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概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教育领域,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我们编写了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3. 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4. 培养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课程内容1. 环境心理学概论1.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空间认知理论2.2 环境行为学理论2.3 环境认知心理学理论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1 教室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3.2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则3.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践演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心理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2.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4. 学生需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六、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和表现的积极程度。
2. 作业成绩评定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心理学导论》2. 参考书目:《空间认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导论》3. 网络资源:国内外环境心理学学术全球信息站和期刊等八、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课程大纲】《环境心理学》(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环境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32课时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景知识2. 教学重点与难点:介绍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介绍第一章环境知觉理论(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三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
2. 教学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格式塔知觉理论。
第一节感觉、知觉与认知(2学时)第二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学时)第三节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与概率知觉理论(2学时)第二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和实例研究(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模仿课本案例,对所熟悉的环境如所在城市、公园、风景区、居住区或校园描述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
2. 教学内容: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先关实例。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2学时)第二节城市公共意向研究实例(1学时)第三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1学时)第三章环境行为关系理论(4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2. 教学内容:场所理论、唤醒理论、环境应激理论、环境负荷理论、适应水平理论、行为约束理论。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通过学习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为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2.理解环境心理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3.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景知识,理解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本章教学难点:1.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本章教学内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2.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第二章介绍三种环境知觉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1.概率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3.概率知觉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和实例研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模仿课本实例,对所熟悉的环境如所在城市、风景区及校园描述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
本章教学难点:1.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本章教学内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2.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第四章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负荷理论;2.适应水平理论。
室内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 《环境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了解和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互相关系的课程。
它把环境和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和行为关系是一种 交互作用关系,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具有浓厚 的多学科性质,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
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衷研究方法,阐述了提高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主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与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 通心理学知识,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 及有关理论观点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等专业中的应用等。
本课程是自学考试《室内设计》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
二、课程设置目的《环境心理学》课程设置目的是使考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系统理论,了解相关理论 观点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室内设计等专业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在设计中重视建筑环境与心理及行为之间关系,完善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II.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一、自学要求要求较为全面具体的了解与环境心理学较为密切的普通 心理学知识。
了解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了解知觉与认知原理,了解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有关原则。
二、考核知识点1.感觉2.知觉与认知3.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三、考核要求1.感觉(识记)2.知觉与认知(识记)3.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四、助学建议本章节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作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重点主要了解人类意识和心理活动的特点。
感觉、知觉与认知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和区别。
在助学中讨论、了解人类通过多种感觉体验环境,形成丰富多样和易识别的环境及对环境设计的启发和意义。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一、引言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探究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环境的感知、评价和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方法和应用。
二、概念环境心理学是指研究人类与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探究人类如何感知、评价和适应不同类型的环境,并且发现与改善那些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因素。
三、研究内容1. 环境感知: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获取信息,并对此做出反应。
2. 环境评价:研究个体如何对不同类型的环境进行主观评价,并形成态度。
3. 环境行为:研究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并且探讨这种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
4. 环境适应:研究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且探讨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人为控制,来探究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来获取个体对不同类型环境的感知、评价和态度等信息。
3. 现场观察:通过对现场环境进行观察,来了解个体在不同类型环境下采取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五、应用1. 建筑设计:通过考虑人类心理和行为特征,来设计更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2. 城市规划:通过考虑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规划更加宜居、可持续和公平的城市环境。
3. 环保教育:通过提高个体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意识,来促进人们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和支持。
六、结论总之,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旨在探究人类与物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发现和改善那些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因素。
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建设更加宜居、可持续和公平的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
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原理及基本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空间设计思维与设计观念;
2.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能够遵循设计原则,
运用专业设计语言、设计形态和媒介形式去表达设计方案;
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体系宽泛,专业能力较全面,具备较好审美能力与艺术情趣;
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意思维和较好的专业创新能力,能够针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出独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并能付诸实施;
1.建议教材
1.胡正凡,林玉莲主编.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2.主要参考书
1.房慧聪.环境心理学:心理、行为与环境.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o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o。
《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
关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重点研究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主要涉及环境心理学的兴起发展历史,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环境知觉与认知,气候、温度、光照、颜色、气味、噪音、各种污染、拥挤与人的行为关系等内容。
该课程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自觉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disciplines.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action of man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havior. Mainly involved in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s basic theory, cognitive and perceptual environment, climate, temperature, light, color, odor, noise, pollution, congestion and human behavior, and so forth. Through the course of learning, so that learners conscientiously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the environment.《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环境概述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1.3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教学难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课程概要: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
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
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
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
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
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
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
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
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
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
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
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
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
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
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
环境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1. 行为场合(behavior setting)(Barker, 1968)
2. 私密性(Altman,1975)
3. 个人空间 (Sommer,1969)
4.人际距离(Hall,1966)
5.领域性
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为领域建立个人标记,以此宣示自己对领域拥有的行为。
7.可防卫空间(Newman,1972)
8.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空间
9.社会向心(sociopetal)/社会离心(sociofugal)(Osmond,1957)
10. 边界效应
11.寻路(Weisman)
12.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13。
认知地图
14.城市意象
15.环境可识性(legibility)(Lynch)
16.用后评价(POE)
17.拥挤
18.环境应激
19.环境心理/环境行为
20.环境负荷
21.刺激/信息超载
22.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公共领域
23.认知距离
24.环境满意度。