡航高度3米,连续工作不小于24小时,可实现复杂海底环境下的自主避碰与高精度航迹控制。
2.研制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具有海底图像处理、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
图像匹配误差不大于1个像素;在图像两两重合不低于15%的情况下,海底大场景图像自动拼接率不小于80%;目标识别率不低于85%,可实现高概率海底目标自动识别。
产业观察 I INDUSTRY WATCH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建设刘华鲁1)2)1)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100164,北京;2)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005, 北京摘要科技期刊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科学共同体密不可分,如何借助科学共同体的平台作用,建立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体系,是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所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导向,阐述了科学共同体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研人才评价导向、强化学术团体的科技出版功能、科 技期刊分类评价体系建设等3个角度提出了激发科学共同体能量、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期望推进科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争夺全球科技人才与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科学共同体;科技期刊;学术志愿者;期刊方阵;分类评价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ID)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 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未来国际竞争将是科 技创新的竞争。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 国的,这涉及科技战略资源问题,因此争夺全球科 技人才与国际话语权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这一 重要的历史时期,科技期刊作为引领科学思想、传 播科技成果的重要舆论阵地和科技话语权的载体,应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我国科学家搭建国 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助力科学家和先进科技成果走 向全球,与科学共同体一起努力,建立我国在全球 科技领域的话语体系,从而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科 技创新的高地。
而如何发挥科学共同体的重要作 用,快速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和话 语权、聚拢国际科技人才资源,是服务科技强国建 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环境近几年,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总体上呈 现加速改善的态势。
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 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 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意见》的出台是 我国科技界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于提升我国学 术交流平台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产业|为什么这25个制造业集群成为国家最重视的产业集群?随着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型迈入制造强国,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从而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安全成为我国产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大事。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19年6月,工信部启动首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工作。
2021年3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经过初赛、决赛等多轮遴选出了两批共25个(第一批15个、第二批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旨在让这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承担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冲击“世界冠军”。
本文通过剖析工信部评选出来的25个制造业集群,一方面归纳优胜队的共性特征,一方面通过总结这两批“国家队”的经验做法供未来我国培养更多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作参考。
壹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区域和产业领域集聚效应地域分布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江苏、上海等9个省市,从具体城市来看,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上海、成都、南京、青岛等21个城市,东部沿海区域集聚明显,占到7成以上。
图1 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区域分布及集群情况注:部分集群如广东省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东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四川省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等为多个城市共同申报,因此单个城市所涉集群数量超过25个。
产业领域分布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存在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在信息技术(10家)、高端装备制造(8家)、新材料(3家)、生物(2家)和新能源(2家)五大领域。
图2 25个集群的产业分布情况贰先进制造业集群七大鲜明特征通过梳理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的发展脉络,发现这些集群大多具有明显先发优势、在产业规模上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产品品类齐全且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条完备、“链主”企业集聚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主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一定行业话语权、集群创新要素丰富等共同特点。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2019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正文:----------------------------------------------------------------------------------------------------------------------------------------------------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州市2019年重点项目计划的通知各区政府、市有关部门、项目业主单位:《广州市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正式项目)和《广州市2019年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以下简称预备项目)业经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实施(见附件1-3),并提出工作要求如下:一、落实项目业主主体责任项目业主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增强主体责任意识,按照项目年度建设内容,做细做实季度节点计划编制工作,明确项目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要积极落实建设条件,加强组织实施,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做好项目建设责任分解,确保每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每个问题均有专人跟踪,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运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
对于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属地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报告,争取协调解决。
二、切实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各区政府、市直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划定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推进力度,创新管理服务方式,提高项目服务意识,加强沟通,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市、区部门间纵横联动、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合力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市重点项目建设。
项目主管部门要积极组织推动项目建设,及时跟踪推进所负责的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深入项目现场了解项目建设中存在问题,定期通过组织项目协调会、实地调研等方式帮助项目业主单位协调解决问题,并及时将问题协调情况报送市发展改革委汇总。
航天科技行业的国际合作和创新发展一、国际合作助力航天科技行业发展航天科技行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合作成为推动该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航天科技实力不同,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与经验,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航天科技行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跨界创新发展。
1. 国际资源共享促进创新发展航天科技是一项高度复杂、资金密集和风险巨大的领域。
各个国家在这方面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究和开发。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共享研究设备、测试设施和数据等资源,减少同样问题的重复研究,并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欧洲空间局(ESA)与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在月球探测方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9年中国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后,欧洲空间局积极参与中国未来月球探测任务规划,并提出了相关合作意向。
通过共享设备、数据和研究成果,双方都能够更加高效地推动月球探测技术的进步。
2. 国际经验交流促进创新突破不同国家在航天科技行业拥有各自独特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通过国际合作,各国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推动创新突破。
例如,美国NASA和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在太空站建设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合作。
这种合作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国际太空站项目的实施,还促进了两个国家在空间生物科学、太空医学等领域的互相借鉴与学习。
这样的合作不仅加速了科技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太空探索中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重要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创新发展带来航天科技行业蓬勃发展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航天科技行业正处于快速创新发展的阶段。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强大支撑。
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突破,还体现在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1. 技术创新驱动航天技术进步航天科技行业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飞跃发展。
各国通过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推动了航天科技的快速进步。
例如,SpaceX公司成功研制出可回收利用的猎鹰火箭,并实现了火箭部分回收与重复使用。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构建“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文/潘慧 廖晓东要素市场化配置 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广东科技》:2019年,广州市政府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事项。
时至今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如何?请重点介绍由你们整体运营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建设运营情况 。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是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省创投协会、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广州珠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纳斯特投资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大湾区中心”)是广州市政府支持,首个以“大湾区”字号注册、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
大湾区中心依托强大数字化能力,促进数字赋能与技术驱动有效结合;以场景开放为牵引,实现智能匹配和标准输出;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以战略领航为目标,全面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
目前,大湾区中心已形成覆盖面广、有核心优势、具备完整服务链条的科技创新十五大赋能式服务体系。
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大楼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力华投资有限公司等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组建的,首个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一站式”科技创新企业服务平台。
2019年4月18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注册成立,4月29日,省市领导共同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揭牌。
2022年1月18日,大湾区中心进行IPO上市辅导签约,此举标志着国企混改创新实践样本的大湾区中心,步入上市进程的实质阶段。
大湾区中心成立以来,受托运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以下简称“成果转化基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上报科技部。
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赛区赛事,入选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举办广州创投周,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超322亿元;受托管理2亿元资金池,共为广州市15504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金额累计1381.31亿元;参与发起钟南山健康产业创新创业联合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